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专访陈小雅(2):长征目的地为何变来变去
送交者: 高伐林 2011年06月21日15:18:59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外国拨给的钱,相比于在全中国发动革命这样的宏伟目标来说,实在并不算多,只能当作启动资金。中共如何开辟属于自己的财源呢?旅居北京的学者陈小雅告诉我:中共的经济来源,有一个从“伸手要”到“动手抢”的过程


◆陈小雅/高伐林


(续前)中共经济来源变化的五个阶段

  高:外国拨给的钱,相比于在全中国发动革命这样的宏伟目标来说,实在并不算多,只能当作启动资金。中共如何开辟属于自己的财源呢?例如,内战时期,苏区如何解决财政问题?陕甘宁边区时期,中共和边区政府又靠什么支撑?
  陈:在1949年建国以前,中共经济来源有五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阶段,1921—1928年,主要依靠共产国际拨款。仅党的活动经费一项,据杨奎松先生根据现有档案资料统计:

  1921年10月—1922年6月,党的经费总数1.66万元(含工人运动经费1万元);(《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书记陈独秀给共产国际的报告》,1922年6月30日)
  1923年1月至8月1.5万元;
  而这两年,中共自己除1921年前后自筹到1000元之外,再无其它进帐(《陈独秀在中共三大上的报告》,1923年6月;以上均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卷,47、68页);
  1924年3.5万元;
  1925年约4万元;
  1926年12万元;
  1927年1月—7月18万元。
  至少从1922年12月以后,上述党的活动经费中占三分之二的工运经费,改由赤色职工国际拨款。
  1927年8月以后,还增加了济难国际、青年共产国际、农民国际的援助,以及来自苏联工农红军参谋部第四局的拨款……这叫作“取之于俄”。

  第二阶段,1928—1931年,仍然要依靠共产国际的拨款,但开始有了自筹的部分,那就是依靠“打土豪”、战争缴获与对富农和大、中商人的摊派。这叫作主要“取之于敌”。

  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八年之后,不光是“伸手向外国要”,而且可以“动手向富人抢”了。

  陈:第三阶段,1931—1937年,除前面的内容外,又增加了对于苏区人民的土地税、商业税、关税,以及自办合作社,经营缴获敌产、没收矿山。这叫作主要“取之于民”和“取之于己”。

  第四阶段,1937—1945年,除前面的内容外,因为国共合作、军队改编,可以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那里获得部分军费和经费。

  第五个阶段,1945—1949年,国民政府不再拨款了,但是,因为解放区不断扩大,经济来源渠道拓宽,这一阶段除了依靠苏联援助,自筹资金也今非昔比,动员解放区民众支援前线。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1932—1933年,苏联因强行推进农业集体化,出现了大饥荒,1933—1934年间饿死了650万人,所以,共产国际对中共的拨款突然锐减,这也正是中共中央机关撤出白区,转移到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时期。这次战略大转移,不仅在中共的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没有“断奶”,但催生了中共的自主经济。从这时开始,中共开始主要以税收来养活自己。
  苏区的税制,遵循的是“劫富济贫”原则,针对的财富数额越大,征税的比例就越高。中共对于收税还是很谨慎的,有文件规定,没有成立苏维埃政权的地方,不能收税。而且,如果不能长久地维持一个地区的胜利果实,就不要急于建立苏维埃。这样规定,是以免贻人口实,也是为了老百姓的安定。但这些政策规定,挡不住红军生存的需要。既然是建立政权,税收就合法,于是,各地苏维埃政权就像雨后春笋般地诞生了。

  高:您说的这种情况,无法长期维持。红军之所以离开中央苏区,我觉得除了蒋介石“五次围剿”、左倾路线应对无方、节节失利等原因之外,也就有中央苏区已经民穷财尽、难以支撑的因素。杨奎松在《“中间地带”的革命》(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写道:

  “据不完全统计,自1933年底至1934年9月,中央苏区共征新兵10余万,发行公债300多万,动员群众退还到期公债券约100万,除正常征收外,还硬性‘借谷’两次共84万担。特别是‘扩红’和‘查阶级’在群众中更造成严重影响。至1933年11月,中央苏区农村中占人口总数平均25%的男劳力(16-55岁左右),仅当兵、做挑夫及外出务工者,即已占去全部男劳力总数的80%上下。若以200万农民计,苏区男劳力实际只有50万左右。也就是说,至1933年11月出外当红军及工作者,至少已达30万以上,再强迫‘扩红’10万,势必将农村中男劳力大部抽空。”(该书297页)
  “到了1934年夏秋之交,中央苏区除了强制性征罚来的粮食暂时尚可支撑外,从武器弹药到食盐、服装等各种物资供应早已陷入绝境,民心也已严重动摇……显而易见,中央苏区已经再无存在的可能了。”(该书299页)

  而中共的对手也不会不注意这一点,在“围剿”期间被蒋介石委任为江西省主席的熊式辉,在死后出版的回忆录《海桑集》中,就谈到“江西匪乱七年,社会残破,农工百业无不凋弊”。



熊式辉回忆录《海桑集》(明鏡出版社)


经济是选择长征目的地的重要因素

  高:1934年红军被迫举行长征,战略转移。但去向何方,中央领导层内部有很多争议,而且后来也多次更改。
  陈:关于长征,我比较同意“实现战略大转移”的说法。有一种批评,包括林彪当时也认为,说长征实际上是“逃跑”。但这个“逃跑”的方向,我认为是精选的。
  当时,在中国东南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几乎都与东北发生的事情有关联。请看此前:1931年,日寇侵占东北;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在瑞金成立。1932年1月28日,国民政府与日军签订《淞沪停战协定》;伪“满洲国”在长春建立;中共中央从白区转移到苏区。从这时开始,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在中国的战略棋局上,基本是“三国演义”的格局。三国格局,必然会导致三国思路,大家都很熟悉诸葛亮的“隆中对”。其实质,除了联弱击强外,就是坐山观虎斗,下山摘桃子,看谁是笑到最后的人。毛喜爱《三国》,也深得其精髓。此其一。
  另外还有一个佐证:我曾听家父说过,1935年,他还是一个高中学生的时候,曾参加孙立人(背后是宋子文)授意组织的,一个由湖湘子弟精英组成的名叫“国防中心区域研究组”的学生社团。这个社团只有十一人,是干什么的呢?就是讨论未来中国的战略重心在哪里。



孙立人。


  据父亲回忆,大家讨论的结果,形成了“西南派”和“西北派”两种意见。熟悉中国古代史的人,多会持“西北”意见,因为中国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在中国政治史中,“势”是第一重要的概念。与围棋是吻合的。西北以八百里秦川为粮仓,背靠戈壁,联通国际,右有无边的牧马水草,左有黄河舟楫之利,也是进军中原的天然通道;守有潼关天险;曾出过秦、汉、唐几个大的朝代。喜欢历史小说的人,大多取“西南”意见。后来的国民党和中共,果然一个定都重庆,一个定都延安。由此可见,在1935年代,在蒋百里的努力下,国民的“国防意识”是多么的深入人心。连几个中学生都能想到的问题,我不相信,中共领袖们想不到。所以,我认为,中共当年从东南出走,不是作石达开似的“逃窜”。避日本锋芒是肯定的,因为甲午海战后,日本取得了“制海权”,东南沿海是最不安全的地方,中共如果不走,很可能被别人两家“包饺子”。但说中共是“无计划”出走,走到哪里算哪里,是不可能的。

  高:按照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少将《苦难辉煌》(华艺出版社)的归纳:从1934年10月10日长征开始,战略目标经历过如下变迁:最初战略转移时,目的地是湘西(打算跟红二、六军团会合),随后变动是:黎平会议定为川鄂边,遵义会议定为川西北,扎西会议定为云贵边。两河口会议定为川陕甘,俄界会议定为“与苏联接近的地方”、直到榜罗镇会议,终于确定为陕北。
  值得指出的是,虽然很长时间以来,毛泽东和中共有意无意地宣传:穷则思变,越穷越有改变自身处境的强烈动机,越有爆发革命的社会和心理基础——中国革命的两个最著名的根据地,江西和陕北,就是中国最穷困的地区之一。但是,在选择长征目的地时,每一次,经济状况都列入了必要条件的考虑——不是越穷越好,而是越富越好。

  例如:1935年6月26日两河口会议上,周恩来作目前战略方针的报告,提出未来苏区应具备的三个条件:一,地域宽大,便于机动;二,人口较多,便于扩红(扩大红军);三,经济条件。

  再如:1935年9月8日,以周恩来、洛甫、博古、毛泽东等人的名义发给张国焘的电报,指出向南“前途将极端不利”的理由,第二条就说“经济条件,绝不能供养大军”。

  陈:从后来的史实看,毛发现陕北根据地,完全是一个偶然。中央红军最早的目标,有很多处,但唯独没有陕北。关于长征目标的讨论,目前我们知道的,还有新疆、内蒙、宁夏等多种意见。其中不乏打通苏联通道,从苏联得到直接的军援和经援等考虑。估计苏联也有这种意图,那就是一旦发生日寇进军西伯利亚时,他支持的中共军队可引为奥援。但是,我认为,这些讨论,只有过了长江才有可能发生,否则只能是空谈。要知道,长征初期,还是推著大炮在赶路的。带著这样的辎重,在当时的战争环境和交通条件下,从中国东南,远奔中蒙或中苏边境,简直不可思议。所以,我早就觉得,中共最初从闽、赣出走,很可能是打算沿长江而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直取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四川。

  四川与陕西一样,占著中国另一条大河流域的上游,号称“天府之国”。北有秦岭屏障,东有三峡扼守。境内有丰富的河流、森林、矿产和农牧业资源,人口稠密;富饶的成都平原是全国第一商品粮产区。古称“天下未熟蜀先熟”,所以,在战略上可以取得先机。历史上虽没有出过大的朝代,但天生是一个“独立王国”。辛亥革命后,一直为本地数个军阀盘踞,没有真正为蒋政权所“统一”。红四方面军在此建立的川陕根据地,是仅次于瑞金的一个战略根据地。



毛泽东手书七律《长征》。

  但,为什么它没有成为长征的最后落脚点呢?当然是因为国民党围追堵截,打乱了其原先的战略计划。很可能是老蒋不愿把这块意中宝地让与他人。更重要,更直接的原因,应当是中央、特别是毛泽东与张国焘的领导权之争。这场争斗,不仅使红军元气大伤,而且失掉了最后一块看得见的立足之地。我认为,正因为如此,才会有新疆、内蒙、宁夏等漫无边际,也根本“不着调”的议论。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专访陈小雅(1):党史上有只看不见的手


  专访辛子陵(1):党过生日不是毛泽东做寿

  专访辛子陵(2):党史的光明面不是毛泽东

  专访辛子陵(3):盼习近平率党走出毛阴影

  
专访党史学者辛子陵之后不得不说的事


  陈小雅答问:毛泽东的阴影实际上是两片阴云

  
应该我举证“我打喷嚏不会引发日本地震”吗?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0: 真TMD恶心
2010: 奴才文人郭沫若歌颂专制美化黑暗的丑恶
2009: 林彪四平惨败与蒋介石出卖蒙古的关系
2009: 老蒋出卖蒙古是受骗上当, 赔了夫人又
2008: 民国军史上的以讹传讹
2008: 徽钦父子反目解析
2006: 角落里的历史:黄永胜的另一面 ZT
2006: 八卦白小航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