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抗戰時期中共軍隊的武器來源初探(ZT)
送交者: 南泥灣 2006年03月13日11:50:04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抗戰時期中共軍隊的武器來源初探

作者:天火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軍隊由5萬人擴大到120萬人及民兵近200萬,考慮到其身處敵後既無內援又無外援,可說是歷史罕見的大奇蹟。而其武器裝備來源也大有可探討之處。

抗戰時期中共軍隊武器有幾大來源:1、繳獲日軍 2、繳獲偽軍 3與國軍摩擦所得 4國府友軍接濟補給 5收編民槍(含收集國軍散失武器) 6、自身軍工補充。在戰爭不同階段以上來源比例又有大幅度漲消,而且各戰略區情況也大有不同。下面試從戰爭不同階段來探討。

一、37年出兵至38年末戰略展開期。部隊發展到17萬人,建立了人口達5000萬的根據地。
共軍出兵伊始武器裝備幾乎全部為內戰期間所有,經過長征(含西征覆沒)之後
重武器基本丟光,但歷經殲滅東北軍2個師、胡宗南一部、東征山西等戰役輕武器儘管品牌雜亂配置不全(如賀龍部步槍僅55支有刺刀),但基本夠用。與國內軍隊相比弱於中央軍、滇桂軍,略強於川軍。出征前沒有得到國府大規模武器補充。共軍出戰之時正是日軍揮軍直進驕橫無比而且正面有國軍死打硬拼,所以共軍發揮自己拿手好戲重兵游擊於山嶽地帶,打了許多漂亮仗。其中不少是專打日軍輜重部隊(平型關、廣陽、雁門關等)所以繳獲自日軍的武器裝備着實不少。至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的一年零三個月,中共軍(不含新四軍)與日軍作戰1500次,殲滅日偽軍5萬餘人,繳槍1.2萬。考慮到這期間偽軍較少先酰梢勻銜勻站髡秸計渲薪洗蟊壤V髁Σ慷硬鈎淞瞬簧偃帳階氨福直刖褪且虼┳湃站笠露揮丫蠡韉摹?br /> 這一階段共軍增加了10萬餘人,武器的主要來源是收編民槍及國軍散失武器。37年7月至37年11月太原失陷,與日軍作戰100餘次,殲敵1.1萬人,自身損失6000人。此後主要是戰略展開,收編民間武裝、建立政權,其主要根據地晉冀等地原本就民風強悍、民槍眾多,又經過國軍與日軍的大戰,散失武器極多,共軍放手發動群眾建立政權,大批成建制收編民間武裝並大力收集民槍,僅冀東暴動就有近20萬人參加,其中精華均被吸收成軍。其中新四軍尤為突出,出兵地帶均為國軍與日軍進行過主力會戰之地(蘇浙、鄂豫等地),葉飛部僅收集機槍就百挺以上,而五師成軍之初基本是收撿武漢會戰國軍散失武器起家。茅山紀振崗一介商人也贈送陳毅步機槍數百。
本階段國共同仇敵愾,無軍隊間摩擦。而且還從國府得到不少接濟。八路軍新四軍都有相應軍費,被服、彈藥供應。武器供應有記載的只有120挺蘇式機槍、6門平射炮。38年129師長樂村急襲戰時就有使用蘇式重機槍記錄。友軍接濟在此時也最多,衛立煌、閻錫山、盛世才等均有記錄。
本階段國共摩擦、軍工自給均可忽略,而與偽軍作戰可併入對日軍作戰中,故我們得出一個比例:本階段增加的軍隊武器中繳獲日軍占到10%,國府友軍接濟占10%,其餘為收編民槍及國軍散失武器。
本期共軍基本是拼紅軍的老底子,指揮員均為降級使用,如林彪、賀龍等早就有指揮集團軍級作戰的經歷,甚至有紅軍師級軍官充任營級的情況。故指揮能力強、戰法靈活。基層士兵中有一半以上是身經百戰的長征老底子,進入陝北後補充的俘虜和新兵在這種一幫一的比例下迅速成長,戰力可比原紅軍主力。從初期幾戰來看,儘管武器裝備不好但能夠揚長避短,戰技一流,擔任山地游擊任務勝任有餘。從主力部隊來看每名士兵配步槍一支,手榴彈2-3枚,子彈100-200發,每連軍裝備輕重機槍,團級單位裝備有迫擊炮。戰鬥中能充分發揮武器效力,尤其射擊紀律極強,無亂開槍之例,白刃戰堅決勇猛(在刺刀不足時能運用各種刀矛殺敵),在山地運動游擊戰中是一流的軍隊。彭德懷曾自信的認為如有20萬機動部隊,擁有國軍配備,便可在華北以運動戰為主的方式與日軍對壘。太原失守後分兵建立根據地,一年裡增加3倍,但此時的共軍很注意部隊的發展與戰力相匹配,新編部隊儘量多整訓少打仗,先打弱敵、先打小仗,以老帶新,所以至38年底單位部隊戰力無明顯下降。但武器無明顯改善,聶榮臻曾對此甚為擔心

二、39年初至40年末百團大戰結束,發展壯大期。共軍爆炸式發展,八路軍達170個團40萬人,新四軍達10萬人。武器來源與前階段大有改變。本期日軍攻勢達到頂峰,注意力依然以正面戰場為主,對後方占領區關注不夠。國軍也正是嚴防死守戰意高昂之時,敢於在大戰之餘相機發動大型反擊、如冬季攻勢,大型會戰與局部反擊連綿不斷。共軍對日作戰保持前期主動態勢,尤以百團大戰為頂峰。
此時日軍已開始重視扶持偽軍。大力收攬土匪無賴及失意軍人敗類,以繳獲自國軍的武器予以武裝,希圖維持後方治安。但此類烏合之眾與共軍作戰百戰百負,共軍也有意打這種繳獲大代價少的仗,於是繳獲偽軍武器正是成為一大來源。
本期國共關係逐漸冷卻、開始出現大規模摩擦。如山西十二月事變,新軍33個團4萬人槍正式併入共軍編制,華中黃橋一役殲滅國軍1.1萬人,繳槍4千餘,華北反擊朱懷冰、鹿鍾麟、閻錫山、張蔭梧等都是萬人規模以上的大戰,繳獲自然不少。有了摩擦所得自然就少了國府友軍接濟,但經費一項直至40年10月才停發。
收編民間武裝一項較前期減少。原因是國軍戰線逐漸穩定,開始重視敵後建設,有意發展敵後武裝,如忠義救國軍等。原根據地潛力挖掘已盡。
本期共軍有了較穩固的根據地,軍工建設有發展,但受各種條件限制只能供應少部分彈藥,武器類產量很少。
由此我們認為本期共軍增加的30多萬軍隊的武器來源中以繳獲偽軍、與國軍摩擦所得、收編民槍為三大主項,當占到70%以上,繳獲日軍維持前期比例不變10%,考慮到百團大戰的因素,本期與前期當是對日作戰積極主動期。
本期共軍擴展太快,除少數主力部隊外,平均戰力較前期有較大下降。高級指揮官在部隊暴增、根據地擴大之下,百事纏身、難以專心治軍,而下級官兵或傷亡或升職,此時各級幹部任職範圍已經遠超紅軍時期,也是面臨重新學習提高之時。新兵眾多、幹部缺乏,偏偏武器又沒有改善,戰鬥力下降就不可避免了。於是就愈加強調游擊戰、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部隊偷襲游擊尚可,連初期那種帶有運動戰色彩的大型伏擊突襲也少了,更別提攻堅戰了。結果在百團大戰中出現了近萬主力攻不動日軍不滿千人防守的情況。武器裝備長期沒有改善也影響了共軍的作戰意志,在整個抗戰期間共軍有效使用的重武器只是迫擊炮(擊斃阿部規秀)步兵炮(有使用記錄但無突出戰績),繳獲的山野炮或掩埋或丟棄(如新四軍在黃橋繳獲了國軍山野迫炮59門)竟無使用記錄。當然這與共軍沒有彈藥供應和專門人才有關,但也是過於強調游擊與人民戰爭、盲目擴軍的結果。即使在當時的條件下集中有限資源在各戰略區編練一部精兵(以國軍輕武器配備為標準)作為拳頭使用,是可能也是必要的。

三、40年末至43年初。正面戰場呈膠着之勢,太平洋戰事打響,日軍充分認識到占領區治安的重要,經百團大戰的警醒,下決心肅清後方,發動了慘絕人寰的治安肅正戰。共軍在日軍的三光政策下損失慘重,軍隊、根據地面積、統轄人口均有50%的下降。這種情況下武器來源恐怕只能以吃老本為主,部分繳獲遠不能抵消損失,對日軍作戰呈被迫和被動之勢。武器補充來源基本同於前期,與國軍摩擦呈北消南長之勢,一方面華北國軍或投敵或被驅逐,與共軍難以接觸。在華中國共繼續征戰不斷,國軍韓德勤部被徹底襲破,山東也是共軍建立優勢。與國軍摩擦所得、繳獲偽軍、收編民槍(僅華中地區至42年底便收集民槍10餘萬支)依然是三大主項,占到80%,國府徹底斷絕接濟,對日繳獲、軍工自給均有下降
本期共軍損失巨大,冀中等平原地區陷落,轉入貧瘠的山地堅持,武器裝備因戰事不順更趨緊張。彈藥補充連作戰都不足,別提訓練了。而沒有200發以上的射擊訓練何談合格的士兵,於是更加強調分散避戰、形成惡性循環,作戰主動性大減。本期對日軍大隊級部隊的主動攻擊可能是抗戰期間最少的。

四、43年至45年7月,恢復反攻期。共軍借太平洋戰事吃緊,日軍漸成頹勢之際,積極恢復發展,至44年已全面恢復並呈局部反攻之勢。但日軍的殘酷使共軍患上恐日症,消極避戰,避免刺激日軍。這種政策在相當一段時間被認為是正確的,以至各種文件、回憶錄均不避諱。這階段共軍對日軍作戰次數、規模均大為減少,甚至將各戰區主官調至延安整風。直到45年一號作戰告一段落,日軍國際國內已成必敗之勢,共軍對日作戰又重新積極起來。本階段國軍戰事不順、後方腐敗,不少地方軍閥、不堅定者紛紛投日,成建制者竟達60萬之多。這部分軍隊對國軍作戰尚嫌不足,對共軍卻很是來勁,但畢竟失道在先、士氣不振,被共軍打的完敗。共軍也意識到這點,對偽軍大打出手、文武齊下,既繳槍掠地又算是對日作戰何樂而不為。山東動員10個團多殲偽軍3000人以上的戰例比比皆是。至44年爭取偽軍反正已逾10萬人,45年更是近20萬人,故繳獲偽軍武器成共軍本階段最大來源。此時共軍雖對日避戰但對國軍卻極其自信,粟裕竟率部躍進至國軍重兵布防之地,以16000人的主力部隊(裝備應是共軍翹楚,輕重機槍、迫擊炮比例可與一般國軍相比)與國軍在天目山作集團軍規模作戰,而只勉強打了新四軍唯一可稱戰役的車橋戰役,殲日軍500人,對日戰事算是交差。(問題日軍一號作戰如入無人之境,國土人民慘遭蹂躪,而共軍之小打小鬧使日軍放心調兵南下。毛澤東曾以戲虐口氣於電報里談起國軍數百官太太被日軍擄獲,筆者不禁感慨萬分,難道階級仇真是大於民族恨嗎?偉大如毛澤東竟也如此嗎?難道國軍不是中國軍嗎,難道國統區不是中國嗎,難道官太太被日軍淫辱共軍就高興了?竊以為這是共軍抗戰史中最為不堪之頁。以當時共軍實力,於日軍席捲豫湘桂之時,以國家民族為重,斷然出擊200個團,其聲勢之奪人、其發心之浩蕩,國內外有識之士簞食壺漿、四海歸心,恐怕用不了三年就取了天下。可惜國共雙方均以私利為重,視人民之苦難如無物,果然引出後來的諸多天災人禍。)書歸正傳,此時共軍爭天下的能力與決心已昭然若揭,對國軍作戰信心極強。山東國軍勢力被徹底清除,山西閻錫山偏安一隅,河北河南國軍有心無力。本期共軍武器來源以繳獲偽軍第一,繳獲國軍次之,兩項應占到70%。收編民槍一項,共軍派軍尾隨日軍進入一號作戰新淪陷區,期望像以往一樣,收編國軍散失槍支。但所派軍隊數量有限,而國軍竟迅速恢復戰力,捲土重來,所以不管是豫西還是王震的359旅深入湖南都所獲甚少。對日作戰繳獲比起百團大戰前比例減少,軍工自給較前期增加。
本期共軍武器裝備有所改善,如粟裕、葉飛部大舉進擊天目山國軍重兵集團,幾經交戰勝多負少,要知道那是國軍對日作戰的野戰部隊,據粟裕回憶錄稱,所部輕重機槍、迫擊炮配備齊全。可惜沒有用到對日作戰方面。山東共軍討逆之戰動輒舉兵數萬,甚至能一次殲敵近萬人,卻依然對日軍大隊級兵力進行躲避,不是戰力不夠而是保存實力爭天下的思想使然。
五、45年8月後,共軍借勢驟起、動若脫兔,掠地繳槍數量之大恐怕要超過以往8年之和,也算是為內戰打了基礎。但這階段戰果能否算入抗戰恐怕大可商榷。

綜上所述,共軍抗戰期間武器來源,得自日軍不超過10%(不含45年8月後)以繳獲偽軍、繳獲國軍、收編民槍及國軍散失武器為三大主項。其餘軍工自給、友方接濟都是少數。
在這裡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其實共軍武器大部得自國軍。國軍以弱敵強,敗仗居多,據統計抗戰期間每月損失步槍8368支,機槍650艇,迫擊炮59門,以30%戰損,其餘散入民間或為日軍繳獲。散入民間者大部為共軍所獲,日軍繳獲後不屑自用,大部交給偽軍,而共軍8年殲滅偽軍118萬,虜獲武器里國軍武器自然不少。其次抗戰八年國共磨擦不斷,僅新四軍就作戰3200次,殲滅國軍14萬人,如果八路軍倍於此數,就是說共軍殲滅國軍超過40萬人,那末兩項相加,殲滅偽軍國軍160萬,所獲武器裝備60萬共軍有餘(45年7月前)可以確定國軍直接或間接武裝了共軍。

抗戰期間共軍在各個不同階段、不同地區的戰略思想受自身武器裝備影響很大。在40年百團大戰前,國共合作尚好,經費、彈藥有一定保障,而且周圍友軍又常有接濟,由國軍在正面死打硬拼,日軍以攻城略地為主無暇後顧,此時對日作戰積極主動。甚至百團大戰口號之一就是、保衛蔣介石。及至皖南事變之後國共正式破裂,日軍又開始治安肅正,共軍武器來源幾乎全部依賴戰爭本身補充,無彈藥練兵部隊素質下降,無攻堅利器只能被日軍拙劣的碉堡封鎖線鎖住。所以更加強調分散避戰,只打弱敵,以保存實力為主,消極抗戰。及至後期武器改善戰力增強時也被政治利益所驅避免攻擊日軍,卻敢於與國軍野戰部隊作大規模硬戰。
平心而論,共軍抗戰期間無論戰略、政略還是戰術思想都是符合自身狀況及所處環境的。造成中後期消極抗日的根源中,國府不能一視同仁、積極整補共軍有功部隊也是一大因素。不論立場如何,恐怕誰也提供不出40年以後國府為共軍提供過什莫援助。設想國府若每年能夠提供共軍兩個師的裝備及充足彈藥,共軍即便高層有保存實力之想,單是前線官兵和根據地人民就不會答應。同樣如果共軍每年得到如此補充而且像前期一樣積極作戰,恐怕日軍治安肅正的力度也會同比翻番,如此讓共軍日軍作殊死斗,不是更能配合正面作戰嗎?
可嘆,政略擾亂了戰略、人事禍及了軍事、內鬥拖累了外戰!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