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Michel Lewis的《The Undoing Project》后,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他创立的前景理论产生了兴趣。于是又找来了卡尼曼的著作《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这本书名列2011年纽约时报畅销书,并因为向大众传播行为科学而获得2012年美国科学院交流奖。书偏厚,但不沉闷。写得很通俗,没有很多心理学名词。
人的大脑思维,可分为两部分:系统1和系统2。两个系统并不是物理存在的,而是对人的思维方法的建模。系统1是快思维,特征是情绪化、本能,下意识、不由自主、自动、不费劲、不注意、刻板印象、遵循heuristics、经验法则,容易形成系统误差和偏见。系统2是慢思维,特征是自主,有意识,费劲,需注意,遵循逻辑法则和理性推理。喜欢思考和动脑的人更常使用系统2。系统1能够自动快捷不费力地发现事物的因果联系,尽管有时这种联系是虚假的。 系统1的操作示例:比较物体远近、定位声音来源、看到恐怖图像的反应、回答2 + 2 =?、浏览广告牌、在空旷的道路上开车、理解简单的句子。系统2的操作示例:注意一个焦点人物、寻找一个白发女人、搜寻记忆以识别声音、持续快步行走、计算文本中A的数量、给别人电话号码、在狭窄的车位停车、确定两台洗衣机的价格/质量比、复杂逻辑推理、计算17×24=?。
有较好的控制注意力能力的4岁孩子,他们的系统2对系统1的控制能力更强,这些孩子成长后有更好的成绩,事业更成功。
Heuristic来自希腊语,原意是发现和探索。指依据有限的知识或不完整的信息在短时间内找到解决方案的方法。找到的方案可能不是最优的。大陆中文译作启发法、探索法,比较积极正面,但不太准确。台湾译作捷思。一般指系统1的快思维,依靠直觉,容易有偏差。
40名普林斯顿大学学生参加了一个实验,在屏幕上回答两个需要略微转弯的问题。一半人的屏幕字体很小,字的颜色很淡。一半人的屏幕是正常字体。预计由于认知困难,前者犯错更多。事实是后者有90%出错,前者只有35%出错。当认知环境差时,人们会提高警觉,无意识变为有意识,让系统2 参与判断。愉快、直觉、创造性、轻信下人们倾向于依赖系统1,反之,警觉,悲伤、怀疑、努力都会提高理性分析能力。愉快的心情会放松对系统2 的控制,但更有直觉能力和创造性,更容易犯逻辑错误。
系统1的一个作用是Priming effects(促发效应),指受到一种刺激时,影响另一个刺激的效应。类似暗示作用,潜意识而不自觉。比如在学校投票站,人们倾向赞成教育预算。当要求回答是或否问题的人同时做摇头或点头动作。摇头的人多倾向否定,点头的人多倾向肯定。 有一个honesty box实验:在公司茶水间放一个收钱的盒子,让员工自觉为咖啡捐钱,盒子上方每星期换一副画(眼睛或者花)。贴眼睛的星期比贴花的星期盒子里的钱要多两倍。
测试中要求快速回答下列问题:球拍和球一共$1.10,球拍比球贵一美元,问球多少钱。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直接,直觉会脱口而出10¢。但是用系统2验证后,球拍是$1.05,球是5¢。80%的大学生,50%的哈佛、MIT、普林斯顿的学生回答10¢。说明看似简单的问题会启动系统1的heuristic而排斥系统2 的理性验证。
熟悉的词产生认知的轻易感。轻易感(sense of ease)让人感觉似曾相识。明显,醒目的字体,明亮的颜色,韵文,谚语,简洁,都会使认知放松,产生熟悉感。名字上口的公司股票行情更好。
重复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人们会单纯因为熟悉某个事物而产生好感。一个实验中在密歇根州立大学校报的公告板登了一段时期土耳其单词。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这些词的好感程度随着单词在报纸出现的频率上升,尽管他们不知道这些单词的意思。 如果你想让你的意中人喜欢你,你要在她(他)面前晃来晃去。戈培尔说: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为真理。洗脑就是多次重复陈词滥调。丑陋的领袖像组成的红海洋,会让民众觉得顺眼。重复曝光效应是无意识的。 这种效应形成于人类进化过程,对新奇充满警惕性的物种生存的机会更多,而重复出现会给人带来安全感。
光环效应(halo effect)是喜欢或不喜欢一个人的所有品质的倾向。 看下面对两个人的描述:
Allen: 聪明-勤奋-冲动-严厉-固执-嫉妒
Ben: 嫉妒-固执-严厉-冲动-勤奋-聪明
Allen似乎给人的印象更好。实际上对两个人的描述完全一样,只是次序不同。这就是光环效应,前词的光环掩盖了后面,先入为主。
由于光环效应,人的认知和判断误差,主观印象左右客观依据,在很多场合,专家预测不如数据模型。比如新生面试,品酒家给酒打分。尸检后发现那些确信自己诊断正确的医生有40%的错误。
锚定效应:在一项实验中,让房地产经纪人现场评估一所房屋的价值。一半的经纪人看到的标价远高于房屋的市场价格。另一半经纪人看到的标价则远低于市场价格。结果看到高价的经纪人给的估价远高于看到低价的经纪人的估价。要价对成交价有锚定效应。市场促销时,在促销价格旁边标上很高的原价,也是利用锚定效应。罐头10%打折,限售12罐时比不限售时多卖了2倍。
可得性启发式:灾后买保险的人增加。飞机失事后坐火车的人增加。看过很多间谍片的人倾向阴谋论。中风造成的死亡是所有意外事故的两倍,但是80%的人认为意外死亡更有可能;龙卷风被认为是比哮喘更常见的杀手,尽管后者导致的死亡比前者多20倍。因为媒体报道意外事故、龙卷风更多。媒体报道是造成可得性的一个原因,因为媒体更追求新奇,而不是按照发生概率覆盖新闻。
损失、失败对人的心理影响大于盈利、胜利。负面因素影响大过正面因素:一只蟑螂会完全破坏一碗樱桃的吸引力,但是一只樱桃对于一碗蟑螂没有任何作用。小人的影响大于正人君子。
上图描述了人类分别在不同概率下,在收益和损失场景下的决策。 每个象限的第一行是情景举例,第二行是在此情景下人们的情感;第三行是人们倾向的决策;第四行是人们在法庭和解的倾向。横轴上方代表大概率事件,下方代表小概率事件,竖轴右方代表损失,左方代表收益。
右上方象限,当人们面临几乎注定的失败时,会选择孤注一掷,拼命赌博,即使事情会变得更糟,尽管成功的希望渺茫。这种冒险行为常常将可控的小故障变成更大的灾难。由于心理很难接受损失,人们很难做出壮士断臂的止损决策。战争中,困兽犹斗,希望渺茫的失败一方也会选择坚持战斗,直到彻底战败。
框架效用的例子:采用不同的叙述方式,对人们的心理效果不一样。疾病A每万人中有1,286人死亡,疾病B死亡率是24.14%。很多人认为A 比B威胁更大。
加油站A对信用卡不打折;加油站B有打折,但对信用卡收取附加费。人们会更愿意去加油站A。两者在经济上可能是等效的,但在情感上却不是等效的。人们倾向于不要打折,也不愿付附加费。
故事1:一名妇女买了两张$ 80的剧院门票。当她到达剧院时,发现门票遗失。她会再买两张票看戏吗?
故事2:一个女人去剧院,打算买两张票,每张80美元。她到达剧院时,发现用来买票的160美元丢了。她还有信用卡。她会买票吗?
大多数人认为,故事1中的女人应该回家,大多数人认为,故事2中的妇女应该买票。
从心理学视角,发现很多人们的日常行为变得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