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國民黨接連失敗,島內外氣候正起變化|過分自戀不會有真正的國際話語權
送交者: 一草 2021年12月29日16:10:34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國民黨接連失敗,台灣島內外氣候正在起變化

ZT Original 丁咚 亞歐視點 2021-12-29 22:47

在年初的大選中慘敗的國民黨,推動對民進黨當局信任投票——“四大公投”,再遭滑鐵盧,民望跌至低谷,在隨後的台灣多項民調中支持率落後。

《美麗島電子報》本月開展民眾認為誰最適合擔任下屆領導人的民調顯示,國民黨籍的新北市長得票22%,國民黨主席朱立倫4.5%,而台灣當局副領導人賴清德則以30.6%居於榜首,相比較10月份的民調,上升了5個百分點,顯示出“四大公投”的後續效應仍在顯現。

在另一項由台灣民意基金會發起的“2021四項公投後台灣民意新趨向”民調中,受訪者46.4%贊同蔡英文處理台灣事務的方式,44%“滿意”民進黨當局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46.2%支持蘇貞昌所領導機構,均超過不滿意率。

在同一項民調中,對台灣地區政黨的支持率,民進黨也以31.8%高出國民黨12.2個百分點,繼續拉開差距。

發起對民進黨當局信任投票的“四大公投”的最後結果,實質上成為對國民黨自己的信任投票,至少說明三個問題:

國民黨沒有從大選慘敗中痛定思痛,吸取足夠的教訓,因應台灣、地區及國際情勢變化,進行脫胎換骨的自我改造,以嶄新面貌回應選民的失望,政綱和政治話語均落後於形勢,在政治邊緣化、衰弱化的道路上繼續下滑。

國民黨中央沒有建立強有力、有聲望,順乎民意的領導團隊,朱立倫回鍋擔任主席,變成該黨江河日下的新象徵——居然找不到一個像樣的政治人物來領導亟待重整、變革,再造新貌的在野黨,以期有朝一日重掌政權。

接連在大選、“四大公投”中獲得勝利的民進黨當局穩住內部局勢,民望持續上升,同時隨着印太地區日益變成全球矚目的焦點,其外部支持和援助將不斷提升,兩者結合使民進黨當局更趨強勢,利於其主導政局走向,並將擁有足夠的舞台在下屆大選前充分施展拳腳,進一步贏得民意,從而為新一屆大選做好鋪墊。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均已制定自己的“印太戰略”或準備制定,關注並圍繞台海局勢的和平與穩定發聲常態化,部分國家在台海實施“航行自由”行動及在台海周邊開展其他軍事行動也日益頻繁,它們都將助長民進黨當局的聲勢。

尤其是超級大國在新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中就四項條款及邀請台方參加明年舉行的環太軍演達成兩黨共識,使其變成“太平洋威懾倡議”的重點內容,台灣地區由此將在美國的印太戰略中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

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施政與超級大國領銜的西方國家的強勢支持,形成彼此撐持、互動及促進的態勢。

美國與台灣方面合作已經形成了一股“改變現狀”的自然流向,從這一態勢看美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傑克·沙利文不久前就維護台海“現狀”所發表的觀點,就可以看出其玄妙之處:以美方重新強調的自身的“一個中國”政策為基軸,以“台灣關係法”、對台六項保證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為框架,美國是要以重塑的“台海現狀”為現狀,促使大陸同意台海新的戰略現實。

隨着國民黨的接連慘敗,台灣島內政治局勢正形成一家獨大格局,再加上美國及西方國家愈來愈強的支持態勢,正使風雨飄搖之中的國民黨陷入進退維谷之中:進,要向民進黨看齊,向美國的台海對策看齊,徹底改弦更張,還不能假心假意、半心半意,否則難過民意關;退則在政治上毫無立足之地,最終將被逐出局。

正因如此,在國際格局和大國關係大氣候及台灣島內小氣候聯動的背景下,應該看到,以台灣地區將要來臨的新一屆大選為臨界點,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兩岸關係、台海形勢,都正逼近一個關口,一個十字路口。

怎麼跨過,成為一個重大現實課題。提前充分研判,並做好心理上的、戰略上的、實務上的準備,至關重要。


復旦教授:過分自戀不會有真正的國際話語權,法家的權謀術不會贏得尊重

ZT 溪陽東 12/14 09:13 文化領域達人

作者簡介:唐世平,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教授


在我看來,過於沉迷於中國古代甚至近代歷史中是極其不健康的。

中國公眾和精英更需要的是理解現代世界的形成,因為不理解現代世界的形成,就無法理解現代中國的形成,也無法理解當下的中國。

因此,我們應該少一點中國歷史,多了解世界文明。

01

古代中國歷史 幾乎沒有“現代意義”

中國歷史,特別是公元一八四〇年前的歷史,其實是非常乏味的:它只是一部改朝換代的歷史,除了董仲舒和王安石的變法之外,基本沒有根本性的變革。至少,遠不如公元一五〇〇年後的世界歷史對我們更為重要。

更糟糕的是,太沉迷於中國歷史,還會讓我們從上到下都潛移默化地陶醉於中國歷史中最為核心的東西:權謀術。

某種程度上,權謀術是貫穿整個中國歷史的核心主線。對一個人的自我境界來說,最大的滿足可能確實是贏得生殺予奪的權力——這種權力太有快感了。但是,這種對個人的自我實現,恰恰是對社會和國家的最大傷害。

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從上到下都是人治,所以在看起來特別強調集體的表面之下,絕大部分個人都是“破壞性”的個人主義者:我們都希望別人遵守我們為他們定的規矩,但是,我們自己都不想遵守規矩,特別是別人訂的規矩——有權力的人尤其如此。這一點在中國歷史和當下中國官場的各種亂象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02

太沉迷於中國歷史 導致閉目塞聽

太過沉迷於中國歷史並認定中國過於獨特,還很容易讓我們閉目塞聽、固步自封。

許多人可能真的不知道,世界歷史上,曾經有過幾十年的迅速崛起和輝煌成就的王朝或國家絕不是只有中國一個,而是多達幾十個。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西班牙在一四六九至一五〇〇年間的崛起和擴張不比任何一個現代國家的迅速崛起和擴張遜色。

而英國在一六〇〇至一七八〇年間從歐洲的邊陲崛起,並作為近現代世界的第一大帝國屹立不倒長達兩個多世紀,就更是讓人生畏。

美國的南北戰爭之後的崛起固然可以大書特書,即便阿根廷、巴西、墨西哥,也都曾有過長達二三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的驕人業績。

但是,在這些曾經有過迅速崛起的輝煌歷程的國家中,最後只有三十個左右的國家真正成為了全面的現代化國家。許多有過迅速崛起的輝煌歷程的國家最後都沉淪了。現代化就像一個孤島,而在試圖游向這個孤島的過程中,失敗是多數,成功是少數。

在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許多國家要麼還在原地踏步,要麼困在漩渦中,甚至已經沉沒。這些國家的慘痛教訓是絕對不能再失去一次實現全面現代化的機會的中國必須吸取的。

太過迷戀中國自己的歷史而不去了解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在追求現代化過程中的曲折經歷,中國就不大可能真正好好吸取其他國家的經驗和教訓。

這樣的結果是,在追求一個全面現代化的中國從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我們還在無謂地重複支付一些其他國家已經支付過的高昂學費,還在繼續走一些不需要走的彎路甚至歧路。

03

過分“自戀”不會有真正的國際話語權

當下中國的政界和學界,都在大談中國如何在國際社會或事務中“爭奪話語權”。但是,“爭奪話語權”和僅僅是“發出中國的聲音”有很大不同。

中國可以發出聲音,但如果沒有接受你聲音的受眾,你只是在面對曠野呼喊,最多只有回音,卻沒人應聲。“爭奪話語權”更不是自己對自己喊“我要話語權”的口號:那樣只是自娛自樂,自欺欺人。

中國要想在國際社會或事務中有“話語權”,就不能只關心和談論自己的話題,而是必須關心並且討論別人的問題。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獲得一定的“話語權”:無論別人一開始聽不聽得進去我們的見解。

要想能夠有水平地討論別人的問題,那我們首先就必須先去了解別人。只有在了解世界的基礎上,並進而為世界提供有用的知識,包括對世界問題的診斷和藥方,從而能夠對他人的福利有所促進,中國才會有真正的國際“話語權”。

而這種診斷和藥方顯然不能建立在主觀臆斷上,而是建立在對世界的紮實的了解和研究的基礎上。

04

怎麼辦?

要想多了解世界,中國的歷史和社會科學知識科普都迫切需要轉向。在科普上,削減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古代史的分量。與此同時,加強對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近現代史的科普。

少點中國古代史,多了解世界其他地區的近現代史。缺少對世界近現代史的科普而過於沉迷於中國古代歷史已經使得我們的許多知識精英和領導人都懶得了解世界,也沒有能力了解世界,特別是現代世界的形成。

在研究上,削減中國歷史,尤其是對中國古代史,以及古代思想史的支持(考古史例外)。許多關於中國古代史的研究幾乎毫無現實意義,只是在浪費納稅人的錢。

與此同時,大大加強對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近現代史的研究,特別是有比較的社會科學研究。只有比較才能讓我們更好地吸取別人的經驗和教訓,少走些彎路和歧路。

責任編輯:張佳代 PX181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推特上揭露的前總們的醜聞越來越對多。
2020: 提問:大海怪訴訟如何了?德州1百萬大
2019: 德國與台灣建交,中共完蛋了
2019: 被雙規的價格司管藥價官員們犯下何等罪
2018: 走私毒品撞上孟晚舟案的槍口,等着孟案
2018: 大家晚上早,都吃了嗎?
2017: 到歐洲旅遊上廁所的遭遇
2017: 精準扶貧:築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實
2016: 淡紫:小茉莉
2016: 美國史上,最強CEO,集體入主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