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清華單身貴族金龍蓀 陳岱孫 葉企孫 (多圖)
送交者: Viewer2 2011年04月29日08:28:34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清華單身貴族金龍蓀  陳岱孫  葉企孫

 來源:新浪博客 等

    老清華大學教授之中,曾有三位單身貴族,享譽士林——金龍蓀、陳岱孫、葉企孫;這裡且先說陳岱孫先生,身材頎長,風度翩翩,處事幹練,玉樹臨風。

 

 

 1.   陳岱孫 1900年農曆閏八月二十七,孔子誕辰,出生於福州文儒坊簪纓之家,祖父陳寶璐為光緒十六年進士,伯祖父陳寶琛同治七年進士,乃末代帝師,外祖父和舅父為駐外使節,英語嫻熟。深厚的家學淵源,陳岱孫耳濡目染,中學、西學的根基,自然十分紮實。孔子誕辰日出世,似乎預示着陳岱孫一生的志業——教書育人。

    近代福州,既有海洋文化的開闊胸懷,也有船堅炮利的深刻記憶,陳岱孫出生時,正是義和團風起雲湧,鬧得最緊。而此時,福州“三坊七巷”的前輩——嚴復、陳衍,引進西洋學說,立志經世濟民,兩位鄉賢,對於陳岱孫日後選擇經濟學,自有一番潛移默化的功用。

    1918年,陳岱孫考入清華高等科,經過兩年的埋頭苦讀,與張景鉞、曾昭掄、蕭公權等八十名清華學友,放洋游美。陳岱孫在威斯康星大學,度過了兩年“逍遙”的生活,進入哈佛大學經濟系,在席明納,經常被學友們問得理屈詞窮。經過導師卜洛克先生特別推薦,陳岱孫得以在校圖書館書庫,使用小隔間,發奮苦讀,廢寢忘食。1926年3月,博士論文《馬薩諸塞州地方政府開支和人口密度的關係》通過答辯。1926年4月,陳岱孫橫渡大西洋,遊學歐洲,為了聽一場歌劇,曾專程前往意大利。

    1927年夏,得到母校聘書,前往經濟系任教,開始了一生中難以忘懷的清華歲月。有七年時間,與好友葉企孫共居北院七號住宅,並與金龍蓀、葉企孫同組一個飯糰,朝夕過從。

    陳岱孫在回到清華,正好趕上母校的轉型——改大,1928年兼任系主任,自1929年,長期擔任法商學院院長,與文學院院長馮友蘭、理學院院長葉企孫、工學院院長顧毓秀,教務長潘光旦,襄助梅貽琦校長,團結教授們,同舟共濟,使得清華僅用十年時間,由游美預備學校成長為國內一流學府。

    陳岱孫先生,在清華任教之初,承擔《財政學》、《經濟學概論》、《經濟學說史》三門課程,立志謀求“學術獨立”,內心存在強烈的願望,使用中文上課。

這在當時,除了社會學系的陳達先生,尚不多見。作為堅韌的愛國主義者,陳岱孫特別厭惡中英文夾雜使用,認為那是一種殖民地的心態。所以,除了為一班舊制學友用英語講授外,全部使用中文授課。這對於英語出口成章的陳先生來說,殊非易事!誰能想到,1997年陳先生去世之後,“雙語教學”,日益成為一種時髦,令人感慨良多!

    陳先生與經濟系肖蘧、趙人雋、余肇池、蔡可選先生,戮力同心,兢兢業業,為培育一代經濟學人才,而嘔心瀝血。巫寶三、梁方仲、嚴中平、楊聯升乃箇中翹楚。

    陳岱孫秉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的理念,教書育人,心無旁騖,這在盛行“學而優則仕”,喜歡遊走在政學兩界的民國士人的圈子裡,儘管不是特立獨行,但也很不容易。

    由於自身的興趣所在,也由於寬容的學術環境,陳岱孫先生,喜歡述而不作。老先生的講義,修改了一遍遍,還覺得未臻化境。但是,陳先生講課的風度,可謂玉樹臨風,臻於化境。聽過陳先生講課的學生,對先生的講課風格,讚不絕口,無不認為條理清晰,邏輯嚴謹,深入淺出,引人入勝。據西南聯大的學生陳維仁回憶,每當回憶起西南聯合大學,都要想到陳岱孫先生的課堂。

    “他走上講台,先是放下包,轉身在黑板上用英文寫下所講的題目,然後再轉過身來解開金光閃閃的手錶放在講桌上,便開始講課。陳先生講課深入淺出,口若懸河,頭頭是道,且沒有一句費話,一直到最後一句話講完,恰好下課的鐘聲也響了。

如果陳先生講課結束鍾卻沒有響,那一定是鍾出了毛病。至今每次回想起聽陳岱孫講課,仍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陳岱孫先生講課功力之深厚,由此可窺一斑。先生惜墨如金,留下的著作並不多,但,遣詞造句,字斟句酌,議論風生的鄒恆甫,也認為,陳岱孫的著作給人以美的享受。

    特別難得的是,陳先生認為自己做不到“脅肩諂笑”,所以,一輩子樂育英才;但是,陳先生並不是不諳世事的“書呆子”,而是處事幹練,人情練達。

    陳先生還兼任經濟系主任,經濟系是大系。學年開始,選課同學擁擠在他辦公桌前,他能不假思索地處理每位同學所選的課,有重修的,有復學的,有需補修課的。陳先生都毫無差錯地處理得妥妥噹噹,幾乎不到一分鐘就在一張選課單上簽了名,從未發現差錯。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梅貽琦校長知人善任,命陳岱孫接收清華園。面對滿目瘡痍,百廢待興,陳岱孫不辱使命,努力恢復清華舊貌,實在有大功於清華。

    隨着院系調整,陳先生離開了清華園,短暫在中央財政金融學院任教,追隨好友葉企孫、金岳霖、周培源,於1953年來到了毗鄰清華的燕園,擔任北京大學經濟系主任。

    由清華到燕園,地理距離也就數里而已,但是,陳先生開始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化的艱難轉型,可謂漫長的跋涉。曾有二十年的時光,陳先生不寫一篇文章,晚輩任繼愈投以欽敬的目光,這裡面,有着太多歷史的感慨!至於給落難的學生寄送衣服、給以資助,在陳先生看來,實在是太過平常的舉動,不值一提。

    晚歲的陳岱孫,由鏡春園遷徙到燕南園55號,九十五歲依然主持博士生的畢業答辯,回首平生,老先生認為自己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情——教書。

    1997年7月27日,陳岱孫先生去世。遺留之際,對醫院的護士說:這裡是清華!

    2003年10月,深秋時節,筆者拜謁燕南園55號。陳先生故居已經修葺一新,據說李政道先生入住此處,眼見自己師長的塑像,這位西南聯合大學的晚輩,怕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2。[金岳霖] (1895-1984)中國哲學家、邏輯學家。字龍蓀,浙江諸暨人士,生於湖南長沙。從事哲學和邏輯學的教學、研究和組織領導工作,是最早把現代邏輯系統地介紹到中國來的邏輯學家之一。把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相結合,建立了獨特的哲學體系。培養了一大批有較高素養的哲學和邏輯學專門人才代表作品: 《邏輯》、《論道》和《知識論》。

  出生於湖南長沙的金岳霖,1914年畢業於清華學校,先後留學美國、英國,外加遊學歐洲諸國,時間近十年,所學專業由早期的經濟學轉為許多人看來枯燥無味的哲學。按照當時風行的清華放洋———清華的人生模式,金岳霖於歐洲歸國後回清華執教,轉了一圈又回到了起點。只是此點非彼“點”,正如許多年後一位叫王洪曦的山東武警教官所說:“不同和不一樣,就是不一樣。”裝了滿肚子洋墨水的老金,已是今非昔比了。

  自滿清同治年間金岳霖的家鄉出了一位曾文正公,湖南人的雄心壯志就空前膨脹起來。據老金說,他少年讀書時,就跟着學長們齊聲高唱:“學友們,大家起來,唱個歌兒聽,十萬軍人,狠狠狠,好把乾坤整。”另有更狠的,如“中國若是古希臘,湖南定是斯巴達;中國若是德意志,湖南定是普魯士;若謂中國即將亡,除非湖南人盡死”等。這種“捨我其誰”的豪氣、霸氣加蠻氣,連同後來盛行天下的“與天斗,與地斗,與階級敵人斗”(毛澤東語)的“鬥爭哲學”,貫注於金岳霖的神經與血液中,並決定了他對政治的態度,即“參政意識”和“改變歷史”的意識。只是由於歐風美雨的浸湮,又使老金的“參政”與“改變”意識中少了土生土長的蠻霸之氣,增添了現代主義的改良與民主性的因子。

  1922年,在英國倫敦大學讀書、時年28歲的金岳霖,受羅素《數學原理》與休謨《人性論》的影響,對知識分子改良社會產生了自己的理想。

   面對國內蔡元培、胡適、丁文江等自由知識分子大張旗鼓地宣傳鼓吹中國要有“好人政府”,也就是要選拔好人做官,由好人在政府里辦事才能改良社會並使之進步等幼稚的理論與虛幻多於現實的理想。金岳霖卻為知識分子提供了另一條道路和獨特的生活方式———

  第一,知識分子必須成為“獨立進款”的人。老金說:“我開剃頭店的進款比交通部秘書的進款獨立多了,所以與其做官,不如開剃頭店,與其在部里拍馬,不如在水果攤子上唱歌。”
       第二,知識分子不做官,也就是不做政客,不把做官當一種職業來經營。“若是議定憲法修改關稅的事都是特別的事,都是短期的 事,事件完了以後,依然可以獨立過自己的生活。”
       第三,知識分子“不發財。如果把發財當做目的,自己變作一個折扣的機器,同時對於沒有意味的人,要極力敷衍”。
      第四,知識分子能有一個“獨立的環境”,並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

  當時的金岳霖意識到,這個理想要落實到中國大地,並在知識分子和人民大眾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自然需衝破相當的阻力和荊棘遍布的圍網,還有一段遙遠的包括流血的路可走。但他堅決地認為,無論遇到多大困難和阻力,中國的路非這樣走下去不可,中國知識分子必須要在這條路上作出典範,“有這種人去監督政治,才有大力量,才有大進步。他們自身本來不是政客,所以不至於被政府利用,他們本來是獨立的。有這樣一種優秀分子,或一個團體,費幾十年的功夫,監督政府,改造社會,中國的事,或者不至於無望。”

  對於老金這一天真、率性、淳樸的稟性和獨特的思想觀念與行事準則,馮友蘭認為“風度很像魏晉大玄學家嵇康”。這個比喻未見得妥帖,但從老金身上,的確能隱約看到或想象到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的影子。


3. 葉企孫:大師的大師

   葉企孫這個名字對於一般人而言並非耳熟能詳,但他門下受業弟子的名號卻是振聾發聵,包括“三錢”錢偉長、錢學森、錢三強,還有王淦昌、李政道等等。在23位“兩彈一星”功臣之中,有十多人師承於他。

100年前,13歲的葉企孫考取了北京清華學堂,成為“游美肄業館”更名“清華學堂”之後走進清華園的第一批學生。留學哈佛期間,他在測定普朗克常數這一實驗物理學的重要課題上,獲得當時的最佳數據,曾長期在國際上沿用。獲得哈佛博士學位後,葉企孫回到清華,一手創建了物理學系並長期掌舵。同時,他也是清華大學理學院各系發展的奠基人。

葉企孫 (前排左一)

0%(0)
0%(0)
  有意思,這不三孫子嘛,赫赫。  /無內容 - 老莊戶 05/04/11 (19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0: 為“生天子”而來到這個人世的最幸福的
2010: 誰是殺害岳飛的元兇
2009: 毛澤東驚世豪言錄 毛選里被刪除了的語
2009: 我所經歷的土改運動
2008: 儒教是中國科技落後的根源
2008: cont'd
2006: 皇太極
2006: 我給《施琅大將軍》打五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