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修正的三国武将排名(zt)
三国武将的排名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一吕二马三典韦,四关五赵六张飞,七许八黄九姜维。”这个三国武将名次,在历史上流传了很久。不过细心的人会发现,现在我们经常说的是“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也就是说马超与赵云的位置发生了颠倒。三国演义武将排名最早的雏形产生于宋代。由于当时关羽的地位被尊崇为神,故不进排名;马超是吕布的接班人,民间历来有“一部三国,前表吕布,後表马超”与“金吕布,银马超”的说法。“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吕奉先排在第一,人们始终没有疑议。吕布死後,马超就接替了吕布的位置,自然排在第一。赵云曾在戏曲中击败过颜良、典韦,故赵云排第二。典韦在戏曲里败过张飞,为第三。许褚战平过典韦,排第四。黄忠斩了夏侯渊,排第五,徐晃第六。到了元代,戏曲的发展繁荣,武力的排名得到进一步的丰满,关圣人终于被“大胆创新者”拉了进来,“一吕二马三典韦,四关五赵六张飞,七许八黄九姜维”,因怜悯典韦的忠义,他的位置没有动,而把赵云在放在了关张之间。这个排名算是得到了当时的民间的认可,历经元,明,清三朝,直到民国时期一直没有变化。
不过到了1958年,经历了毛泽东的“钦点”後,这一排名开始发生了变化,一吕二赵开始成为主流。一九五八年夏天,毛泽东在天津会见正定县县委书记杨才魁时说:“正定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了个赵子龙!都说一吕二马三典韦,我看应该是一吕二赵三典韦才对。马超这个人不简单,相貌出众,文武全才,但是在三国演义里他是比不上赵子龙的。”并亲笔题下了“正定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了个赵子龙”这几个字。至今,石家庄到正定的班车後窗上还有毛泽东的题词。想来主席或许是随口而言,可手下却未必这么认为,中国世代传诵的“金口玉言”大概就是这个道理。自此之後,人人皆知“一吕二赵”,而无人再去理会什么“一吕二马”了,于是“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许八黄九姜维”的说法响遍祖国大地,成为了评论三国武将的必备论据。
在三国里,毛泽东最喜欢的武将就是张飞和赵云,但赵云更胜张飞。在毛泽东看来,张飞勇猛善战,毛泽东常常把自己手下勇猛善战的将领比作“猛张飞”,以表示对他们的赞许。毛泽东喜欢赵云,最欣赏的是他的为人和胆识。赵云忠心耿耿,曾经长期出任刘备的侍卫长。当年陈寿将赵云跟关张马黄放在一起列传,看重的就是他的忠义,其实讲地位,赵云是远没有资格的。1944年10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新四军的胜利出击和中国的救国事业》的社论,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华中的伪军,呼新四军为“四老爷”,比之为赵子龙,他们常常对着自己的枪说“枪啊,我是替四老爷保存的”。这段话中“比之为赵子龙”几个字,就是毛泽东亲自加上去的。毛泽东还曾经把自己十分喜爱的将领杨成武比做赵云。1967年7月,毛泽东准备离京视察大江南北,特别提出要由代总参谋长杨成武随行。他说:“非子龙不可行也!长征中,夺泸定桥、过草地,我都讲过还得杨成武,只靠宣言不行。”
三国演义中的赵云,是当之无愧的“常胜将军”,这一切,毛家父子(指编改三国演义的毛宗岗父子)功不可没。马超自宋朝以後就被看做吕布的接班人,到罗贯中的演义问世时,马超的地位开始大幅度下降,不过依旧有三个回合击败张郃的骇人战绩。且在众所周知的“五虎上将”,罗贯中在自己的版本里依旧是“关张马黄赵”,遵循了三国志的顺序。可到了清朝,毛宗岗父子大刀阔斧的修改三国演义,将“关张马黄赵”调整为“关张赵马黄”,不但将马超的位置给了赵云,更是将三回合击败张郃改成二十回合。在赵云常胜的同时,马超继续保持下滑状态。再到後来,毛主席的“金口玉言”则让马超彻底的失去了当年的风光,让出了自己“千年老二”的位置,“锦马超”也从“兼资文武”、“信布之勇”沦落到到一名弱智型猛将,完成了自己郁闷的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