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蒙古最後的可汗-林丹汗 (下)
送交者: ZTer 2007年12月27日10:13:21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四)攘外
  
  內部不穩且面臨着強敵在外的的時候,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領袖該有什麼樣的抉擇?

  蒙古人忽必烈的選擇是先安內後攘外,打敗了和自己爭奪汗位的阿里不哥,然後再大軍南征,滅南宋,建立元朝。

  漢人朱元璋選擇的也是先安內後攘外,將江南的張士誠、陳友諒一一消滅之後,才打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旗號北伐,將元朝趕回草原。

  歷史證明,他們的選擇是正確的。
  而他們的子孫,卻沒有如祖先那樣的睿智,面對着雙向的壓力,都實行雙拳敵四手的方針。

  面對着中原農民軍和東北的後金,崇禎皇帝一面要剿滅“闖賊”,一面要抵禦“建虜”,最後,國家元氣喪盡,“闖賊”進了北京城,“建虜”成了大清朝。

  而面對着各部林立,後金壓逼的林丹汗,起初時也還算清醒,覺得自己要整合蒙古內部再與後金爭雄,“南朝止有一大明皇帝, 北邊止我一人, 何得處處稱王? 我當先處里, 後處外”[13]。可在實際操作中便不是按着這個既定方針來辦了。

  為了回報明朝給予的互市權益,林丹汗初期積極攘外。

  1619年,努爾哈赤取得了薩爾滸大捷,明朝再也沒有了進攻,完全陷入防守。同年七月,努爾哈赤率得勝之師進攻遼東重鎮鐵嶺,明軍兵少將寡,士氣低落。鐵嶺岌岌可危。

  盟友的損失便是自己的損失,林丹汗迅速採取了行動。內喀爾喀聯盟的宰賽率軍一萬馳援鐵嶺。可惜,新敗的明軍沒有堅持到這支志願軍的趕到,鐵嶺陷落,努爾哈赤的得勝之師正面迎擊宰賽的援軍。士氣正盛以逸待勞的八旗軍再一次取得了勝利,蒙古軍全線潰敗,連統帥宰賽及其兩個兒子都被俘虜。

  鐵嶺之敗,對於林丹汗來說,還可算是勝敗兵家常事。但對於內喀爾喀聯盟來說卻是極大的打擊,此時,盟主卓里克圖洪巴圖魯年事已高,聯盟的主要事務,都是由年富力強的宰賽來承當,其人已經成為實際上的盟主和未來盟主的候選人。他的被俘,內喀爾喀聯盟驚懼不已,一時不知所措。

  而努爾哈赤卻顯示出了自己的手腕,對於宰賽父子,沒有簡單的殺掉,而是作為自己手中挾制內喀爾喀的人質。內喀爾喀聯盟被人捏住了要害,不得不在是年十月遣使求和,要求與努爾哈赤會盟。十一月,內喀爾喀五部所有有實力的首領以卓里克圖洪巴圖魯為首與努爾哈赤舉行了會盟大會,相約一同針對明朝作戰。而對於林丹汗,雖然沒有針對性地盟約,但這次會盟,內喀爾喀聯盟秉承林丹汗意志抵抗後金的情勢,被一朝消解。

  可以想見,林丹汗的憤怒會是何等的強烈,他派遣使者向努爾哈赤遞交了國書,開頭便道“統四十萬眾蒙古國主巴圖魯成吉思汗,問水濱三萬人滿洲國主英明皇帝,安寧無恙耶”,徹底的居高臨下,之後,向努爾哈赤提出警告,不得進攻廣寧,因為那是自己和明朝互市的貿易基地,同時,不得再拉攏喀爾喀諸部。

  已經60歲的努爾哈赤被27歲的林丹汗羞辱,後金諸貝勒大臣全都大怒,“欲斬其使者半,欲將使者剜鼻或耳而後放歸者半”[14]。努爾哈赤倒沒有立即殺掉使者,只是將使者監押。兩個月後,也向林丹汗遞交了國書。年紀比林丹汗大出兩輪半的努爾哈赤不但對於警告置之不理,而且對於其自稱也給予了嘲弄:“爾奈何以四十萬蒙古之眾驕吾國耶。我聞明洪武時,取爾大都,爾蒙古以四十萬眾,敗亡殆盡。逃竄得脫者,僅六萬人。且此六萬之眾,又不盡屬於爾。屬鄂爾多斯者萬人,屬十二土默特者萬人,屬阿索忒、雍謝布、喀喇沁者萬人。此右三萬之眾,因各有所主也。於爾何與哉。即左三萬之眾,亦豈盡為爾有。以不足三萬人之國,乃遠行陳言,驕語四十萬,而輕吾國為三萬人,天地豈不知之。”

  舉重若輕,努爾哈赤捅到了林丹汗的痛處——你對於蒙古,還做不到一統天下啊!最後還對林丹汗和明朝進行了挑撥:“明畏我,姑以利誘汝耳。且明與朝鮮,言語雖殊,服制亦類,二國尚結為同心。爾與我,言語雖殊,服制亦類。爾果有知識,來書宜云:明,吾深仇也。皇兄征之,天地眷佑,俾墮其城,破其眾,願與天地眷佑之主合謀,以伐深仇之明。如是立言,豈不甚善焉。乃不思祈福於天,全合各主大業,惟利是嗜,以有限金帛,而與我素無嫌怨之國,甘心構怨,皇天后土寧不鑒之。”

  鬥嘴,年輕氣盛不是老謀深算的對手,氣惱不已的林丹汗也扣押了後金的使者。可在心狠手辣上又輸了一招,努爾哈赤已將他的使者殺害。

  雙方已經沒有了調和的餘地,必須刀槍上見真章。林丹汗積極備戰,因為宰賽還在努爾哈赤手中,喀爾喀聯盟不能出兵,他暫時忍下了使者被殺的恥辱,尋找着時機。

  1621年,努爾哈赤攻克明朝遼東重鎮瀋陽,留少量部隊留守,其餘大軍一鼓作氣連下70餘城。林丹汗見後金後方空虛,率軍兵臨瀋陽城下,試圖解救被拘押的宰賽。但不得不承認,此時的八旗軍委實戰力驚人,少量的留守部隊仍然使這次解救行動流產,林丹汗敗退。

  內喀爾喀聯盟見武力解決無望,只得用上萬頭牲畜的贖金贖回了宰賽,無疑,這對林丹汗的聲望,又是一次打擊。

  為了挽回漸漸失去的人望,1622年,領軍至山海關協助明軍牽制後金的攻勢[15]。可這一次再次失敗,明朝重鎮廣寧被努爾哈赤攻陷,林丹汗重要的貿易基地喪失。

  一連串的失敗,兵員、物資以及最重要的聲望都損失慘重,林丹汗不得不改變了自己的攘外的方針,收束兵力轉為對蒙古部落的統一,挽回自己所失去的。

  而他下降的威望,將他當初改信紅教造成的負面影響放大了。當敗退山海關之後,原本就反對信仰紅教的重臣,管理左翼三萬戶的特命大臣錫爾呼納克杜棱率領所屬烏齊葉特部與明安諤勒哲依圖台吉所屬烏嚕特部共三千多戶,投奔遼陽城,歸順了努爾哈赤。

  看到林丹汗已經開始了眾叛親離,努爾哈赤這才開始了對於林丹汗的反擊。1623年,單方面要求內喀爾喀聯盟改變盟約條款,將共同針對明朝改為針對林丹汗。最有實力的宰賽在上次被俘之後,精神上已經臣服了努爾哈赤,不敢反對。而盟主卓里克圖洪巴圖魯雖年邁體衰,倒不失草原英雄的本色,斷然拒絕。努爾哈赤殺雞儆猴,四月出兵攻打喀爾喀聯盟中持反對意見最堅決的扎魯特部首領昂安,昂安猝不及防,本人及兒子戰死,所部屬民和牲畜全被後金軍虜獲。

  卓里克圖洪巴圖魯面對公然侵略再不願忍受,相約林丹汗一同討伐後金。而此時的林丹汗不願再冒險面對後金軍,而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整合內部上,何況,在錫爾呼納克杜棱投奔後金後,察哈爾八大營中信奉黃教的烏珠穆沁部貴族多爾濟、塞棱,蘇尼特部貴族素塞巴圖嚕、浩齊特部貴族策凌伊爾登、阿巴噶部貴族都思噶爾各率所部離開他,投奔了篤信黃教的漠北喀爾喀。

  他沒有回應卓里克圖洪巴圖魯的約請,這意味着,積極攘外的林丹汗退縮了,他要先安內。
  
 (五)安內
  
  安內的第一目標,便是死心塌地歸附後金的科爾沁。
  如果說漢人明帝國的崩潰,和大量的漢奸的努力是分不開的話。北元蒙古的覆亡,也得益於眾多蒙奸與後金的精誠合作。

  科爾沁部首領奧巴,便是蒙奸的代表人物。

  在與後金聯姻的蒙古各部中,科爾沁較為特殊,其他人都可說是自保的權宜之計,而他卻是自覺自愿的背叛了自己的民族。

  1624年,奧巴覺得聯姻還不過癮,乾脆和後金舉行了會盟,將矛頭直指蒙古共主林丹汗。這標誌着,科爾沁完全和林丹汗決裂,脫離了蒙古陣營。

  如果不剪除內奸,安內是無從談起的。林丹汗厲兵秣馬,決定武力解決科爾沁。但作為共主,林丹汗還是做了最後的和平努力,1625年,派卓爾濟喇嘛前往科爾沁,與奧巴談判,希望科爾沁能夠回頭,但結果是不歡而散[15]。

  是年十一月,林丹汗開始組織東征,調主力山陰察哈爾和山南察哈爾兩路並舉,計劃在十一日會合,十五日出征。同時,向喀爾喀聯盟發出命令要求他們參戰。

  然而,林丹汗東征科爾沁的計劃,卻讓內喀爾喀聯盟盟主卓里克圖洪巴圖魯感到了不安,他完全清楚,如果林丹汗徹底控制了科爾沁,必然實力大增,那時,自己就不再是有條件的服從而是要令行禁止不得違抗了。但要公然幫助科爾沁這個蒙古的叛徒,又說不過去。於是,這個糊塗的老人開始了暗箱操作。

  當林丹汗正在集合兵馬的時候,不但喀爾喀聯盟只有扎魯特部出兵幫忙。而且,他的部隊何時會合,何時出征,走哪條路線,主攻方向是哪裡等等軍事情報,全都通過卓里克圖洪巴圖魯傳到了奧巴的耳朵里。

  奧巴得報,知道自己不是林丹汗的對手,連忙向後金求援,努爾哈赤自然不能讓歸附於自己的人失望,親率大軍增援。林丹汗未戰而失先機。

  十一月初五,林丹汗率部抵達科爾沁境內,科爾沁貴族們不戰而潰,四處奔逃。林丹汗兵臨奧巴的治所格勒珠爾根城下,四面包圍,晝夜攻城。奧巴深知,一旦城破,自己決不會有好下場,因此抱定“死則一命;干則一塵”[16]的信念,拼死固守城池。林丹汗圍攻數日不能克。

  而努爾哈赤初十日便抵達鎮北堡,大軍駐紮後,派莽古爾泰率領五千精騎馳援,是夜便到達農安塔,出現在林丹汗側後。

  鈍兵堅城之下,又有腹背受敵的危險,林丹汗無奈,只得撤圍。攻而不能勝,又不能打援,撤退似乎是明智的選擇。然而,歷史卻給林丹汗開了一個大玩笑。《滿文老檔》中留下的記載,讓後人看到,努爾哈赤這次支援科爾沁,僅僅是表明一種姿態,他在鎮北堡之後稍作休整便北返,給莽古爾泰的命令也是到農安塔為止,不得再前進。如果林丹汗破釜沉舟,科爾沁的覆滅也就是註定的了。

  可惜,林丹汗並不知道這一切,現在的他除了對功虧一簣的遺憾,便是對卓里克圖洪巴圖魯暗中作梗的惱怒。

  看着林丹汗的功敗垂成,卓里克圖洪巴圖魯也許還在暗自慶幸自己的得逞——拿不下科爾沁的林丹汗,對自己暫時是不會有威脅的。

  老人一般會老謀深算,但衰老的腦子也會是頑固、短視的,卓里克圖洪巴圖魯葬送了林丹汗的東征,而自己不但讓林丹汗恨之入骨,更是首當其衝面對着後金的強大攻勢,給自己和部族帶來了滅頂之災。

  林丹汗東征失敗後不到半年,1626年四月,努爾哈赤以大貝勒代善為先鋒,兵分八路進攻喀爾喀聯盟諸部。卓里克圖洪巴圖魯這時才發現自己無處求援,只得率主力與努爾哈赤會戰於西拉木倫河。草原上戰鬥力最強的林丹汗尚且屢敗於八旗軍,卓里克圖洪巴圖魯的孤注一擲自然也不能抵擋征服的鐵蹄。一場激戰之後,卓里克圖洪巴圖魯的侄孫囊努克被殺,部眾死傷被俘殆盡,牲畜物資被搶掠一空。喀爾喀聯盟烏齊葉特部至此覆滅。

  後金軍乘勝追擊,又先後破扎魯特、巴林等部,各部首領不是戰死便是被俘,相繼潰滅。

  卓里克圖洪巴圖魯走投無路,只好率殘部投奔林丹汗,希望能得到他的庇護。而林丹汗卻沒有原諒他,乘其窮極來投,兼併了他的人馬,並出兵將喀爾喀其他各部被後金擊潰的部眾收歸自己管轄,“服從者收之,拒敵者被殺”,用鐵血給予喀爾喀聯盟最後一擊。原本在草原上有舉足輕重位置的喀爾喀五部,在後金和林丹汗的交替打擊下,煙消雲散。

  這一年八月,後金開國可汗努爾哈赤病逝,給他的子孫留下了一個蒸蒸日上的國家。他死前發動的寧遠之戰,是他最大的失敗,也是終身的遺憾。而針對喀爾喀的戰爭,以林丹汗來看似乎是幫了自己一個大忙。若即若離的喀爾喀聯盟被乾淨徹底的解決掉了,林丹汗對各部屬民設置“達魯花赤”,實施直接監管。對於安內的政策來說,似乎是很好的成績。

  但喀爾喀各部與科爾沁不同,雖然有過過錯,但畢竟是堅決抵抗後金的中堅力量,不止一次的和林丹汗並肩戰鬥過。何況,他們是在後金的侵略之下而潰散的,本應該得到蒙古共主的懷柔。林丹汗的鐵血政策,不但讓喀爾喀各部屬民傷心,更上原本就矛盾重重的察哈爾本部八大營愈加動盪不安。

  繼承努爾哈赤的皇太極,軍事能力稍遜乃父,政治能力卻還要高明。登基不久,便開始了對察哈爾本部的分化瓦解工作。1627年初,皇太極派遣黃教的烏木薩特綽爾濟喇嘛到奈曼、敖漢兩部進行拉攏,兩部首領都是林丹汗近支,對於汗廷都是忠心耿耿,雖然對於林丹汗的政策不滿,卻也不願背叛。但看到察哈爾內部不穩,後金又咄咄逼人,奈曼部首領袞楚克巴圖魯便希望在林丹汗和後金之間作個調人,促成雙方和解,給蒙古以修養生息的機會。於是和敖漢部首領岱青杜棱一起遣使後金,提出講和。

  皇太極當然不會同意講和,但他卻把敖漢、奈曼兩部遣使後金的消息透露給林丹汗。這齣反間計簡直就是日後明朝袁崇煥被殺的翻版,只不過早了三年。

  林丹汗見到自己近支的叔父輩老人竟然也會暗通後金,憤然舉兵功掠敖漢、奈曼等部,連克什克騰部也受到牽連。這正入了皇太極的彀中,敖漢、奈曼等部受到這樣的打擊,心灰意冷,各部首領於是年九月“以數萬人東投建虜”[17],雖然各部屬民不願意跟着首領們背叛大汗,“其部分不肯往,多西投虎墩兔”[18],可此事件使得察哈爾本部動搖。林丹汗的統治基礎開始崩壞。

  東面的喀爾喀聯盟已經不復存在,內部的整合不但沒有完成,反而更加混亂,作為盟友的明朝在戰略上實施收縮,自己已經孤立無援。面對後金步步緊逼,林丹汗決定西遷,暫避其鋒鏑,待將西面土默特、哈剌嗔、鄂爾多斯等部收服後再做計較。

  1627年三月底四月初,林丹汗留多羅特部留守故地,自己率數十萬部眾西遷,拉開了他人生,也是蒙古歷史上的大悲劇序幕。
  
(六)西遷悲風
  
  1627年,明朝天啟皇帝駕崩,崇禎皇帝登上了歷史舞台。

  登基伊始,年輕的皇帝便對明朝北部邊疆的諸蒙古部落“盡革其賞”[19]。右翼蒙古土默特、哈剌嗔、永邵、鄂爾多斯等部一貫是所有蒙古部落中最富足的,除了其所占之地水草豐美外,很大程度在於和明朝的互市獲得巨額利益,這也是“俺答封貢”以來數十年間明朝北部邊防晏然無事的原因。崇禎帝的作為,使得“諸部譁然”,但崇禎帝並不在意——譁然又如何,爾等還敢犯我天朝乎?

  但戰火就是燒起來了,1628年六月,大同受到蒙古軍攻擊,軍民損失數萬,連大同也險些丟失[20]。而率領蒙古軍的,不是土默特等部的首領,竟然是曾經明朝的盟友—林丹汗。

  林丹汗怎麼了?莫非瘋狂了不成?
  不錯,此時的林丹汗被暫時勝利的虛火燒得已經接近瘋狂了。

  從西遷開始,林丹汗便沒有絲毫的手軟,沒有派使者,沒有勸降,只有一個字:打。
  四月至七月,掃蕩哈剌嗔部,回歸到元上都所在地;
  十月,攻克土默特統治中心呼和浩特,土默特順義王朴什圖的兄弟鄂木布、色令等投降;
  十一月末十二月初,殲滅哈剌嗔部主力,哈剌嗔汗及兒子僅率800人出逃;
  1628年正月,攻掠永邵部;
  三月,擊殺順義王朴什圖大將五路黃台吉。

  不到一年,西部右翼蒙古諸部被林丹汗秋風掃落葉般擊潰,西遷的步伐出奇的順利。而除了收服各部外,林丹汗西征還有一個重要目的便是獲得右翼諸部占有的與明朝互市的利益,不料自己獲得這一切的時候,明朝皇帝卻停了市賞,林丹汗自然不想吃這個啞巴虧,崇禎元年的大同之戰,便是對崇禎皇帝的警告。

  已經在遼東焦頭爛額的明王朝,實在沒有力量再全面和北方的強敵交戰。驕傲的崇禎皇帝無奈,向五朝元老,此時已經八十三歲,總督宣大軍務的王象乾問計。這位老臣提出了以夷制夷的計策:“臣能召永邵諸部,合從以抗插。”[21]

  於是,在明朝的安排下,1628年九月,土默特、永邵、鄂爾多斯三部聯軍在艾布蓋河與林丹汗展開會戰。林丹汗大獲全勝,各部四散,鄂爾多斯歸順。明朝的以夷制夷之策破產,經過此役,“東起遼西,西盡洮河,皆受插要約,威行河套以西矣。”[22]

  1629年,後金的攻勢愈來愈頻繁,對林丹汗的策略又失效。經過激烈辯論,明朝決定恢復市賞,與林丹汗議和。

  右翼各部或逃或降,明朝也在軍事壓力下恢復了互市。軍事上,經濟上林丹汗的收穫是空前的,他有理由相信,自己只要再鞏固一下到手的成果,便可以和後金正面交鋒,奪回自己的尊嚴。

  這看似凱歌頻傳的喜劇,卻是悲劇高潮的開幕。
  一個政治人物,可以暫時放棄經濟利益,也可以承受軍事上的暫時失敗,但決不能在政治上犯錯,更不能一錯再錯。

  在西遷的過程中,林丹汗完全反其道而行之。
  右翼蒙古諸部雖然一貫不聽從調遣,甚至有截殺商隊,停止朝貢等情事。但在內部已經不穩,外部又強敵環伺的時候,最明智的選擇是與之聯合,即使不能完全為己所用,也會是莫大的助力。

  一味的施以兵威,雖然取得了勝利,所獲得的卻是一個殘破的局面。原本的富庶之地,因為戰爭,“畜牧匱乏”[23], 各部流離失所。加上“塞外霜早, 顆粒無收兼厲疫盛行”[24], 蒙古諸部幾入絕境。而各部的抵抗也大大削弱了察哈爾本身的力量:“插之疲甚、餓甚、窮甚”[25], 其兵員嚴重減耗,“插有馬約備僅收四萬, 插眾不滿五萬”[26]。

  更可怕的是,為了市賞與明朝動武,雖然逼迫明朝恢復互市,但也標誌着明蒙聯合對抗後金的局面沒有挽回餘地的破壞了。崇禎帝君臣將林丹汗視作和後金一樣的敵人,這比在遼東時,更為孤立。

  如此境地,欲說鞏固成果,無異緣木求魚。
  為了躲避災荒和瘟疫,更是不願再繼續戰爭,林丹汗屬部的烏珠穆沁、蘇尼特、浩齊特等部紛紛離開了他,投奔了漠北喀爾喀。

  林丹汗此時已經利令智昏,乾脆又出兵攻打漠北喀爾喀,如果失敗,也許還能讓他冷靜下來,可惜,他又勝利了,漠北的扎薩克圖部和托輝特部被擊敗。同室操戈的鮮血,越流越多。

  當林丹汗血戰宣大塞外的時候,後金的皇太極卻在蠶食林丹汗在故地的領土。1628年二月,後金兵抵大凌河,留守的多羅特部首領古魯出兵迎擊,兵敗戰死,所部損失一萬一千二百餘人;五月,後金兵犯阿拉克綽特,因特塔布囊戰死;九月,皇太極糾合敖漢、奈曼、扎魯特、哈剌嗔等部掃蕩錫爾博錫哈圖、英湯圖等地,察哈爾部眾“抗拒者殺之,其降者編戶”[27]。

  也是不到一年,林丹汗留守故地的人馬全軍覆沒,遼東一帶,完全劃歸後金版圖。

  林丹汗已經每況愈下,皇太極開始了他的最後一擊。
  1632年四月,皇太極率後金軍與土默特、喀喇嗔、伊蘇特、扎魯特、敖漢、奈曼、科爾沁、阿魯科爾沁等幾乎所有歸附的蒙古部落,起兵10萬,遠征林丹汗。

  大兵壓境,林丹汗準備決一死戰,但“疲甚、餓甚、窮甚”的部眾早已經沒有了抵抗的意志,“所部解體”。無奈中,林丹汗率眾渡黃河西撤。這場突如其來的撤退,部民大部分毫無準備,人馬輜重遺棄的遍地都是,待度過黃河時,已“沿途離散十之七八”。[28]後金軍仿佛不是來交戰,而是來收集難民和戰利品的。

  這一場攻伐和潰逃,近在咫尺的明朝軍隊津津有味的做着看客,甚至還幫了後金不少忙。當蒙古餘部不少逃入明邊,後金方面致書沙河堡明方官員索取察哈爾屬部土默特人時, 明人盡還逃入堡中之人和林丹汗的財物[29]。之後,後金趨宣府, 明官吏又獻出犒賞林丹汗所余財物, 計緞布及虎豹等皮, 共一萬二 千五百件[30]。

  雖然是不共戴天的敵人,明朝仍然願意在小範圍的和後金合作,全然不顧當年的盟友情分。這枚苦果,卻是林丹汗自己種下的。

  用鮮血換來的西部根據地,沒有經過一場像樣的戰鬥,便全部失去,克什克騰部也投降了後金。林丹汗的主力無存,倒是新歸附的鄂爾多斯部和他一起進入了千里瀚海的毛烏素沙漠。

  在那不毛之地,林丹汗將度過他生命的最後兩年。
  
(七)末路
  
  沙漠,不適合人類生存,尤其是數萬盡失糧秣,倉皇逃命的人。
  順理成章的,林丹汗所剩的部眾開始“殺人易食”[31],悽慘之狀,無以復加。一些部眾忍受不了這樣的苦楚,紛紛東歸投奔後金,1633年四月,兩翼大總官塔什海、虎魯克寨桑投降後金。六月,巴達西寨桑等5 個頭目, 率千餘戶投降。

  圖謀恢復是以後的事情,現在必須解決吃飯問題。自己沒有,就只能去搶。
  1633年,林丹汗五次攻掠明邊,1634年,更是連續在三、四、五月出兵,閏八月甚至和洪承疇交手。這沒有什麼政治意圖,目的只有一個:糧食。
  這時的林丹汗,幾乎又回到了剛剛繼位時“窮餓之虜”的起點上,人生的循環,就是如此殘酷。

  跌落到命運的谷底,或者徹底沉淪,或者再繼續拼搏下去。林丹汗選擇了後者,他不甘心就這樣宣布自己的失敗。

  1634年,經過多方聯絡,統治西藏的藏巴汗、游牧青海的綽克圖台吉以及控制康區的白利土司與林丹汗結成了“反黃教聯盟”。既然黃教的活佛和僧侶們已經視我為敵人,那就決裂的徹底一些吧。黃教不是庇佑後金嗎?那我就反黃教。

  聯盟成立之後,獲得了物資補充的林丹汗,向青海轉移,那裡,可以建立根據地,東山再起。

  命運出現了轉機,但這專機卻更像是一次無情的嘲弄——1634年夏秋,林丹汗因天花病死於甘肅大草灘。
  他只有43歲,如果不是突如其來的瘟疫,他應該還有很多時間。

  他失去了重振旗鼓的可能,但也避免了親眼看到自己滅亡的可能,如果他面臨崇禎皇帝所面臨的最後選擇時,他會如何去做?歷史沒有答案了。

  林丹汗的死,使蒙古的抗金陣營失去了最後一面旗幟,林丹汗身邊最忠心的部眾也開始星散,成群結隊的人降於後金,僅是年十一月,便有五千戶二萬餘人出降。那尊被林丹汗視為護法神像的嘛哈噶喇金佛也被人送到後金,在皇太極看來,它的載歸,昭示着蒙古國運的終結。

  林丹汗的兒子額哲與母親蘇泰帶着最後數千部眾困守在大漠,父親、丈夫不在了,他們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

  漠北喀爾喀車臣汗遣使額哲,希望他移帳漠北:“即宜來歸,勿再遲延。”[32]汗廷末路,有人便想做曹操了。留下來必然被後金消滅,而北上就會成為傀儡,額哲母子權衡猶豫,彷徨無計。

  而皇太極卻不會給他們權衡的時間,1635年二月,後金以多爾袞、岳托、薩哈璘、豪格為統兵元帥,率精騎一萬遠征林丹汗餘部。四月二十八日,趁着大霧包圍了汗廷,後金軍派蘇泰之弟南楚勸降。額哲母子見大勢已去,“遂歸降後金”。那塊世代相傳的傳國玉璽,終於落到了皇太極手中。

  429年的蒙古帝國,364年的元朝,267年的北元,至此終結。

  1636年三月,漠南蒙古十六部49個大小領主齊聚盛京瀋陽,承認皇太極為汗,並奉上“博格達.徹辰汗”的尊號。

  同年,皇太極即皇帝位,改國號為“清”,改元崇德。

  林丹汗敗死,“建虜無復西顧憂,而東謀朝鮮矣”[33]。而隨着朝鮮王國的歸附,在東亞清朝最後的要消滅的對手,就是大明王朝了。
  

 (八)後代們
  
  清朝的皇帝們對於投降者,倒是從來不吝嗇懷柔之賞,額哲投降後被封為親王,“位冠四十九旗貝勒之上”[34]。

  1661年,額哲死,其弟阿布奈襲親王爵位。阿布奈對於清朝甚為輕視,長達八年“不一朝請”,對於清朝公主為自己所生的兒子也不親自撫養[35]。1669年,康熙皇帝將他拘押於盛京瀋陽。

  同年九月,阿布奈長子布爾尼襲位,年方十六歲。雖然年輕,卻很有頭腦,對於清帝十分恭順,避免重蹈父親覆轍。

  1673年十二月,“三藩之亂”爆發,一時間海內喧騰,天下大亂。一直在暗中訓練兵馬的布爾尼與其弟羅布藏等原察哈爾貴族於1675年起兵反清。

  清朝迅速以信君王鄂扎為撫遠大將軍,大學士圖海為副將軍率軍鎮壓。這時清朝精銳都南下平叛,京中空虛。圖海等挑選八旗家奴之中的勇健者數萬人組成軍隊,為了讓烏合之眾成為虎狼之師,鄂扎率軍每到一處便縱兵搶掠,以激勵士氣。到達察哈爾境內後,更說“察哈爾舊國,數百年之基業,珠寶不可勝計,如能得之,可富貴終身”[36]。清軍人人踴躍,於四月二十日在達祿與察哈爾軍交戰。

  布爾尼原以為自己高舉大旗,蒙古各部都會望風而來,豈料各部歸順清朝40餘年,早已經“親如一家”,無人前來響應。孤立之下,率所部3000人與清軍交戰,寡不敵眾而敗,布爾尼兄弟逃走,不久便被追及殺死。

  康熙皇帝平定布爾尼之後,將拘押在盛京的阿布奈絞殺,察哈爾汗室所有男性成員都被處死。

  林丹汗的子孫,便在這場不成功的造反當中,被絕滅。
  
  
  [1] 李清:《三垣筆記》“附識”上,第1頁。
  [2]塞瑞斯:《〈達延汗後裔世系表〉箋注》,余大均譯,內蒙古大學《蒙古史研究參考資料》,新編第十六輯。
  [3]繆荃孫:《藝文堂文集》卷三,第31頁,1901年刊本。
  [4]《明太祖實錄》,洪武五年十二月壬寅。
  [5]鄭麟趾:《高麗史》卷四十四,《恭愍王世家》。
  [6]王世貞著,董復表輯:《弇州史料前集》卷十八,《北虜始末志》。
  [7]漢文典籍中,稱為“鬼力赤”。
  [8]薩囊徹辰;《蒙古源流》卷六:“由珠爾齊特、額里克特、達奇鄂爾三部落,收取貢賦,俾大眾安戩。”
  [9]按照清朝統一蒙古地區之後的人口統計,察哈爾八旗共8.2萬餘口,這是經歷了戰亂和分割之後的,林丹汗初繼位時,應該略高於此數。
  [10]《崇禎長編》卷十一,崇禎元年七月已巳。
  [11]明朝史籍稱為“炒花”。
  [12]萬曆四十五年五月辛未,薊遼總督薛三才報告兵部:“虎墩兔憨為虜中名王,尤稱桀驁。”
  [13]《崇禎長編》卷十一,崇禎元年七月已巳。
  [14]《清實錄》天命四年,十月辛未。
  [15]《滿文老檔》太祖朝(上),中華書局,1990年,第638、647-648頁。
  [16]《滿文老檔》太祖朝(上),中華書局,1990年,第647、648-649頁。
  [17]《國榷》,卷八十八,天啟七年九月戊子。
  [18]《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卷,《插汗寇邊》。
  [19]《明史紀事本末》,補編卷三,《西人封貢》。
  [20]同[19]
  [21]同[19]
  [22]同[19]
  [23]《崇禎長編》卷十四,崇禎元年十月壬辰。
  [24]《崇禎長編》卷二十七,崇禎二年三月。
  [25]《崇禎長編》卷二十,崇禎二年十月己卯。
  [26]《崇禎長編》卷二十七,崇禎二年十月己卯。
  [27]《皇清開國方略》,卷十一、卷十六。
  [28]《聖武記》,卷三,《外藩》。
  [29]《清太宗實錄》卷十二,天聰六年六月丁卯。
  [30]《清太宗實錄》卷十二,天聰六年六月癸未。
  [31]《清太宗實錄》卷十九,天聰八年六月。
  [32]《皇清開國方略》,卷二十二,多爾袞繳獲車臣汗致額哲書信。
  [33] 同[19]
  [34]《聖武記》,卷三,《國朝綏服蒙古記一》。
  [35]《清聖祖實錄》,康熙八年二月辛卯。
  [36]《嘯亭雜錄》,卷二,《圖文襄公用兵》。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6: 劉少奇的"四清政策"逼死了鄧
2006: 老田: 談談由“張志新冤件”引發的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