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思考幸福?-读《大观念》有感 |
送交者: linda 2009年07月24日13:20:31 于 [跨国婚姻] 发送悄悄话 |
2009-1-4 这两天元旦假期在家翻了翻莫提默.J.艾德勒的《大观念》,这是一本通俗性的哲学著作,里面许多哲学命题关涉人的思维方式,例如如何思考真理、如何思考人、如何思考美、如何思考学习、如何思考爱、如何思考善恶。想起自己去年关于“什么是幸福”的一点思考,今日又想将书中的一些观点拿出来让朋友们评论。 一、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至善。 亚里斯多德说“那些始终因其自身,而不是因为它物而值得欲求的东西称为至善。与其他所有事物相比,幸福似乎最有资格作为这种事物。因为我们永远只是因它本身从不是因为它物而选择它。” 为什么你想幸福?任何人给出的答案都很简单,就是因为我想幸福。幸福的理由除了幸福本身,没有什么“因为”可言。人们想幸福,因为幸福是每个人所寻求的终极目标。 约翰﹒洛克更是一语中的:“是什么最终激起了我们的欲望?”“幸福,唯有幸福,它是人类应有的终极快乐。”“功能主义者的主张是,幸福因其是目的,因而是可欲的;一切别的的东西只因它是取得幸福的工具而成为可欲的。……各人都相信自己的幸福是可以得到的欲望,这足以证明幸福是一种善。为了揭示幸福是一种特殊的善——终极之善,有必要证明不仅人渴望幸福,而不是渴望别的东西”(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二、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处于幸福之中呢? “幸福是那种不想得到什么、不想再追加什么、不想再充实什么额外的好处的状态。密尔把这称为所有满足中最高的满足,原因就在于此。如果这是所有满足中最高的满足,那它显然是正处于所有满足的顶点,它是至善,我们追求的东西不可能超越这种至善。”(《大观念》第140页) 我认为这种至善不是持久不变的状态,每个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追求的至善是不同的。儿童追求的至善或幸福可能是感官上的快乐以及父母亲友给予他们的关爱(即身体之善)。青少年幸福感可能主要来自朋友之交获得的善,以及获取知识、智慧产生的心灵之善。成人所追求的至善则是多方面的,如财富、良好职业等的外在之善,休闲、健康等的身体之善、知识、德性等的心灵之善以及与朋友、他人交往的社交之善。前几日参加同事的婚礼可以说喜结良缘的时刻是同事与其爱人现阶段追求的幸福,而他们下一阶段的至善追求很可能就是爱情结晶的诞生啦。 三、幸福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相对主义者和主观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观。每个人看待幸福都与他人不同,他们的判断是基于自己的性格和欲望。洛克认为,每个人都为自己寻找最高的幸福,寻找那些能带来最大快乐的事物,而洛克又说,“什么是最大快乐的事物,不同的人看法又不同。” 这实际是涉及幸福的内涵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还是因人而异的问题。艾德勒认为,是真实之善与表面之善的区别导致了人们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他主张人们应当寻求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实际上人们寻找的幸福是表面的幸福,表面的幸福因人而异。对于“真正的幸福是由什么构成的?”的问题,他回答说:“因为幸福是整体的善,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总和,真正的幸福肯定存在于全部真实的善的总和,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如此。”根据他的观点,真正的幸福是由所有真实之善构成的,是客观存在的,而非依赖于主观判断。 四、存在哪些类型的真实之善? 艾德勒认为考察人性,考察人的自然欲望,可以发现构成幸福的四类真实之善。一是外在之善,我们称之为财富的东西,我们使用的所有经济物品和服务,所有商品;二是身体之善,像健康、身体上的愉悦和休息;三是满足我们人类社会属性、我们的朋友以及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的社交之善;四是心灵之善,像知识、真理、智慧和德性。这些都对应于我们的自然欲望,一个快乐的人(此处称为幸福的人是不是更恰当?-笔者)肯定具有所有这些之善,拥有一些财富,拥有健康的身体,一些快乐、朋友、智慧或知识,如果你乐意的话,还有德性。(《大观念》第141-142页) 上述四类善的产生都带有机缘巧合,尤其是前三类。一个人是否富有、是否健康、甚至是否有朋友,都不完全是由自己说了算,而要仰仗于外部的机缘,因此,这在不同程度上是“幸运之善”。一个人可能失去它们,但并非由于自己的过错。像时下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给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带来了财富损失,而这种损失并非个人决策失误导致。我们自己唯一能够左右的是第四类善,在某种意义上说,完全由个体的选择和行为来掌控。艾德勒认为,幸福或对幸福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拥有的大量知识和德性,因为知识和德性的拥有关涉着我们对其他类型善的追求和获取,所以对知识和德性的把握也含有一些机遇或幸运的因素。 最后,建议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更多的用来追求心灵之善,拥有越多的心灵之善,其他类型的善也会随之越来越丰盈,不是吗?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