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日本人在中國住了6年,觀察中國人之後得出不好的印象:“膽小、恭順、懦弱、虛偽、圓滑、愛耍小聰明,尤其是讓我無法理解的是中國人為什麼對自己的同胞那麼無情,卻對一個外國人恭善有加。”
我曾經評論過:為什麼中國人的確一盤散沙。在非常時期,例如日本侵略中國時候,至少有一個名不副實的國共統一戰線。即使民族危亡之時也不是什麼徹底的團結,中國人在外斗和內鬥中似乎更傾向後者,所以我們戲稱,外斗外行,內鬥內行。華人更恨漢奸,卻不是侵略者。中國人民養活日本戰爭中的遺孤,卻可以在文革中無情的迫害自己的同胞包括親情。丈夫妻子告狀揭密者多了去。
在政府一個聲音的高壓下,一般人都是唯唯諾諾,百依百順。甚至一家人聊天,兒子說一句什麼黨中央政策不對,那麼老年人或者兄弟姐妹們可能群起而攻擊。 主要是擔心有人告密,說不定會進監獄。其實現在許多與政府唱反調的人被警告之後,也就夠了。當然冥頑不化的反共人士,有可能關緊閉、坐牢。
其實本文不想展開談中國人的膽小怕事,明哲保身。而是普通人與白人黑人相比,還是比較膽小。比如恐高症,不敢攀登高山,大山高坡,騎車都膽顫心驚。而我見到許多白人同事喜歡戶外活動,登山,滑雪,海底撈月,海面劃舢舨,花樣百出,.....。因此,他們對自然的熱愛和親和與中國人大相徑庭。
究其原因,制度有一定作用。但不完全是中共統治造成的,歷史上歷來有這種傾向。所以追根究底,文化是根源,這就是咱們一直說的中國人的劣根性。文化的東西,我們必須批判,與此同時我們敞開國門學習西方文化的優良之處。叫做古為今用,但須改革。洋為中用,也要批判的吸收。如此一來,中國人的精神面貌就可能逐漸改進,不是人家說的那種畏首畏尾的懦夫,而是勇於進取的強人。
小文以我家聖誕新年期間看的一部電影結尾。此電影名叫《徒手攀岩》(FREE SOLO),是一部紀錄片,記錄了挑戰人類心理與體能極限的登山壯舉。人們在欣賞絕美風景的同時感受驚險刺激。故事情節簡單,把主人公亞歷克斯為成功創造紀錄的準備、訓練,和正式挑戰的奇蹟四小時,奇妙的集中在兩個小時電影內。
僅僅是觀看,我們一家就被這幾乎垂直的光滑峭壁晃到眩暈。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個閃失,就是粉身碎骨的危險。亞歷克斯。霍諾德卻憑着一腔對登山事業的熱愛,以及追求極致、挑戰極限的態度,在這峭壁上創下一個又一個傳奇紀錄。亞歷克斯以大無畏的革命和創新精神讓人感受到了霍諾德說的那種:“我們終將逝去,在世之時盡力綻放,離世之時也無須怨言。”
我認為,這是一部成功的關於生死、冒險、成功的記錄片,一覽無餘地展現山崖的美麗、陡峭、高大。影片把3小時56分的實際攀岩濃縮為十多分鐘,俯拍、遠景、特寫等一系列鏡頭,組合成該片最緊張、最刺激、最激動人心的場景。導演捕捉霍諾德攀登規模的方式令人驚嘆,看似平淡,卻有真正價值,對於提高華人的膽量還是有用的。所以,這是一部值得觀看的紀錄片。
《徒手攀岩》不僅僅是關於攀岩而是關於生活。 給每一個相信人類成就極限遠未達到的人提供了一份非凡禮物。可以說,影片給觀眾注射的腎上腺素劑量不小。是一部驚艷的記錄片,一個真正的世界級刺激。
霍諾德作為一個典型美國人物而出現,被迫解決難以捉摸的挑戰,而不是沉溺於不向前推進的原因。儘管霍諾德作出不平凡的選擇,卻和觀眾是一樣的人。該片除了展現極限運動勇攀巔峰、相信不可能的信仰光芒外,也包括了對人性、愛情、親情、事業的許多討論。他有男朋友,不是不識人間煙火的聖人。
霍諾德不是一個好勝或尋求關注度的人,開始選擇無保護攀岩,是沒法找人做搭檔。父母一直默默支持着孩子的愛好,爸爸在地面拉繩索做保護,媽媽準備好飯菜迎接他每周訓練歸來。後來父母離婚,之後父親心臟病去世,霍諾德選從加州伯克利大學退學,專業登山。
霍諾德成長於風景秀麗的酋長岩附近的薩克拉門托,登山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練習了1000多次。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藉助繩索攀爬過近60次酋長岩。嘗試不同的岩點是攻克最難的區域。最後大功告成,世界震驚。
Climber Emily Harrington saved by 'Free Solo'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