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沉鍾:黃宗羲——思想者的鄉野自我堅守
送交者: chang le 2014年08月03日07:50:04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共識網 2014-08-03
這是兩個巨人之間的一場隔空喊話。一個高踞於紫禁城,一個侷促於浙東姚江邊的小村莊。雙方自始至終未能謀面。未能謀面的原因,不在那位君臨天下的帝王,反而出自一個村野匹夫的頑固堅守。
 
時在康熙十七年(1678),朝廷下詔征博學鴻儒,先後有翰林院掌院學士葉方藹、都御史徐文元、刑部尚書徐乾學舉薦黃宗羲,黃均以年老力辭。
 
黃宗羲確實老了(時年68歲),他忙着趕寫那些註定將流傳千古的大部頭著作,沒工夫陪皇帝玩那些無聊的遊戲。他有太多的思想、見解和學問必須付諸筆硯,自信沒有什麼帝王的偉業可與他的名山事業相頡頏。
 
黃宗羲終於可以安定下來專心著述,大概是順治十一年(1654)以後的事。此前幾年,明知大勢已去,事不可為,他仍在暗中幫助魯王聯絡金華等地義軍,並派人入海向魯王傳遞清軍準備攻襲舟山的情報。為此,在順治七至十一年,還曾遭到清廷三次通緝,處境十分險惡。
 
而他的前半生,已然經歷了太多個人和時代的大事件:
 
為報父仇,手錐閹黨餘孽;
 
參加復社“金陵大會”,成為後期復社領袖人物;
 
明亡,復遭南明弘光政權阮大鋮迫害,被捕系獄,清軍破南京之際,乘亂得脫;
 
返鄉,變賣家產,組織“世忠營”抗清;順治三年五月,渡海攻乍浦,兵敗;入四明山結寨固守,寨破,避居化安山;順治六年,受魯王命出使日本乞兵,渡海至長崎島、薩斯瑪島,未成而歸。遂返家潛居。
 
那是一段接一段的風雷激盪的歲月,最終歸結為九死一生的亡命生涯。後人難以想見,那種血與火、書與劍的交集和撕裂,是如何影響甚至改變了梨洲老人的性格。他在自撰的短文《怪說》中如是寫道:
 
梨洲老人坐在雪交亭中,不知時光早晚,疲倦了就出門到田塍上走走,隨後又回來坐下,就這樣過上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所靠的小桌子都隱隱留下了臂肘的印痕。婚喪節慶的禮儀一概廢棄不顧。一個女兒嫁在城裡,終年不與往來。一個女兒嫁到山陰三年,哭着要回來探望父母,聽了也不答理。親友無不怪老人不通人情。
 
老人答曰:“自從北兵(清軍)南下,張貼布告懸賞捉拿我的有兩次;指名逮捕我的有一次;被清兵圍在城裡的有一次;以謀反罪名告發我的有兩三次;在沙地里昏死過去有一晝夜;還有幾次被巡邏兵丁盤查,差點被捉。這樣的事無一年無之,可以說瀕臨死亡有整整十次了!”老人於是舉了李斯、陸機的臨刑之嘆,說:我當死而不死,今天還可以像李斯生前牽着黃狗出上蔡東門去打獵、像陸機生前去聆聽華亭鶴鳴,所以,我應當慶幸,更須珍惜光陰,做自己該做之事,而不必為婚喪喜慶人情往來這類瑣事浪費時間。
 
確實,自從脫離了現實政治活動,黃宗羲迎來了中年人生的一大轉捩,迅速進入了思想創新和學術創造的巔峰期。在接下來的十餘年中,相繼寫出了《明夷待訪錄》、《明儒學案》等石破天驚的巨著。
 
姚江岸邊的黃竹浦是黃宗羲的故土,他生於斯、長於斯,也是他抗清失敗走投無路之際唯一可以投奔的去處。如《怪說》一文所述,在之後長達近半個世紀的鄉居生涯中,他全身心投入了讀書和著述,摒棄了一切足以分心的瑣事俗務。天不佑善類,屋漏更遭連夜雨,期間黃家禍患迭起,先是主持四明山寨的弟弟宗炎兩次被捕,差點被處極刑;接着又是兒媳、小兒子、小孫女相繼病夭;尤為怪異的是,康熙元年(1663),一年中黃氏故居兩次失火,使得這個為抗清已將家產變賣殆盡的仕宦之家進而淪為一貧如洗。
 
常人若遭遇如此打擊未免太過殘酷,但黃宗羲何許人也,閱盡人間滄桑,大難不死,面對此等無妄之災處之泰然。在他前後因火災而寫的兩首詩中,不時還跳出這樣一些醒目的句子,如:“半生瀕十死,兩火際一年。”“仆本方外人,豈終保丘園?”“惜此復幸此,不廢食與眠。”其內心之強大可想而知!
 
鄉居生活,窮不足懼,但終須有活下去的條件。黃宗羲在其《山居雜詠》詩中自述:
 
數間茅屋盡從容,一半書齋一半農。
左手犁鋤三四件,右方翰墨百千通。
牛宮豕圈親僮僕,藥灶茶鐺坐老翁。
十口蕭然皆自得,年來經濟不無功。
 
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活脫脫一位文人兼農民的形象!茅屋中文房四寶與犁耙刀鋤並列,主人公既能扶犁耕田,又能提筆著書;一家人不單種植稻麥,還養牛養豬,製作藥材和茶葉,多種經營,農副並舉,十口之家日子過得相當滿足!
 
兩千年來的大儒高隱,除了黃宗羲,哪一個做得到這種境界?或許上一世紀中葉的“臭老九”下五七幹校庶幾近之,同為“一手拿筆、一手拿鋤”,但也僅是形似,兩者內涵相去甚遠。其時的臭老九一旦離開了體制,大概沒人能養得活自己——當然也難怪,他沒別的路可選。
 
在黃宗羲不多的詩作中,有一首《餘姚瀑布茶》,最能表現他對躬耕自養、自食其力的態度:
 
檐溜松風方掃盡,輕陰正是採茶天。
 
相邀直上孤峰頂,出市都爭穀雨前。
 
兩筥東西分梗葉,一燈兒女共團圓。
 
炒青已到更闌後,猶試新分瀑布泉。
 
好一幅農家採茶、制茶的苦樂圖!採茶如搶火,爭采“明前茶”、“雨前茶”,趁着涼爽的陰天,黃宗羲帶領家人採茶,一路採到高高的山頂。晚上歸來,一家人團團而坐,在燈下分揀梗葉,炒茶殺青,忙到更闌夜靜。新茶製成後,雖然已經睡眼矇矓,仍然不忘泡上一杯嘗新,這是對自己辛苦勞作的最大犒賞啊!
 
黃宗羲的後半輩子純系一介布衣,完全靠自己的辛勤勞動養活自己,無求於人,更不去向達官貴人打抽豐,所以,他的鄉居是獨立的,他在精神上更有笑傲江湖及王侯的理由。
 
黃宗羲一生著述宏富,政治、經濟、地理、歷史、律歷、數學無所不涉。“梨洲著作總計一百一十種,一千三百餘卷,不少於兩千萬字。”(吳光《梨洲遺著總數考》)。而無論前期側重於評說時事和歷史,或後期着力於編纂中國學術史,無不出自本人的意志和興趣,始終堅持獨立的著述和自由的表達,寫給自己看,寫給後人看,寫給天下歷史看,而絲毫不在意當政者要不要看、愛不愛看、看了又會怎麼想。
 
於是乎,面對黃宗羲這座傾舉朝御用文人之精華都無法逾越的高峰,一代雄主康熙大帝也不得不屈身俯就!
 
自從康熙十七年黃宗羲拒絕應徵博學鴻儒後,這位特立獨行的“大儒”就在康熙腦海里留下了至深的印象。
 
康熙十九年,徐元文在康熙面前再次舉薦黃參與修史,康熙下旨浙江督撫“以禮敦請”,黃宗羲仍然託病力辭。康熙只得轉令地方官員盡錄黃宗羲著作,以備他日顧問。
 
直到康熙二十九年,黃宗羲年已八十有一。“二月,聖祖仁皇帝問徐尚書乾學:‘海內有博學洽聞、文章爾雅、可備顧問者?’乾學對曰:‘以臣所知,止有浙江黃宗羲,學問淵博,行年八十,猶手不釋卷……’聖祖曰:‘可召至京,朕不任以事,如欲回,即遣官送之。’乾學對:‘前業以老病辭,恐不能就道也。’聖祖因嘆人才之難如此!”
 
不過,也正是康熙皇帝這種雍容自信、豁達大度的人格力量,令黃宗羲潛意識中對這個原本充滿敵意的新朝產生了某種好感。學者朱學勤析:“他(黃宗羲)終於活着看到了康乾盛世的開始,看到了這一新王朝在武力層面上“保國”之成功,還看到了這一王朝在精神層面上的成功,幾乎所有的文人士紳都放棄武力抵抗,認同新王朝的政治合法性;最不能看到但歷史強迫他看到的,還有更為殘酷的第三層:康熙不僅認同了前朝的歷史文化,甚至寬容他對這一文化政策轉向的最初抵抗,從容等待他從岩穴隱居中走出,新朝天子以更沉着的自信跟着他來‘保’其文化‘天下’了!”(朱學勤:《從明儒困境看文化民族主義的內在矛盾》)
 
有人說,黃宗羲後半生與清廷的關係,由對抗、不合作到基本順從,已為康熙皇帝所“折服”。而當時就有同為大儒且曾經是朋友的呂留良斥他是“蛟龍變蝌蚪”。以至黃宗羲不得不為“遺民”正名,為自己的身份辯解。
 
事實上,相較於呂留良等人一味固守“夷夏之大防”的褊狹,黃宗羲的思考要深沉得多。他始終認定:“為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百姓之憂樂”。他仍然崇尚遺民的氣節,但對“遺民”一詞重新做了定義:“遺民者,天地之元氣也。然士各有分,朝不坐,宴不與,士之分亦止於不仕而已。”他的底線就是“不仕”,不進入新朝體制,始終保持體制外批評者的獨立存在。
 
有些事不得不作變通。康熙十八年,監修明史總裁徐元文、葉方藹兩位內閣學士,徵聘黃宗羲的弟子萬斯同等入京修史。黃宗羲從“國可亡,史不可亡”的大局出發,支持萬斯同“以布衣參史事”。同時告誡弟子“太平有策莫輕題”,無違其不與清廷合作的初衷。
 
晚年,在一些公開的文字表述上,黃宗羲對康熙表示了更多的推崇之意,稱之為“聖天子”、“無幽不燭”,甚至發出“五百年名世,於今見之。朝野相賀,拭目以觀太平”的溢美之辭。他與一些新朝官員也時相過從,特別是同“崑山三徐”(內閣學士、刑部尚書徐乾學;文華殿大學士、明史總裁徐元文;吏部侍郎徐秉義)關係甚密,互致書信,詩歌唱和,來往頻繁。按他自己的解釋:“生此天地之間,不能不與之相干涉,有干涉則有往來”。
 
其實,思想家也是人,首先要生存,要活下去,才能做有意義的事。這裡,或許還有一個“形而上”與“形而下”之間的抉擇問題。為了歷史的擔當,為了取得道統和文化的話語主導權,不妨對現實作適當讓步,甚至不惜讓遺民操守打點折扣。黃宗羲的通達之處,正是他提升、弘揚遺民文化的亮點。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學者的自信,在於思想的力量。夷夏之大防已然潰決,但可以“變夷為夏”。黃宗羲在康熙這個青年皇帝身上看到了這種可能。與其說是他為康熙所“折服”,倒不如說是他在有意誘導這位青年皇帝。至於他那些超越時代、突破傳統話語壁壘的天才思辨,當然不指望當朝皇帝接受,那是對歷史的交待,是留待後人去發現去研判的。
 
康熙大帝最終沒有勉強黃宗羲屈從朝廷的旨意,而黃宗羲到底仍然以遺民的身份告別了人世。他是赤條條走的,拒絕了新朝的一切衣履、髮式和葬儀。
權力裹挾的現世財富地位之誘惑很難抗拒,更何況還有盛世文物感召力激起的集體共鳴。遙想當年(康熙十八年),博學鴻詞科會試揭曉,參試者一百四十三人中被錄取五十人,朱彝尊、嚴繩孫、潘耒、李因篤、陳維崧、汪琬、湯斌、毛奇齡、施閏章、尤侗等均赫然在列,其中朱、嚴、潘、李四人以布衣入選,時稱“四大布衣”。未知康熙在得意之餘,是否存有一絲未能將黃宗羲、顧炎武等佼佼者納入彀中的遺憾。而當十六年後,康熙得知浙東那個古怪老頭終於離世,腦子裡又閃過了怎樣的念頭?
 
三百年後,這場巔峰的對決塵埃落定,朽者已朽,生者猶生。而眼前仍不時可見士林中之難堪的一幕:某些所謂的“獨立學人”,一旦聞到權力部門拋出的誘餌,便蜂擁而上,你爭我搶,或遇小小的打擊便如斷了脊梁的癩皮狗,不顧斯文掃地,翻雲覆雨,觀點、理念來個180度大轉彎……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古代動亂與氣候有關:五胡亂華之時北半
2013: 風不調雨不順 國不泰民不安
2012: 1946年國民黨海軍收復南沙群島始末(組
2012: 1799年有兩個人死了。一個是乾隆皇帝,
2011: 常敗將軍李先念的中原突圍真相:5萬人
2011: 方正縣為入侵中國的日本人立碑一事原因
2010: 1967年《人民日報》社論:彭德懷及其後
2010: 67年《紅旗》雜誌社論:從彭德懷的失敗
2009: 毛主席做事總讓常人難理解
2009: 史書上看不到的鴉片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