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鲁迅暗恋的北大校花马珏
送交者: 谷青 2013年09月24日23:24:32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在一九三○年代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有位校花,她名叫马珏。是北大教授马裕藻(幼渔)的爱女,人长得高挑而漂亮。当时还流行一句话说,马裕藻对北大 有啥贡献?最大的贡献就是为北大生了个漂亮的女儿。话虽然有些刻薄,但也是实情。而在众人都在迷恋这位校花时,也传出大名鼎鼎的鲁迅,也被名列其中。其实 鲁迅应该是更早就认识她了。

        

鲁迅所大力提拔的“未名社”的作家李霁野晚年在回忆鲁迅的一篇短文《从细小处见精神——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的文章说:“……我又想起先生一位老友 的女儿喜欢读先生的著作,并写了一篇初见印象记,先生看了很喜欢,以后每有新着,一定送给她一本。”李霁野并没有指明这位女孩是谁,她就是马珏。

马珏,浙江鄞县人,父亲马裕藻,母亲陈德馨。一九○三年父母双双考取官费留学日本,父亲在日本帝国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就读,母亲进日本目白女子大学学博物, 经过七年苦读,一起毕业。一九一○年马珏出生于东京,在日本期间马裕藻曾与鲁迅等人一起听章太炎讲文字音韵学。一九一一年马裕藻回国后,担任浙江教育司视 学。一九一三年至一五年任北京大学教授、研究所国学门导师,讲授文字音韵学。一九二一年任北大国文系主任,一九二○年八月六日,《鲁迅日记》云:“ 晚马幼渔来送大学聘书。”是两人共事于北大之始。

马珏晚年在《女儿当自强》一文中,这么回忆着:“鲁迅先生一度在北大任教,与我父亲是同事,他们性格相投,过从甚密。鲁迅先生经常来我家作客,与父亲一谈 就是半天。”在一九二五年间,年仅十五岁的马珏写下了《初次见鲁迅先生》一文,文章以稚气的口吻先写她从鲁迅的作品中得来的对鲁迅的印象:“看了他的作品 里面,有许多都是跟小孩说话一样,很痛快,一点也不客气;不是像别人,说一句话,还要想半天,看说的好不好,对得起人或者对不起人。”所以想“大概同小孩 差不多,一定是很爱同小孩在一起的。”及见鲁迅“穿了一件灰青长衫,一双破皮鞋,又老又呆板,并不同小孩一样”,“手里老拿着烟卷,好像脑筋里时时刻刻都 在那儿想什么似的。”又见“衣架上挂了一顶毡帽,灰色的,那带子上有一丝一丝的,因为挂得高,看了不知是什么,踮起脚来一看,原来是破的一丝一丝的 ”,“鲁迅先生忽然问我道:‘你要看什么书吗?《桃色的云》你看过没有?这本书还不错!’我摇了摇头,很轻地说了一句‘没有’。”而这次鲁迅和马裕藻聊得 蛮长的时间,马珏一直等着要送客,等过了下午五点到了六点,鲁迅都没有要走,“……这时听见椅子响,皮鞋响,知道是要走了,于是我就到院子里来候着。一会 儿,果然出来了,父亲对我说:‘送送鲁迅先生呀!’鲁迅又问我父亲道:‘她在孔德几年级?’我父亲答了,他拿着烟卷点了点头。我在后头跟着送,看见鲁迅先 生的破皮鞋格格地响着,一会回过头来说:‘那本书,有空叫人给你拿来呀!’我应了一声,好像不好意思似的。一会送到大门口了,双方点了一点头,就走了。我 转回头来暗暗地想:‘鲁迅先生就是这么一个样儿的人啊!’”。

《初次见鲁迅先生》刊登于一九二六年三月的《孔德学校旬刊》上,那是马珏所就读的学校刊物。马珏晚年回忆道:“不久,鲁迅先生来孔德学校,读到那期《孔德 旬刊》,我没想到,先生看到我那篇小文章后,十分高兴。他夸我写得好,说我写的都是实话。后来先生把它收进了他亲自编选的《鲁迅著作及其它》一书中。他还 送书给我。过了几天,父亲还带我去八道湾鲁迅家去玩。从那时起,鲁迅先生到我家,常问起我;如果我在,便和我说几句话。我们还多次通信。根据《鲁迅日记》 的记载,我向鲁迅先生请教的信和鲁迅先生的回信自一九二六年元月三日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五日,通信持续六、七年之久。一九二六年元月三日鲁迅先生在日记 中写道:‘夜,得马珏小姐信。’这封信是我对元月一日先生寄赠《痴华鬘》一书的道谢信,信中也表达了对先生敬慕和渴望指教的热烈愿望。鲁迅先生总是循循善 诱,诲人不倦。他几乎每信都回。非常令人痛惜的是我珍藏的那些鲁迅的亲笔信,在一九三○年代初白色恐怖中被烧毁了。”

今查《鲁迅日记》中记有马珏者,共有五十三次之多,其中马珏给鲁迅信有二十八封,而鲁迅回信有十三封,另有送书,所送的书有《痴华鬘》、《唐宋传奇集》、 《思想?山水?人物》、《艺苑朝华》(两期)、《奔流》(一期)、《美术史潮论》、《新俄画选》、《勇敢的约翰》、《坟》等。《痴华鬘》是王品青一九二五 年所校点的,王品青是河南济源人,一九一九年考入北京大学理预科,一九二一年升入该校物理系,一九二五年毕业。后任北京孔德学校教员,他爱好文艺,接近鲁 迅。他校点《痴华鬘》,鲁迅欣然为之作题记,另钱玄同为之题签,一九二六年六月由北新书局出版,书出版后鲁迅即到送了马珏一本。而《思想 山水人物》原是日本作家鹤见佑辅的散文随笔集,由鲁迅翻译出版的。

马珏又回忆道:“大约在一九二六年,我开始考虑起两年后报考大学的志愿来,不知怎的,我很想学农,就去问父亲。父亲说:‘鲁迅先生不是说有问题去问他么。 你去请教请教他嘛。’于是,我给鲁迅先生写了‘我将来学什么好’的信。两天后,我高兴地收到了鲁迅的回信,信中说:‘你自己想学什么,先要跟我谈谈 ’。我立即如实地把学农的志愿告诉了他。覆信接到也很快。鲁迅先生在信中热情支持和鼓励道:‘女孩子学农的不多,你想学,我赞成。’”一九二八年春,马珏 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一九三○年转入政治系本科。对于她后来上政治系,完全因为父亲的关系,父亲让她上政治系,二妹马琰上法律系,是认为“中国妇女地位最 低,你们出来要为争取女权做些事情。”他还对马珏说:“你出来可以当公使。过去当公使的都是男的,他们带夫人出国。你开个头,由女的当公使,你带丈夫去赴 任嘛。”又对二妹说:“你可学习法律,将来就是离婚,也可以保护自己的权益。”

一九二九年五月十七日,鲁迅从北平给上海的许广平写信中说:“……今天下午我访了未名社一趟,又去看幼渔,他未回,马珏因病进了医院许多日子了。……”到 了五月二十九日,他给许广平的信又提到:“ ……晚上是在幼渔家里吃饭,马珏还在生病,未见,病也不轻,但据说可以没有危险。……”鲁迅对马珏是十分关爱的,马珏后来才读到《两地书》的这些文字,她 表示十分地感动。马珏还说,“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还为我起了个号,后来觉得字过于生僻,就通过父亲转告我,可写成大家都认识的‘仲服’。称仲,是因为我排 行第二。”

马珏长得非常漂亮,在北大被称为”校花”。二○○七年二月间方才过世的散文名家张中行先生在《负暄三话》一书中,就有一篇文章谈马珏的,他说:“我一九三 一年考入北大,选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马幼渔先生是马珏的父亲;马珏在政治系上学,有一项了不得的帽子,‘校花’。人,尤其是年轻人,常情,水做的怎么 样说不清楚,泥做的都爱花,如果还大胆,并愿意筑金屋藏之。诚如我所见,上课,有些人就尽量贴近她坐,以期有机会能交谈两句,或者还想‘微闻香泽’ 吧;以及她后来的文中所说,常常接到求爱求婚的信。”

而马珏在《北大忆旧二题》中回忆:“六十年前我正好十八岁,当时女生很少,所以我显得很突出。记得上第二外语时,课间休息,我到女生休息室去回来,见我书 桌上写着‘万绿丛中一点红’,我一见很生气,也不知谁写的,就用纸擦掉了。第二次再上课时又见上面写着‘杏眼圆睁,柳眉倒竖’。我又擦了。不但有这种‘题 词’,还常接到来信。……来信绝大多数是普通信格式,大意是要求通信做朋友,充满敬慕之词。有一个装订成本的给我印象很深,一共两本,一本给马先生,一本 给马小姐,内容从不知我的名‘珏’字怎么念说起,然后介绍自传,直至求婚。还有一个经常来信而不署名,发信地址又老变的,我也留下了印象。”当时北大的学 生选马珏为花王,《北洋画报》也多次报导,她的照片更是两次登上封面,听说情书每天接到十余封 。

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鲁迅从上海返回北京探视母病,马氏父女曾来看他,鲁迅铭感之,他在十一月二十日给许广平的信就说:“这种老朋友的态度,在上海势利 之邦是看不见的。”一九三三年三月十三日鲁迅在上海“得幼渔告其女珏结婚柬”。马珏嫁给天津海关职员杨观保,在当时又是一件盛事,《北洋画报》还刊登了他 们的结婚照。据说杨观保与马珏相识已久,他对马珏颇为忠恳,每星期返平一次,经过长期交往,终获佳人芳心。但又有一说,指杨君能赢得美人归是疑有天助者, 即此时有谣言发生,马珏不堪同学之讥笑,于是毅然与杨君结婚,当时马珏都还没有毕业。

十几天后,鲁迅在给台静农的信中说:“今日寄上《萧伯纳在上海》六本,请分送霁(李霁野)、常(常惠)、魏(魏建功)、沈(沈观,沈兼士的儿子),还有一 本,那时是拟送马珏的,此刻才想到她已结婚,别人常去送书,似乎不太好,由兄自由处置送给别人罢。《一天的工作》不久可以出版,当仍寄六本,办法同上,但 一本则仍送马小姐,因为那上本是已经送给了她的。倘住址不明,我想,可以托幼渔先生转交。”

对于马珏的结婚,鲁迅不再送书给她的事,李霁野也说:“一次送书给我们时,他托我们代送一本给她,我谈到她已经结婚了,先生随即认真地说,那就不必再送 了。”李霁野说他当时认为鲁迅太过于小心了。而后来他知道周作人的夫人羽太信子污蔑鲁迅对她无礼,而导致兄弟失和的创伤之巨,因此导致出他过度的“防范意 识”。但这种解释还是过于牵强,我们从整体观之,鲁迅是喜欢马珏的,由于她的外貌加上她的聪慧,但更多的是父执辈的关爱,而非男女之情。尤其在认识马珏前 后,许广平也进入了他的视野,而且两人由师生关系逐渐发展为恋人关系,这其中鲁迅考虑很多,甚至都犹豫过。马珏是好友马裕藻的女儿,设若鲁迅对其有意,那 不是更要遭受世人异样的眼光吗?但“美好记忆的憧憬”是存在鲁迅的心中,也因此一旦它突然失落,是会有点恍然若失的感觉,这或许是他不再送书或写信的原因 吧。(摘自红潮网)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2: 与钓鱼岛相比 海参崴是毫无争议的中国
2012: 王立军事件结果判清15年,这是中共各方
2011: 美国和他爹以色列不得人心!所以要用91
2011: 共同信仰与共同犯罪促成的辛亥首义
2010: 说说蒋介石的心胸
2010: 周恩来待宾心细如丝
2009: 长津湖大战美军评价志愿军不如日军善战
2009: 公元1421年:大明王朝震惊世界的“大阅
2008: 申时行: (社论) 警惕姚明式的大熊猫海
2008: 刘达与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