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
万维读者网 > 跨国婚姻 > 跟帖
张戎笔下的毛泽东(3,4)
送交者: 阳光在多城 2008月06月25日06:12:12 于 [跨国婚姻] 发送悄悄话
回  答: 张戎笔下的毛泽东(1,2)阳光在多城 于 2008-06-25 06:10:41
在苏区

江西苏区建成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不久之后“毛主席”的称呼将第一次出现在党史上。在张戎笔下,毛在权力阶梯的每一步都浸透着同志的鲜血。红色江西本来是别人的地盘(由李文林创建)。毛吞并了这块江西根据地,并且对江西红军进行了清洗。这只是接下来一系列血腥清洗的开始。因为上海中央并不支持毛,所以毛在江西的权力斗争更加厚黑。以政治的名义,毛和他的亲信发起残酷的打“AB团”的运动,不但把江西搞定,还趁机清理了他“吞并”的朱德以及彭德怀队伍中的异己分子。张著称,打AB团搞死了几万人,其中红军就死了一万。在清洗中还经常滥用酷刑。毛既然有种种的倒行逆施,怎么就是不倒呢?张戎把这归结为莫斯科的支持,又说蒋介石对苏区的进攻也让朱德、彭德怀对毛忍让。

党史上把富田事变、清洗AB团、肃反扩大化那段历史,都归咎到当时中央的左倾主义,说王明要负主要责任。张戎认为,这些滥杀主要是毛泽东和他的亲信搞起来的。

1930年底蒋介石已经开始着手对苏区进行“剿匪”。党史上渲染的前几次“反围剿”的胜利,在张戎看来正是体现了毛的铁石心肠。毛对付蒋军的主要策略是诱敌深入,利用老百姓来迎击敌人,完全不顾百姓的生活。张戎又说,毛的前两次反围剿胜利,关键还是因为苏联人向红军提供了宝贵情报,所以毛才能精确地布置埋伏圈。那么第三次反围剿呢?张戎说,这次蒋介石亲率三十万大军,毛本来已经顶不住了,偏偏这时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又帮了毛的忙。张戎指出,就在日军侵占东北后不久,中共在苏区正式成立了国中之国--中华苏维埃。

张戎笔下的周恩来一直扮演着不甚光彩的角色。张著中说,苏维埃成立伊始,周就在莫斯科的指导下把苏区变成“斯大林式的集权社会”,对人民的控制之严密,让带着土匪气的毛泽东都大为佩服。周恩来本来是党中央的核心,地位远在毛泽东之上,那么后来周为什么一直对毛迁就忍让呢?张戎找到一个理由:毛抓住了周的一个把柄,就是国统区报纸上刊登的声明脱党的《伍豪启事》。张戎指这个《伍豪启事》里面有很多猫腻,并大胆推测,这个让周恩来名誉受损的启事可能就是毛搞的鬼,而且周知道这是毛在搞鬼,从此就对毛产生了畏惧心理。

中共统治下的苏维埃人民当然不会象电影《东方红》里面描绘的那样欢天喜地载歌载舞。不过张戎笔下的苏区生活格外悲惨。共产党对老百姓百般盘剥,无论是钱、粮、还是劳动力都要百姓来出。共产党统治三年下来,乡村里的青壮年男劳力就所剩无几了,妇女成为田间的主要劳动力。毛还雪上加霜地搞起了“阶级斗争”--查田运动,搞得很多人逃跑或者自杀。张戎称苏维埃政权存在的四年中,中央苏区人口下降了七十万,“基本上应属于死亡人数”。

张戎还揭发了毛的一件鲜为人知的事情。1932年4月毛率部攻下了福建漳州,私自把一批金银财宝据为己有,让弟弟泽民领人藏到了一个山洞里。

九一八事变之后,抗日成为政治斗争的一个主题。在张戎的叙述中,蒋介石本来是希望全国各种势力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对外,但是共产党只是口头抗日,并且借着抗日之机倒蒋,逼得蒋介石不得不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第四次反围剿,蒋介石率五十万大军进攻苏区,而毛在这个节骨眼上不肯率领部队及时从福建赶回江西,给红军造成重大伤亡。

在中共党史上,苏区时代的毛泽东是个受到王明等人排挤的右倾分子。第四次反围剿时,毛英明地反对左倾冒进。在张戎笔下,毛是个机会主义者,出兵不积极,把宝押在苏联身上,等着苏联与蒋介石政府搞好关系,蒋会放过红军一马。毛因为不按中央的决策行事,致使在32年的宁都会议上被解除军权。当时主持会议的是周恩来,结果周这个黑锅背了一辈子,一直到老了还因为这个事被毛揪住不放。

第四次反围剿仍以红军最后胜利告终。按张戎的说法,这次胜利的功劳主要是博古的,博古因为后来在遵义会议上被打到,党史的功劳簿上就没有替他记下这一笔。博古的胜利让毛感到了深刻的威胁。毛在莫斯科那里也失宠了,不但军权拿不回来,政治上也被张闻天取代,自己沦为“名誉主席”了。

长征,神话乎?

蒋介石的前几次围剿,都因日本人的干扰搞得半途而废。到第五次围剿时,蒋不但做好充分准备,而且和日本人签了《塘沽协定》,让出了华北,换来的是可以集中精力对付共产党。红军实在抵挡不住蒋的这一次进攻,决定放弃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张戎称转移的决定也是按照莫斯科的指示。

张著称,当时毛早已靠边站,博古、李德等人根本不打算带着他一起走。但是毛的政治敏感性让他意识到,一旦脱离中央就等于断送了政治前途,因而他使尽浑身解数说服领导带他一起走,最后甚至把两年前打漳州时私藏的财宝都贡献出来了。那时候一个坚决反对中央把毛一起带走的人是项英。毛因此痛恨项英,后来借助皖南事变杀掉了项。

关于长征,张戎提出一个非常独特的观点:长征是蒋介石故意把红军放走的,理由是蒋希望借剿共的名义兼并西南的军阀,同时希望卖个人情给苏联,以便换回儿子蒋经国。张戎花了不少篇幅来论证这个理论,不过大多数学者并不认同“故意放走说”。

还是继续按照张戎的叙述讲下去。红军后来能够在陕北立足,也是蒋的设计。蒋为了给苏联一个人情,不愿彻底消灭红军,当然也不希望红军在心腹地带,于是选中了陕北,自信有能力把红军圈在那里。为了使红军能够到达陕北,蒋还想了各种办法把红军往那里赶。

张戎一直指出毛从来就喜欢搞特权。长征时期,毛和其他领导也是躺在担架上让别人抬着走的。

长征初期的遵义会议,毛成功夺回领导权,“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按照张著里的描述则是毛祸害了红军祸害了党。毛那次能够夺权,是因为分化了红军领导层,把张闻天、王稼祥拉到自己这边来了。遵义会议并没有赋予毛领袖地位,不过他总算挤进了书记处。这样一来,毛只要在书记处的几个人中间搞些动作,就可以夺权。他正是这么做的。

在党史上被推崇备至的几个长征中的战斗,如四渡赤水、强度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在张戎笔下无不面目全非。

对遵义会议之后的那段短暂历史,张戎抓住了一个中心:毛泽东耍尽花样避免跟张国焘会师。遵义会议本来决定红军北上四川与张国焘汇合。当时张国焘在四川有个根据地,手下的红四方面军人数比毛的“中央红军主力”多几倍,兵强马壮。而张国焘本人也是个心狠手辣的人,热衷权力。张对毛的威胁太大了。毛为了避免入川与张国焘会师,于是搞出了一场又一场莫名其妙的把戏,这就是著名的四渡赤水。这期间毛还指挥了土城战役,成为长征途中最大的败仗,四千多红军战士死亡或重伤。蒋介石一心盼望红军入川,结果被毛搞得摸不着头脑,只好穷追猛打把红军往四川赶。红军伤亡惨重,千辛万苦出苏区带出来的辎重也是在这期间丢掉的。张戎称,红军如果顺利入川,完全没有必要付出这些牺牲。

再说巧渡金沙江。张著称,当时的红军将领,包括林彪在内,对毛的指挥都极为不满。毛还一度想带领红军打到越南去,遭到将领们的坚决反对。毛看实在拖不下去了,才同意渡过金沙江入川。一旦红军踏上入川的道路,就是一片坦途。蒋军还故意在沿路给红军留下一车辎重。红军渡金沙江时根本没有遇到任何阻力。

“飞夺泸定桥”也是如出一辙。张戎称泸定桥当时根本没有发生战斗,所谓战斗是毛后来对斯诺吹牛吹出来的。

1935年6月,两支红军终于在四川会师,毛与张国焘的权力斗争随之开始。党史说张国焘分裂红军,张戎说分裂红军的是毛。经过若干回合的权力较量,毛让张国焘拿到了军权,但是把党权紧紧抓在手里。毛没有与张国焘在一起待很长时间,而是带着一支部队,历尽千辛万苦辗转到了陕北。毛的队伍不多,但优势是党中央和他在一起。到达陕北后,毛与莫斯科率先取得了联系,这下对付张国焘就更容易了。

总之张戎对于长征的看法是,如果红军按照蒋介石的“规划”去西北,一路就会比较顺利。长征之所以搞得这么艰苦,都是因为半路上闹出了毛与张国焘争权的事故,打乱了蒋的部署,迫使蒋军大开杀戒,给红军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5: 算命与通灵(2)
2005: 算命与通灵(3)
2004: cardiff的bute park---给在cardiff
2004: 木之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