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回城潮确是不当政策造成的 |
送交者: 雷神 2009年02月22日18:07:39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
知青回城潮确是不当政策造成的
知青回城潮确是不当政策造成的
[ 巡天笑看一千河 ] 于2009-02-21 17:31:49 上帖 [ 发短信 ] [ 表状 ] 知青回城潮确是不当政策造成的。 看了数学网友“当年的知青闹回城是政策调节不当造成的”帖子,勾起了我的回忆。 那是1976年的年底,毛主席逝世后没几个月,全国开始划分农村户口和非农村户口,这与原来的户籍划分完全是两回事。原来你住在上海,都是上海户口,住在舟山,都是舟山户口,上海是城市,全是城市户口,舟山是农村,全是农村户口。户口的划分只是便于户籍管理,各方面的待遇都是一样的。这次可不一样了,同在农村的,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譬如在供销部、粮站工作的,当教师、公务员的,都划归“非农村户口”,其余的都是“农村户口”。起先,人们对这样的划分没有多大反映,但接下来的事,就不平静了。“农”和“非”的待遇有很大区别,每月的副食品供应,“非”比“农”多,节假日的差别更大,很多东西“非”有“农” 无。最让农村户口的人不满的是,“非”的子女高中毕业就可安排工作,而“农”的子女就没有这个福分。你要工作必须大学毕业或去读中专。那时候的大学、中专录取率很低,百分之一二吧,不像现在,只要不是傻瓜,都可上。而且录取分数也要比非农户口的高。这就意味着,只要不是农村户口,子女就无失业之虞,而农村户口的人,将世世代代要低人一等。 那时,乡镇企业已经搞得很好,农民(农是农、林、牧、副、渔的总称,不是单指种田的)的经济收入方面不比单位里的职工少,所以,当农民的并不羡慕公务员,乡下人并不羡慕城里人,划分后就不一样了,明显的有高低贵贱之分了,姑娘都要嫁姓“非”的了,农村户口的小伙子讨不到老婆了。这下,老百姓的情绪就起来了。这里是渔村,渔民性格比较烈,他们把县政府的围墙都推倒了。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这样的事,但我知道集体去乡政府、县政府“闹事”的很多。 那时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大部分在农村安了家,很多有了孩子,我认识的几个没有一个怀念城市生活的,相反,他们都很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他们的父母也很为有一户农村的亲戚感到高兴,每年都要来几次,尤其对乡亲们的热情和邻里关系的融洽感到十分满意,不,是羡慕,不像大城市里,楼上楼下的,老死不相往来,有的还表示,“我退休后一定要住到这里来”,回去的时候再拎上大包小包的土特产,总是乐呵呵的,10几年中根本没听到过“回城”两字。可划分“农”、“非”户口后出现的问题,让他们不安起来,——不为自己着想,也该为子女着想啊!不能让自己的后代永远做二等公民啊!于是就通过各种途径返回城市,“上头”对此也大开绿灯,这就形成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知青返城大潮。 可以肯定的说,没有这种不合理的户口划分,是不会有知青返城大潮的。 数学网友说,当年的知青闹回城是政策调节不当造成的,我非常赞同,遗憾的是,这样的事现在还在发生。譬如现在演艺明星纷纷加入外国籍,就同外国籍演员报酬丰厚有关,如果一加入外国籍就不再聘用,或者待遇比国内演员低,不愿做中国人的事可能要少许多。如果没有对外商、外资的特别优惠,地方官员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也不会这么高。 又譬如幸运56:音乐响起,是首流行歌曲,李咏:曲名?谁唱的?这就迫使想参加这个节目的选手化时间去熟悉流行歌曲,不管你原来喜不喜欢,都要听、要记,除非你不想参加了。 当年的知青闹回城是政策调节不当造成的 [ 数学 ] 于2009-02-20 20:57:41 上帖 [ 发短信 ] [ 表状 ] 当年的知青闹回城是政策调节不当造成的 毛泽东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把上面的党和领导同志换成“游戏玩家”,道理也是成立的。 本帖子要指出,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领导,在政策主把握不当,是有可能让任何一个群体闹事的。其基本的分析方法当然还是我最爱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经济人理论。 也就是说,社会上的各个阶层都是按利益来行事的。如果有一个群体闹事,通常是利益有较大的损失。 因此,如果我是领导,我又是成心想制造事端,我有办法通过一些政策的调节,让任何一个阶层闹事,我可以弄出一个政策让出租车司机罢驶,弄出一个政策让军队兵变,弄出一个政策让教师罢课,弄出一个政策让农民进城游行,等等。同样,我也可以弄出相应的政策让出租车司机兴高彩烈,让军队官兵高兴,让教师满意,让农民高兴。 当然,当官的有意制造事端,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但仍然是小的,我们不能够动不动就搞阴谋理论。但是,当官的由于调查研究不周,并不是故意的,而是政策上的失误,导致了群体事件,这也确实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对于知青这个群体也是这样。一旦当官的处于制定政策的位置,他制定的一些政策,就可以让知青亏,因此要闹回城。但也完全可以存在另一些政策,让其它的群体感到亏的。 例如,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约第二年左右,中央有一个政策是让全国的城市户口的人长了一次工资,却没有农村人的份,这就导致了呆在农村的人感到利益受损了。如果说,当时的领导,制定的政策是城里人一律保持原工资不变,而所有的知青月收入增加五十元,那么这个时候就是城里的人气鼓鼓的了,那就有可能会是城里的人闹事写血书要下乡了。 因此,知青早不闹事晚不闹事偏那个时候闹事,要知道知青闹事的时候,我已经坐在大学里学习了,我的同班同学大部分是农村知青考上来的。凡能够考上来的,当然就不闹事,有了大学上嘛。但是,没有考上大学的呢?呆在农村就意思不大了。但是,如果收入能够上去,我认为还是可以调节得过来的,主要的技术就是要控制住城市的收入,增加农村的收入。 另一方面,我认为,当时的各地农村地方政府,是有一个暗中的政策在鼓励知青闹事,好把知青挤走。 就拿海南岛来说,海南岛的知青是建设兵团,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在杂草灌木丛生的丘陵地带建设起了大量的橡胶林,那可是相当盈利的行当,而各建设兵团的总部师部团部营部连部,都建设了相当漂亮的上好的房子,是当地的土著居民的住房根本没法比的,还有现成的自来水抽水设施,有各种机械,有现成的加工厂,有各种车辆,这些庞大的固定资产让任何一个地方干部都会垂涎浴滴的,想想,这么一大批资产接受过来,这就相当于自己当官了。当地的就业问题也好解决了。 其实,当时只要将知青的待遇再提升一下,例如,不是裁军,而是大扩军,将所有的知青扩到人民解放军队伍里来管理,那还有谁愿意走?那还有什么大闹事? 其实,的确也存在一种政策能够让人民解放军兵变的。我说存在,当然除非领导干部疯了才会故意制造这样的事情。 也就是说,一些政策的调节不当,导致知青这个利益集团受损,导致知青的大回城,再由这个大回城,来“证明”知青下乡的确是错了,“否则他们怎么要闹着回来啊”,一些右派就这么天真地问着。在逻辑上又是那样的圆满。 |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8: | 英格兰长弓的真实水平 | |
2008: | 如果这是宋史 (八) | |
2007: | 毛泽东晚年的宠臣----张春桥 | |
2007: | 毛泽东与朱德间曾就红军命运展开斗争 | |
2006: | 汉族的形成和演变(ZT) | |
2006: | 石茂明: 苗族的族称与源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