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军人蔡锷——以武力为四万万人争人格。流血救民。成不居功.败不亡命
没有蔡锷先生,也许我们十几亿人今天还要向一个姓袁的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
蔡公改名为锷,立志“流血救民”。
讨袁护国,决心以武力“为四万万人争人格”。护国军誓师之语:成不居功.败不亡命
一直以来,缔造民主共和国,我觉得蔡将军是堪当此任的最合适人选。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当然蔡将军的胆识和军事才能也是令人敬佩的。
蔡锷的“军队国家化”理念,及其“军人不党主义”主张,可见他先进的思想.
曾幻想,共和国文有宋教仁,武有蔡锷,那该多好。
可惜中山,黄兴,教仁,蔡锷倒下了,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站起来了。
蔡将军生前常说:「人有善就拿来益我,我有善则拿出去益人,好比连环相生,所以善的源流永远不会乾涸,而善端永远不会断绝。这样,一个人才能停留在最好的境界,成为古今一个完全的人。」
蔡锷对民主共和有更深更清醒的认识。他认为以武力推翻清王朝,建立了共和国后,今后的任务就是建设国家,以前推翻清王朝是武力之争,共和国建立之后,怎样建设国家就应当是主义之争,主义之争只能是政党在国会里通过辩论来进行,因此军人不应该加入政党,政党的主义之争军人参乎其中,主义之争就会变成武力之争。
因此,蔡锷提出“军人不党主义”与“军队国家化”思想,反对军人干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蔡将军的见识比我们今天的一些人还要高出一筹。由此也可见蔡将军的人品。他没有什么打江山坐江山的封建皇权思想,他考虑的只是国家、民族。
尽管蔡锷将军对政治非常淡漠,但他知道军人该干什么,一旦有人要颠覆共和国,恢复帝制,他马上站了出来。尽管这个人对他非常器重,力量强大,但国家、民族的利益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蔡锷在护国战争胜利后,即得了严重的喉疾,在日本不治身亡。尽管蔡锷身前一直身居高官,做都督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所有钱粮一手包办,连中央都畏惧的土皇帝;护国战争时带兵打仗,每天经手的钱粮千千万万。但蔡锷死后竟欠有不少的债,还是他生前的好友凑钱为他料理的后事。其高洁的品行令人敬仰啊!
蔡松坡先生,实吾中华旷古之一完人焉!
==============================
蔡锷(1882.12.18—1916.11.8),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今邵阳)人,1882年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一个贫寒的裁缝家庭。6岁时在当地一位名士帮助下,免费入私垫学习。12岁考中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受到该学堂中文总教习梁启超的赏识,并建立起深厚的师生友谊。
蔡锷也像许多热血青年一样,怀着急迫的心情,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
1899年7月,蔡锷东渡日本,入陆军成城学校学习,从此开始了“军事救国”的生涯,并正式改名为锷,立志“流血救民”。
1902年2月,他在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上,发表了题为《军国民篇》的文章,阐述丁他的救国救民主张。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国力孱弱,生气销沉”,主要由于教育落后,思想陈旧,体魄羸弱,武器窳劣等原因造成的。若要改变上述弊病,必须实行“军国民主义。”他断言:“居今日而不以军国民主义普及四万万,则中国其真亡矣。”蔡锷认为“欲建造军国民,必先陶铸国魂”。至于“国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蔡锷虽冥思苦想,却未能做出回答。尽管如此,他的这种探索还是有意义的。
1902年11月,蔡锷又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他思想活跃,成绩突出,与同学蒋方震、张孝准,同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
当时,他虽然热切地希望变中国为世界第一等强国,但是还没有确立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思想,仍然抱着从改革军事入手,帮助清廷革除弊政,借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
1904年初,蔡锷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归国。先后应聘任江西随军学堂监督、湖南教练处帮办、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广西测绘学堂堂长、陆军小学总办等职。年轻英俊的蔡锷,脚穿长统靴,腰挎指挥刀,每天扬鞭跃马,威风凛凛,指挥练兵。他讲解精辟,技艺娴熟,要求严格,深受官兵敬佩,被赞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不久,云南总督李经羲聘请他到云南担任军职。
1911年(宣统三年)初,蔡锷抵滇。在等待接任新职期间,他伏案著书
1911年7月,清廷发布上谕,任命蔡锷为新军第19镇第37协协统(旅长)。蔡锷开始按照自己的主张和设想,进行改造和训练滇军的活动。蔡锷虽未参加同盟会,却受到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的影响,暗中与同盟会保持联系,对革命党的活动给予同情和协助。他向同盟会员保证:一旦发生革命,一定给予“绝对同情支持”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1月1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昆明起义,起义官兵在五华山组织了“云南军都督府”,公推蔡锷为云南都督。这时,他年仅29岁。蔡锷就职后,积极更新人事,革除弊政,整顿财政,裁减军队,兴办教育,开发实业,使云南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1913年10月,蔡锷被袁世凯调到北京,任全国经界局督办。他一方面领导经界局工作,一方面仍热心于军事学术活动。他与蒋方震、阎锡山等11人组织军事研究会,深入研究各种军事学术问题。
其间,他不断上书袁世凯,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献计献策,倾诉他希望建设一支强大武装力量的强烈愿望。然而,野心勃勃的袁世凯,不仅对蔡锷改革军事的热望不予理睬,反而倒行逆施,疯狂地进行军事独裁和复辟帝制活动。
最初,蔡锷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认为他“宏才伟略,群望所归”。
1915年5月7日,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秘密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深深刺痛了蔡锷,使他看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8月,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北京出现了一个打着“筹一国之治安”旗号的“筹安会”,公然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接着,各类“联合会”、“请愿团”也纷纷粉墨登场,为帝制唱赞歌。
12月,袁世凯完成了复辟帝制的准备,于13日宣布接受帝位,下令取消民国,改用拱宪年号。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使蔡锷气愤已极,他决心以武力“为四万万人争人格”。
于是他表面上装出不关心政治的样子,常去北京八大胡同,与名妓小凤仙厮混,以蒙蔽衰世凯,暗中却多次潜赴天津,与老师梁启超商量讨袁计划,并初步拟定了赴云南发动武装起义的战略设想。内容是:“云南于袁氏下令称帝后即独立,贵州则越一月后响应,广西则越两月后响应,然后以云贵之力下四川,以广西之力下广东,约三四个月后,可以会师湖北,底定中原”。
1915年11月,蔡锷秘密离京赴津,旋以治病为名东渡日本,后经台湾、香港、越南,于12月19日抵达昆明。
在民主革命志士云集的云南军队中,从8月中旬“筹安会”成立时起,中下级军官就积极活动,酝酿发动讨袁起义。9月11日以后,以唐继尧为首的团以上军官,又多次举行秘密会议,确立了护国讨袁的战略决策,并着手进行战争准备工作。蔡锷抵达昆明,加速了云南反袁武装起义的爆发。
1915年12月25日,云南通电宣布独立,众推唐继尧为云南军政府都督,组成护国军三个军,分别从四川,湘西和广西三个方向出师讨袁。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率4个梯团(旅)约8000人入川,拟对川边敌军突然袭击,出奇制胜,夺占叙州(今宜宾)、泸州诸要地,再北攻成都、东取重庆,尔后挥师东下,会师武汉。
护国军以弱于敌人的兵力,在饷弹两缺,后方接济时断的情况下,与号称精锐的北洋军奋战数月,虽没有夺占泸州,却牵制住了敌军主力,阻止了敌军的推进,有力地配合了其它方向军队的行动,推动了全国反帝制,运动的发展壮大。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泸州前线总司令张敬尧,见胜利无望,也在3月31日与蔡锷达成停战协议。
袁世凯第二期作战计划,决定缩短战线,集中兵力于湖北,准备重点进攻湘西,再以湘西为跳板从翼侧进攻滇黔,另外分兵一部进攻陕西,(陕西将军陈树藩已宣布独立讨袁)以保障京师的侧翼安全。张敬尧虽然与护国军谈判停火,暗里也在制定新的作战计划,准备对护国军发动新的攻势。其作战企图是:以第8师主力分别从合江出先市、尧坝,向白节滩翼侧进攻,张敬尧亲率第7师主力由纳溪、茶堂子前出,向大州驿佯攻,钳制滇军主力,另以一部由二龙口,大渡口等处向大州驿侧后实施深远突击,直捣永宁,断绝滇军后路。袁军新的作战企图,早被护国军识破。蔡锷等一面对敌“虚与委蛇”,努力达成停战协定,以便争取时间,整顿部队,调整部署,补充新兵,催运军需,一面积极商讨下一步作战计划,“以图大举”。
袁世凯在6月6日忧郁死去,护国战争也随之结束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为民国大总统,于7月6日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但是,这时蔡锷的病情恶化,他草草处理了川省善后事宜,即于9月东渡日本治病。11月8日上午,终因医治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
1917年4月12日,蔡公魂归故里,国民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公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
平生慷慨班都护;
万里间关马伏波。
----孙中山挽蔡锷
(本联以东汉名将班超、马援比拟蔡锷。武昌起义爆发后,蔡锷领导昆明新军起义,宣布云南独立。故上联说他一生意气激昂,如同汉代任西域都护平定莎车、龟兹等地贵族变乱的班超。袁世凯称帝时,蔡历尽艰险潜回云南,组织护国军讨袁,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察遂任四川督军。因战事积劳成疾,旋赴日本就医,逝于福冈。故下联将他比做汉代任伏波将军、后出征时病死于军中的马援。全联寄托了作者对察锷的赞颂和缅怀。本联运典衬托兼用,以班超、马援两典衬托蔡锷,甚为贴切。)
国民赖公有人格;
英雄无命亦天心。
----梁启超挽蔡锷
知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夫人之恸而谁为。
----梁启超又挽蔡锷
(1916年11月8日蔡锷以肺病卒于日本福冈医院。梁氏闻耗悲痛异常,除于12月5日与旅沪人士举行公祭外,并率仲弟启勋等私祭之;此联为私祭时所撰。此为典句联。"知所"句,语出《孟子·告子上》:"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意谓死亡本是我所厌恶的,但是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所以有的祸害我不躲避。"非夫"句,语出《论语·先进》:"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恸而谁为?'"末句是说: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什么样的人伤心呢?吴恭亨评此联时说:"集《四子书》语不难,难在出副语痛至,对副语衬出师挽弟,尤栩栩欲活。"蔡是梁主讲长沙时务学堂时的得意门生,又是出师讨袁的合谋者,因此,蔡的逝世给梁启超带来极大悲痛?他在《祭文》中说:"嗟乎嗟夫,天不欲使余复有所建树,曷为降罚不于吾躬而于吾徒。"梁氏善集句联,此为其中最恰切的一个。)
浊世生公天大错;
人间留我老何为。
----谭人凤挽蔡锷
一身肝胆生无敌;
百战灵威殁有神。
----黎元洪挽蔡锷
正倚济时唐郭李;
竟嗟无命汉关张。
----黎元洪挽蔡锷、黄兴
微君之功,今为洪宪之世矣;(另有版本首句为:"微君之躬,")
思子之故,怕闻鼙鼓之声来。
----康有为挽蔡锷
食少事烦,西川劳苦思诸葛;
功成身退,东海苍茫哭仲连。
----冯国章挽蔡锷
才气自空群,往事莫将成败论;
英灵还为国,壮怀宁以死生殊。
----冯国璋再挽蔡锷
非若辈可嗤,英名万古江流在;
慰我民以笑,侯船两旗风泊之。
----张謇挽蔡锷
(1916年11月8日,逝世于日本福冈大学医院,后丧舟归经南通天生港,张謇挽此联以示哀悼。"英名",极力肯定蔡锷。在当时上层人物中,对蔡锷不乏非议者,而张謇认为,江流不止,则蔡锷的英名万古长存。"慰我",语出韩愈《柳州罗池庙碑》:"侯之船兮两旗,度中流兮风泊之。待侯不来兮,不知我悲。侯乘驹兮入庙,慰我民兮不嚬[pin2]以笑。"相传,柳州风俗,迎神的船上插有两旗,船中放置木马木偶人,音乐前导,迎而至庙。嚬,同颦,谓皱着眉头。不嚬以笑,不愁而喜。上述风俗是写柳州人民迎柳侯神[柳宗元]入庙的情形,今借来写蔡锷灵船,惟妙惟肖。)
魂魄异乡归,如今豪杰为神,万里江山空雨泣;
东南民力尽,太息疮痍满目,当时成败已沧桑。
----杨度挽蔡锷
(上联对蔡的去世表示悲泣。异乡,指蔡病逝于日本福冈。杨度曾拥护袁世凯称帝,袁死后思想转变,加入国民党,拥护孙中山。联中称蔡为豪杰,反映了他对蔡一生的肯定。"万里江山空雨泣",极写对死者哀痛之深切,江山本无情,现在亦为死者致哀哭泣,何况人乎!下联一方面反映了杨对国家前途、民众疾苦的关心,同时也反映了杨当时对讨袁战争的保留看法,表现了杨度思想上的局限。疮痍,指创伤,比喻战争带来的民生雕敝。"当时成败",指蔡锷领导的讨袁战争。沧桑,沧海变良田,这里指已成往事。)
万里南天鹏翼,君正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廿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易顺鼎(代小凤仙撰联)挽蔡锷
(这是作者代小凤仙拟的一副挽蔡锷的对联。蔡锷被袁世凯软禁时认识了北京名妓小凤仙,彼此相爱。小凤仙不仅色艺超群,而且明辨是非,爱憎分明,敢作敢为。后袁世凯公然称帝,蔡锷在小凤仙帮助下逃回云南,立即向全国发出了《讨袁檄文》,组成护国军,起兵讨袁,赢得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护国战争的胜利。蔡锷则积劳成疾,客死日本。上联歌颂蔡乃生长在南国的英雄,如同大鹏展翅,正扶摇直上,前程万里,但出于忧国忧民,心力交瘁,不幸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我和他萍水相逢、结下的姻缘,可终成一场空梦。"万里南天鹏翼"两句典出《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下联直承上联而来,我从北地南来,堕入风尘,沦为官妓,正悲身世沦落,却赢得了英雄的赏识,结为知己;我这样一个妓女,也将附骥尾而千秋留芳了。"燕支",即胭脂,代指妓女。"桃花颜色",喻指小凤仙。联语文笔典雅精美,感情真挚,评价蔡锷及申述两人关系完全切合各自的身份地位,且能将一己之悲哀与时代之忧患结合起来,使联意得到深化,因此传诵一时,被誉为名联。一说,掩护其潜出北京者是孙中山顾问、澳大利亚驻北京记者端纳。)
旗扬滇省,军震川疆,听叱咤一声,洗清帝制腥膻,风起云飞酬壮志;
身寄外邦,心怀祖国,读临终遗电,试问同胞痛哭,泪枯血竭为何人?
----佚名挽蔡锷
昆明一鼓,北震燕京,劝进封还帝阙书,谁能把七二奇峰压倒嵩岳;
巫峡片帆,东浮瀛海,长生不与仙家药,我欲乘三千巨浪铲却蓬莱。
----吴献征挽蔡锷
攻错似曾左,交契似雷陈,为国家患难相依,竟惨类扼吭,问年只等周公瑾;
发愤如祖刘,代将如郭李,傥时局纷纭多事,恐难鸣孤掌,何处重逢钟子期。
----唐继尧再挽蔡锷
具乾坤旋转之才,帝制推翻,民国再造,费几许热血苦心,奇略振全球,何殊光武复刘,少康兴夏;
当风雨飘摇之际,神州依旧,柱石先颓,胡不吊忠魂烈魄,哀思动三迤,从此平原绣像,范蠡铸金。
----云南省议会挽蔡锷(37+37=74字)
成不居首功,败不作亡命,誓师二语,何等光明,故一旅突兴再造共和;
下无逞意见,上无争利权,遗书数言,如斯深切,问举国朝野奚慰英灵?
----丁怀谨挽蔡锷
湖南长沙岳麓山蔡锷墓对联:
以国家社会为前提成不居功败不亡命
得衡岳潇湘之正气生则人杰死则鬼雄
北京西城区棉花胡同66号有蔡锷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