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讀書札記:天朝的崩潰
血雨腥風深閉門,疫情時期宜讀書。
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潰》(以下簡稱《崩潰》)寫鴉片戰爭歷史,陳述客觀,注重史實。在關於中國失敗是由於中國的落後,還是琦善等人的賣國上,以及林則徐等歷史人物的評價上都和傳統觀點不同。
很長時間,中國關於鴉片戰爭的評價都是圍繞着剿還是撫,戰還是和這條線進行。凡主張剿的都是忠臣,凡主張撫的都是奸臣; 主戰者愛國,主和者賣國;主戰的林則徐、關天培、裕謙代表正義一方,主和的琦善、伊里布代表反動一方。認為中國戰敗不是必然結果,而是因為奸臣破壞。中國史學不是求真而是懲惡揚善。為此目的,不惜曲筆。 就連維基百科中文關於鴉片戰爭的詞條也不能脫此窠臼,失實處頗多。據說中國的大外宣已侵潤維基,斯言誠哉!
官方史家說如果林則徐不被撤職,如果沒有奸臣掣肘,中國能夠打贏鴉片戰爭。為了弘揚主戰的林則徐,對其進行了拔高和神話。比如稱林早已預見了戰爭,並向道光帝和沿海各省督撫發出了預警。《崩潰》一書發現這些說法只是林在戰爭爆發之後的自我美化,不足為據。又說林在廣州進行了充分的備戰,英國艦隊發現廣州有備,只好放棄攻打廣州,轉而北上攻打舟山。《崩潰》揭示英軍在廣州集合後只封鎖珠江,北上攻占舟山是英國外相巴麥尊指示的既定方案。事實上,後來英軍回攻廣州,虎門和廣州的防備仍然沿用林則徐的部署,但在英軍攻擊下,頃刻瓦解,證明林的備戰同樣無用。於是官方史家又甩鍋於林則徐被撤職後,琦善撤了廣州的防備,以至遣散的兵勇當漢奸幫助英軍。《崩潰》一書揭示,事實是琦善並沒有撤防,反而將守備兵力從6000人增加到11000人。官方史家還將虎門炮台失陷的罪名歸之於琦善拒絕對虎門增援,實情是琦善4次增兵虎門,共向虎門派兵3150名,另雇勇5800名,並且調撥火炮。虎門失陷和廣州戰敗的原因是清軍腐敗,士兵畏戰,在英軍強大炮火下一鬨而散。另外清軍武器陳舊,戰略和戰術落伍,炮台只能防衛正面的進攻,不能抵禦來自側後方和上方的火力。清朝官吏相信英國人只靠船堅炮利,而不善於陸戰。林則徐向皇上報告:英國人膝蓋不能打彎,上陸地就栽跟頭。因而沒有充分準備陸地的防衛。林則徐書生議兵,將三國演義的火攻、近戰付之於實戰,被證明是紙上談兵。這種情況下,再多的兵勇只是炮灰而已。而所謂遣散的兵勇當了漢奸幫助英軍攻打炮台都是楊芳、奕山向道光帝撒謊,為自己戰敗甩鍋。
官方史家不承認中國戰敗是必然結果,戰爭失敗的原因是制度落後,實力落後。將失敗原因歸於剿夷不力。而剿夷不力是因為奸臣的破壞。琦善一個奸臣不夠,於是又有伊里布、餘步雲、牛鑒、耆英、奕山等等。虎門、廣州、廈門、舟山、乍浦、定海、鎮海、寧波、鎮江、南京戰敗,無一不是奸臣作祟的結果。讓奸臣們承擔了中國落後體制的責任。琦善不僅做了道光帝的替罪羊,而且還做了中國舊體制的替罪羊。中國的漢奸往往是創造出來用於背鍋的,就像秦檜為宋高宗趙構背鍋。不是天朝無能,而是漢奸太狡猾。
主和的所謂“奸臣”,是那些醒悟比較早的人。在血的教訓下,認識到中國的落後和實力差距。知道剿不能成功,只會帶來更大的損失和更嚴重的後果。越早妥協,越早談和,能夠避免更多的賠款和割地。如果前期和談,至少香港不用割讓,賠款也會少得多。
對於相似的衝突,日本做了不同選擇。1853年,美國4艘黑艦由上海駛入東京灣,要求日本開國。掌權的德川幕府不知所措,約定次年再答覆。第二年,又來了7艘黑船。幕府在逼迫下,按美方的條件,簽訂不平等條約,被迫開國。日本認定抵抗仍然失敗(鴉片戰爭帶來的教訓),還額外要割地和賠款,不如早做妥協。黑船來航讓日本認識到自己的落後,從而有明治維新。當時的妥協開國被認為是後來日本的成功之母。對比清國,由於放不下天朝心態,不願承認自己不行,兩次鴉片戰爭都選擇了戰,最後的結局是割地賠款,簽不平等條約。直到甲午還沒有清醒,被先向西方文明妥協的日本戰敗。
當兩種文明衝突時,落後文明的抵抗並不總是正確選項,向先進文明妥協更於國於民有益。
其實從皇帝到大臣,主戰的原因並非為國為民,而是天朝心態。大皇帝豈能和島夷女主並肩世界,我中華大邦,文明古國豈能和區區蠻夷平等貿易,和談妥協?。
王小波在《花剌子模信使問題》中說 “中亞古國花剌子模有一古怪的風俗,凡是給君王帶來好消息的信使,就會得到提升,給君王帶來壞消息的人則會被送去餵老虎。花剌子模的君王有一種近似天真的品性,以為獎勵帶來好消息的人,就能鼓勵好消息的到來,處死帶來壞消息的人,就能根絕壞消息。“道光皇帝不允許臣下報告不喜歡聽的消息;自命天下共主,對犯上的島夷,只能剿,不能撫的天朝心態,導致了大臣報喜不報憂,只談剿,不談撫並謊報戰績。道光帝將琦善對軍情的如實陳詞,統統當作“妄稱”。不僅不許敗,而且不許言敗。凡是實話實說的,都被貶斥,凡是說謊的,得到提升。琦善大體誠實,被判斬監候;林則徐只撒小謊,被發配新疆;奕山、楊芳陽奉陰違,謊報軍情,獲得交部優敘、白玉翎管等賞賚。即使謊言穿幫,也未得到重懲。
只能聽好消息,聽不得半點兒不同意見。結果是道光帝不知真相。以為英國不堪一擊,對中國早已多處失地丟城,損兵折將,茫然不知,一力主剿。於是下面打不過,上面非要打。越打損失越大。最後真相到來時,已是大災難。
書中寫了一個小人物鄂雲 通過多報日期,謊報雇勇,中飽軍費銀一萬多兩!不但發了財,而且還用貪污的錢捐官補缺。戰爭是大發國難財的機會。所以鄂雲這類人,主戰的調子唱得比誰都高。
官方史家歌頌的主戰英雄裕謙將多名英俘(商人和運輸船海員)剝皮抽筋,凌遲梟示。道光帝明令殺死因遇颱風沉船,飄到台灣的英國運輸船的190名海員。當戰後英交換戰俘時,僅剩下了11人。讀之觸目驚心。虐俘,殺俘,肉刑、酷刑、嚴刑逼供,中國人權落後和反人類犯罪是當時英國要求治外法權的原因。
書名《天朝的崩潰》,但是1840年鴉片戰爭並沒有讓天朝崩潰,天朝心態也沒有崩潰。以後又經過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1900年庚子事變的三次戰敗,清國的天朝心態才開始放下, 睜開眼來看世界。一個老大帝國從夢中驚醒花了整整60年,兩代人的時間。今天天朝已從海棠葉崩潰成一隻公雞,但是很多中國人的天朝心態依然故我。
以史為鑑。一個民族對自己歷史的自我批判,是它避免重蹈歷史覆轍的保證。如果連落後也不敢承認,為此隱瞞歷史真相,就像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所說:“秦人不暇自哀,而使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