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札记32:正义不一定属于胜利者
吕后虐杀戚夫人,制造“人彘”事件是她人生的一大败笔!
戚夫人确有取死之道。戚夫人最大的失误,是她不应当仰仗着刘邦的宠爱挑战吕后和太子的位置。但是,这个失误罪不至诛啊。而且,她是怎么死的,是被吕后制成“人彘”之后死亡的。
“人彘”事件发生以后,吕后让她的儿子汉惠帝去看“人彘”。汉惠帝是吕后的亲生儿子,惠帝看完之后只说了一句话,“此非人所为”,这就不是人办的事!连她亲生的儿子都这样看,你想想老百姓如果知道这件事情,会怎么看待吕后?吕后对戚夫人,可以杀,可以囚,但非要制成“人彘”,还要让自己的儿子来看,向自己的儿子炫耀一番,一下子把自己的儿子吓傻了,这一事件在吕后的人生中是最残忍、最不为后人认可的事件。
民间有一个很强的心理,同情弱者。戚夫人在挑战皇后之位失败以后,她已经是弱者了。作为一个弱者,吕后这样残酷地虐待她,最后把她致死,能得到民间的善评吗?不可能啊。所以民间的善评绝不可能给吕后,这就是吕后形象恶劣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她人性缺失的一次“精彩”表现。再进一步说,这已经不是人性缺失了,而是丧尽天良,毫无人性。如果她这样做不是对戚夫人一个人,是对很多人,那么我们今天就有一个新的罪名,叫反人类罪,那就更重了,因为这种做法,极不人道。
吕后与戚夫人的“战争”,戚夫人是“战争”的发起者,是施暴者,吕后是受虐者。但是,历史却开了个大玩笑,施暴者最终成了受虐者,受虐者却成了施暴者。在现实的生活中,吕后胜利了,戚夫人失败了。但是,正义不一定属于胜利者,邪恶也不是失败者的专利。历史将胜利者吕后永远钉在了耻辱柱上,却给了失败者戚夫人无限的同情。历史与现实的巨大反差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