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高伐林: 抽掉林彪罪状第一块基石:丁凯文答问之三
送交者: 高伐林 2010年09月16日14:53:37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重审林彪罪案》最有颠覆性的是什么?丁凯文说:官方加给林彪的第一条罪状是“争当国家主席”,后面罪状都由此衍生——毛没让他当,所以他要抢班夺权,要搞政变谋害毛,事情败露要叛党叛国。但这第一条,就根本没证据。唯一证据,是吴法宪供认的叶群说“不设国家主席,林彪往那里摆?”但吴后来也翻了供


◆丁凯文/高伐林


(续前篇)我为什么会对林彪感兴趣?

  高:请介绍一下你的学历和经历好吗?你的知识背景中有什么可以与林彪研究联系起来呢?
  丁:我是北京人,一直在北京生活。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在大学时主修了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还有一些主要国家的国别史,如美国史,苏联史等。记得我大学毕业时的毕业论文,就是利用美国官方解密的国务院档案,探讨珍珠港事件前的美国与日本的秘密谈判及其对中国抗战的影响。大学几年,对於我日后如何进行史学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我考进了北大国际政治系读研究生,专攻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特别是从中共的成立到共产国际的解散这一期间,共产国际是如何指导中共,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渊源与联系,这对我日后深入研究中共党史与“文革”史极有助益。我研究生写的论文,是关于北伐战争“大革命”时期在土地革命问题上共产国际是如何指导中共的,以及大革命的失败与共产国际的关系。研究生毕业后我直接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从事中国现代史方面的研究,直到出国为止。
  高:林彪事件发生时你还很小吧,当时所见所闻如何?
  丁:当时我还在上小学,但已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记得刚上小学,每天开始上课前,必由班主任带领在毛主席画像前虔诚地“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祝林副主席身体健康、永远健康!”没过两年,当局就宣布林彪是“最大的卖国贼”,是“中国最坏最坏的坏人”。反差之大令我们这些小学生都深感惊诧。家里大人经常告诫我:大人在家里说的话千万不可以在学校对外人讲,可见那个时候人们心里的恐惧戒备。
  虽然我们是小学生,学校里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批林批孔运动,所有小学生都要写心得体会,借以提高自己的认识觉悟。那时阶级斗争宣传之广泛,令人走火入魔。举个例子:同班一位女生发现一本少年读物里有一篇《大红马的故事》,讲的是红军的战斗经历,她竟然可以联想到此文就是“为彭德怀翻案”,而向校方汇报,得到校方好一通表扬。虽说那个年岁的我对“批林批孔”还是糊里糊涂,搞不懂林彪到底为何竟与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有了瓜葛,但林彪是个“坏人”这一印象却深深地扎根于我的脑海之中。可以说,官方的宣传还是很成功的,这种无时无刻、无孔不入的宣传,使得那个时代如我一样年龄的人,对当局的说法深信不疑。

官方说法明显的漏洞令我无法漠视

  高:那么你是什么时候,由什么契机,对官方对于林彪事件所作的现成结论发生怀疑的呢?
  丁:上大学开始学习历史后。那正是思想解放运动之际,当局原先对各种事件的解释纷纷被动摇、被推翻,禁区一个个被冲破,特别是邓小平上台后开始对“文革”的否定和各种冤假错案被平反昭雪,使得包括我在内的人们对中共政体开始了反思,我们越来越怀疑当初官方给林彪事件所下的结论。
  一些问题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例如:当局说林彪自己想当国家主席,目的是要“抢班夺权”。但林彪已是党的唯一副主席,他何必要当那个有名无实的国家主席?如果林彪真想“抢班夺权”,那他应该想当党的主席和军委主席才能达到目的,当了那个可有可无的国家主席怎么就是“抢班夺权”呢?再说,毛的年龄比林彪大许多,林彪只需耐心等待接班即可,何必急不可耐地“抢班”呢?
  还有,说林彪要搞军事政变,打算杀毛以达到夺权的目的。可是,当局却拿不出任何像样的证据。林彪从军队起家,从排长干起,一步一个台阶,身经百战,指挥过千军万马,打过无数胜仗,怎么会临到最后却搞出这么一个蹩脚的所谓“政变”,什么都没搞就宣告“政变”胎死腹中,然后就“仓皇逃窜”了。这一切的一切,又该如何予以合理的解释?总之,我们对於官方“标准版说辞”充满疑虑。从事中国现代史的研究,特别是党史的研究,人们无法避开这些问题,无法漠视这些明显的漏洞。

通过官方公开的资料就可指出官方结论的荒谬

  由於官方严格限制对林彪事件的研究,坊间有很多道听途说。记得刚进研究所时,一位同仁曾在室里开会时绘声绘色地向大家介绍,海外出版了一本署名姚明理(Ming-Le Yao)的《阴谋与林彪之死》(The Conspiracy and Death of Lin Biao)一书,据说海外对此书评价极高,书中言之凿凿地说林彪是死于毛泽东部署在玉泉山的八三四一部队火箭筒之下,而蒙古温都尔汗的坠机上呢,只是林立果及其同伙而已。这曾引起研究所很多同仁的极大兴趣。但这毕竟是野史。来到海外后,我还真的跑去大学的图书馆查到此书,借回来仔细阅读,但读过的感觉,作者搞的是文学作品,非史学之作,更非什么精品,不过就是逗逗广大人民群众罢了。
  海外还曾出版了一本《谁杀了林彪》,作者是王兆军。我对此书也抱有极大兴趣,买了一本回家细细阅读。但读来读去,还是觉得此书中的主观想像过於丰富,风格犹如京夫子笔下的《毛泽东和他的女人们》,许多情节明显是作者自己的虚构加想像,不是一部严谨的揭示林彪事件真相的史学传世之作,这种作品虽能一时吸引读者,但却无法作为史学来研究,终究无法克服当局所想达到的人为的限制以及人们自身所有的某种局限。迄今为止(2004年)海内外还没有一本在林彪事件上与官方观点相左的中文研究书籍,只有那些沿用当局盖棺论定说法的书,佳作更是付之阙如,失望之余难免不心生感叹,常想何人何时才能真正揭开这一历史迷雾。
  高:于是你决定投入精力自己去探寻林彪事件的真相。你接触过哪些当事人、知情人或亲属?
  丁:1997年张宁女士的回忆录《尘劫》问世了,张宁是当年为林立果所选的“妃子”,“九一三事件”那天晚上她正在北戴河林彪、叶群、林立衡、林立果他们身边。这本书的出现,一下子使我对林彪事件的看法有了突破性发展,许多想不通的问题,在看了这本书之后豁然开朗,有了清晰明确的思路。张宁以她个人的直接观察和后来与林办其他人一起被关押审查的经历,她的书起到了别人无法起到的作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结识了张宁女士,经过与她多次交谈,我对林彪其人以及林彪事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高:你研究的资料来源如何?
  丁:众所周知,大陆当局对“文革”史的研究,特别是涉及到林彪事件的研究一向严格限制,不要说相关的资料,连正常的学术上讨论都无法进行,那些与此事件有关的人士更是三缄其口,唯恐一个不小心又会惹祸上身。所以,外界只能凭借已公开的资料,试图探索这一事件的原委。但是林彪事件的研究很难进行,遑论公开出版与当局结论相左的文章或书刊?我们看到的都是如《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纪实》,《特别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受审实录》等书籍。这种秉承官方说辞的东西不能说一点有用的东西都没有,但关键的问题是,他们只是用部分的、不实的证据来指控这些被打倒的和被宣布为坏人的人,而我们却几乎完全听不到那些当事人任何相反的意见、观点和看法。经过这样长时期的宣传,人们对那些指控就会予以认可,历史也就这样被歪曲和篡改了。
  高:你是否有机会接触过一些重要的档案史料?
  丁:也许很多朋友会以为,我研究林彪事件一定有很多别人看不到的资料,所以我可以写出那些完全不同于官方观点的文章。其实,大家只要仔细看一下我的文章,就会发现我引用的资料几乎都是已公开出版的书刊,我本人从未光顾过什么中央档案馆,更不可能看到什么特别机密的档案资料。我只是从一个历史学者的角度审视“文革”史以及林彪事件,只要认真钻研,就会发现当局所言有很多无法自圆其说的东西,其中很多结论有著明显的漏洞。我们甚至无需查找那些深藏于密室的档案,靠耐心而细致的分析和考证,就可以通过已公开的资料指出官方结论的荒谬与不实。
  高:为什么您会认为在纷纭的资料中,张宁、张云生等人所说比较可信?您怎么分辨他们与李文普等人说法的真伪,决定采信与否?
  丁:张宁、张云生等人在当年的关押审查下遭到了极大的迫害,他们明知当局的证据与结论是站不住脚的却无法说出来。张宁是到了美国才写书回忆那个时候的情景,张云生也一样,书只能在香港等地出版,在大陆出的书要被审查多年,删去那些当局认为可能对自己不利的内容等。他们作为当事人及直接的见证人,其回忆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搞历史的人都懂,找资料就要找第一手资料。他们的东西就属於第一手资料。当然我们还要有其他的证据。但有时我不能透露这些资料的来源,这是对国内相关人士的保护。我之所以认为李文普的东西站不住脚,就是他受到当局的压力,不得不这么说,其说辞有太大的漏洞,经不起严格的推敲,再加上其他旁证,我们可以断定李文普在林彪一案上是作了伪证。

重量级学者研究林彪文章只能刊于《吉林农业》增刊

  高:你本人关于研究林彪有什么成果?
  丁:我于2001年开始下功夫认真研究林彪事件,到现在有八九篇文章发表在电子杂志《枫华园》上,并收录在“浴火凤凰”网站、“华夏文摘”等,其中有的在网上广为流传。还有两篇新作放进《重审林彪罪案》一书。
  高:为什么你的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网络媒体上,而不投给专业杂志呢?
  丁:一个原因是我本人就在电子杂志《枫华园》工作,我本人于2001年夏加入《枫华园》编辑行列,于2002年底被推举为《枫华园》社长兼周刊主编,直到现在。作为北美颇有影响的电子杂志的主编,我要多支持自己的刊物。未在纸质杂志发表的另一个原因,是纸质媒体发行周期太长,往往要等很长时间。我的一篇文章曾投给香港一家月刊,他们过了两个多月才刊登,还作了大量删节,所以我觉得得不偿失。
  高:但是研究文章不像新闻报道,并没有那么要求时效啊。
  丁:是的,但总的来说,对林彪事件这个题目感兴趣的刊物本来就不多,加上文章一长,就不容易问世,而关于林彪问题的文章,要想说清楚,不可能不长,发表就难。
  高:国内的历史专业性杂志比较多,你是否尝试过?
  丁:我给你说一个例子吧:王年一、何蜀的探讨林彪事件真相的文章,很有专业水平,但你知道在哪里刊出的吗?《吉林农业》杂志增刊!《吉林农业》有多少读者?何况又是“增刊”。据说当时这个杂志的主编说:我出差去,你们定吧。副主编很年轻,才三十多岁,就拍板发表了。事后当局询问,还好,他以要跟党中央保持一致倡导“实事求是”风气之类说法搪塞过去了。
  所以,我宁肯较快地在互联网上问世。互联网这种新兴媒体,不受篇幅限制,能冲破权力者的信息封锁,迅速传遍各地,引起读者的关注。当然,互联网有其局限,公信力相对来说较低,所以我们才要编选出版这么一部印刷版的《重审林彪罪案》嘛!
  高:您主编的这本书,主要内容是什么?您决定选入文章是根据什么样的考虑?
  丁:这本书的内容,我将那些散见于各处的有价值、有见解的文章收集起来,分门别类,集结成书,就林彪事件中的重点问题逐个予以讨论。
  我所选择的文章完全是从学术上着眼,这些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立论严谨,分析详实,实事求是。所有的作者都是这方面研究多年的学者、专家,他们不是一时的性起,不是哗众取宠,而是脚踏实地,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前提下,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和看法,试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揭开蒙在这一历史事件上的重重迷雾。我本人在选择这些文章时也是极为谨慎,凡涉及野史、演义者一律不予考虑。尽可能严谨,毕竟是我们这本书的生命线啊。惟有严谨的学术文集才有长久的生命力,才不会被世人在新鲜劲过后所渐渐遗忘。
  本书的封面上有几句话高度概括了此书的价值:“严谨的学术著作,强强的作者群体,颠覆官方两代统治者的重重诬辞,让中国人民重新认识自己的过去,让受蒙蔽者重新见识文革中真实的林彪”。其中“颠覆官方两代统治者的重重诬辞”绝非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地指出官方在林彪事件上所定罪名之荒谬和虚假。在这里我要向本书所有作者表达我由衷的感谢,没有他们的锲而不舍的努力,就没有此书的问世。
  高:你认为你这本书,最具有颠覆性的资料是什么?
  丁:官方加给林彪的第一条罪状是“争当国家主席”,后面的罪状,都是由此衍生引发——他“争当”而毛泽东没有让他当,所以他要抢班夺权,要搞武装政变谋害毛泽东,最后事情败露要叛党叛国。但是这第一条,官方就根本提供不出确凿证据,站不住脚。唯一的证据,是吴法宪后来对专案组供认的叶群那句话“不设国家主席,林彪往那里摆?”
  叶群说,不等于林彪说,最多你只能说叶群本人有这种想法;而叶群是否真的这么说过呢?吴法宪的供词只是孤证,而且后来吴法宪还翻了案,说是当年在专案组逼供之下不得不这么说。
  高:吴法宪翻案,有文字出处吗?
  丁:吴法宪还健在,写有一部回忆录的手稿,但是并没有披露,我也没有看到,是看到她女儿金秋教授的书里引用的(吴法宪去世后,他与妻子陈绥圻合作的手稿,以“岁月艰难:吴法宪回忆录”为题,出版于2007年——高注)。这就是说,就连这唯一的所谓“林彪想当国家主席”的证据,都被否认了,根本就无法证明嘛!
  实际上,毛泽东要搞掉林彪,总得有个对全党全国说得过去的理由,找了很长时间找不到,毛泽东在1970年的庐山会议上写的“我的一点意见”,批了“天才论”,只字未提“设国家主席”。是在一年后找到这个理由的,1971年8月南巡时,毛才大谈设国家主席问题是所谓“政治纲领”。而我们这本书,详尽地说明了林彪对当国家主席毫无兴趣,这就抽掉了官方所有罪状的第一块基石。

从反思林彪,进而反思“文革”及制度

  高:在本书出版之际,作为主编,你是否也有遗憾?
  丁:还是比较缺乏林彪事件当事人的回忆。目前主要辑入原林彪办公室秘书张云生的两篇文章,重点讨论所谓“林彪一号令”问题,以及对林彪的贴身观察,这不仅澄清关于林彪个人生活的许多传言甚至谣言,也更有助于我们探究“文革”中的林彪。
  高:对你的看法,有人不以为然吗?主要的批评意见是什么?
  丁:有些人对我的观点相当不以为然,但我没有看到他们写下认真加以辨析的反驳文章。他们觉得林案铁板钉钉,林彪在“文革”的罪责难逃,重审林彪也重辨不出什么黑白来。有人持有这种看法一点也不奇怪,林彪被当局彻底妖魔化了,有些人还有一些个人因素如父辈在“文革”中受到迫害,帐只能算到林彪与“四人帮”头上。这是当局最希望看到的情景。但不管怎样,我都很希望,在林彪事件的讨论上有更多的人参与,进行学术讨论。
  本书提出的许多观点,挑战了中国官方定论,如果官方愿意辩驳,我也乐于奉陪。
  高:你对重新评价林彪的前景如何评估?
  丁:在资讯如此开放的今天,当局很难彻底封锁海外信息。“重审林彪”的呼声迟早会传进大陆。重评林彪事件,必然就意味着对毛泽东及“文革”的重新评论,意味着对邓小平一手操控的“两案”审判的重新评价,当局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前提下,恐怕还是不愿如此,宁肯继续压制不同声音。所以短期内,我对当局的态度不抱乐观态度,还看不出有“重审林彪”的可能。
  在《重审林彪》一书出版之际,我希望通过跟你的交谈,让世人了解我们所做的一切,向世人传达一个信息:在官方对林彪事件的定论之外,还有其他不同的声音,代表着学术界重新研讨林彪事件的方向。这本书的出版仅仅是重新研讨的开端,我们的路还很长,还有许多问题吸引我们继续下功夫钻研。究竟哪一种声音经得起时光的检验,能真正成为历史的结论?希望随着此书出版,越来越多的人会重新认识林彪、林彪事件以及“文革”历史。这样,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高:你本人也还会继续反思林彪事件?
  丁:对,我会将精力继续放在林彪事件的研究上,让世人更多地了解林彪事件真相,从而反思“文革”及其制度。(全文完)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9: 香椿树:说清楚彭德怀和毛泽东
2009: 胡锦涛错过了“胡锦涛万岁”的时机
2008: 宋钱的币值
2008: 艾嘉:从三鹿看个体聪明与集体愚昧
2006: 胡锦涛何许人也?
2006: 买办是亡国之祸:混乱窝囊的南京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