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的来源(外二篇)
潘麟先生说正见有三个来源。他说:“正见是正确见解的简称,它有三个来源:第一个是直接的觉察,这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方式。第二个是推理,它是人类才具备的独特能力,推理可以让人类更深入、更精确地认识事物。第三个是圣贤的教导。圣贤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核心,唯有圣贤了彻生命的所有内涵,知晓生命觉醒的方向和道路,因此圣贤的教导是获得正见的保障之一。”
说得好。但我认为,更究竟的说法应该是,正见来源于实践。觉察是在实践中觉察,推理也建立在本人或前人的实践基础上。圣贤的教导,更是圣贤实践的结晶。注意,这里的实践包括道德实践、政治实践和科学实践。道德正见来源于道德实践,政治正见来源于政治实践,科学正见来源于科学实践。人类一切实践活动又可以归结于并统称为良知实践。实践活动的一切成果,包括文化和文明,都是良知的光明。正见在实践中产生,良知在实践中光明。2019-8-24
良知与一切真理不二
对于东海《正见的来源》,潘麟先生秘书处答复如下:
“余先生关于正见之论,与潘麟先生所说差异甚大。先生一再强调,生命科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有自己的领域和原则,不可混淆。余先生所论,混而为一,都归到“良知”这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追求的是关于现象世界之真理,与良知并无必然之联系。这点,只要对西方科学技术史有所了解,即可明白。例如牛顿是科学的巨人,同时也是德性的侏儒。德性的严重亏缺并不妨碍他在科学上作出巨大贡献。生命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行其道,不要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来吞噬生命科学,也不可以用生命科学来吞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东海曰:分而言之,“生命科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有自己的领域和原则,不可混淆。”然也。然统而言之,生命科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人学,可以归结于仁学。《大学》八条目,格物之物包括生命、自然和社会,所致之知包括生命科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诚正侧重于道德,齐治平侧重于社会,统归于修身。身之本在心,心之本在仁,修身即求仁,即明明德致良知。
我说“实践活动的一切成果,包括文化和文明,都是良知的光明。”这里的良知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良知,即性与天道的同义词。王阳明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传习录》)宇宙生命一切现象,无非良知所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作为现象世界之真理,当然与良知具有密切而必然之联系。本质与一切现象不二,良知与一切真理不二。
这个良知,是德智的统一。牛顿作为科学的巨人,对科学文明作出巨大贡献。其智慧在自然科学方面特别发达,这也是一种道德成就。因其生活中有道德缺陷而视之为“德性的侏儒”,世俗之见耳。
潘麟先生说:“既不可以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来吞噬生命科学,也不可以用生命科学来吞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我很认同,但允许我补充一句:又不可以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生命科学割裂开来,即不可以将关于本性本体之真理与“关于现象世界之真理”割裂开来,即不可以将宇宙生命的本质与现象割裂开来。2019-8-25
王弼们的误解
《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王弼注:“一阴一阳者,或谓之阴,或谓之阳,不可定名也。”今人多解为:“一阴一阳的运行变化称之为道”,都是错的。
这里的一是统一义。用两个一,表示内涵的对立性。这句话意思是,天道是阴阳的圆满统一。阴阳有别,有对立性。道则是形而上的,唯一的,无双无对。
为什么说,以“一阴一阳的运行变化称之为道”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是错误的?因为一说“运行变化”,就落到了形而下,而道体是形而上的。阴阳二气的运行变化,是道体的作用和现象,非道体本身。道体与二气,体用有别。
《易经》称天道、道体为太极,太极分言为乾元坤元,然不可因此误认《易经》为二元论,两者圆融统一于乾元故。乾元既有超越性,超越万有;又有潜在性,潜于万物。《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说的就是乾元的超越性,一切器具和现象都属于形而下,而乾元就潜在于一切现象包括阴阳二气之中,所谓道器不二,也称道气不二。
体与用,不二而有别,有别而不二,知此可以论道谈儒矣。儒学是真正的不二法门,道器不二,体用不二,乾坤不二,阴阳不二,刚柔不二,本质与现象不二,内圣与外王不二。全体大用,用大体全,无暇无漏,大中至正,至矣尽矣,蔑以加矣。2019-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