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的來源(外二篇)
潘麟先生說正見有三個來源。他說:“正見是正確見解的簡稱,它有三個來源:第一個是直接的覺察,這是人類獲得知識的最主要的途徑和方式。第二個是推理,它是人類才具備的獨特能力,推理可以讓人類更深入、更精確地認識事物。第三個是聖賢的教導。聖賢作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核心,唯有聖賢了徹生命的所有內涵,知曉生命覺醒的方向和道路,因此聖賢的教導是獲得正見的保障之一。”
說得好。但我認為,更究竟的說法應該是,正見來源於實踐。覺察是在實踐中覺察,推理也建立在本人或前人的實踐基礎上。聖賢的教導,更是聖賢實踐的結晶。注意,這裡的實踐包括道德實踐、政治實踐和科學實踐。道德正見來源於道德實踐,政治正見來源於政治實踐,科學正見來源於科學實踐。人類一切實踐活動又可以歸結於並統稱為良知實踐。實踐活動的一切成果,包括文化和文明,都是良知的光明。正見在實踐中產生,良知在實踐中光明。2019-8-24
良知與一切真理不二
對於東海《正見的來源》,潘麟先生秘書處答覆如下:
“余先生關於正見之論,與潘麟先生所說差異甚大。先生一再強調,生命科學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各有自己的領域和原則,不可混淆。余先生所論,混而為一,都歸到“良知”這裡。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追求的是關於現象世界之真理,與良知並無必然之聯繫。這點,只要對西方科學技術史有所了解,即可明白。例如牛頓是科學的巨人,同時也是德性的侏儒。德性的嚴重虧缺並不妨礙他在科學上作出巨大貢獻。生命科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各行其道,不要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來吞噬生命科學,也不可以用生命科學來吞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
東海曰:分而言之,“生命科學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各有自己的領域和原則,不可混淆。”然也。然統而言之,生命科學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是人學,可以歸結於仁學。《大學》八條目,格物之物包括生命、自然和社會,所致之知包括生命科學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誠正側重於道德,齊治平側重於社會,統歸於修身。身之本在心,心之本在仁,修身即求仁,即明明德致良知。
我說“實踐活動的一切成果,包括文化和文明,都是良知的光明。”這裡的良知是本體論意義上的良知,即性與天道的同義詞。王陽明說:“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傳習錄》)宇宙生命一切現象,無非良知所現。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作為現象世界之真理,當然與良知具有密切而必然之聯繫。本質與一切現象不二,良知與一切真理不二。
這個良知,是德智的統一。牛頓作為科學的巨人,對科學文明作出巨大貢獻。其智慧在自然科學方面特別發達,這也是一種道德成就。因其生活中有道德缺陷而視之為“德性的侏儒”,世俗之見耳。
潘麟先生說:“既不可以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來吞噬生命科學,也不可以用生命科學來吞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我很認同,但允許我補充一句:又不可以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生命科學割裂開來,即不可以將關於本性本體之真理與“關於現象世界之真理”割裂開來,即不可以將宇宙生命的本質與現象割裂開來。2019-8-25
王弼們的誤解
《繫辭上》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王弼註:“一陰一陽者,或謂之陰,或謂之陽,不可定名也。”今人多解為:“一陰一陽的運行變化稱之為道”,都是錯的。
這裡的一是統一義。用兩個一,表示內涵的對立性。這句話意思是,天道是陰陽的圓滿統一。陰陽有別,有對立性。道則是形而上的,唯一的,無雙無對。
為什麼說,以“一陰一陽的運行變化稱之為道”解釋“一陰一陽之謂道”是錯誤的?因為一說“運行變化”,就落到了形而下,而道體是形而上的。陰陽二氣的運行變化,是道體的作用和現象,非道體本身。道體與二氣,體用有別。
《易經》稱天道、道體為太極,太極分言為乾元坤元,然不可因此誤認《易經》為二元論,兩者圓融統一於乾元故。乾元既有超越性,超越萬有;又有潛在性,潛於萬物。《繫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說的就是乾元的超越性,一切器具和現象都屬於形而下,而乾元就潛在於一切現象包括陰陽二氣之中,所謂道器不二,也稱道氣不二。
體與用,不二而有別,有別而不二,知此可以論道談儒矣。儒學是真正的不二法門,道器不二,體用不二,乾坤不二,陰陽不二,剛柔不二,本質與現象不二,內聖與外王不二。全體大用,用大體全,無暇無漏,大中至正,至矣盡矣,蔑以加矣。2019-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