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写一篇关于德国历史人物的文章。事先说明,我不是以一名历史学家,而是一位对德国历史感兴趣者的角度写的。所以,读者别要求太苛刻。此文缺乏学术上的严谨。
卡尔大帝在德国历史上是个传奇人物,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他有生之年就被人誉为 „欧洲之父“。 这个称号的由来当然和他对欧洲历史做出个贡献有密切的关系。
卡尔大帝属于法兰肯帝国(Frankenreich)的加洛林家族(Karolinger)。他爷爷,- 也叫卡尔- 马尔特勒 (Karl Martell) 是墨洛温家族(Merowinger)的宫廷大臣(Hausmeier)。 法兰肯帝国第一位国王克洛德维希一世 (Chlodwig I,公元后466 - 511)就属于墨洛温家族。后来被马尔特勒取而代之。马尔特勒是 „锤子“的意思,他是个能征善战的宫廷大臣,所以史书上也被称为 „锤子卡尔“ (Karl, der Hammer)。他本人独揽大权,但并没有称帝。后来他的儿子丕平三世或 „矮子丕平“ 称帝。因此卡洛琳家族代替了墨洛温家族,成为法兰肯帝国的新国王。
„矮子丕平“ 有两个儿子(原配之子),哥哥叫卡尔,弟弟叫卡尔曼。卡尔就是后来在德国历史上名流千史的帝王 „卡尔大帝“或 „欧洲之父“. 当时卡尔这个名字并不常见,它是
„男人,丈夫或爱人“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为什么 „矮子丕平“把他两个孩子的名字中都有 „卡尔“是为了纪念他的父亲卡尔.马尔特勒。在欧洲中世纪君王家里这样起名字非常普遍。儿子为了纪念父亲, 常常把他自己的孩子用他父亲的名字命名,如果父亲叫卡尔,他的儿子就叫卡尔二世,如果父亲叫费德烈,儿子就叫费德烈二世。
在公元753年,„矮子丕平“和罗马教皇(天主教)史提芬二世(Stephan
II)有一次会谈。谈话主要内容是教皇统治和世俗统治的联盟.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稍微说明一下当时打情况: „矮子丕平“是罗马以西,整个欧洲版图上势力最强的国王。梵蒂冈的教皇在当时常常受到东罗马帝国的威胁。现在可能有人会问,怎么出来个东罗马帝国呢?很简单。在公元前有个强大的罗马帝国,但是在公元后476年分裂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本质上不存在,也没有皇帝,最多只有国王,比如克洛德维西或 „矮子丕平“, 一直到公元后800年的圣诞节卡尔大帝在梵蒂冈被教皇加冕成为公元后476年新一任(西)罗马帝国皇帝。东罗马帝国的版图基本上可以说是以罗马以南,一直延续到土耳其。它的皇位被西罗马人认可,所以在前西罗马帝国的版图上没有人(敢)称帝。因为东罗马帝国和天主教在信仰上发生变化,所以教皇不是很喜欢被东罗马帝国管着,并且也常常受到它的欺负。因此教皇一直都想找个比较靠谱的统治者与他联盟来结束这种苦逼的日子。但是左看右看都没合适人选。皇天不负有心人,这时在欧洲大陆出现了一个 势力强大的„矮子丕平“。所以史蒂芬二世就起了这个与他联盟的念头。
从公元476年到 „矮子丕平“欧洲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状态,领土没有被统一,没人能与东罗马帝国相抗衡。世事变迁,由“矮子丕平“统治的法兰肯帝国势力逐渐强大,控制了大片版图,但还不是非常稳定,比如萨克森和西班牙就不属于法兰肯帝国势力范围内. „矮子丕平“也想借助教皇在宗教上的力量巩固自己的势力。于是就在公元后753年出现一次教皇和 „矮子丕平“的交谈。
那一年小卡尔只有六岁。他第一次目睹教皇,深深的被他散发出的一种神圣宗教光芒所吸引。他们这次联盟协商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1. 教皇赐予矮子丕平法兰肯国王和 „拉丁文: Patricius Romanorum 罗马的保护者“头衔。当罗马(教皇)再次受到东罗马帝国的威胁时,矮子丕平必须出兵加以保护。2. 法兰肯帝国必须协助教廷传播天主教信仰,使那些异教徒归从天主教。这里主要是指萨克森和西班牙人。(注: 西班牙有天主教,但是和罗马的天主教不一样。他们说耶稣是被上帝收养的,并不是亲生的。这中说法罗马教皇怎么会赞成呢?萨克森人根本不信耶稣,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信仰)。
于是 „法兰肯教皇联盟“ 成立了。这也是第一次世俗与教廷的联盟,也是德意志民族圣神罗马帝国的开端。这种联盟一直持续到公元后1806年才被拿破仑废除。
卡尔(大帝)出生于748年四月二号。当小卡尔六岁时就开始了接受贵族教育,比如学习骑马,狩猎和如何使用兵器。贵族教育的精髓也体现于让那些未来的君王们从小就亲身经历什么是炎热,寒冷和饥饿。他的童年过的没那么爽。那时的贵族教育并不太注重读书写字。很多贵族成员是不识字的。在他12岁时正式成为成年人,15岁被他父亲任命为战士。据说在卡尔(大帝)被任命为战士的那一年,教皇还亲自派人给他送礼祝贺。但是它在途中送着送着最终还送丢了。后果如何,史书上没讲。
卡尔(大帝)20岁那年,他和他弟弟卡尔曼在768年的十月九号同时被 „矮子丕平“任命为国王,未来的接班人。这意味着, „矮子丕平“去世后,法兰肯帝国也一分为二。 在欧洲中世纪经常发生以下几种情况: 1. 父亲去世后把他的帝国分给他的儿子(女儿好像什么都分不到),有时候分成三块, 有时候分成四块,看他有几个儿子。如果三兄弟其中一个在分了土地之后不幸去世,那么这块地要分给另外两个兄弟,不能传给他的后代(这个和中国有点不同)。2. 三个兄弟中其中两个都不行去世,那么他们的土地都要给剩下的那个。 卡尔大帝的三个孩子之一的路德维希就有那么好的 „运气“, 那时卡尔大帝还在世。3. 父亲把土地分给儿子后,他们争权夺利,相互自相残杀, 比如卡尔(大帝)和他的弟弟卡尔曼。
当矮子丕平把法兰肯帝国一分为二给他两个儿子时,他们的矛盾没那么深,而是通过另外的方式表达他们彼此的不满。首先, 矮子丕平比较看好卡尔(大帝),不仅仅因为它是长子,也因为他会打仗,立下了战功。另外也可以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给他起卡尔(大帝),是希望他像他爷爷,卡尔.马尔特勒一样英勇善战,成为一代枭雄。卡尔(大帝)自己也这么认为。 但是他父亲矮子丕平在分配土地的时候,把他们老家的那块地(祖宗的坟墓都在那里,包括卡尔特勒的坟墓)分给了他弟弟,卡尔曼。 这个让卡尔(大帝)很郁闷,不爽。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另外一件事情可以看出,他们的关系不咋滴。两兄弟都认为自己才是名副其实的接班人。在他们小孩出身的时候,他们争先恐后的把自己孩子都起名为 „丕平“,他们父亲的名字(德国中世纪君王起名字真的没有太大创意)。如果自己的孩子叫丕平,那么他自己更不用说就是矮子丕平的继承人了。但是问题在于,卡尔(大帝)和卡尔曼不可能在同一天做爸爸。这个几率也太小了。 事实是,卡尔(大帝)先得一子,取名丕平。 第二年卡尔曼也得一子, 也取名丕平。卡尔曼的这种做法无疑加深了他们兄弟之间的矛盾。不幸中的大幸,卡尔曼在公元后711年十二月四号去世, 历史上少了一场兄弟相残的案列。卡尔曼去世后,他的领土又归于卡尔(大帝)。据说他弟媳妇逃回了娘家,他的侄子被软禁在修道院, 之后在历史舞台上没有再出现过。
中篇: 卡尔大帝与萨克森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