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ZT: 揭秘:谁给卢郁文写了“匿名信”?
送交者: thread 2017年07月08日05:00:36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揭秘:谁给卢郁文写了“匿名信”?

http://www.yxjedu.com/li_shi_shun_jian/fan_you_zhuan_ji/ni_ming_xin.html

【本站按/背景与说明】 “整风——鸣放”时,积极拥护中共的党外人士、反右先锋卢郁文收到一封申斥他“为虎作伥”“无耻之徒”的匿名信,毛借此为契机,把“帮助党整风”的运动转为“反右”斗争,亲自操刀修改(撰写?)了题为《这是为什么?》的《人民日报》社论,就此拉开了“反右”的大幕。

那么,这封匿名信是谁写的?其实,大约三年后,此案已破。但不知何故,一直未予披露。直到叶永烈先生文革后撰写有关“反右”这段历史的专著时,经多方调查、求证,才使这一事件大白天下。本文根据叶永烈先生《历史的注脚:反右派斗争导火线》并综合其它较为正规的网络资讯摘编综合。

永烈先生经多方调查、求证,获得以下结论:

其一,这封“匿名信”确有其事,并非卢郁文制造的小型类似“国会纵火案”事件;

其二,这封匿名信是从北京海淀区发出的,并非发自外地;

其三,写信者就是北大历史系的大学生杨秉功,纯属个人出于义愤的行为,与毛所说的“一种倾向、一股势力”没什么关系。

其四,杨秉功所在班级反右时有3人被打成右派,但杨秉功因并未公开发表什么“右派”言论,平安过关,并未成为“右派”。所谓匿名信攻击卢郁文的案件告破,缘于另一起“反革命”案件的侦破,那时与匿名信事件已相隔 3 年了。

 所谓“匿名信”事件及“破案”概述

“匿名信”的作者杨秉功的同班同学、杨秉功被捕时的见证者宋兆麟回忆:

杨秉功是河南人,家庭困难,当时申请了助学金。杨秉功的另一位同学在接受叶永烈先生采访时说:杨秉功富有正义感。杨秉功是学历史的,知道当年卢郁文是国民党政府的“红人”,投诚共产党之后,又成为民主人士中的“红人”杨秉功看不惯卢郁文的为人,所以用匿名信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卢郁文的不满。至于杨秉功的匿名信居然会上了《人民日报》社论,成为严重事件,居然会被毛泽东看中作为反右派斗争的突破口,这是年轻的杨秉功始料不及的。

杨秉功的这位同学还说,杨秉功给卢郁文写了匿名信,表达自己的不满。杨秉功没有在信中署名,这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不民主所造成的,“高压政策”迫使杨秉功只能以匿名信表达自己的意见。杨秉功写给卢郁文的信,即便个别词句有点情绪化,那也不能作为“反革命罪证”来逮捕他。杨秉功因此入狱多年,这完全是“以言定罪”、“高压政治”的体现。

有正义感的人,往往对那些使人愤愤不平之事郁积于胸,不吐不快

据北京大学历史系 1957 级的王曾瑜回忆:杨秉功是北大历史系学生,在调查少数民族历史时去了广西,因而获知广西在大饥荒中饿死人的具体情况。1960 年夏,杨秉功在未名湖贴出一张匿名小字报,介绍了广西饿死人的情况。这张“匿名小字报”引起了公安部门的注意,无意中发现笔迹竟然与 1957 年卢郁文收到的那封匿名信相同。“匿名小字报”案件发生在未名湖,搜索范围更小了——在毕业分配前夕,此案(连同卢郁文收到匿名信的所谓“案件”)告破,杨秉功被捕。当校方向学生传达时,消息闭塞的同学根本不相信会有饿死人的事,还真以为这个反革命分子造谣惑众呢。

本站认为:现在我们可以准确判断,杨秉功两次“匿名”的文字行为,与获取个人名利没有丝毫关系,更不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行为,完全是个人出于义愤而一吐胸中块垒。

杨秉功的这位同学回忆:1998 年(匿名信事件的40多年后)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满头白发的杨秉功出现在同学会上。杨秉功以“反革命罪”经历了20多年的牢狱之灾,出狱后,终于有了幸福的家庭,而且当上了县政协委员。   

叶永烈先生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拨通了杨秉功的电话。他一听叶永烈的名字,就称叶为“老校友”。他的语气是那么的平静、平淡:“1957 年,我只25岁,年轻人一个,血气方刚。如今半个世纪过去,老校友,不必旧事重提了吧。我没有什么可以说的。现在,我算是有碗饭吃,生活还算过得去。”——是啊,往事不堪回首!触碰创伤是很痛的。有多少棱角能不被20年“无产阶级专政”的磨刀石磨平呢?人的第一需求是生存——“有碗饭吃”是重要的。杨秉功值得理解和同情。

但是,杨秉功寥寥数语背后留给我们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没有什么可以说的”——难道不是此地无声胜有声?然杨秉功所说“血气方刚”四个字,难道不正是对他当年写这封“匿名信”动机的最简约的解释?与什么“反动势力”有关吗?

 毛泽东为何对“匿名信”事件如获至宝

我们善意推测:毛发动的“整风”运动,鼓励和动员党外民主人士“帮助共产党整风”,并宣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也许当初确有此意;但一时间出现那么多意见(全国共三十多万条),便感觉“黑云压城”了,这也许对毛的满满自信是一打击?他坐不住了——19575月,毛在一份《情况汇总》上批示:“一放,各阶级就会表现出来,原形也毕露。共产党执政还不到八年,就有三十多万条意见、错误、罪状,那共产党是不是该下台?那我姓毛的不是要重返井冈山!((见《郭道晖:以亲身经历剖析整风反右运动》))——看来,毛真的受不了、坐不住了,他绝对没有古代齐宣王那种号召国民“面刺寡人之过”且有奖赏的智慧和胸怀(见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什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全然不顾了,反正只要舞起“阶级斗争”神器,什么都可以说得看似有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也照样可以大言不惭——于是“整风”戛然而止,转向“反右派斗争”。

持“钓鱼、引蛇出洞”说者,也有充分的依据:不仅前苏联解密档案已经有所披露,即便以整风——反右的过程亦可随处可见,例如:一九五七年四月十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继续放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可就在第二天,即一九五七年四月十一日晚,毛和陆定一、陈伯达、康生谈话。毛说:“我赞成放,放得尽些,才能让各阶级都出来表现。不放,怎样来辩论?放半年,不够,放一年。左派要有准备。”而说此话半个月后的四月二十七日,中共中央才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这些说明什么呢?这是欢迎全国各界提意见“帮助共产党整风”吗?

更不用说在整风开始后,毛在党内指示中多次有明确的“诱敌深入,聚而歼之”一类言辞——这是把游击战、三十六计运用到思想论争以及对论争中“异见”者的整肃中来了。

不论怎么说,从信誓旦旦恳请党外人士“帮助党整风”,甚至表示“教授治校”也应当研究、考虑,宣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今转向把响应号召向党提出意见、建议的人当作“右派”(阶级敌人)打击、整肃,总得有个说法,有个转向的契机。

好,卢郁文——“匿名信”事件,恰恰给毛提供了这样的契机,毛岂不如获至宝?(这与后来文革初始聂元梓的大字报为毛提供推动“文革”更猛烈、深入开展的契机是一样的,毛拍案叫绝,曰“写得何等好啊!”)

对此,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兼新华社社长的吴冷西回忆:就在《这是为什么?》发表的前一天,即195767日,应毛泽东之约,吴冷西在胡乔木的陪同下,一起来到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毛泽东的卧室。吴冷西说,那次谈话,除了毛泽东、胡乔木和他之外,“没有其他人参加这次谈话”。

吴冷西回忆:毛主席见我们进来就放下报纸,招呼我们在靠床前的椅子上坐下……吴冷西说他刚坐下,毛泽东就跟他说起了“卢郁文事件”:

毛主席兴高采烈地说,今天报上登了卢郁文在座谈会上的发言,说他收到匿名信,对他攻击、辱骂和恫吓。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发动反击右派的好机会。接着,毛泽东向吴冷西说明了为什么要抓住“卢郁文事件”做文章。毛显然极具战略眼光,他是经过深思熟虑才选择了“卢郁文事件”作为突破点的。毛泽东认为抓住“卢郁文事件”有两大好处:第一,卢郁文是非中共人士;第二,那封信是匿名的。

毛主席说,这封恫吓信好就好在他攻击的是党外人士,而且是民革成员;好就好在它是匿名的,它不是某个有名有姓的人署名。当然署名也可以作为一股势力的代表,但不署名更可以使人们广泛地联想到一种倾向、一股势力。本来,这样的恫吓信在旧社会也为人所不齿,现在我们邀请党外人士帮助共产党整风,这样的恫吓信就显得很不寻常

毛泽东在跟吴冷西谈话时,《人民日报》社论《这是为什么?》其实已经写好。毛泽东手里拿着《人民日报》 的这篇社论(可能是大样?),向吴冷西解释了社论的题目《这是为什么?》的含义:过去几天我就一直考虑什么时候抓住什么机会发动反击。现在机会来了,马上抓住它,用《人民日报》 社论的形式发动反击右派的斗争

毛说,社论的题目是《这是为什么?》,在读者面前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大家来思考。虽然社论已经把我们的观点摆明了,但还是让读者有个思想转弯的余地。鲁迅写文章常常就是这样,总是给读者留有余地。毛主席还说,写文章尤其是社论,一定要从政治上总揽全局,紧密结合政治形势,这叫做政治家办报

吴冷西还记得,临走时,毛泽东又在社论上改了几个字,嘱咐胡乔木在翌日《人民日报》上发表,并嘱咐吴冷西,在当晚就由新华社发出电讯,并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这清楚表明,《人民日报》社论《这是为什么?》即便不是毛亲自撰写,也是由毛泽东亲自改定的,发表的时间也是由毛泽东决定的。

一年多之后,毛泽东在另一次讲话的时候,又谈到了“卢郁文事件”,足见毛泽东对于他选择“卢郁文事件”作为反右派斗争的突破口,以为是他在政治斗争中的得意之笔。

那是1958 825日下午,毛泽东在北戴河海滩游泳场休息室,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其时,毛泽东刚下海游泳回来,穿着睡衣就主持开会。出席会议的除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之外,还有彭德怀、王尚荣 总参作战部部长)、叶飞(福州军区政委),胡乔木和吴冷西也参加了。

吴冷西回忆说:那天,毛泽东兴致很高,高谈阔论。毛主席说,凡事要抓住时机。去年开始反击右派是抓住了卢郁文事件,批判《文汇报》是抓住了《新民报》作了自我批评。这次炮打金门,就是抓住美军登陆黎巴嫩。

年之后,历史重演,惊人的相似:1966 6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从此历史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文化大革命”进入了公开发动的一天。

发动反右派斗争,毛泽东抓住了“卢郁文事件”,大做文章;发动“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则抓住北京大学聂元梓等七人的大字报大做文章,称之为“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本站觉得:抓住了这些“契机”而发动“政治斗争”,这会给人以怎样的感觉?窃以为无须细述,你懂的。我们无法不想起《三十六计》中的“信而安之,阴以图之”(笑里藏刀)以及“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等。

不论如何为“反右”和毛辩护,“反右”强化了中国的文字狱和因言获罪的“传统”封建糟粕,从此断了集思广益的言路,践踏法治,强化人治(所谓党的领导),直接导致举国上下万马齐喑(这是毛自己也承认的“坏处”),除了歌功颂德,不能有第二种声音,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极大打击和压制,导致随后而来“大跃进”“人民公社”畅通无阻,无人敢说半个不字,连陈云、周恩来都被毛当众指责“离右派还有50米”;十多个省的省级干部因对合作化、统购统销、大跃进政策有不同看法,而真真实实地被打成“反党集团”、右派、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开除党籍、撤职查办、降职降薪、发配劳动……独裁专制,终致“文革”十年灾难……□


0%(0)
0%(0)
  这是对巴山老狼的红朝演义十八一文的一点补充  /无内容 - thread 07/08/17 (1134)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6: 乐山水:从感冒说到文化和文明
2016: 政改走西方路,杀无赦
2015: 习总日记:习总命令:瘫痪华尔街
2015: 蒋中正捍卫中华彪炳千秋(下)(组图,
2014: 七七事变:中国掉进了“苏联陷阱”?
2014: 王晓渔:一部自省的民国宪政史
2013: 李登辉说钓鱼岛是日本的,是事实领土控
2013: 领土主权即实际统治权,李登辉说钓鱼岛
2012: 台湾网友对毛泽东中国的总结
2012: 保钓黄会长谈举五星红旗玄机:大陆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