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于2018年9月,现为第二版)
与本文相关的一战国际背景简单回顾
1914年7月28日,因皇储斐迪南夫妇一个月前被刺杀,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比利时,当天,英国向德国宣战。根据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英国有责任保证、保护比利时的永久独立。
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同一天,袁世凯政府宣布中华民国保持中立,并公布《局外中立条规》24款,向美日建议“限制战区,保全东方”。
8月7日,德国的一条驱逐舰在南中国海伏击了英国的运输船队。根据英日两国自1902年起签订并多次续订的《英日同盟条约》,英国在当天的外交照会中要求日本协助英国,与德国远东舰队作战。
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
8月15日,日本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
1. 立即撤退在日本及中国海上的一切德国军舰,不能撤退者,立即解除武装;
2. 9月15日前,将全部胶州湾租借地,无偿、无条件地交付日本帝国管理,以备将来交还中国。
3. 如8月23日正午以前,得不到德方无条件接受的答复,日本将“采取必要之手段”。
日本向中华民国政府通报了这一对德最后通牒的情况。
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成为欧洲外首个加入一战的国家。8月25日,日本再对奥匈帝国宣战。
9月3日,日军第18师团两万余人由神尾光臣中将率领,自山东龙口登陆,沿平度、即墨南下胶州,然后兵分两路,一路从北面攻击胶州湾,一路沿胶济铁路(青岛-济南)西进。
《局外中立条规》已成废纸。9月3日,民国政府只好照会各国公使,划出龙口、莱州及连接胶州湾附近各地为“交战区”,希望借此限制日军的活动范围。
1914年9月18日,加藤定吉中将的日本海军第二舰队从崂山仰口湾登陆,日军发起青岛战役。11月7日,日英联军攻占青岛。之前日军已于10月6日,全线占领、接管了德控胶济铁路。
。。。
1917年1月31日 ,德国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战,对一切开往英国的船只,无论敌国、中立国,无论军舰、商船,一律击沉!2月3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宣布与德国断交。
2月4日(一说7日)晚,美国大使芮恩施拜访黎元洪、段祺瑞,希望中国政府与美国采取一致行动,段祺瑞当场表示赞同。
2月17日,一艘法国邮船在地中海被德国潜艇击沉,船上543名华工无一生还;十天后,一艘英国船只被击沉,船上43名华人水手丧生。
3月10日、11日,中华民国众、参两院分别高票通过了对德绝交案。3月14日,民国外交部长伍廷芳照会德国驻华公使辛慈(Paul Von Hintze),宣布与德国断交,令辛慈限期离境。
2月24日,英国将破获的“齐默曼电报”交给美国驻英大使佩奇,这份1月16日的德国电报企图诱使墨西哥加入同盟国一方参战,回报是,德国帮助墨西哥夺回美国西南部的新墨西哥州、德克萨斯州、亚利桑那州等墨西哥故地。
4月6日,美国向德国宣战。
4月9日,中国驻美公使顾维钧在致段祺瑞的一封长电中,强调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建议中国与美国结盟参战,而不是简单加入协约国参战。
1917年初,日本开始改变不支持中国参战的态度,2月到5月间,日本展开了动员中国与德绝交和宣战的活动。日本外相本野一郎在各种场合多次声称,日本真诚地希望中国与德国绝交并早日参战;日本首相寺内正毅委托自己的挚友西原龟三前往中国动员参战;日本还邀请其他协约国与日本共同动员中国参战。
以下为正文。
第一次府院之争
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后,南北势力妥协,《临时约法》被恢复。依据《约法》,袁世凯称帝前的副大总统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国务总理则由前参谋总长兼陆军总长段祺瑞担任。由于《临时约法》权力设计混乱矛盾,两人在政见、外交、对国会的态度等方面皆不合拍,加上派系斗争因素,人事安排分歧,这两个国家最高首脑,一直争执不断,史称第一次府院之争(总统府、国务院)。
1917年初,因与德绝交、对德宣战两事,二人矛盾进一步激化。3月4日,因黎元洪拒绝在国务院提交的对德绝交案上盖大总统印,段祺瑞愤而辞职,跑到天津,导致政府陷入瘫痪,经过副大总统冯国璋和众议院院长汤化龙调解,段祺瑞才返京复职。
段祺瑞回京后的3月10日、11日,众、参两院高票通过对德绝交案。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后,段祺瑞决心进一步促成对德宣战。时任副大总统冯国璋也赞同对德宣战;大总统黎元洪虽然同意了对德绝交,但仍反对参战。
主张“严守中立”的还有此时在野的孙中山。相比黎元洪之消极反战,孙中山以在野之身频频活动,极力阻挠民国政府与德绝交及参战。3月9日,孙中山就曾致电北京参议院与众议院,认为加入大战,“于国中有纷乱之虞,无改善之效”,要求议员们阻止通过对德绝交案。
4月25日,段祺瑞召集各省督军在北京开会,陈述利害得失,说服了大多数督军支持对德参战。
几经周折,5月1日的国务院会议上,内阁通过了对德宣战案。
5月4日,孙中山致电国会中的国民党议员组织“民友社”,要求他们“百折不回”,“继续奋斗”,坚决反对对德宣战;同日,孙中山授意朱执信写作《中国存亡问题》一文,批驳段祺瑞参战“非以谋利,但求免害”的言论,警告段祺瑞不可罔顾民意向背,一意孤行,称应“以独立不挠之精神,维持严正之中立”。
5月6日,段祺瑞偕全体内阁成员到总统府,请黎元洪在“对德宣战案咨交国会文”上盖大总统印,黎元洪犹疑之后勉强盖印。
5月7日,对德宣战案提交到国会,等候议员审议表决。
5月10日,约2000余人打着“陆军军人请愿团”、“五族公民请愿团”等旗号到众议院外示威,要求国会通过《对德宣战案》,否则不许议员离院。有议员在国会外被殴打,请愿者所扔瓦片还砸伤了一名日本记者。晚7点,段祺瑞应议员要求来到众议院接受质询,形成请愿团围困议会,议员围困总理的局面。晚9点,段祺瑞调马队驱散了请愿团,结束了持续10小时的包围国会事件。(杨天石教授称包围事件是陆军部次长傅良佐布置的)
11日,孙中山与岑春煊、唐绍仪、章太炎、温宗尧等人联名致电黎元洪,要求惩治包围国会的肇事者;同一天,国民党系的内阁成员,海军总长程璧光,外交总长伍廷芳,司法总长张耀曾,农商总长谷钟秀四人建议内阁总辞职,以为包围国会事件负责,段祺瑞拒绝辞职。于是,这四个人都单独提出辞职,段祺瑞成了内阁的光杆总理。
12日,孙中山就此前段祺瑞邀其入京,共商对德宣战一事作出回应,孙复函段祺瑞,称“中国极弱,无可讳言,既为弱国,自有弱国应有之分”,不应自不量力,勉强参战。
16日,孙中山致电国会中的民友会、政学会、政余俱乐部等三个政团及两会议员,表示,否决参战就是“救亡之道”,中国之事,必须由中国自主,力促国会否决内阁的宣战案,使内阁服从国会。
18日,陈友仁为总编的《京报》公开了段祺瑞向日本接洽借款一万万元(西原借款)一事;
19日,孙中山再次致函参议院、众议院议员,强调否定政府的参战案,是避免亡国第一要义;同一天,北洋督军团(各省区联合会)联名通电,要求总统解散国会,改制宪法。
黎元洪认为,解散国会于法无据,段祺瑞引咎辞职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5月23日(一说21日),黎元洪下令免去段祺瑞国务总理和陆军总长两个职务。段祺瑞称罢免令非法。按照《临时约法》(第四十五条),大总统所签署的命令必须由国务员(国务员包括国务总理与各部总长)副署才能生效,因此,没有段祺瑞本人的签字,对段祺瑞的罢免令无法生效。
张勋复辟
段祺瑞再次愤而出走天津。安徽、奉天、山东、福建等八个支持段祺瑞的省份先后宣布独立。
6月1日,黎元洪电召督军团团长、安徽督军、长江巡阅使张勋入京调解。7日,张勋率四千余“辫子军”自徐州北上。6月12日,在张勋(赴京途中)及督军团要求,黎元洪下令解散国会。14日,张勋率部抵达北京。7月1日,张勋拥溥仪复位称帝,宣布恢复“大清帝国”,是为张勋复辟。
有必要说明一点,张勋复辟,并非复辟君主专制,复的是帝制没错,但这个帝制是君主立宪的帝制,同为帝制,二者有天壤之别。张勋“复辟”时发布的“九章约法”第一条书明,大清帝国“善法列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一百多年前,在社会上层人物中,宪政已经深入人心,无论是主张共和者,还是主张帝制者,其主张都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立宪!施行宪政!。这个基本理念,一百年后,反而在无数人的头脑中荡然无存了。说张勋复辟是大倒退者,应该扪心自问,这一百多年,这个国,这些人有几步是正着走的?根本是立宪,没了立宪,帝制、共和完全没有区别。皇帝称谓只是个皮毛,头衔不叫皇帝了,但可以比皇帝更皇帝,比皇帝更随心所欲,更肆无忌惮,更肆意妄为。看不起张勋者,你们好好照照镜子。当今华人社区,可能有一半人,在张勋面前,只能算条狗,厚颜无耻、奸邪画皮如妓鸽、咯纸夫、老犬之流,连狗屎都不如。
感慨结束,回归正题。
被复辟的宣统帝封为一等公的黎元洪,悔恨交加之下避入东交民巷日本使馆,电请副总统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同时电令恢复段祺瑞国务总理职务。
7月3日,段祺瑞在天津马厂发表通电,宣布“讨逆”,史称马厂誓师。段祺瑞就任讨逆军总司令,任命徐树铮为总参谋长,前奉天将军段芝贵为东路军总司令,直隶督军曹锟为西路军总司令。第十六混成旅长冯玉祥也被委任为讨逆一路军司令。
7月6日(一说7日),副大总统冯国璋在江苏南京宣布代理中华民国大总统,任命倪嗣冲为讨逆军南路司令。
7月12日,讨逆军攻入北京,不愿逃走的张勋被强行架入荷兰使馆避难,其后流亡天津德租界。7月13日,溥仪人生第二次宣布退位,复辟仅持续了12天即告结束。
一定意义上,张勋是被段祺瑞(或段的心腹徐树铮自作主张)等人摆了一道,作了北洋大佬们轰黎元洪(黎元洪出身北洋,转投张之洞后成为南洋新军高级将领)下台的棋子。
7月14日,冯国璋通电奉还代理大总统职位,请黎元洪复任大总统。黎元洪决心为复辟事件承担责任,通电辞去大总统职位,后又多次拒绝复职。在北洋各路将领通电支持及社会各界拥戴下,8月6日,冯国璋通电全国,宣布就任中华民国(代)大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