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6
清末着名爱国诗人黄遵宪创作的《乙未二月二十七日公祭沈文肃公祠》长诗,凭吊了福州船政学堂的创始人沈葆桢的丰功伟绩。该长诗最后一部分,讲的就是中日甲午海战的故事:
其中的就中邓林二死士,躬蹈烈火沈重渊。说的就是邓世昌和林泰曾两位福州船政学堂学生的事。这和正史《清史稿》中的说法,是不相吻合的。因为按照官职的大小,林泰曾在北洋水师中排名第二,邓世昌排名第四。按照世人英烈的排名,邓世昌排第一,林泰曾排第叁。这中间偏偏漏掉了,官职排名第叁英烈排名第二的刘步蟾。在正史清史稿中,和邓世昌一样,刘步蟾是单独立传的,而林泰曾只在刘步蟾传记中,一带而过,没有单独立传:
这固然与林泰曾是林则徐的侄孙和沈葆桢姻亲有关,将门虎子吗!可是即便是在正史中,也说刘步蟾喜欢拉帮结派,引用乡人,视统帅丁汝昌蔑如也,时论责其不能和衷,致偾事。而且在个传记中,说刘步蟾是中弹而死,并没有说他和丁汝昌一样,是吞鸦片自杀身亡的,并在结尾说他,虽败犹荣,春秋笔法的意味,气象俨然矣。
可是仔细推敲,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之败,就败在了爱国英雄刘步蟾一人而已。
第一,正史中已经说了,恃才傲物,拉帮结派,不尊重上级,视丁汝昌如无物。就不再复述了。
第二,不敬重同缭,和林泰曾争风吃醋,对方伯谦见死不救。这在卢氏甲午战争前后一文中,有非常形象的描述:
第叁,搞阴谋诡计,排斥洋员,精心算计,搞突然袭击,利用撤旗事件,逼走了洋员。现在就重点说说这一件事。
琅威理(Captain William Metcalfe Lang, 1843-1906),1859年自皇家海军学校毕业,并进入大英帝国海军服役,1899年官拜海军中将(Vice Admiral),至1906年去世,享年六十叁岁。在他长达四十馀年的服役生涯中,有相当的时间与大清海军密切相关。光绪五年(1879),北洋所购买的英舰龙骧、虎威、飞霆、策电等四舰抵达天津。同时,李鸿章展开聘僱洋教习的工作。其后在驻英公使曾纪泽和英国水师提督古德(Admiral Coote)的推荐下,又逢琅威理率领四艘蚊船抵达大沽,李鸿章于验收时观看琅氏操练后,遂决议延聘。琅氏终于在光绪八年九月二十二日(1882.11.05)签约,成为北洋海军副提督衔(The Brevet Rank of Vice Admiral)北洋海军总查(The Chief-Inspector of the Northern Naval Squadron),薪俸库平银六百两。但在光绪十年(1884)叁月,即中法战争之前,以英国臣民不得为他国作战规定,海军部特意将之召回,因此琅威理辞职而去。中法战后,清廷对于海防更加重视,拟续聘英人为海军教习,总海关税务司赫德也积极的推动此事,终在光绪十一年(1885)十月二十五日(1885.12.01)琅氏由英国启程,次年春抵达中国。抵华后,正逢醇亲王巡视海军前夕,琅氏以叁个月的时间训练,使北洋海军整齐可观,清廷加恩赏给提督衔,并颁发二等宝星勳章。但光绪十六年(1890)二月十六日(1890.03.06),琅威理为了舰队升提督旗事与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刘步蟾衝突,愤而辞去职位,并导致了英人全面撤出中国海军的局面。
朗威理的辞职,最终导致里北洋海军没有洋才可用,军心涣散,纪律散漫的局面,也是北洋水师,最后灭亡的最根本原因。下面是大东沟黄海甲午海战战败之后,光绪皇帝给朗威理下的诏书。
最后,中国的刘步蟾和日本的东乡平八郎,都是英国留学回来的,大清国的北洋水师和日本的联合舰队,也都是英国人培养出来的学生。可是日本人都可以一次次丢掉面子,一次次浴火重生。可是中国人,自来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一次次抱残守缺,一次次把事情办砸。
不是我们不努力,也不是制度上的缺陷,而实在是人种不成。具体来说,就是在我们的历史上,培养出来的像刘步蟾一样的坏种太多。
这些人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