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當年日本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
送交者: 非言飛語 2011年05月19日10:22:09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當年日本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


人們對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原因眾說紛紜。從戰後所發現的資料表明,珍珠港事件其實是一場能源戰,說得更確切一些,就是日本因為美國對其實施石油禁運而採取的極端措施。

  一名當時在日本聯合艦隊服役的海軍記者在剖析日本聯合艦隊覆滅的原因時說,日清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二戰珍珠港之前的勝利,日本都是得到英、美的支持。他得出的結論是:導致日本同美國開戰的珍珠港事件是導致日本聯合艦隊覆滅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失敗的最根本的原因。

 

美國希望通過卡住能源供給來遏制日本

石油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與戰爭結下了不解之緣。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資源匱乏,能源短缺因此成為其稱霸世界的致命弱點。日本在20世紀30年代末90%的國內石油需求來自於進口,而其中85%來自於當時最主要的石油出口國——美國。

偷襲珍珠港之前,日本在亞洲大陸已經進行了四年戰爭,目的就是為了掠奪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

日本對亞洲國家的侵略,顯然對美國的遠東利益構成了威脅,然而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也使當時的羅斯福政府左右為難,孤立主義分子認為,一方面不能向世界上受戰爭威脅的國家提供軍事援助,另一方面也不能對侵略國家實行經濟制裁。而且,在英國政府以及美國國會的壓力下,羅斯福總統被建議不能在太平洋與日本發生軍事衝突,以免今後無法向盟國提供援助,而且這也會導致公眾注意力轉移,無暇顧及希特勒的侵略計劃。

1940年7月,美國通過《出口控製法案》,這正好給羅斯福總統找到了一個報復日本在亞洲肆意擴張的藉口。當日軍於1940年9月開始入侵印度支那北部時,羅斯福總統藉助該法案對日本實施廢鐵和鋼材出口禁令。不久,他又實行航空燃料和潤滑油禁運,聲稱這些物資只能出口到英國和其他西半球國家。

與此同時,日本人也在思索,並開始重新評估其外交政策。日本軍方,尤其是軍隊高層,自從在中國東北成立偽滿洲國之後,對外交政策施加了很多惡劣影響。同時,軍隊高層也是支持與德國和意大利結盟的主要力量,他們主張延長在中國的戰爭,並進一步向亞洲南部進軍,從而實現其能源自給的帝國夢想。

1940年夏天,公爵近衛文磨擔任日本首相。近衛內閣一方面默認軍方在亞洲進一步擴張,另一方面又致力於與美國達成和解。

然而,近衛內閣授權軍方占領法屬印度支那基地,並與德、意簽署三國盟約,這使羅斯福總統和國務卿赫爾無法在談判中做出任何讓步。


東京方面的政策這時也開始左右搖擺。近衛內閣派親美的野村吉三郎為駐美大使,向華盛頓提出一些新的談判要點,國務卿赫爾同意探討這些計劃,然而經過50次秘密會晤,最終仍然沒有達成任何協議。美國拒絕就細節展開進一步探討,他們提出談判只有在日本同意“四項原則”的條件下才能繼續進行。日本則認為這四項原則無疑是美國在談判方面所設置的障礙,談判因此陷入僵局。


北進還是南下作戰?日本:


 1939年,納粹德國為避免兩線作戰,於8月23日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一個星期後的9月1日,德國發動了對波蘭的突然襲擊,二戰由此爆發。1939年到1940年間,英、法幾十萬大軍與德軍對峙,但不採取任何軍事行動,企圖將德國侵略的禍水引向蘇聯。

  1941年6月22日,德國背信棄義進犯蘇聯,蘇聯衛國戰爭開始。這時的美國決策層認為,日本將全力推行北進計劃,與德國夾擊蘇聯。美國人的想法是靠犧牲蘇聯來緩解日趨尖銳的日美矛盾。

  然而日本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考慮,發動了珍珠港事件,最終選擇了對美作戰,從而放棄了對蘇作戰的計劃。日本主動向美國發動進攻,是蘇聯求之不得的事。據蘇聯情報計劃研究專家斯蒂溫·舒瓦茲介紹,與德國人比較起來,斯大林更擔心日本人,因為1905年爆發的日俄戰爭,以俄羅斯人的潰敗而告終。從軍事方面講,1941年9月,當蘇聯高層從間諜渠道獲悉日本正準備進攻美國,而不會進攻蘇聯時,蘇聯高層隨即將部署在遠東地區的近40個陸軍師迅速調到莫斯科與德軍較量。

1941年4月,日本和蘇聯簽署了令世人震驚的《日蘇中立條約》,6月,德國開始攻打蘇聯。這些事態的發展最終促使日本軍方高層確信他們不會與蘇聯在偽滿洲國邊境地區發生正面衝突。美國開始停止從東海岸和其他一些港口向日本出口石油。日本政府則開始進行秘密會談,日本軍方高層與近衛首相在一次御前會議上向日本天皇提議向亞洲南部繼續擴張,因為他們已經別無選擇。天皇對此也表示同意,於是入侵馬來西亞、菲律賓、荷屬東印度和香港地區的計劃開始實施,同時日本還開始着手準備與美國、英國和荷蘭交戰。但是具體的期限並沒有定下來,與美國的談判仍在繼續。


石油儲備的下降迫使日本政府做出與美國交戰的最後決策


  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日本南下的進攻戰略早就露出端倪,其行動直接威脅到美國在太平洋的利益和特權,日美矛盾日益尖銳。於是,美國政府採取了一些經濟制裁措施。如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實行全面石油禁運等。但在與日本直接進行軍事對抗這一點上,國內的意見大相徑庭,由於兩大派別勢均力敵,因此傾向於主戰派的羅斯福總統只得維持現狀,甚至在某些方面向日本做出讓步,想通過外交途徑解決日美危機。

7月24日,在法國維希政府勉強同意之下,日軍占領了法屬印度支那的關鍵要塞。


26日,羅斯福總統下令凍結日本在美國所有的資產,同時向日本的石油出口只可通過許可證貿易方式。英國和荷蘭政府也立即仿效美國政府的做法。歷史文件並沒有說明羅斯福總統對於做出該項決定所蘊涵的內在意義。從羅斯福總統幕僚的備忘錄來看

,總統只是試圖通過石油許可證貿易作為外交手段,以爭取更多的談判籌碼。然而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則已經使得日本無法像以前那樣支付石油美元。總之,這對於美國政府強硬派而言無疑是一場勝利,他們一直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迫使日本做出讓步。

在如此政治環境之下,日本因此只能動用其石油儲備。歷史學家赫伯特·菲思曾經這樣寫道:“日本沒有任何途徑獲取或者控制石油供給。石油儲備的下降在促使日本政府做出與美國交戰的最後決策。”

對於美軍而言,羅斯福總統在這個時機做出的決策無疑是種失敗。美國海軍一直在強調美軍在太平洋的劣勢,相對於擁有10艘航空母艦的日本海軍而言,美國航母只有區區3艘。而且美國海軍一直敦促美國應該拖延與日本交戰的時間,因為菲律賓軍事基地的空軍和地面部隊力量尚未得到加強。美國駐日大使約瑟夫·格魯也一直向華盛頓發出警告,如果將日本逼入死胡同,日軍將會做出沒有任何暗示的猛烈還擊,因為這是日本人的民族特性。然而羅斯福總統依然堅持認為,儘管有些冒險,但這不會給美國帶來嚴重後果。他的幕僚看似一致的看法更加促使總統認為戰爭依然十分遙遠。即便日本攻打馬來西亞和荷屬東印度,也絲毫不會影響美國本土安全。

美國對日本實施財產凍結和石油禁運使日本大為震驚。戰後出版的一些歷史記錄表明,日本當時已經陷入絕望。到1941年8月為止,日本石油儲備只能維持日本陸軍12個月、海軍18個月。9月份提前召開的御前會議將戰爭提到議事日程上,10月近衛內閣倒台,陸軍大臣東條英機出任內閣首相。11月5日召開的最後一次御前會議促使猶豫不決的日本天皇對美宣戰,除非在談判最後一分鐘取得外交解決的途徑。


美國割斷了日本的能源供給線,使得日本法西斯孤注一擲


1941年7月美國、英國和荷蘭殖民政府對日本宣布禁止向日本運輸戰略物資,尤其是鋼和石油。這一步對日本的經濟和軍事都有威脅,其目的是迫使日本限制它在東南亞的活動,回到談判桌邊。

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下令讓艦隊駐紮在珍珠港(由於它離日本比美國西海岸要近得多,因此它對日本是一個直接威脅)也是這個目的。羅斯福認為這個決定是如此重要,以至於當理查遜上將對這個決定提出抗議時,他將理查遜解職。但美國和其它國家的反應似乎只是加強了日本軍方的決定,占領和利用這個地區。日本的石油產量很小,而提煉的石油的儲藏更少,因此禁運對日本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日本在談判中佯裝做出讓步,表示同意立刻從印度支那撤軍,然而日本一刻也沒有放棄在亞洲進一步擴張的戰略,因此美日談判舉步維艱,然而與美國不斷延期的談判正好幫助日軍部署完兵力。11月26日,日本又在印度支那攻占了一些地方,國務卿赫爾對此極為憤怒,在談判中要求日軍完全從中國撤出。

而羅斯福總統與其幕僚則一直通過截取日軍無線電信號,關注日軍的一舉一動。但他們並不知道日軍將會在何時何地採取何種行動。更糟糕的是,美國始終無法破譯日本陸軍和海軍的密碼。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成為美國歷史上最為慘痛的戰爭災難,演繹了一場人間悲劇。對於美國而言,不幸中萬幸的是,太平洋艦隊的航空母艦在日軍偷襲的當天正好不在港內。然而對於日本而言,偷襲珍珠港最終表明是一場更大的失敗,

它正好給主戰的羅斯福總統找到了對日宣戰的最好藉口,他再也不用說服國會以保護英國和荷蘭殖民地的名義向日本宣戰,而本來對參戰與否猶豫不決的美國人民也立即團結一致加入抗日行列。


有的資料說羅斯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他渴望已久的期待,在珍珠港事件之前他已經掌握了日本的動向。但為說服國內的孤立主義分子,誘使日本先打出第一槍,他沒有將珍珠港即將遭到襲擊的警告通知珍珠港。

當時經過深入的調查,並沒有找到確鑿的證據證明這件事。但無論如何,日本的偷襲行動為羅斯福宣戰掃清了輿論障礙,也為美國最終參戰並取得全面的勝利提供了口實。從這一點看,美國人從珍珠港事件中得到的要比失去的多得多。

 

 英法:終於可以睡個好覺

  1941年12月7日晚間。英國首相丘吉爾聽到日本人已經襲擊美國的消息後,他竟然高興得有點忘乎所以:我們已經戰勝了,英格蘭將生存下去,不列顛將生存下去,聯邦和英帝國將生存下去。我知道美國已經完全和拚命到底地投入了這場戰爭。因此,我們終於贏得了勝利!

  的確,當時的英國,經歷敦刻爾克大潰逃和友好鄰邦法國的崩潰以及德國入侵的威脅後,已到了崩潰的邊緣。德國發動的潛艇戰使得英國險些輸掉第一次大西洋戰役。經過17個月的孤軍奮戰,英國早已感到力不從心了,如果不是德國發動了對蘇聯的進攻而臨時將英國的戰事擱置的話,英國可能早已淪陷。

丘吉爾曾在1941年11月11日倫敦市長官邸的午餐會上說過,如果日本人進攻美國,英國將接着“在一個小時內”宣戰,這句話既顯示出身在火海中的英國那種迫不及待要拉美國一同“下海”的心情,也顯示出丘吉爾對美國雄厚強大實力的期待與自信。難怪丘吉爾後來回憶珍珠港遭襲當晚的情景時說:“當我去睡覺的時候,心中充滿了並且洋溢着感情與感想,所以睡了一個得到拯救而心懷感激的人所睡的覺。”他感激的是美國人的參戰,感激的是日本人發動的珍珠港事件。12月8日,英國緊隨美國之後對日宣戰。

珍珠港事件將美國拉入反法西斯聯盟,法國人(指戴高樂所領導的抵抗力量;維希政府已投靠法西斯德國)自然是求之不得的。


據有關資料稱,當時已殺得眼紅的希特勒得到了珍珠港事件被證實的消息後,在電話里高興地對墨索里尼說,他們將一個1500年沒有打過敗仗的夥伴拉了過來。12月11日,德國和意大利對美宣戰。

 

 中國:將抗日進行到底

  早在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之前,美國就以軍火、戰略物資大量供應日本,扶植了日本的侵華勢力,助長了日本的侵略氣焰。1938年冬起,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由於侵華範圍不斷擴大,兵力明顯感到不足,美國就想趁機從中調停,一方面防止日本獨霸中國,以確保美國在華利益;另一方面通過犧牲中國來緩和美日矛盾,並竭力把日本的這股禍水引向蘇聯。

1941年4月,日美談判中,日美“私人交涉”的雙方擬定了一個“遠東慕尼黑”方案,根據這個方案,美國承認“滿洲國”,使日本占領我國東北合法化,並密謀與日本結成反共同盟。5月12日,日本提出了一個所謂的“松岡修正案”,堅持日本獨霸中國,還堅持德、意、日三國軍事同盟,保留在太平洋使用武力的權力等等。儘管如此,美國總統羅斯福還是同意以日本方案為基礎,繼續進行談判。在1941年11月20日(開戰前18天)美國總統親自製訂了如下妥協方案,並責成國務卿赫爾通知了英、荷和中國。方案如下:

  (1)美國重新開放對日本的石油輸出;

  (2)美國將促成日本和中國的直接談判;

  (3)日本不再向國外派兵,而且即使美國參加歐洲戰爭,日本也將不履行三國同盟條約。

  美國綏靖日本,推行“遠東慕尼黑”政策,這對於中國是非常危險的,英國也看到了美國的這一政策的危害性,因此配合中國人民堅決反對,最終導致美國這一政策未能實現。但美國綏靖日本並沒有換來預期的結果,日本利用談判做掩護實施了偷襲,使戰火最終燒到了美國人自己頭上。至此,日本的主要作戰力量和綜合國力傾注到太平洋戰場上,使得中國的抗日戰爭向着更為有利的方向發展,也為中國最終戰勝日本侵略者鋪平了道路。珍珠港襲擊後的兩天,即12月9日,中國對德、意、日宣戰。


日本:找錯了對手,站錯了隊

的確,偷襲珍珠港是人類戰爭史上一次巨大的戰役勝利,一支龐大的艦隊在戰爭狀態下航程6300多公里,歷時12天能不被對方發現達到奇襲的效果,殊非易事。而且如此大規模的海上機動,整個艦隊幾乎連一絲擦傷都沒有,也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最終以29架戰機和55人的戰損換取珍珠港戰役的徹底勝利,在人類戰爭史上實屬罕見。最終使美國太平洋艦隊元氣大傷,從而使日本在戰爭的第一天就控制了太平洋的制海權,以致在以後的半年多的時間裡,橫掃美英太平洋的幾乎所有的勢力範圍,直接威脅到了美國的西海岸。

  但到底日本是不是這起事件中最大的贏家,日本人是不是都沉浸在勝利後的喜悅之中呢?據有關史學家研究分析得出的結論恰恰是相反的:日軍在珍珠港偷襲得逞,恰恰成為日本最後慘敗的關鍵性轉折。

 

  在日軍對美開戰之前,日本也曾試圖向北擴張攻取蘇聯,但初一交手,就被朱可夫元帥指揮的蘇蒙聯軍打得一敗塗地,於

是放棄北上。

還有另一個方面的原因,1940年9月,日、德、意三國簽訂《柏林公約》,蘇聯是德國既定的侵略目標,日本的行動將與德國的戰略企圖發生衝突。於是日本轉而向南發展,追求其垂涎已久的橡膠、石油等戰略物資。

  如果說對美發動戰爭是必然的話,那麼對於日本來說,選擇珍珠港開戰應當算作最佳方案。日本在對美開戰之初也充分考慮了可能的後果,他們深知美國豐富的國內資源及發達的軍火製造業是日本無法比擬的。但他們被美國一再推行的綏靖政策所迷惑,以為美國根本不敢與日本作戰。他們認為富足的美國人擁有的是金錢,缺乏的是意志,而在這方面日本恰恰與之相反。

他們認為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足以彌補國內戰爭潛力不足的缺點而征服美國。因此他們選擇了這種畢其功於一役的做法,以一種非常規的作戰手段,一舉摧毀美軍太平洋艦隊的主力,從而徹底擊垮美海軍的抵抗意志,迫使美國人接受既成事實,最終通過談判等手段解決以後的問題。


有資料顯示,山本曾是極力反對對美開戰的態度強硬者之一。1939年日本板垣陸軍大臣提出了加強日、德、意三國防共協定方案,當時的海軍次官山本五十六堅決反對。其理由是:如果同德國締結同盟或進行協商,不久將有誘發日美戰爭的危險,那將是相當危險的,也是日本海軍難以忍受的。在1940年9月決定日本是否與德意結盟而與美國為敵的關鍵時刻,山本以艦隊司令長官的身份參加了會議,但他的發言被制止。於是,他便憤然離會歸艦。

日本資料顯示山本於1941年初開始考慮襲擊珍珠港。數月後,在做了一些預先考察後,他被批准開始準備這個行動。

1941年夏,在一次由日本天皇親自出席的帝國會議上,這個行動正式被批准。 11月,在另一次天皇親自出席的帝國會議上,出兵太平洋的決定被批准。在11月的會議上還決定,只有在美國完全同意日本主要要求的的情況下才放棄這次行動。

 

遲到的開戰電報:

襲擊珍珠港計劃的策劃者山本五十六本人認為一次成功的襲擊只能帶來一年左右的戰略優勢。從1931年開始日本與中國交戰,

此前日本占領了滿洲。從1941年1月日本開始計劃襲擊珍珠港以取得戰略優勢,經過一些海軍內部的討論和爭執後從年中開始日本海軍開始為這次行動進行嚴格的訓練。

山本計劃的一部分是在襲擊前(而且必須在襲擊前)中止與美國的協商。到12月7日為止,日本駐華盛頓大使中的外交官一直在與美國外交部進行很廣泛的討論,包括美國對日本在1941年夏入侵東南亞的反應。

襲擊前日本大使從日本外交部獲得了一封很長的電報,並受令在襲擊前(華盛頓時間下午一時)將它遞交國務卿科德爾·赫爾

。但大使人員未能及時解碼和打印這篇很長的國書。最後這篇宣戰書在襲擊後才遞交給美國。這個延遲增加了美國對這次襲擊的憤怒,它是羅斯福總統將這天稱為“一個無恥的日子”的主要原因。山本上將似乎同意這個觀點。在日美合拍的電影《虎!虎!虎!》中他被引用說:“我恐怕我們將一個沉睡的巨人喚醒了,現在他充滿了憤怒。”。

實際上這篇國書在日本遞交美國前就已經被美國解碼了。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在讀過這篇國書後立刻向夏威夷發送了一張緊急警告,但由於美軍內部傳送系統的混亂這篇電報不得不通過民用電信局來傳達。在路上它失去了它的“緊急”標誌。

襲擊數小時後一個年輕的日裔美國郵遞員將這張電報送到美軍司令部。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0: 五百年後,史書將怎樣記錄這個時代
2010: LuZhiShen這等土鱉 精神一定在受折磨
2009: 陳昌浩銷聲匿跡之謎和西路軍的失敗
2009: 是誰糟蹋了中央電視台? 
2008: 第三反思:如果讓我來反應和指揮搶險救
2008: 許知遠:災難、遺忘與不朽
2007: 兩種宿命下的當代中國
2007: 蔣緯國手槍的故事(ZT)
2006: 司馬非馬:《孔子外傳》(6)
2006: [轉帖] 中國古代步兵與游牧民族騎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