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若男
萬維讀者網 > 笑林之聲 > 帖子
毛主席說
送交者: alexsyalexsy 2024年06月15日11:42:31 於 [笑林之聲] 發送悄悄話
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閱讀筆記第二部分

(從第二十四章到第二十九章)

毛澤東

  二十九、關於社會主義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矛盾

  433頁上只是講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相互作用”,而沒有講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矛盾。生產關係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勞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分配製度這三個方面。所有制方面的革命可以說是有底的,例如集體所有制過渡到全民所有制,整個國民經濟變成了單一的全民所有制以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總還是全民所有制,但同樣是全民所有制的企業,實行不實行中央與地方分權,哪些企業由誰去管理,這仍然是重要問題。1958年有些基本建設單位實行了投資包幹制。就大大地發揮了這些單位的積極性,中央不能只靠自己的積極性,必須發揮企業和地方的積極性,妨礙這種積極性就不利於發展生產.可見在全民所有制的生產關係中也還有要解決的矛盾,至於勞動中人與人的相互關係和分配關係更是要不斷地改進。這方面很難說有什麼底。在勞動過程中,人與人的關係問題上。例如,領導人採取平等態度,改變某些規章制度,“兩參三結合”等等,有很多文章可作。原始公社的公有制時間很長,但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的相互關係卻有很多變化。

  三十、集體所有制必然要過渡到全民所有制

  435頁上只講“公有制的兩種形式的存在是客觀的必然性’,沒有講集體所有制過渡到全民所有制也是客觀必然性。集體所有制過渡到全民所有制是不可避免的客觀過程。現在我國有些地方就已明顯地看出來,河北省成安縣的一個材料。說有些經濟作物區的公社現在很富,積累提高到了45%,農民的生活水平很高。這種情況如果繼續發展下去,不讓集體所有制改變為全民所有制來解決這個矛盾。農民的生活水平就會比工人高,對於工業和農業的發展是不利的。

  438—439頁上說“國營企業和合作(集體)輕濟之間的差別不是根本性的差別....兩種形式的公有制……是腫聖不可侵犯的”。

  同資本主義比較起來,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之間的差別不是根本性的差別。就社會主義經濟內部來說,兩者之間的差別文是根本性的差別。教科書把這兩種公有制的形式說成“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如果就敵對勢力來講是可以的,如果要就它本身的發展過程來說,那就錯了。任何東西都不能看作是永恆的。兩種所有制的並存不能是永恆的。全民所有制本身也有自己變化的過程。

  若千年以後,人民公社社有制變為全民所有制以後,全國就出現單一全民所有制,這會大大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它在一個時期內仍然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全民所有制,在經過一定的時期才進而為單一的共產主義全民所有制。所以全民所有制也有一個按勞分配到按需分配的變化過程。

  三十一、關於個人財產

  439頁說,“另一部分是消費品按每個工作者的勞動數量和質量進行分配。成為勞動者的個人財產”。這種說法使人以為社會產品中屬於消費品的部分都要分配給勞動者成為個人財產,這是不對的。消費品中一部分是個人財產,一部分是公共財產,如文化教育設備,公共醫療、體育設備、公園等等。而且這部分公共財產會越來越多,當然這一部分也歸每個勞動者享受,但它不是個人財產。

  440頁上把勞動收入、儲蓄、住宅、家庭日用品,個人消費品及其他日常設備等平列起來,不好。因為儲蓄、住宅等,都是勞動人民收入轉化而來的。

  這本書在不少地方只談個人消費。不講社會消費,如公共文化、福利事業、衛生等,這是一種片面性。我們農村中的房屋還很不像樣子的,要有步驟地改變農村的居住條件。我國居民房屋的建設,特別是城市居民的房屋。主要是應該用集體的社會力量來搞。不應該靠個人力量。社會主義社會如果不搞社會集體事業,還成什麼社會主義:有人說,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更注意物質刺激,這種說法簡直是不像樣子,

  教科書在另一段說;集體農莊農戶的財產,包括個人財產,包括個人付業,對於這種個人付業不提公有化的問題,這樣農民就會永遠是農民。一定的社會制度在一定的時間之內需要鞏固它。但這種鞏固必須要有一個限制,不能永遠地鞏固下去。否則就會使反映這種制度的意識形態僵化起來。使人們的思想不能適應新的變化。

  同一頁上說到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結合的問題;“這種結合是用按照社會成員的勞動數量和質量支付勞動報酬的方法,貫徹個人物質利益的原則來實現的。”這裡沒有講必要的扣留,而且把個人利益放在這種結合的第一位,就把個人物質利益的原則片面化了。

  接着44l頁上承認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有矛盾,很好。但說到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矛盾不是對抗性的,可以得到逐步的解決。說得很空,不能解決問題。像我們這樣的國家,人民內部矛盾如果不是一二年整一次風,是永遠得不到解決的。

  三十二、矛盾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

  443頁第五段承認社會主義社會中,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存在,也講要克服這種矛盾,但是並不承認矛盾是動力。

  接下去的一段講得還好。但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不只是人與人的關係的某些方面和領導經濟的某些形式會妨礙生產力發展,而且所有制方面(例如兩種所有制)也存在着妨礙生產力發展的問題。

  再下面一段的說法就很有問題。說“社會主義制度下,這種矛盾不是對抗性的、不可調和的矛盾”,這種說法不合乎辯證法。一切矛盾都是不可調和的。哪裡有什麼可以調和的矛盾呢?有的矛盾是對抗性的。有的矛盾是非對抗性的,但不能說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和可以調和的矛盾。

  社會主義制度下(可能是共產主義制度下之誤一一原抄者)雖然沒有戰爭,但是還有鬥爭,有人民內部各派的鬥爭。社會主義制度下雖然沒有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革命,但是還有革命.從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是革命,從共產主義的這一階段過渡到另一階段也是革命。還有技術革命,文化革命。共產主義一定會要經過很多階段,也一定會有許多革命。

  這裡說到依靠群眾的“積極活動”來及時克服矛盾(444頁)所謂“積極活動”就應該包括複雜的鬥爭。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沒有力圖保存腐朽的經濟關係的階級”,(444頁)這個說法對。但是在社會主義社會裡還有保守的階層,還有類似的“既得利益集團”,還存在着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城市和鄉村、工人和農民之間的差別。雖然這些是非對抗性的矛盾,但是也要經過鬥爭才能解決矛盾。’我們的幹部子弟很令人躭心,他們沒有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可是架子很大,有很大的優越感,要教育他們不要靠父母.不要靠先烈,要完全靠自己。

  在社會主義社會裡總還有先進的人和落後的人。有對集體事業忠心耿耿、勤勤懇懇、朝氣勃勃的人,有為名為利、為私為己、暮氣沉沉的人。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每個時期,都會有一部分人樂於保存落後的生產關係和社會制度.農村中的富裕中農在許多問題上都有他們自己的觀點,他們不能適應新的變化。並且其中有一部分人對這種變化進行抵抗。廣東在農村中同富裕中農展開八字憲法的辯論就是證明.

  453頁第三段倒是講了社會主義社會內部的鬥爭,講得有點生氣。但是接着後段中說,“批評與自我批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這個說法不對.矛盾是動力,批評與自我批評是解決矛盾的方法。

  三十三、認識的辯證過程

  446頁三段上說:隨着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化“人們成為自己社會經濟關係的主人”,“能夠完全自覺地掌握和利用這些規律”。應該看到這裡要有一個過程。認識規律總是開始少數人認識,然後是多數人認識,從不認識到認識要經過實踐的過程和學習的過程,任何人開始總是不懂的,從來沒有什麼先知先覺。人們要經過實踐取得成績,發生問題,遇到失敗。在這樣的過程中才能使認識逐步推進,要認識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必須經過實踐,必須採取馬列主義的態度,而且必須經過成功與失敗的比較,反覆實踐,反覆學習,經過多次的勝利和失敗,並且進行認真的研究,才能逐步使自己的認識合乎規律。只看見勝利。沒看見失敗,要認識規律也是不行的。

  所謂“完全自覺地掌握和利用規律”這是不容易的。不經過一定的過程是不能實現的.446頁上引恩格斯的話,“開始完全自覺地自己改造自己的歷史,……才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和愈宋愈大的程度上產生他們所希望的結果。”說是“開始”,是“愈來愈大”,這就比較準確。

  教科書不承認現象和本質的矛盾。本質總是藏在現象的後面,只有通過現象,才能揭露本質。教科書沒有寫出人認識規律要有一個過程,先鋒隊也不能例外。

  三十四、關於工會和一長制

  452頁上說到工會的使命時,不講工會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生產,不講如何加強政治教育。.只偏重講福利。

  全文提到“依據一長制原則管理生產”。一切資本主義國家企業都是實行一長制的,社會主義企業管理的原則應當同資本主義企業有根本的區別.我們所實行的在黨委領導下廠長負責制就使我們同資本主義企業的管理制度嚴格地區別開來。

  三十五、從原理原則出發不是馬列主義的方法

  從第二十章以後列舉了許多規律。

  《資本論》對資本主義經濟的分析是從現象出發,找出本質,然後用本質解釋現象,因此能夠提綱挈領。而教科書的方法是不進行分析,文章寫得很亂,它總是從規律、原理、原則、定義出發,.這是馬列主義從來反對的方法。原理、原則的結果是要經過分析,經過研究才能得出的。人的認識總是先接觸現象,從現象出發找出原理原則來。而教科書卻與此相反,它所用的方法不是分析法。而是演繹法。形式邏輯說。“人都要死,張三是人,所以張三要死。”這是從人都要死這個大前提出發得出的結論,這是演繹法。教科書對每個問題總是先下定義,然後把這個定義作為大前提來進行推理。他們不懂得大前提應當是研究問題的結果。必須經過具體分析。才能夠發現和證明原理原則。

  蘭十六、先進經驗能毫無阻礙地推廣嗎?

  461頁三段上說。’在社會主義國民經濟中,能夠在一切企業里毫無阻礙地推廣科學的最新成就、技術發明和先進經驗。”可不一定。在社會主義社會中,還有“學閥”,他們控制科學研究機關,壓制新生力量。因此科學的最新成就也不是毫無阻礙的得到推廣的。這種說法實際上不承認社會主義社會中有矛盾。任何新的東西出釆,或者因為人們不習慣,或者因為人們不了解。或者因為同一部分人的利益相牴觸,就會遇到阻礙。例如我們的密植、深翻這種事情本身沒有階級性.但還是受到了一部分入的反對和抵制。當然社會主義社會裡阻礙新的東西的情形資本主義社會是根本不同的.

  三十七、關於計劃工作

  465頁上引用恩格斯的話,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預定計划進行社會生產就成為可能”這是對的,資本主義社會裡.國民經濟的平衡是經過經濟危機達到的。社會主義社會裡有可能經過計劃來實現平衡。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否認我們對必要比例的認識要有一個過程,教科書在這裡說,“自發性同自流性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存在不相容的。”(46頁)但是不能認為社會主義社會裡就沒有自發性和自流性,我們對於規律的認識不是一開始就很完善.實際工作告訴我們在一個時期內可以有這樣的計劃。也可以有那樣的計劃。可以有這些人計劃。也可以有那些人的計劃。不能說這些人的計劃都是合乎規律的,一定是有些計劃合乎規律。或是基本上合乎規律,有些計劃就不合乎規律或者基本上不合乎規律。

  認為對比例關係的認識不要有個過程,不要經過成功或失敗的比較,不要經過曲折的發展,都是形而上學的看法。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但必然不是一眼就能看透的,世界上沒有天生的聖人,到了社會主義社會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成了“先知先黨”。為什麼教科書過去沒有出版,為什麼出版了要一次再一次地修改?還不是因為過去認識不清楚.現在也還認識不完善嗎?拿我們自己的經驗來說。開始我們也不懂得搞社會主義。以後在實踐中逐步有了認識.認識了一些,但也不是認識夠了。如果說夠了。那就沒有事做了。

  466頁上說社會主義的特點是“經常地直覺地保持着比例”,這是一個任務,一個要求。要實現這個任務是不容易的。斯大林就說過蘇聯的計劃還不能說已經完全反映了規律的要求。

  經常保持比例同時也就是經常出理不平街.因為不成比例了才提出按比例的任務。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經常出現不按比例、不平衡的情況,要求我們按比例和綜合平衡。例如經濟發展了就到處都感到技術人員不夠。幹部太少.於是就出現幹部的需要和幹部分配的矛盾。就促進我們多辦學校,多培養幹部來解決這個矛盾,出現了不平衡,出現了不成比例,人們也就進一步認識客觀規律。

  在計劃工作上。如果什麼賬都不算,一切聽其自然或四平八穩,要求絲毫的漏洞都沒有,這兩種做法都是不對的。其結果都會破壞比例。

  計劃是意識形態.意識是實際的反映.又對實際起反作用.過去我們計劃規定沿海地區不建設新的工業。1857年以前沒有進行什麼建設。耽誤了七年的時間。1958年以後才開始大的建設.兩年中得到很大的發展,這就說明像計劃之類意識形態的東西.對經濟的發展或不發展.對經濟發展的快慢有着多麼大的作用。

  三十八、關於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和工農業並舉

  466頁上說到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的問題

  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是一切社會擴大再生產的共同經濟規律。資本主義社會如果不是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也不能擴大再生產。在斯大林時期.由於特別強調了重工業的優先發展,結果在計劃中把農業忽略了。前幾年.東歐也有過同樣的問題.我們的辦法是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條件下,實行工農業同時並舉和其他幾個並舉,每個並舉中又有主要的方面。農業不上去。許多問題不得解決。我們提出工農業並舉已經四年了,真正實行是在1960年。重視農業就表現在撥給農業鋼材的數量上。1959年給農業的鋼材只有59萬噸,今年包括水利建設一共是130萬噸。這算正是工農業並舉了。

  這裡談到1925---1957年蘇聯生產資料生產增長93倍.消費資料生產增長17.5倍。問題是93倍同17.5倍的比例是否對重工業發展有利。要使重工業迅速發展,就要使大家都有積極性,大家都高興,而要與這樣。就必須使工業農業同時並舉。輕重工業同時並舉。

  只要我們使農業。輕工業、重工業都同時高速度地向前發展。我們就可以保證在迅速發展重工業的同時.適當地改善人民的生活。蘇聯與我們的經驗都證明農業不發展。輕工業不發展.對重工業的發展是不利的。

  三十九、分配決定論的錯誤觀點

  二十章中說,“利用工人個人對發展社會主義生產的物質利益的關心。是國營工業高漲的必要條件。”(348頁)又說.“徹底採用經濟核算。徹底應用按勞分配的經濟規律.把勞動者個人的物質利益同社會生產的利益結合起來在爭取國家工業化的鬥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348頁)“社會主義的生產的目的……使工作人員從物質上關心自己勞動的成果。這是社會主義生產力增長的強大動力.”(456頁)像這樣地把“個人物質利益的關心”絕對化起來。只會帶來發展個人主義的危險。

  474頁上又說按勞分配規律“使工作者從物質利益上關心執行勞動生產率提高的計劃。它是發展社會主義生產的一種決定性動力。”人們不能不問。既然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決定了社會主義生產發展的方向.怎麼又把個人物質利益說成生產的決定性的動力?把消費品的分配問題當作決定性的動力。這是一種分配決定論的錯誤觀點。按照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所說的分配首先應當是生產資料的分配,生產資料在誰手裡,這是決定性的問題。生產資料的分配。決定消費品的分配。把消費品的分配當着決定性的動力,是對馬克思上述的正確觀點的一種修正,這是一種理論上的錯誤。

  四十、政治掛帥和物資鼓勵

  475頁第三段中把黨組織放在地方經濟機關之後,地方經濟機關成了頭,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地方黨組織就不能當地掛帥。黨組織不掛帥要在當地充分動員一切積極力量是不行的。(475頁)雖然承認群眾的創造活動。但是說.“群眾積極參加完成和超額完成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的鬥爭。這是加快共產主義社會建設速度的最重要條件之一。”477頁也說“莊員的主動性是發展農業的決定因素之一。”這裡把群眾的鬥爭只看作“重要條件之一”的說法違背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個原理。無論如何,不能認為歷史是計劃工作者創造的,而不是群眾創造的。

  緊接着又提到,首先要利用物質鼓勵因素。好像群眾的創造性活動是要靠物質利益鼓勵出來的。這本書一有機會就講個人物質利益,好像總是想用這個東西來引人入勝,這反映了相當多的經濟工作人員和領導人員的精神狀態,也反映了不重視政治思想工作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不靠物質鼓勵,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前半句是說要盡最大努力來生產。為什麼要把這兩句話分開,總是片面地講物質鼓勵呢?像這樣地宣傳物質利益,資本主義成了不可戰勝的了。

  四十一、關於平衡和不平衡

  482頁上的一段寫得不對。資本主義技術的發展,有不平衡的方面,也有平衡的方面。問題是它們這種平衡和不平衡同社會主義制度下技術發展的平衡和不平衡在性質上不同。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有技術發展的平衡,也有不平衡。例如解放初期,我們的地質工作人員只有二百多人,地質勘探的情況同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極不平衡,經過幾年來加強工作,這種不平衡已經走上平衡,但是技術發展的新的不平衡又出現了。目前我國手工勞動還占很大比重,同發展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需要不平衡。因此有必要廣泛開展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來解決這個不平衡。每逢一個新的技術部門出現以後。技術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又會特別顯著.例如我們現在要搞尖端技術,也就感到許多東西不相適應。書中的這段話既否認了資本主義下某種平衡,也否認了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某種不平衡。

  技術的發展是這樣,經濟的發展也是這樣。這本教科書中沒有接觸到社會主義生產發展的波浪式前進,說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一點波浪都沒有,這是不能設想的。任何發展都不是直線的.而是波浪式的,螺旋式的。我們讀書也是波浪式的,讀書之前做別的事情,讀了幾個鐘頭以後要休息,不能無日無夜的讀下去,今天讀得多,明天讀得少,而且每天讀的時候,有時議論多,有時議論少,這些都是波浪式,都是起伏。平衡是對不平衡說的,沒有不平衡就沒有平衡。事物的發展總是不平衡的,因此有平衡的要求。平衡與不平衡的矛盾在各個方面、各部門、各個部門的各個環節都存在。不斷地產生。不斷地解決,有了頭年的計劃,又要有第二年的計劃.有了年度的計劃,又要有季度的計劃。有了季度的計劃還要有月的計劃。一年十二個月,月月要解決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計劃常常要修改就是因為新的不平衡的情況又出來了。

  教科書中沒有充分運用辯證法,對各個問題沒有用辯證法來研究。關於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規律的這一章寫得很長,但沒有提出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

  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能夠有計劃按比例的發展,使不平衡得到調節,但是不平衡並不消失“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因為消滅私有制,可以有計劃的組織經濟。所以就有可能自覺地掌握和利用不平衡的客觀規律,以造成許多相對的、暫時的平衡。

  生產力跑得快造成了生產關係不適應生產力,上層建築不適應生產關係的情況,於是就要改變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求得適應。上層建築適應生產關係,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或者說它們之間達到平衡是相對的.生產力總是要不斷前進,所以總是不平衡。平衡和不平衡是矛盾的兩個側面。其中不平衡是絕對的,平衡是相對的,否則生產力、生產關係、上層建築就不能發展了,就固定了。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這是普遍的規律;這個普遍的規律難道獨不能適用於社會主義社會嗎,應當說社會主義社會同樣適用這個規律。矛盾鬥爭是絕對的,統一、一致、團結是過渡的,有條件的。因而是相對的。計劃工作中的各種平衡也是暫時的、過渡的、有條件的,因而是相對的。不能設想有一種平衡是沒有條件的,是永遠的。

  我們要以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平衡和不平衡,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平衡和不平衡做為綱,來研究社會主義的經濟問題。

  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生產關係。但是要研究清楚生產關係。就必須一方面聯繫研究生產力,另一方面聯繫研究上層建築對生產關係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這本書提到了國家,但未加研究。這是本書的缺點之一。當然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這兩個方面的研究不能太發展了。生產力的研究太發展了,就成為技術科學。自然科學,上層建築的研究太發展了。就成了國家論,階級鬥爭論了。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中的社會主義部分所研究的是階級鬥爭學說:國家論,革命論,黨論,戰略。策略等等。

  世界上沒有不能分析的事物。只是;一是情況不同。二是性質不同。許多基本範疇和規律.例如矛盾的統一都是適用的。這樣來研究問題。看問題,就有了一定的、完整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四十二、關於所謂“物質刺激”

  486頁上說:在社會主義階段。“勞動尚未成為社會一切成員的生活的第一需要’,所以對勞動的物質刺激具有重大的意義。這段的“一切成員”講得太籠統了。列寧也是社會成員之一,能夠說他的勞動沒有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嗎?

  486頁提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有兩部分人,絕大多數忠實地履行自己的義務,有些工作者卻不老實對待自己的義務。這個分析得很對。但是要使一部分不老實對待自己義務的人轉變過來,也不能光靠物質刺激,還必須經過批評教育,提高他們的覺悟。

  書中這段說到較為勤勉積極的工作者,在同樣的條件下能創造出更多的產品。是否勤勉積極,顯然是決定於政治覺悟,而不決定於文化水平的高低。有些人文化技術水平高。可是不勤勉。不積極,另外有些人文化技術水平較低些。可是很勤勉。很積極,原因是前一種人覺悟低些。後一種人覺悟高些。

  書上說對勞動的物質刺激“使生產增加”。(486頁),是刺激生產發展的決定因素之一。(487頁)但是物質刺激不一定每年都變化。人不一定天天、月月、年年都需要物質刺激。在困難的時候,減少一些物質刺激,人們也要干,而且幹得很好,教科書把物質刺激片面化,絕對化,不把提高覺悟放在重要地位。他們不能解釋同級工資中為什麼人們的勞動有幾種不同的情況。比如說,都是五級工,可是有一部分人就幹得很好。有一部分人就幹得很不好。還有一部分人幹得大體上還好。物質刺激都是一樣,為什麼有這樣不同呢?照他們的道理是解釋不通的。

  即使承認物質刺激是一個重要的原則,但總不是唯一的原則,總還要有另一個原則.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革命精神鼓勵的原則。同時,物質刺激不能單講個人利益,還應該講集體利益。應該講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暫時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局部利益服從全體利益。

  在“勞動的物質刺激,社會主義競賽”的一節(501頁)中關於競賽。有些地方寫得還不錯,缺點是沒有講政治。

  一不死人,二不使身體弱下去,並且逐步略有增強.這兩條是基本的。有了這兩條,其他東西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我們要使人民有此覺悟。教科書上對於為前途、為後代總不強調,只強調個人物質利益,常常把物質利益的原則,一下子變成個人物質利益的原則。有一點偷天換日的味道。

  他們不講全體人民的利益解決了。個人利益也就解決了,他們所強調的個人物質利益,實際上是近視眼的個人主義。這種傾向,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鬥爭時的經濟主義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表現。在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許多資產階級革命家的英勇犧牲,也並不是為個人眼前利益,而是為這個階級的利益,為這個階級的後代的利益。

  在根據地的時候,我們實行供給制,人們還健康些,並不為了追求待遇而吵架,解放後實行工資制了。評了級。反而問題發生得多,有些人常常為了爭級別而吵架,要做很多的說服工作。

  我們黨是連續打了二十多年仗的黨,長期實行供給制。當然當時根據地里,整個社會並不是實行供給制,但是實行供給制的人員,內戰時期多的時候有幾十萬人,少的時候也有幾萬人,抗戰時期從一百多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一直到解放初期,大致過的是平均主義的生活。工作都很努力,打仗都很勇敢,完全不是靠什麼物質刺激,而是靠革命精神的鼓勵。第二次國內戰爭後期,打了敗仗。在這以前打了勝仗,在這以後還是打了勝仗,這並不是因為沒有或者有物質刺激,而是因為政治路線,軍事路線錯誤或正確,這些歷史經驗。對於我們解決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有很大意義.

×   ×   ×


  二十八章說。“社會主義企業中的工作者從物質利益上關心自己的勞動成果。是社會主義生產發展的動力。(510頁)

  二十九章說.”熟練勞動的報酬較高,…這就刺激勞動者提高文化和技術水平。使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間的本質差別逐漸消失.(523,524頁)

  這段說熟練勞動的報酬較高,促使非熟練勞動者不斷上進,以便進入熟練工人的行列。這個意思是說,為了多掙錢就來學文化,學技術。在社會主義社會裡。每個人在學校學技術,學文化,首先應該是為了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為了工業化。為了為人民服務,為了集體利益,而不應該是首先為了得高工資。

  說按勞分配“是推動生產發展的強大力量。”(524頁)而在526頁的第三段.在說明社會主義制度下,工資不斷提高以後,未修訂的主版本.還有“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根本優越的地方就在這裡”這樣的話。說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根本優越的地方就在於工資的不斷提高,很不對。工資是消費品的分配,沒有生產資料的分配。就不會有產品的分配.不會有產品的分配。不會有消費品的分配。前者是決定後者的。

  四十三、關-於社會企業中人與人的關係

  500頁說,“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經濟領導人員的威信取決於他們的聯繫群眾的程度。取決於人民對他們的信任。”這句話講得好。但是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做工作。我們的經驗一一如果幹部不放下架子,不同工人打成一片,工人就往往不把工廠看成是自己的,而看成幹部的。幹部的老爺態度使工人不願意自覺地遵守勞動紀律。不能以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不用做工作,自然會出現勞動者和企業領導人員的創造性的合作。

  既然體力勞動者和企業領導人員是統一的生產集體的成員,為什麼社會主義企業必須實行一長制而不能實行集體領導下的首長制,即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呢?

  政治性弱,就只好講物質刺激了,所以接下去馬上就說;“徹底實行從工作者個人物質利益上關心勞動成果的原則……是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必要條件。”(506頁)

  四十四、關於突擊和趕任務

  s05頁上說。未修訂的三版上這句話是。“要同突擊現象作鬥爭,要按預定進度表均衡地工作。’根本否認突擊。趕任務,講得太絕對了。“消除趕任務的現象,按圖表均衡的進行生產。”

  不能完全否認突擊,突擊和不突擊是對立的統一。在自然界中有和風細雨,也有疾風暴雨。突擊和不突擊也是波浪式起伏,在生產方面的技術革命,常常發生需要突擊的情形,農業生產要搶季節。唱戲要有高潮,否定了突擊,實際上就是不承認高潮。蘇聯要趕美國。我們想不用蘇聯那麼多時間達到蘇聯這樣的水平。這些也都是突擊。

  社會主義競賽就是落後者趕上先進者。就是要經過突擊才能達到的。人與人,組與組。企業與企業,國家與國家,都是要競賽。要趕先進,也就會有突擊。用行政命令的辦法搞建設.搞革命,例如依靠行政命令進行土改。合作化,會造成減產的損失.這是因為不發動群眾的緣故。不是因為突擊的緣故.

  四十五、關於價值規律與計劃工作

  520頁用小字印的一段,正確。有批評,有議論。

  價值規律作為計劃工作的工具。這是好的。但是不能把價值規律作為計劃工作的主要依據。我們搞大躍進就不是根據價值規律的要求,而是依據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依據我們擴大生產的需要。如果單從價值規律的觀點來看,我們的大躍進就必然得出得不償失的結論,就必然把去年大辦鋼鐵說成是無效勞動,土鋼質量低、國家補貼多,經躋效果差等等。從局部短期來看,大辦鋼鐵好像吃了虧的,但從整體和長遠來看,這是很值得的。因為大辦鋼鐵的運動把我國整個經濟建設的局面打開了,在全國建立了許多新的鋼鐵基地和其他工業基點。這樣就使我們有可能大大加快我們的速度。

  一九五九年冬,全國參加搞水利的有七五OO多萬人,用搞這樣兩次大規模的運動的辦法。我們的水利問題就可以基本上得到解決。從一年、二年、或者三年來看,花這麼多的勞動,糧食單位產品的價值當然很高,但是從長遠來看,糧食更可以增加得多,增加得快.農業生產可以更穩定,那麼每個單位產品的價值,也就更便宜,也就更能夠滿足人民對糧食的需要。

  多發展農業和輕工業。多為重工業創造一些積累.從長遠來看,對人民是有利的。只要農民和全國人民了解到國家“賺或者是賠了錢”是用來幹什麼的,他們就會贊成,不會反對。農民中自己已經提出了支援工業的口號.就是證明。列寧和斯大林都說過。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農民要向國家“進貢”。我國絕大多數農民是極積“進貢”的。只有富裕中農裡面15%的人不高興。他們反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這一套。

  總之,我們是計劃第一,價格第二。當然價格問題是我們要注意的。前幾年我們曾經提高生豬的收購價格。對於發展養豬有積極作用。但是像現在這樣大量的普遍的養豬,主要還是靠計劃。

  521頁上說到集體農莊市場上的價格問題,他們那種集體農莊市場自由太大l,對這種市場的價格只用國家的經濟力量來調節是不夠的,還要有領導。有控制。我國初級市場的價格由國家規定一定的幅度,不讓小自由成為大自由。

  522頁上說;“由於掌握了價值規律,它在社會主義經濟中所起的作用不會帶來像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發生危機的那種毀滅性後果。”這種說法,把價值規律的作用誇大了。在社會主義社會裡,不發生危機,主要不是由於我們掌握了價值規律,而是由於社會主義的所有制,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全國有計劃的進行生產和分配,沒有自由競爭和無政府狀態等等。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當然也是由於它的所有制決定的。

  四十六、關於工資形式

  530頁講工資形式,主張以計件工資為主,計時工資為輔。我們是計時工資為主。計件工資為輔,片面強調計件工資會造成新老工人之間、強弱勞動之間、輕重勞動之間的矛盾。助長部分工人中“為掙大件而鬥爭”的心理,不是首先關心集體事業。而是首先關心個人收入。有的材料說明計件工資制還有礙於技術革新和機械化的採用。

  書上承認在生產自動化的情況下。不宜於實行計件工資。一面說要廣泛發展生產自動化,一面又說要廣泛採用計件工資形式,這就自相矛盾起來了。

  我們實行計時工資和加獎勵。這兩年的年終躍進獎,就是這種獎勵,除了國家工作人員,教育工作人員以外,其他職工中普遍有年終躍進獎,誰發多,誰發少。由每個單位的職工自己評定。

  四十七、關於價格的兩個問題

  有兩個問題值得研究。

  一個消費品的價格問題。書上說.“社會主義一貫實行的降低人民消費品價格的政策”。(535頁)我們的辦法是穩定物價,一般不漲也不降。我國工資水平雖然比較低.但是普遍的就業,物價低。房價低,職工生活水平並不很壞。究竟是不斷降低物價好。還是不漲不降好,這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另一個是重工業和輕工業品的價格問題,相對說來,他們是重工業品的價格低.輕工業品的價值高。我們是重工業品的價格高、輕工業品的價格低。為什麼這樣,究竟怎樣才好,也值得研究。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3: 夢想台獨或武統的,都洗洗睡吧。。。。
2023: 夢想俄羅斯戰敗的,都洗洗睡吧。。。。
2022: 爪哥老連環畫收藏系列之十三:三打祝家
2021: 科學與宗教一鍋亂燉:正兒九經滴談談人
2020: 午夜觀魚交歡記
2019: 不是一個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