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靈機一動 > 帖子
人人都有天命之性,人人都是天人合一----性天和鬼神漫談
送交者: 余東海 2022年05月17日20:07:40 於 [靈機一動] 發送悄悄話

人人都有天命之性,人人都是天人合一----性天和鬼神漫談

 

余東海

 

蔣慶言:

 

“若用哲學方式研究中學,必使中學脫離本來面目,支離破碎,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學,即不能“像孔子理解自己一樣理解孔子”。而“像孔子理解自己一樣理解孔子”,是解釋儒經以及理解儒學之根本原則,不能像近代以來以“六經注我”為根本原則來理解孔子,如以自由主義理解孔子,以社會主義理解孔子,以人本主義理解孔子,以啟蒙主義理解孔子,以理性主義理解孔子,以康德主義理解孔子,以民主主義理解孔子,以馬列主義理解孔子,以唯心主義理解孔子等。所謂“六經注我”,就是“像我理解自己一樣理解孔子”,其結果必然是曲解孔子,進而最終解構儒學。”(廣毅《樂道園問學記》)

 

這段話說的不錯,但蔣慶的准人格神論同樣是“六經注我”,其結果也是曲解孔子,導致儒學神本化和王道宗教化。倡導主權在天和反對主權在民,就是神本化和宗教化的典型表現。儒家兼具宗教性、科學性、哲學性而非宗教非科學非哲學,錢穆一段話言之甚明。他說:

 

人生一切真理,莫要於先使自己做成一好人。而各人自知之明,必遠多於他人之知我。使我如何做成一好人,此其自知必最真最切。宇宙既無限,世界亦至廣大,時不同,地不同,人人才性不同,處境又不同。父子兄弟夫婦君臣朋友倫類對象,無一相同,奈何可得一同一之真理?在西方必求之上帝,求之科學,求之哲學。在中國則人人求之各自之良心。人人良知之所明覺,此即人人當體即是之真理。此若至有限而實至無限,至無限而又至有限。”(《人生十論》)

 

儒家對天道和鬼神都尊敬,但態度同中有異。對於鬼神是敬而遠之,先人民而後鬼神。《左傳》言:“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這裡的信是誠信義,信於神是誠信於鬼神,並非信仰於神,更非認為神是一切的本體。這裡的神指某種神靈現象,並非指天道。對於天,儒家除了敬重,更要信仰、崇拜、敬畏、遜順和法則之。敬天順天法天則天畏天命,此之謂也。

 

不少現代耶教徒,雖然信仰神,但他們心目中的神並非人格神,而是一種精神、理念、意識體、能量體之類的東西,具有意志、情感、施為、道德判斷、懲治邪惡和創世造人的能力,但沒有形象,不可捉摸,相當於蔣慶所說的准人格神。這對於神本主義原教旨來說,不失為進步,是擺脫原始蒙昧主義的起步。但對於儒家來說,卻是歷史性的大退步,一退就退到上古聖王之前去了。

 

在喜歡向鬼神禱告這方面,子路與某些宗教儒頗為相似。《論語·述而篇》記載:“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

 

如果儒家是宗教,孔子是教主,就不會拒絕子路之請,甚至會鼓勵子路率領門生一起禱告。孔子的回答,是儒家不是宗教而有信仰、不是宗教而勝於宗教的最好說明。丘之禱久矣,說明有宗教性;拒絕子路請禱,說明非宗教。這就是儒學高於各種神學、孔子高於宗教教主的表現。

 

又一次,也是孔子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門徒充當孔子的家臣,準備料理後事。孔子病好點,斥責子路說:“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此言亦值得深長思。

 

模擬一段孔子與蔣慶的對話如下。

 

蔣慶問天。子曰:“天無言,妙萬物而為言;天無人格,備眾生之人格。”蔣慶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天無人格?”子曰:“野哉蔣慶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天有人格則形而下,形而下則非道體而用有限,內不能聖,不足以培養道德自由;外不能王,不足以開出王道自由。故君子言天,必超越一切,方能造化一切潛在一切。此非人格神所能也。君子言天,無所苟而已矣。”

 

蔣慶天道開二門論亦不能成立。王學原為聖學所開,聖學之外沒有王學。將聖學王學並列,就意味着將王學撇開聖學而直接天道,讓天道撇開聖德而降下王制,烏乎可。太極可以分陰陽兩儀,天道不能開聖王二門,此鐵判也。

 

受到蔣慶影響,某些儒生堅信,善惡報應是有一個高高在上的准人格神在主宰,是這個具有道德判斷和福善禍淫能力的人格神在獎勵正善、懲治邪惡。犯了意必固我之病,用老百姓的話說,想多了。

 

善惡報應不需要依賴於人格神或什麼高層生命。這是因果律的作用,而因果律作為宇宙生命的鐵律,又是天道自然而然無為而為的一大功能。萬物資始乃統天,宇宙生命一切現象資天道而始而生,又無不在天道的統帥之下和因果的天網之中。人間的善惡報應,可以說是天恩天譴,也可以說是自作自受。

 

反過來,自助者人助天助,三者密不可分。自助最為根本。明明德又是最根本的自助。自助者人助之,故孟子說得道多助,國家和個人都一樣;自助者天助之,故孔子說,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天助天佑天相,其實就是明德所助所佑所相。人之明德即道心,天之所命,天道流行而落實於人身者。通過八條目以修身,就是儒生最好的禱告。這是直接禱於天,比禱於上下神祗更有效。明明德者可為鬼神之主,為鬼神所樂佑,不用禱告也。明德不明,鬼神不佑,禱之無益。

 

認為因果報應由人格神主宰,是以人窺天和以人蔽天,是用人性遮蔽天性,想多了。老百姓想多了沒關係,一般文人墨客想多了也沒關係,名儒大儒大文化人想多了,關係就大了,很容易誤人子弟誤導社會。人格天的想象一旦成為信仰,就動搖了儒文化的仁本原則,以下一系列後果在所難免:性與天道歧而為二,性善性惡兩論並存,內聖外王兩學並列,仁學神學化,政治宗教化,喪失主權原則和自由精神,信徒們普遍重神權而輕人權,親鬼神而近之,儒之大事,唯祭與祀。

 

關於天道性命的認知,孔子、子思子、孟子、二程、朱子和陽明高度一致。《易經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坤元乾元的陰陽統一叫做道,繼於道就是大善,成於道就是本性。《易經·說卦傳》講:“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窮於道理、儘自本性就可以達至天命。

 

《孔子家語·本命解》中孔子答魯哀公說:“分於道謂之命,形於一謂之性”雲。天道流行叫做命,落實於人叫做性。《中庸》說“天命之謂性”,天所賦為命,人所受為性。朱子說:“理一也,自天之所賦與萬物言之,故謂之命;以人物之所稟於天言之,故謂之性。”(《朱子語類》卷九十五)

 

二程說:“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循性曰道,各有當也。”又說:“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之可聞。其體則謂之易,其理則謂之道,其命在人則謂之性,其用無窮則謂之神。一而已矣。”(《二程粹言》)

 

王文成公說:“經,常道也。其在於天謂之命,其賦於人謂之性,其主於身謂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是常道也。”(《稽山書院尊經閣記》)

 

就本質而言,每個人都是天人合一的,大人與小人都一樣。天命之謂性,天道流行成為人類的本性。這就是天人合一的依據。王文成公言:“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小人之所以不能與天地萬物而為一,是自小,自我狹隘化。小到極端就是自絕,斷絕善根。

 

人人都有天命之性,人人都是天人合一。此是中華文化核心義理,儒佛道共識。不明此理,不足以登佛道之堂,遑論儒家大堂。對此一般士子疑信參半,需學而時習,審問慎思,以求釋惑;君子堅信,大本確立,進而不惑;賢人覺悟,進入悟境,先知天命,進而耳順;聖人證悟,進入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聖境。

2022-5-14余東海集於青秀山下獨樂齋首發北春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趣味的數學-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