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何亚福先生的《马寅初其人其论》一文介绍:“支持计划生育的人大抵是把马寅初捧得很高的,但真实的马寅初,恐怕会令计划生育支持者大失所望了。马寅初有一妻一妾、七个孩子。而且,马寅初在纳妾时,王仲贞年仅13岁,按照现在的法律来说属于“未成年幼女”。如果是在封建时代,纳妾确实是无可非议的,但那时已是民国时代了,马寅初还曾在海外留学10年,接受西方教育近20年,而且马寅初纳妾是在担任北大教授之后!”
胡适披露马寅初身体好每夜必洗凉水澡近女色.
胡适在日记中记录了哥伦比亚老校友马寅初的性福生活:“饭后与马寅初同到公园,……寅初身体很强,每夜必洗一个冷水浴。每夜必近女色,故一个妇人不够用,今有一妻一妾。”
解放后,马寅初进步起来了。马寅初是第一、二、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第一届政协:1949年,马寅初当选全国政协一般委员。
第二届政协:1954年,马寅初成为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
1957年7月15日,马寅初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新人口论》,虽然引起不同意见,但事隔近两年,仍然在二届人大和三届政协中当选常委或委员。
第三届政协:1959年4月,马寅初虽在政协变为一般委员,但仍连任全国人大常委。(1960年1月4日,马寅初因为公开发表建议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新人口论》而遭受批判,被迫辞职后与两位妻子下放浙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年05期发表了《马寅初人口论的反动本质》一文,开始对马寅初的人口论进行批判。这篇文章的前言说:
“ 本年十一月号《新建设》杂志发表了马寅初的《我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论》一文,引起了广大读者的驳斥,一致指出马寅初的理论和政治观点是资产阶级反动观点, 现在把这些文章在本刊发表。马寅初的文章,根据他的要求,也在本期同时发表。”(一些渲染马寅初“受迫害”的文章、电视节目,在摘录这段文章时,通常是不会把最后一句话也录出来的)
这段历史文字表明,直到十一月,《新建设》杂志仍发表了马寅初的《我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论》一文,因此马寅初 1959年4月在第三届政协未能当选政协常委,与其《新人口论》被批无关,而是委员们不选他进政协常委。对这一点的一个有力的佐证就是:马寅初在这一年的第二届人大中还是当选了全国人大常委。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年05期虽然发表了《马寅初人口论的反动本质》一文批马寅初的人口论,但同时“马寅初的文章,根据他的要求,也在本期同时发表。”这至少表明马寅初的言论自由是受到保障的。批判者能应被批者的要求,把批判文章与被批判文章并列,还要怎样?试想一下,如果今天XX委批判易富贤的《大国空巢》,会应易富贤的要求把《大国空巢》一起发表出来吗?
换一个角度看,一个大学的校长发表的关系国计民生大事的重要主张,到底是全校都不能对校长作任何批判更民主和科学,还是有人敢于而且可以公开对自己的校长进行批判更民主和科学一些呢?难道要一个校长在大学内说一不二一言堂老虎屁股摸不得更好?
批判并不等同于批斗。所谓批判就是对被批判的理论进行严肃的批评。现代汉语词典对批判一词的解释有两项:(1)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2)批评。可见批判与“迫害”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一个学者发表了关系人民重大利益的主张,准备接受反对意见的争论(或者说批判),就是一种义务。
有时候,在某种意义上,受批判竟也变成一种可以被取消的权利。一般人的观点很难获得重要媒体发表,及在重要媒体上接受批判。比如近日,几位网友在XX网作出改变生育政策的提案,本来读者可以通过跟帖的形式对他们的提案进行批判,但后来主办方停止放出对这些的提案的新的跟帖,读者失去了批判权,提案网友失去了 “受批判权”——他们是多么希望能够恢复这个权利呀!“马寅初的文章,根据他的要求,也在本期同时发表”——马寅初当时就享受到今天这些提案网友所不完全具备的“受批判权”。
偏偏有人要极力借马寅初人口论受批判的事,给人们以马寅初受迫害的印象,这到底是为什么么呢?下面我们看看马寅初受批判之后又怎样“受迫害”。
1960年,马寅初辞去大学校长职务,时年78岁,也就是说马寅初担任北大校长直到78岁。
马寅初的《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还有精彩的:
“ 宇宙内的事事物物都有内在的联系,都不是孤立的。譬如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环节于此,各各之间都有内在联系,故甲与乙、乙与丙、丙与丁、丁与戊、戊与己、己与庚、庚与辛、辛与壬、壬与癸皆有联系,最后癸与甲(第十与第一)也必有联系,结果形成了一小圆圈。这就是团团转的联系。我心中自问,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个环节能不能这样联系起来,形成了一小圆圈?若把以上两个疑问并成一个问题,就等于按团团转的比例发展规律,把所有主要环节联系起来综合平衡起来,能不能成功?不妨试一试,再看其结果如何。这就是中国计划经济的本质。” “‘理’即在事物之中,离开了事物无所谓‘理’,故说‘理’在事中,这是唯物的说法,而且这个‘理’是团团转的,因为宇宙中所有事物都有内在的联系,都不是孤立的。”——看了这一段,你有没有一头雾水的感觉?一个78岁的人,有好一阵子宣传他这个学术成果,之后离开了中国最高学府校长的岗位(当然不仅仅因这个原因),这个人的名字就叫马寅初。
现在我忽然想到这两天,有网友提出要罢免提出雷人提案的政协委员。
2007年,北大校长许智宏给学生唱《隐形的翅膀》。2008年,66岁的他卸任北大校长(比马寅初离任校长时整整年轻一轮)。我们能不能说许智宏是因为唱《隐形的翅膀》才去职的?
第四届政协:1964年,受过批判的马寅初又当选全国政协委常委,政治待遇又高了。1964年正是四清运动的时候,而这一届政协一直到1978年才换届,中间经历了整个文革时期,马寅初的政协常委职务不变。
——这就是马寅初“受迫害”的经过。
第五届政协:1978年,马寅初续任全国政协常委。
之后,1979年8月一篇叫《错批一人,误增三亿》的文章在《光明日报》发表。其后,马寅初连同他的人口论一步步走上了神坛。
那么,批马寅初就等同于鼓励生育吗?在《错批一人,误增三亿》一文发表的年代,中国是否真有必要出台比过去激进得多的计划生育政策?马寅初的人口论又为什么能够走上神坛呢?
先让我们看看当年一篇批驳马寅初的文章《评马寅初先生的“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里的原话:
“ 应该指出,我们也主张节制生育,适当地控制人口增殖率。但是;我们主张节制生育和他所说的‘新人口论’是根本不同的。” “同时,在我国人口稠密的一些地区,认真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也有必要。因为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有利于保护儿童和妇女,更好地教养后代,使家庭避免过重的生活负担,有利于民族的健康和繁荣;有计划地生育子女,也有利于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同劳动力资源供应之间的协调。节制生育也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口问题的方法之一。这些是我们的论点。也因为这样,尽管我们和马先生都同样认为要节制生育,然而在问题的实质上,我们之间是有根本分歧的。” (《评马寅初先生的“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戴园晨),可见,批马寅初并不等同于批计划生育,更不等同于鼓励生育,而是一面批马寅初人口论,一面主张节制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