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清华单身贵族金龙荪 陈岱孙 叶企孙 (多图)
送交者: Viewer2 2011年04月29日08:28:34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清华单身贵族金龙荪  陈岱孙  叶企孙

 来源:新浪博客 等

    老清华大学教授之中,曾有三位单身贵族,享誉士林——金龙荪、陈岱孙、叶企孙;这里且先说陈岱孙先生,身材颀长,风度翩翩,处事干练,玉树临风。

 

 

 1.   陈岱孙 1900年农历闰八月二十七,孔子诞辰,出生于福州文儒坊簪缨之家,祖父陈宝璐为光绪十六年进士,伯祖父陈宝琛同治七年进士,乃末代帝师,外祖父和舅父为驻外使节,英语娴熟。深厚的家学渊源,陈岱孙耳濡目染,中学、西学的根基,自然十分扎实。孔子诞辰日出世,似乎预示着陈岱孙一生的志业——教书育人。

    近代福州,既有海洋文化的开阔胸怀,也有船坚炮利的深刻记忆,陈岱孙出生时,正是义和团风起云涌,闹得最紧。而此时,福州“三坊七巷”的前辈——严复、陈衍,引进西洋学说,立志经世济民,两位乡贤,对于陈岱孙日后选择经济学,自有一番潜移默化的功用。

    1918年,陈岱孙考入清华高等科,经过两年的埋头苦读,与张景钺、曾昭抡、萧公权等八十名清华学友,放洋游美。陈岱孙在威斯康星大学,度过了两年“逍遥”的生活,进入哈佛大学经济系,在席明纳,经常被学友们问得理屈词穷。经过导师卜洛克先生特别推荐,陈岱孙得以在校图书馆书库,使用小隔间,发奋苦读,废寝忘食。1926年3月,博士论文《马萨诸塞州地方政府开支和人口密度的关系》通过答辩。1926年4月,陈岱孙横渡大西洋,游学欧洲,为了听一场歌剧,曾专程前往意大利。

    1927年夏,得到母校聘书,前往经济系任教,开始了一生中难以忘怀的清华岁月。有七年时间,与好友叶企孙共居北院七号住宅,并与金龙荪、叶企孙同组一个饭团,朝夕过从。

    陈岱孙在回到清华,正好赶上母校的转型——改大,1928年兼任系主任,自1929年,长期担任法商学院院长,与文学院院长冯友兰、理学院院长叶企孙、工学院院长顾毓秀,教务长潘光旦,襄助梅贻琦校长,团结教授们,同舟共济,使得清华仅用十年时间,由游美预备学校成长为国内一流学府。

    陈岱孙先生,在清华任教之初,承担《财政学》、《经济学概论》、《经济学说史》三门课程,立志谋求“学术独立”,内心存在强烈的愿望,使用中文上课。

这在当时,除了社会学系的陈达先生,尚不多见。作为坚韧的爱国主义者,陈岱孙特别厌恶中英文夹杂使用,认为那是一种殖民地的心态。所以,除了为一班旧制学友用英语讲授外,全部使用中文授课。这对于英语出口成章的陈先生来说,殊非易事!谁能想到,1997年陈先生去世之后,“双语教学”,日益成为一种时髦,令人感慨良多!

    陈先生与经济系肖蘧、赵人隽、余肇池、蔡可选先生,戮力同心,兢兢业业,为培育一代经济学人才,而呕心沥血。巫宝三、梁方仲、严中平、杨联升乃个中翘楚。

    陈岱孙秉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的理念,教书育人,心无旁骛,这在盛行“学而优则仕”,喜欢游走在政学两界的民国士人的圈子里,尽管不是特立独行,但也很不容易。

    由于自身的兴趣所在,也由于宽容的学术环境,陈岱孙先生,喜欢述而不作。老先生的讲义,修改了一遍遍,还觉得未臻化境。但是,陈先生讲课的风度,可谓玉树临风,臻于化境。听过陈先生讲课的学生,对先生的讲课风格,赞不绝口,无不认为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据西南联大的学生陈维仁回忆,每当回忆起西南联合大学,都要想到陈岱孙先生的课堂。

    “他走上讲台,先是放下包,转身在黑板上用英文写下所讲的题目,然后再转过身来解开金光闪闪的手表放在讲桌上,便开始讲课。陈先生讲课深入浅出,口若悬河,头头是道,且没有一句费话,一直到最后一句话讲完,恰好下课的钟声也响了。

如果陈先生讲课结束钟却没有响,那一定是钟出了毛病。至今每次回想起听陈岱孙讲课,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陈岱孙先生讲课功力之深厚,由此可窥一斑。先生惜墨如金,留下的著作并不多,但,遣词造句,字斟句酌,议论风生的邹恒甫,也认为,陈岱孙的著作给人以美的享受。

    特别难得的是,陈先生认为自己做不到“胁肩谄笑”,所以,一辈子乐育英才;但是,陈先生并不是不谙世事的“书呆子”,而是处事干练,人情练达。

    陈先生还兼任经济系主任,经济系是大系。学年开始,选课同学拥挤在他办公桌前,他能不假思索地处理每位同学所选的课,有重修的,有复学的,有需补修课的。陈先生都毫无差错地处理得妥妥当当,几乎不到一分钟就在一张选课单上签了名,从未发现差错。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梅贻琦校长知人善任,命陈岱孙接收清华园。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陈岱孙不辱使命,努力恢复清华旧貌,实在有大功于清华。

    随着院系调整,陈先生离开了清华园,短暂在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任教,追随好友叶企孙、金岳霖、周培源,于1953年来到了毗邻清华的燕园,担任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

    由清华到燕园,地理距离也就数里而已,但是,陈先生开始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化的艰难转型,可谓漫长的跋涉。曾有二十年的时光,陈先生不写一篇文章,晚辈任继愈投以钦敬的目光,这里面,有着太多历史的感慨!至于给落难的学生寄送衣服、给以资助,在陈先生看来,实在是太过平常的举动,不值一提。

    晚岁的陈岱孙,由镜春园迁徙到燕南园55号,九十五岁依然主持博士生的毕业答辩,回首平生,老先生认为自己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情——教书。

    1997年7月27日,陈岱孙先生去世。遗留之际,对医院的护士说:这里是清华!

    2003年10月,深秋时节,笔者拜谒燕南园55号。陈先生故居已经修葺一新,据说李政道先生入住此处,眼见自己师长的塑像,这位西南联合大学的晚辈,怕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金岳霖] (1895-1984)中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字龙荪,浙江诸暨人士,生于湖南长沙。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代表作品: 《逻辑》、《论道》和《知识论》。

  出生于湖南长沙的金岳霖,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先后留学美国、英国,外加游学欧洲诸国,时间近十年,所学专业由早期的经济学转为许多人看来枯燥无味的哲学。按照当时风行的清华放洋———清华的人生模式,金岳霖于欧洲归国后回清华执教,转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只是此点非彼“点”,正如许多年后一位叫王洪曦的山东武警教官所说:“不同和不一样,就是不一样。”装了满肚子洋墨水的老金,已是今非昔比了。

  自满清同治年间金岳霖的家乡出了一位曾文正公,湖南人的雄心壮志就空前膨胀起来。据老金说,他少年读书时,就跟着学长们齐声高唱:“学友们,大家起来,唱个歌儿听,十万军人,狠狠狠,好把乾坤整。”另有更狠的,如“中国若是古希腊,湖南定是斯巴达;中国若是德意志,湖南定是普鲁士;若谓中国即将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等。这种“舍我其谁”的豪气、霸气加蛮气,连同后来盛行天下的“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毛泽东语)的“斗争哲学”,贯注于金岳霖的神经与血液中,并决定了他对政治的态度,即“参政意识”和“改变历史”的意识。只是由于欧风美雨的浸湮,又使老金的“参政”与“改变”意识中少了土生土长的蛮霸之气,增添了现代主义的改良与民主性的因子。

  1922年,在英国伦敦大学读书、时年28岁的金岳霖,受罗素《数学原理》与休谟《人性论》的影响,对知识分子改良社会产生了自己的理想。

   面对国内蔡元培、胡适、丁文江等自由知识分子大张旗鼓地宣传鼓吹中国要有“好人政府”,也就是要选拔好人做官,由好人在政府里办事才能改良社会并使之进步等幼稚的理论与虚幻多于现实的理想。金岳霖却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条道路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第一,知识分子必须成为“独立进款”的人。老金说:“我开剃头店的进款比交通部秘书的进款独立多了,所以与其做官,不如开剃头店,与其在部里拍马,不如在水果摊子上唱歌。”
       第二,知识分子不做官,也就是不做政客,不把做官当一种职业来经营。“若是议定宪法修改关税的事都是特别的事,都是短期的 事,事件完了以后,依然可以独立过自己的生活。”
       第三,知识分子“不发财。如果把发财当做目的,自己变作一个折扣的机器,同时对于没有意味的人,要极力敷衍”。
      第四,知识分子能有一个“独立的环境”,并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

  当时的金岳霖意识到,这个理想要落实到中国大地,并在知识分子和人民大众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自然需冲破相当的阻力和荆棘遍布的围网,还有一段遥远的包括流血的路可走。但他坚决地认为,无论遇到多大困难和阻力,中国的路非这样走下去不可,中国知识分子必须要在这条路上作出典范,“有这种人去监督政治,才有大力量,才有大进步。他们自身本来不是政客,所以不至于被政府利用,他们本来是独立的。有这样一种优秀分子,或一个团体,费几十年的功夫,监督政府,改造社会,中国的事,或者不至于无望。”

  对于老金这一天真、率性、淳朴的禀性和独特的思想观念与行事准则,冯友兰认为“风度很像魏晋大玄学家嵇康”。这个比喻未见得妥帖,但从老金身上,的确能隐约看到或想象到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的影子。


3. 叶企孙:大师的大师

   叶企孙这个名字对于一般人而言并非耳熟能详,但他门下受业弟子的名号却是振聋发聩,包括“三钱”钱伟长、钱学森、钱三强,还有王淦昌、李政道等等。在23位“两弹一星”功臣之中,有十多人师承于他。

100年前,13岁的叶企孙考取了北京清华学堂,成为“游美肄业馆”更名“清华学堂”之后走进清华园的第一批学生。留学哈佛期间,他在测定普朗克常数这一实验物理学的重要课题上,获得当时的最佳数据,曾长期在国际上沿用。获得哈佛博士学位后,叶企孙回到清华,一手创建了物理学系并长期掌舵。同时,他也是清华大学理学院各系发展的奠基人。

叶企孙 (前排左一)

0%(0)
0%(0)
  有意思,这不三孙子嘛,赫赫。  /无内容 - 老庄户 05/04/11 (19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0: 为“生天子”而来到这个人世的最幸福的
2010: 谁是杀害岳飞的元凶
2009: 毛泽东惊世豪言录 毛选里被删除了的语
2009: 我所经历的土改运动
2008: 儒教是中国科技落后的根源
2008: cont'd
2006: 皇太极
2006: 我给《施琅大将军》打五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