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红树林
万维读者网 > 五 味 斋 > 帖子
反种族主义教育入门,都可不做沉默的大多数! ZT
送交者: 一草 2020年06月12日17:30:25 于 [五 味 斋] 发送悄悄话

逸草:作者不愧为教育专业人士,的确有不同凡响的独特视野和见解。


反种族主义教育入一下门,我们都可以不做沉默的大多数!

Original 张婷婷 双语小孩Bilingualkids Today


全文共14717字,阅读时长为终身。

首先,我发自内心地感谢你点开这篇文章,感谢你对反种族主义(anti-racism)这个话题感兴趣。

其次,这不是一篇十分钟的碎片化阅读文章,而是一场终身学习。希望你可以分享它、收藏它,接受反种族主义教育,为自己,为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发声。

这段时间我的精神、情绪、心态深受社会时事影响(疫情、种族冲突、中美关系等),数夜未眠,几次状态趋于奔溃。深深地无力感萦绕着我,因为我在大学教授的一门课就是教育未来的老师(95%是白人中产)如何欣赏文化多样性,理解非白人学生的文化背景,反抗种族主义与歧视,以期帮助不同种族、文化背景的学生在学校接受到更成功的教育。这一门课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拿到明州教师资格证的跨文化必修课之一。但是,这几天的社会新闻、网络言论(特别是中文言论)让一直坚信教育的力量的我,产生了深深的自我怀疑,觉得自己的教学内容和现实是如此脱节。走出课堂,现实生活中仍有许许多多的人,需要反种族主义教育。


我们为什么要接受反种族主义教育?

美国种族问题深刻复杂到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是不敢去讨论的,因为害怕,因为觉得自己对这个话题很无知,所以绝大多数人都是沉默的。如果你初来美国,可能记得别人给过你一个“善意”的建议———不要和美国人讨论政治、宗教、种族的话题。但是,作为一名老师,我给出的建议却恰恰相反,请给自己勇气,接受教育,积极参与关于种族的对话,不要让这个话题成为“房间里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

请谨记,当我们在为反歧视、反种族主义发声时,我们反对的不是个人言论,而是在反抗整个社会系统中的种族主义(systemic racism)

当一棵果树的根已经腐烂,所有的果子都无法独善其身。根烂了,一开始上面会有几个坏果子(种族主义者racist),同样生长在树上的我们会说:“我和他们不是一类的,我不是坏果子(非种族主义者non-racist)。”但是,请别忘记,连根都烂了,如果不采取措施,其他果子可以不受影响吗?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安吉拉•戴维斯(Angela Davis)的一句话分享给大家:“在一个充满了种族主义的社会,仅仅做一个非种族主义者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反种族主义者。”

犹太人大屠杀,种族主义送给人类最大的、最邪恶的果子,大家还记得吗?波士顿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上的这首诗《我没有说话》,大家读过吗?

我身边那些关心社会公正(social justice)的人们,无论是白人还是其他肤色,他们积极发声,为反种族主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与此同时,我也听到了诸多不一样的、相反的,甚至是带有种族主义的言论。作为一个老师,当我看到问题、误解、偏离方向的阐释时,我的第一个反应不是“这是错的,正确答案是XYZ”,而是“哇,学习的机会来了!让我们一起来挖掘一下。”

所以,在这里我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和正在阅读的你分享一下美国主流学界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至于具体如何行动还是要看个人。如果你对反种族主义教育感兴趣,想为少数族裔的平权运动贡献一份力量,但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那就从这里开始——先让自己接受反种族主义教育。出于科普的目的,我会尽量少分享论文。


现代种族主义长啥样?

如果说传统的老式种族主义(old-fashioned racism)是屠杀美洲原住民,奴隶非洲裔的身体与文化身份,占领南部墨西哥裔的土地,给亚裔贴上“黄祸”的标签并把日本裔关进集中营,那么今天的种族主义已经乔装打扮,让我们一不小心就被迷惑,甚至被欺骗。

今天的种族主义言论,已经不是过去那种赤裸直白,类似人身攻击的话语了。现代种族主义(modern/symbolic racism) 已经像新冠病毒一样悄然进化了,它隐晦、含蓄又微妙,它的言论不是基于“种族基因(genetic race)”这个概念,而是把“文化不兼容”(incompatibility of cultures)当作借口,把“文化多样性”(cultural diversity)看作威胁。

在美国主要表现为把主流文化(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文化,WASP culture)作为标准,并且或直白或隐晦地认为这种文化更优越,和它一致的文化就是好的、对的文化,拥有这种文化的人才会成功;不一致的文化就是不好、不对、不应该存在的,没有这种文化的人应该努力向它靠近。人们如果失败不是社会与体制的问题,是个别群体自身的问题。

我们常听到的论调是“黑人很懒,没有自制力,都不去上学、工作,所以才这么穷。美国社会已经给了他们太多了。”“华人性格沉默,英语水平不高,演讲能力弱,缺乏领导力,所以才到达不了管理层。”如果这是“别人的错”,不是生活在这个社会群体中的“我们的错”,即使潜意识里我们也为这个问题焦虑、忧心,我们仍然可以心安理得地指责他人,减轻自己的负罪感。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投射效应”(projection effect)。

下面几条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现代种族主义言论,来自于生活,也来自于社会学教科书。如果你看了以后,觉得:“哎呀,我好像就说过这样的话。”这并不代表你无同情心、不关爱弱势群体。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可能都说过一些带有种族主义的言论而不自知,因为我们没有接受过反种族主义的教育。“种族主义者”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身份标签,通过学习我们完全可以远离它。所以,请不要立刻反对,或者觉得很愤怒。把它当做一个学习的机会,静下心来进行深入学习,研究下为什么这些言论会被学界认为是现代种族主义言论。

也谨记,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和个人视角(从个人因素来看,我们所知道的个别故事和经历可能会帮助我们验证下面这些言论)但是我们在这里讨论的视角是美国过去两百多年的历史还有今天社会全球化的大方向。美国这段时间暴露出来的的种族问题就是社会层面的文化冲突、系统性种族主义和制度性歧视。当我们对美国历史了解不够深入,对社会问题没有大方向的理解,我们可能会陷入盲人摸象的境遇。


 “我是少数族裔模范生,我骄傲。”

“I am proud to be a member of the model minority.”

首先,作为华人,我们确实应该为我们的成功感到骄傲并且继续努力,但是这不是作为歧视他人的借口。少数族裔模范生是美国主流社会给亚裔美国人贴的标签,不是亚裔自己给自己的,因为主流社会觉得“亚裔的文化精髓和自己的价值观很接近,所以是特别好的,所以亚裔成功了。”事实上,少数族裔模范生是一个刻板印象,即使是正面的,仍然是不准确的,充满了伤害性。


第一,亚裔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群体,这一词包括的人群范围太广阔了。少数族裔模范生并不能准确刻画每个亚裔族群。从平均受教育水平最高的日本裔到以难民身份来到美国的赫蒙人(Hmong),每一个群体的境遇都不同。

我们都知道数据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可能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结论与观点。亚裔家庭年收入中值(median household income)确实高于白人和全国平均线,整体受教育水平也高于白人。但是如果细看不同族群不同指标,描述的又是另一种现实。比如说在人均收入(per capita income)上只有印度裔超过了白人。亚裔家庭和儿童贫困率(families and children in poverty)高于白人群体,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比率却远远低于白人。亚裔住房自有率仍低于全国平均。在白人、非裔、拉丁裔和亚裔中,亚裔的贫富差距是最大的。今天的亚裔群体在职场还面临诸如“竹天花板”(bamboo ceiling)的歧视。


我想表达的是,亚裔群体作为一个少数族裔,在美国与非裔群体遭遇的歧视是不同类型的。非裔整个族群作为被征服、非自愿、类似种姓制度的少数族裔群体(conquered /involuntary /cast-like minority),他们所经历的痛是我们读读书、看看电影、学学历史无法切身感受到的。作为自愿少数族裔群体(voluntary minority)的我们也没有资格对他们轻松劝诫:“像华人一样努力工作、好好学习、家庭美满,你们黑人就能走出来了。”

第二,涉及到具体的华人群体,这个标签更不准确。美国华人在亚裔群体里是两极分化最严重的,英语用词是“bipolar”。亚裔家庭年收入中值和受教育水平高出全国水平,那是因为前面有日本、印度、菲律宾等族裔将平均值拉高。事实上华裔受教育水平远低于白人,更低于亚裔整体平均水平。华人说英文说得不好(speaking English less than “very well”)的比例仅次于越南裔,位列所有亚裔群体第二。“少数族裔模范生”这个标签最初创造出来是用来描述日裔,不是华人。


我们也不能把华人精英的经历与美国底层非裔的经历相比较,就像我们无法将奥巴马一家的非裔经历与在贫穷中挣扎的华人经历放在一起。


第三,这个刻板印象的伤害是巨大的,它让我们同时变成了歧视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它最初被创造出来的政治目的是为了维护白人的统治权和话语权,强化种族等级,加固“文化不兼容”这类现代种族言论。事实上,这个政治目的可能真的实现了,因为今天的亚裔群体生活在一个“白人排挤、黑人嫉妒”的困境中。它助长了美国社会对我们的隐性歧视,又让诸多亚裔为了虚假的期望而活——“ A− is an Asian F.”“如果你是一个优等生,你是应该的,谁让你是亚裔!如果你是一个差生,太糟糕了,真给你们亚裔丢脸。”

再讲一个小故事:

我的两位中国学生在外跑步,突然旁边有辆车减速,车窗降下来,里面的司机冲他们大喊:“人体计算机!(human calculator)”。他们说自己当时愣住了,等反应过来车已经溜了。事后他们猜测可能因为当时在运动,穿得比较邋遢,所以被人误当成非法移民过来的亚洲人了。

我听了他们的故事,愤怒且难过:愤怒“美国人觉得亚洲人数学好”的这个刻板印象是如此广泛;难过我的学生明明是受害者,却仍然把过错揽到自己身上。

“奥巴马都当过总统了,今天的美国已经没有种族歧视了。要是说有的话,就是平权法案吧,对亚裔最大的歧视。”

“There is no racism in America. Look, Obama is black. If racism exists, it would be affirmative action, the most racist policy toward Asian Americans.”

这句话的前半句属于典型的“后种族时代”(post racial America)论调。

首先是关于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的问题,他属于一小部分的非裔超级精英群体(transcendent elite),他并不代表大多数美国非裔今天的生活经验。他的团队在竞选时低调处理了他的种族背景,大概的意思就是他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只是恰巧他的肤色是黑色的。在竞选时,那些和种族问题密切相关的话题,他的团队都巧妙地避开了。而选举当天,为他和为另一个白人候选人麦凯恩投票的选民,种族分化史无前例。

奥巴马执政八年,种族问题不但没消除,反而更严重。《白人脆弱》(White Fragility)的作者Robin DiAngelo根据研究认为种族憎恨与白人的集体文化焦虑为川普当选总统助了力。今天美国正在发生的一切也恰恰证明了美国并没有到达“后种族时代”。真心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到达“后种族主义时代”(post racist era)。

再看平权法案,这个话题比较复杂。为了节省篇幅,中文请看文后知乎上TigerW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请问你对美国的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有什么理解?》。


总之,平权法案要做的是在社会范围内重新分配历史遗留的不平等社会资源,它帮助的是被边缘化、处于弱视的群体,属于社会公正的一部分。它有效果吗?看看针对女性教育的平权法案,你的心里可能会有一个答案。

下面这张图再分享给大家,如果我们关注的是社会全景、历史与未来,我们会更倾向于平权法案;如果我们看到的只是自己脚下有一块砖,别人有三块,心态就会完全不一样。

“当今社会所有的种族问题,都是那些少数族裔自己的错,为自己不够努力找借口。黑人拥有的已经够多了,他们怎么还这么贪心。”

“Any remaining racial or ethnic inequality is the fault of members of the minority group who simply are not working hard enough or who suffer from other, largely self-imposed, cultural disadvantages. Why are they so greedy? Minority groups, especially African Americans, have already gotten more than they deserve.”


非裔美国人在美国经历的历史压迫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奴隶制时期,2)吉姆·克劳法(Jim Crow laws, 1877-1960s) 统治下法律上的种族隔离时期(De jure segregation),3)该法律被废除后事实上的种族隔离时代(De facto segregation),4)民权运动后的现代种族主义时代。


民权律师米歇尔•亚历山大(Michelle Alexander)把今天的这种体制性歧视称作“新吉姆·克劳”。这种不公正性,在民权运动以后,仍然渗透到非裔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教育体系(教育资源不平等、标准化考试、反“平权法案”、学校通向监狱school to prison pipeline)到司法系统(毒品战争War on Drugs、种族归纳racial profiling、大规模监禁mass incarceration、暴力执法police brutality),从医疗系统(低保险覆盖率high uninsured rate、按种族给药race-based medicine、高孕妇死亡率high maternal mortality)到居住条件(白人群飞white flight、划红线redlining、食物沙漠food desert),再到大家讨论的就业歧视,这里面的每个问题都极其复杂,但是它对非裔甚至其他少数族裔造成的伤害是实实在在的。


借用6月4日民权领袖夏普顿(Al Sharpton)在佛洛依德追悼会上发表的悼文中使用的一个比喻,以上的种种不公正就像警察肖文压在佛洛依德脖子上的膝盖,它让非裔无法呼吸。他说:“非裔无法呼吸,不是他们的肺坏了,而是他们的脖子被压住了。”

“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 BLM)这场运动的兴起正是为了反抗这些系统性歧视。它在说,我们每个人的命都是命,所以也请你把黑人的命当做命。把我们自己当成其中的一员,如果我们从小到大都需要因为这些歧视而担惊受怕,还常被他人忽视、误解、伤害,我们还会觉得这些要求太贪心了吗?


文后我会分享一些Ted演讲和书籍,请大家听听关于非裔美国人今天的故事。如果僵硬的数字无法说服你,希望有血有肉的故事可以引起你的共情。我一直认为,阅读、写作、学习的过程,充满了想象力,是培养同理心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暂时放下自己所有的,背起他人的人生包袱,走他人走过的路,品尝他人的酸甜苦辣。

然后有人又会说:“可是黑人犯罪率高,贫困率高,也是事实啊。”对,这些都是事情,但是这不是因为他们是黑人的缘故,而是因为他们生活在贫困中。贫穷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肤色不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再重复一遍,贫穷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肤色不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如果我们也是一出生就在贫困的泥沼中挣扎,我们也同样可能会毫无斗志、自制力差、辍学、未婚先孕、酗酒吸毒、数次离婚、过度肥胖、得糖尿病心脏病、拉帮结派、滥杀无辜,而这就是“贫穷文化(the culture of poverty)”


在贫穷中挣扎的人、中产阶级、富人,这三个社会阶层的思维方式、价值观都是不同的。被贫穷世代绑架的人们,无论肤色与国籍,都难以逃脱以上问题。贫穷是跨越种族、国家与文化的。


我们的一生都是在种种选择与决定中构建起来的。每个人都做选择与决定,有的时候是好的决定,有的时候很糟糕。那些在世代贫穷(generational poverty)中成长起来的人,他们因为自身思维的局限性和周围负面环境的影响,更容易做出更多的坏选择。“出淤泥而不染”其实很难。而在美国,如果你是非裔,那么因为糟糕的决定而需受到惩罚时,这种惩罚往往更严厉,后果更严重。


事实上,穷人跨越到中产,要比中产跨越到富人阶层更难。因为贫穷其实不是“没有钱”这么简单的概念,它的本质是缺乏资源(lack of resources)。物质的保障只是其中之一,跨越阶层更需要以下八种资源——稳定情绪、认知能力、精神信仰、身体健康、支持系统、人际关系(榜样)、掌握中产阶级隐形规则、规范的语言。看一看特雷弗•诺亚(Trevor Noah)的自传《天生有罪》(Born a Crime),他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母亲和周围榜样给予他的上述资源。另一个中文翻译《以母之名:她教我用幽默与微笑对抗世界》似乎很贴切。

当然,这并不是在给穷人找借口,只是希望大家可以理解到问题的本质在哪里。穷人要跨越到中产,打破贫穷的恶性循环,唯一的出路就是教育,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知识改变命运”。只有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或多或少地获得以上九种资源,爬出贫穷的沼泽。但是今天的美国教育资源却又因为体制性种族主义而不均,美国的城市教育(urban education)类似于中国的农村教育,而学生面临的问题也和中国的留守儿童问题有很多相似性。

美国今天系统性的歧视加上过去历史留下的伤害,让大多数的非裔美国人在贫穷的隧道里蹒跚前行,却看不到一丝希望的亮光。所以我们才说美国的种族问题非常复杂,因为它和贫穷纠缠在一起,又有历史压迫这位母亲、社会偏见这位父亲。

那些责怪非裔群体懒惰、暴力的言论,属于典型的“受害者有罪论”。这就像我们在讨论今天的女性在职场被性骚扰,不去看权利差距下造成的“男性强权、女性势弱”的问题,反而怪这个女人穿着暴露、故意勾引人。前者是“系统性歧视”,是土壤与根基的问题;后者是“受害者有罪论”。


人类自私的本性让我们更容易认为这是他人的错,而不是我们自己的错。如果我们想要与弱势群体站在一起,也就意味着我们得背起他人身上沉重的包袱,把别人的苦难当做自己的苦难,而这样的生活很累很累。

“集体主义观念强、进取心强、热爱工作、家庭角色适应性强、热爱家人、宗教性强、强调和谐与平衡、口述传统强、倾向于多元思维方式(与“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方式相反)、重视当下……”当你看到这些词汇的时候,你觉得它们描述的是哪个群体?亚裔?白人?事实上,就像我们大部分人一样,大部分的非裔都是温暖善良的,作为一个群体以上是他们的文化价值观与态度。


关于反种族主义教育的一些重要概念

就像我反复强调的那样,美国的种族问题、历史压迫、贫穷文化盘根错节,非常复杂,如果我们对这些背景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是无法理解今天在美国发生的一切的。同样的,脱离了美国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美国今天的问题可能会让人觉得费解,甚至会产生误解。

如果你对以下概念很陌生,那么你对美国的种族问题很有可能会产生误解,甚至发表了带有种族主义的言论而不自知。因为很多词,对你来说可能是第一次听说,在中文里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对等词汇。篇幅原因,我无法展开讨论这些概念,但是真心地希望大家可以花一些时间去网上搜索、学习一下。

在美国,社交媒体将下面的词汇从学术界带到了大家的面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反种族主义教育。这几天我在网络上还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些华裔二代、三代都在积极分享、学习以下这些词汇的中文,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中文里没有这些词汇,无法向发表各种负面言论的父母解释美国今天的问题。

● 优势阶级(dominant group):掌握社会经济资源、政治权、话语权的人,与人数多少无关。美国白人,主导美国主流文化,掌握了美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话语权。我教的学生绝大多数属于这一群体,但是每年都会有一两个白人学生问我WASPs代表了啥,Anglo culture这个词儿啥意思。

● 弱势阶级(minority group):缺少社会经济资源、政治权、话语权的人,往往拥有显著的特征,例如外表、文化、信仰等与优势阶级不同,与人数多少无关。美国的少数族裔,我的课堂上学习以下十个族群:美洲原住民、墨西哥/波多黎各裔、非裔、中国/日本/韩国/越南裔、犹太裔、穆斯林。每个族群都从以下十个方面进行探讨: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贫困与经济问题、历史压迫、语言与艺术、种族主义与偏见、社会政治因素、育儿方式、宗教习俗、家庭结构、文化价值观与态度。

● 种族(race):你知道种族不是一个生物学上的概念(biological concept)吗?种族的概念没有任何基因学上的支持,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学人造的概念(social construct),这个概念是美国独特的历史创造出来的。力荐PBS纪录片《种族,一个虚幻的概念》(Race: The Power of an Illusion)。很多美国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是“种族是真的,种族主义不是真的,不要去讨论。(Race is real. Racism is not real, and we should avoid talking about it.)”其实应该反过来才对——种族不是真的,种族主义是真的,我们需要去讨论。(Race is not real, but racism is real, and we should talk about it.)

● 种族色盲(racial color blindness):“能者上,不要看肤色!”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前半句,请看这本书《精英治国是一种谬论》(The Myth of Meritocracy: Why Working-Class Kids Still Get Working-Class Jobs),作者是英国人但是内容放在美国完全适用。英雄不问出处,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美国梦”在今天的美国已经不适用,因为美国的社会分层非常严重,阶级流动性很低。看下图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曲线》(The Great Gatsby Curve),苦涩的现实告诉我们,今天的美国(+中国)是一个“拼爹”的时代,人生逆袭仍是一场梦。要想实现美国(+中国)梦,你可能得去丹麦。

后半句,请搜Ted演讲《色盲还是色勇?》(Color Blind or Color Brave)?种族色盲的本质问题是否认了每个人的文化背景差异,把白人群体的经验与标准当做了普世标准。特别是在教育中,一个种族色盲的老师也就意味着否认了个体差异,否认了差异化教学,否认了弱势学生需要的是“公正”(equity)而不是 “公平”(equality)。

● 白人特权(white privilege):仅仅生而为白人就能拥有的东西,而其他弱势阶级的成员可能需要很努力付出很多代价才能拥有,比如丰富的教育资源、就业机会、购房自由、定居自由等等。很多白人对自己拥有的这种“不劳而获的隐性资源”不自知或否认,却又把自己的世界当做“正常”与“标准”。该词由佩吉•麦金托(Peggy McIntosh)发明,奠基之作《白人特权》,已被引用5117次, 她还有一个Ted演讲也非常棒。

当然还需要理解的是我们每个人因为性别、阶级、信仰、国家、地域等都有不同的特权,有特权不是一种罪,关键是我们看到自己的特权了吗?我们用它来帮助他人了吗?

● 白人至上主义(white supremacy)与白人内疚感(white guilt):两种极端。前者的代表曾经是3K党,今天是Identity Evropa。后者是我作为一个非白人老师在教育我的白人学生时时刻警惕的。

● 偏见与歧视(prejudice vs. discrimination):偏见是想法,歧视是行为。两者都有个人与社会两种层面。关于偏见,请看我上一篇文章《病毒无国界,偏见亦无国界》

● 历史给今天社会遗留下的歧视(past-in-present discrimination):比如二战后的GI Bill。美国白人老兵拿到了政府的资助,在城市外买地筑家,象征美国中产阶级、带着绿色草地白色栅栏的郊区逐渐形成。黑人老兵却没有得到这样的资助,也不被允许在郊区买房,于是非裔美国人继续在城市中挣扎。再加下后来的“划红线”政策(redlining),郊区越来越富有,城区越来越贫穷。富有的地方,教育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良性循环;贫穷的地方,各种资源恶性循序。

● 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阶级(贫穷)、性别(女性)、种族(少数民族)、移民者、年龄(老人)、身体健康(残障人士)等等,各种歧视就像一条十字路口(intersection),相互交叉叠加。比如说非裔女性受到体制的双重压迫,她们的收入中位数是所有族裔里最低的,但是如果又恰巧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那么歧视会更严重。顺便再说一句,全美无论哪个族群,女性收入中位数都远低于男性收入中位数。


每个族裔都有自己的困境

“白人文化普世标准”(dominant white culture assumption)下,在美国的不同少数族裔都面临着不同的现代种族歧视,在我的课堂上,我们会针对每个族群的代表性问题进行探讨:

● 美洲原住民为什么被贫穷问题世代困扰(25%的贫困率,保留地上失业率在50%-90%之间)?运动竞赛中该不该用原住民吉祥物?

● 关于拉丁裔的“非法移民者”刻板印象从何而来,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有那么多——例如把非白人误当成服务员——的种族微歧视(racial microaggression)?

● 关于亚裔的“少数族裔模范生”刻板印象准确吗?从何而来,又意味着什么?

● 犹太裔与穆斯林占美国人口3%,但是79%的仇恨犯罪(hate crime)是针对他们的,我们该如何反抗社会偏见、个人偏见?

● 当然还有这段时间热议的非裔群体与 “系统性种族主义”和“制度性歧视”。

美国的社会歧视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绝大部分是隐形的。这些隐形歧视加固了我们潜意识里的偏见,而我们的隐性偏见又会催化更多的社会歧视。可怕的不是可以看见的、赤裸裸的歧视,而是我们对内在偏见、认知束缚不自知,对系统性种族主义亦视而不见。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著名的克拉克娃娃实验(the doll test)让社会从孩子天真无邪却又无比残忍的答案中看到了事实上的种族分离对孩子的心理伤害,美最高法院最终判定种族分离的教育政策违宪。而这种伤害今天仍在继续,作为一名母亲和老师,每次给我的学生看视频《像我这样的女孩》(A Girl Like Me),我都会流泪。


我真心祈祷我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会把黑色、黄色与低劣联系起来,亦不会把白色与高尚联系起来。而反抗这个歧视文化的过程,仅仅依靠我们个人的家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一个公正、充满了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的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


哈佛大学的内隐联系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也是利用上述心理机制,帮助我们挖掘存在潜意识里的偏见。鼓励大家都做一下。(https://implicit.harvard.edu/implicit/takeatest.html)


如何行动?

《排华法案》之后,特别是1964年以后来到美国的中国人,我们今天在美国享受到的公正待遇很大一部分是以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千千万万非裔美国人奋斗而来的民权果实。我们和他们应该是团结在一起的,而不是相互歧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从接受“反种族主义教育”开始。如果这场BLM运动真的取得成效,美国社会真正消除掉那些隐形歧视(虽然我个人对此抱很小的希望),我很好奇那些未来可坐享成果、现在却高呼反对的人们会如何自处。


那么,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需要怎么做呢?

首先是接受教育,教育自己、教育孩子,和多小的孩子谈论“种族”这个文化概念都不算早。

其次是发声,为自己,为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发声。拿着你的勇气与知识,参与到对话中。这不是圣母心泛滥,即使是从自私的角度来讲,如果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够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大家也需要为社会公正做贡献。


其次,利用自己的各种专长和能力(expertise & skills)、特权(privileges)、身份(identities),为已经充满了多样性与包容性的美国,贡献更多的多样性文化、包容性理念。


这里我还想分享一个小故事:

前年我带当时一岁半的老大去市里的图书馆儿童区玩儿,一直坚持双语养娃的我在公共场合也和孩子说中文。旁边一个玩乐高的白人小朋友,大概四五岁的样子,听到了我们的谈话,他问我:“你在说日语吗?”我当时还心想:“哇,这个小朋友好厉害,竟然知道我们在说一种亚洲语言。”于是我就笑眯眯地和他对话:“不是啊,我们说的是中文,不过你很棒哦,竟然知道日语。那你知道你说的是什么语言吗?”

“我说的是正常的语言。”原话——I speak normal。

他的回答,犹如当头棒喝,震醒了我作为母亲与教育者的灵魂。于是我常常主动提出在儿子的幼儿园为小朋友们读绘本、介绍中国文化,也在当地图书馆组织中文故事会,为小朋友们讲中文故事。我希望更多的华人面孔、语言与文化,可以为我所生活的城市增加文化多样之美,更可以让不同族群之间相互接纳、相互包容。


结语

或许读完这篇文章,学习了文末的资料以后,你觉得对自己的已有观念冲击很大,那么就说明你在理解、消化这个话题。

也许你根本不同意我说的,没关系,因为我理解。我们每个人成长经历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且都有自己的“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再者,在接受新信息时我们都有一个心理学上的“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当别人试着改变我们的观点时,我们反而会更加坚定自己原有的想法。事实与数据并不能轻易地动摇我们。虽然“事实并不会改变我们的想法,但是友谊可以。”如果你对非裔群体有负面想法,真心希望你可以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多交几位非裔朋友,然后你就会发现他们和你一样善良、美好、可爱。

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不时浮现出曾经在中国教过的来自于世界各地四十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他们对中国的热爱与包容,还有只教了一年却仍和我有联系的新疆学生——可爱年少且努力,松松幼儿园里唯一的男性非白人幼师Mr. A——松松最爱的老师,我先生指导的、请到家里的富布莱特奖学金留学生——充满了才华与理想,我指导、授课的学生——对教育热忱满腔,还有我自己在中国与在美国的身份……

即使不赞同也没关系,因为这不是一场辩论,而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并且反种族主义教育认知不是一次阅读、一个Ted演讲、一学期的课程就能获得,这将是一场终身学习。我常常有学生毕业几年后回访学校,告诉我:“老师,你以前讲的内容很多我都觉得无法理解,也不是很赞同,但是出社会以后,特别是和其他少数族裔成员互动后,你讲的很多内容也就能理解了。”


我先生在大学里做国际留学生指导和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培训,而我是一名汉语老师,我们两个都认为反种族主义教育认知与跨文化能力、外语水平一样,每个人的背景知识、已有观念不同,反种族主义认知阶段不同,需要的辅助资源(scaffolded resource)也会不同。这恰恰就是教育公正(educational equity)的体现。

这篇文章看似讲述的是美国的问题,其实它讲述的也是欧洲各国的问题、澳大利亚的问题,也是中国的问题。

全球化带动人口流动,文化碰撞,经济竞争,权利角逐,只要我们把自己划入不同的族群,那么种族主义就不会消失,但是我们仍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减少它的恶。


鼓励深入学习

大汇总链接(内容虽然说是给白人的,我们也可以学习):

如果以下内容让你觉得太多太复杂了,那就只看这第一个链接,结合自己的背景和已有观念,然后去选择合适的辅助资料。里面有很多资料是我课堂上使用的,还有一部分资料非常新。

  • Scaffolded Anti-racism Resources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PrAq4iBNb4nVIcTsLcNlW8zjaQXBLkWayL8EaPlh0bc/preview?fbclid=IwAR1jzirmsZlUQulkAYiNEJioQMxFRh7Yt92dr67phFSTzJfVh_gGMhyxtEw&pru=AAABcpnB1fE*QMQDq8CXoOHuUI6226aKmA

  • The Green Project Advocacy: Fighting Racism & Injustice Open-Sourced Library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m3cshrB890PaBaU6oqjPzxEJ--PogGGKKEelMCV9PDk/edit#gid=440208449

  • Anti-racism Resources for White People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BRlF2_zhNe86SGgHa6-VlBO-QgirITwCTugSfKie5Fs/preview?pru=AAABcri0dYU*ADM4CToC8lplYpw0VQhL_Q

  • 75 Things White People Can Do for Racial Justice

    https://medium.com/equality-includes-you/what-white-people-can-do-for-racial-justice-f2d18b0e0234

我想教育下一代:

  • 绘本《反种族主义的宝宝》AntiRacist Baby(6月16日出版)

  • 儿童版——系统性种族主义(systemic racis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rHIQIO_bdQ

  • 《和多小的孩子谈论“种族”都不算早》:They’re Not Too Young to Talk about Race

    http://www.childrenscommunityschool.org/social-justice-resources/

  • 《如何养育反种族主义的孩子》How to raise anti-racist kids: 20 resources for parents

    https://www.mother.ly/child/how-to-raise-anti-racist-kids

  • 复制著名的“克拉克娃娃实验”(the doll test)——A Girl Like M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WyI77Yh1Gg&feature=share&fbclid=IwAR3-IsMmWKtaxreKkj6so4-7TpFrm6Kn3wK4fRuVOr4HDW-zmQnjgmpIAco

  • 教育宽容Teaching Tolerance:

    https://www.tolerance.org/

  • 非裔美国人历史文化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

    https://nmaahc.si.edu/learn/talking-about-race/topics/being-antiracist

我想了解“种族”和“种族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和影响:

  • 《种族,一个虚幻的概念》(Race: The Power of an Illusion)

    https://www.pbs.org/race/000_General/000_00-Home.htm

  • 现代种族主义(Modern Racism)

    https://www.opendemocracy.net/en/can-europe-make-it/modern-racism/

种族身份认同与发展

  • 著名心理学家Janet E. Helms的白人身份认同与发展理论White Racial Identity Development:

    https://www.boisestate.edu/mss/tunnel-of-oppression/inside-the-tunnel/helms-white-racial-identity-development-model/

  • 有色人种、跨种族人群、白人身份认同与发展总结:

    https://www.racialequitytools.org/resourcefiles/Compilation_of_Racial_Identity_Models_7_15_11.pdf

我想理解“白人特权”这个概念:

  • 佩吉•麦金托(Peggy McIntosh)奠基之作

    https://www.racialequitytools.org/resourcefiles/mcintosh.pdf

  • 《解构白人特权》Deconstructing White Privilege with Dr. Robin DiAngel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3&v=h7mzj0cVL0Q&feature=emb_title

  • 《白人特权究竟是什么?》(What Is White Privilege, Really?)

    https://www.tolerance.org/magazine/fall-2018/what-is-white-privilege-really

  • 白人文化普世标准dominant white culture assumption

    https://www.racialequitytools.org/resourcefiles/whtieculturehandout.pdf

  • 漫画《盘子上:机会平等》(On a Plate: Equality of Opportunities)

    https://www.rnz.co.nz/news/the-wireless/373065/the-pencilsword-on-a-plate

  • YouTube视频Life of Privilege Explained in a $100 Ra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K5fbQ1-zps

种族色盲:

  • 《种族色盲:新的种族主义?》Colorblindness: the New Racism?

    https://www.tolerance.org/magazine/fall-2009/colorblindness-the-new-racism

我想知道为什么大多数美国白人中产都住在郊区,而很多有色少数族裔蜗居在城市贫民窟:

  • A 'Forgotten History' Of How The U.S. Government Segregated America

    https://www.npr.org/transcripts/526655831

教育人类学大师John Ogbu专业论文《自愿少数族裔群体和非自愿少数族裔群体》

  • https://faculty.washington.edu/rsoder/EDUC310/OgbuSimonsvoluntaryinvoluntary.pdf

亚裔我来了解一下吧:

  •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关于亚裔的几组数据

    https://www.pewresearch.org/fact-tank/2017/09/08/key-facts-about-asian-americans/ 

  • Code Switch是NPR的一个播客节目,每期话题都聚焦种族与文化。

    《“少数族裔模范生”误解再现,被用来分裂亚裔和非裔的楔》 'Model Minority' Myth Again Used As A Racial Wedge Between Asians And Blacks

    https://www.npr.org/sections/codeswitch/2017/04/19/524571669/model-minority-myth-again-used-as-a-racial-wedge-between-asians-and-blacks

  • 《亚裔美国人和刻板印象》Asian-Americans and Stereotypes

    https://www.nytimes.com/2015/10/18/opinion/sunday/asian-americans-and-stereotypes.html

  • 《当仇外情绪像病毒一样传播》When Xenophobia Spreads Like A Virus

    https://www.npr.org/2020/03/02/811363404/when-xenophobia-spreads-like-a-virus

  • 明大亚裔历史学教授Erica Lee两本书:《亚裔美国的创生》The Making of Asian America: A History以及《亚裔美国人和刻板印象》Asian-Americans and Stereotypes

拉丁裔我也来了解一下吧:

  • 获得普利策新闻奖“音频报道”首殊的播客节目《这就是美国生活》(This American Life) ——《出局的人群》(The Out Crowd)讲述受川普“留在墨西哥(Remain in Mexico)”政策影响的洪都拉斯难民在墨西哥边境的艰难境遇。(我听的时候哭了好几次。)

    https://www.thisamericanlife.org/704/our-pulitzer-winning-episode

我阅读能力很强,给我来点书吧:

这几本书有的一跃成为了美亚书单榜首,有的暂时脱销,从侧面说明了人们正在看到“房间里的大象”,并且愿意接受反种族主义的教育,而这就是一种进步。

  • 即将担任波士顿大学反种族主义研究中心主任的Ibram X. Kendi的两部著作:

    1)Stamped from the Beginning: The Definitive History of Racist Ideas in America (2016年国家图书奖)

    2)How to Be an Antiracist (已脱销)

  • Michelle Alexander的力作《新吉姆·克劳:种族色盲时代下的大规模监禁》(The New Jim Crow: Mass Incarceration in the Age of Colorblindness),亚马逊上两千七次四星半评分,有时间一定要看书。她也有一个Ted演讲。再推她在芝加哥大学的演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ln1JwDUI64

  • Ta-Nehisi Coates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告诉他作为一名生活在美国的黑人男性意味着什么样的危险:Between the World and Me (2016年国家图书奖) (已脱销)

  • Beverly Daniel Tatum讲述种族与身份认同,第四章涉及黑人与白人以外的种族身份构建:Why Are All the Black Kids Sitting Together in the Cafeteria?: And Other Conversations About Race (亚马逊全五星)

  • DiAngelo发明“白色脆弱”一词——White Fragility: Why It's So Hard for White People to Talk About Racism (已脱销)

    附带讨论问题:

    https://www.bookbub.com/blog/book-club-question-for-white-fragility-by-robin-diangelo?position=4&source=multicontent&target=title

  • 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Eugene Robinson对美国非裔群体进行社会阶层剖析——Disintegration: The Splintering of Black America

  • 贫穷、教育、阶级与种族,出版25年销售180万册,教育家Ruby Payne的《理解贫困的一种框架》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Poverty (https://www.ahaprocess.com/)

  • 公益律师Bryan Stevenson的《正义的慈悲:美国司法中的苦难与救赎》Just Mercy: A Story of Justice and Redemption

  • 更详尽的书单:84 Antiracist Books to Read and Reread Now and Always

    https://www.readitforward.com/essay/article/antiracist-books-to-read-and-reread/

我英文不行,中文资料来一点儿:

  • 知乎回答David Rand《美国种族主义问题》

    https://zhuanlan.zhihu.com/p/20092352

  • 现代种族主义是真的吗?Is Modern Racism Real? http://blog.creaders.net/u/1347/200811/28294.html

  • 美国系统性种族主义理论综述

    http://www.bjshkx.net/CN/article/openArticlePDF.jsp?id=659

  • 国的种族与少数民族问题

    http://www.shehui.pku.edu.cn/upload/editor/file/20171123/20171123145754_0460.pdf

  • 《“模范少数族裔”对亚裔美国人意味着什么》

    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151019/c19roomfordebate-asian/dual/

  • 知乎回答TigerW《请问你对美国的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有什么理解?》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29003

Ted演讲,知识共享

“种族和种族主义到底是什么?”“非裔美国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美国的司法体系、教育系统等等到底有什么问题?”“其他少数族裔呢?””如何与孩子讨论如此深刻的话题?”“我可以做些什么?”…………71个Ted演讲分享给你,希望你可以从中找到一部分答案。

再分享几个问题,帮助你深入思考这些演讲:

1) 演讲者:演讲人是什么身份?他有什么成就使得他可以上Ted的舞台和大家分享这个话题?

2) 主旨概括:Ted的主旨是“Ideas Worth Spreading”。那么这个演讲值得分享的创想是什么呢?

3) 联系自己:哪部分演讲内容让你深受启发,将会给你带来怎样的影响与改变?

4) 评价反思:演讲者是如何分享自己的观点的?(数据、案例、逻辑、故事、图像……)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1. Aaron Huey: America’s native prisoners of war

  2. Adam Foss: A prosecutor’s vision for a better justice system

  3. Alice Goffman: How we’re priming some kids for college – and some others for prison

  4. Anthony Peterson: What I am learning from my white grandchildren – truths about race

  5. Brittney Cooper: The racial politics of time

  6. Brittney Barron: What Beyoncé taught me about race

  7. Bryan Stevenson: We need to talk about an injustice

  8. Benjamin Williams: Disrupting the school to prison pipeline

  9. Beverly Tatum: Is my skin brown because I drank chocolate milk?

  10. Candis Watts: Three myths about racism

  11. 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The danger of a single story

  12. Clint Smith: How to raise a black son in America

  13. Clint Smith: The danger of silence

  14. Clint Smith: Ode to the only black kid in the class

  15. Dalia Mogahed: What it’s like to be Muslim in America

  16. Dave Troy: Social maps that reveal a city’s intersections –and separations

  17. David Ikard: The danger of whitewashing black history

  18. David William: How racism makes us sick

  19. Dena Simmons: How students of color confront impostor syndrome

  20. Dorothy Roberts: The problem with race-based medicine

  21. Douglas Wood: Prison to school pipeline: education as transformation

  22. Dushaw Hockett: We all have implicit biases. So what can we do about it?

  23. Eve Abrams: The human stories behind mass incarceration

  24. Elizabeth Dobson: How to fix our sub-conscious racism?

  25. Eric Deggans: How to talk about race

  26. Gary Haugen: The hidden reason for poverty the world needs to address now

  27. George Takei: Why I love a country that once betrayed me

  28. Grace Lin: The Windows and Mirrors of Your Child’s Bookshelf

  29. Hans Rosling: New insights on poverty

  30. Howard Stevenson: How to resolve racially stressful situations

  31. Howard Wallace: Everyday struggle: switching codes for survival

  32. Ibram Kendi: How to build an antiracist world

  33. Jabari Lyles: Black self / white world –lessons on internalized racism

  34. Jacqueline Novogratz: An escape from poverty

  35. James White Sr.: The little problem I had renting a house

  36. James White Sr.: 50 years of racism –why silence isn’t the answer

  37. Jamila Lyiscott: 3 ways to speak English

  38. Jamila Lyiscott: Why English class is silencing students of color

  39. Jeffrey Brown: How we cut youth violence in Boston by 79 percent

  40. Jennifer Chernega: Let’s talk about race

  41. Kandice Sumner: How America’s public schools keep kids in poverty

  42. Linda Cliatt-Wayman: How to fix a broken school? Lead fearlessly, love hard.

  43. Mena Fombo: No. You cannot touch my hair

  44. Maggie Anderson: My black year

  45. Majora Carter: Greening the ghetto

  46. Math Whiz: Does racism affect how you vote?

  47. Melanie Funchesss: Implicit bias —how it effects us and how we push through

  48. Mellody Hobson: Color blind or color brave?

  49. Megan Ming Francis: Let’s get the root of racial injustice

  50. Michael Smith: Black murder is normal

  51. Michelle Alexander: The future of race in America

  52. Miriam Perez: How racism harms pregnant women —and what can help

  53. Mwende “FreeQuency” Katwiwa: Black life at the intersection of birth and death

  54. Paul Rucker: The symbols of systemic racism —and how to take away their power

  55. Peggy McIntosh: How to recognize your white privilege —and use it to fight against inequality

  56. Priya Vulchi and Winona Guo: What it takes to be racially literate

  57. Regina Bernard-Carreno: The underlying racism of America’s food system

  58. Rich Benjamin: My road trip through the whitest towns in America

  59. Safwat Saleem: Why I keep speaking up, even when people mock my accent

  60. Stephen Ritz: A teacher growing green in the South Bronx

  61. Suzanne Batakat: Islamophobia killed my brother. Let’s end the hate

  62. Sue Borrego: Understanding my privilege

  63. Tan Le: My immigration story

  64. Tara Houska: The Standing Rock resistance and our fight for indigenous rights

  65. Taiye Selasi: Don’t ask me where I’m from, ask me where I’m local

  66. Tiffany Jana: The power of privilege

  67. T. Morgan Dixon and Vanessa Garrison: The trauma of systematic racism is killing Black women

  68. Vernā Myers: How to overcome our biases? Walk boldly toward them

  69. Victor Rios: Help for kids the education system ignore

  70. Yassmin Abdel-Magied: What does my headscarf mean to you?

  71. Zachary Wood: Why it’s worth listening to people you disagree with


相关话题:

病毒无国界,但是文化有国界

病毒无国界,偏见亦无国界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9: 天朝归来喜羊羊
2019: 共产党是骂不倒的
2018: 川普大让步了,三胖却啥都没答应,川普
2018: epochal event--怎么样?川普能得诺奖
2017: 嘿嘿,老穿幕僚一个一个竞相赞美吾皇万
2017: 哈佛教授著述论未来中美之战,12/16几
2016: 梦男这个没有民族气节的家伙,支持土豆
2016: 中国人争吵支拿,证明他们比日本文化落
2015: 从四名留守儿童喝农药自杀看打工经济与
2015: 中国当前的主要问题不是“共”,而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