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趙曉:在“安樂死”與“過度治療死”之間
送交者: 萬維網友來稿 2024年12月06日14:16:37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瓊瑤,這個曾經填滿我們青春書架的名字,再次回到了公眾視野。這一次,她以一種充滿爭議的方式親手寫下了生命的終章,拋出了一道艱難卻又發人深省的倫理命題。這位以柔情與悲情打動幾代人心靈的作家,在86歲時選擇自殺,據說是為了捍衛所謂的“尊嚴死”。一時間,“安樂死”與“生命尊嚴”的話題如同滔天巨浪,湧入我們的討論場。

高中那年,我和同學接觸到她的《窗外》、《幾度夕陽紅》,象呼吸到新鮮空氣,一瞬間覺得自己儼然已成為時尚文學潮流中的一員。但今天回看,當年那些怦然心動的故事,卻透出內里實實在在的虛空感。聖經早就說過:“著書多,沒有窮盡;多讀書,身體疲倦。”(傳道書12:12)瓊瑤一生著作無數,卻在生命的最後坦言:“不知道人究竟有沒有靈魂。”這句遺言,像冷水澆醒了許多人——即使是文學大咖、哲人智者,也都有限,無法參透生死,更何論永恆?

一、生死之外,別無大事

瓊瑤的選擇,把我們帶回一個亙古的提問:如何面對生命的死亡?就連“瘋子”希特勒都懂得,“看一個人,看他如何對待自己的死。”無可否認,如何面對死亡,確實關乎一個人的智慧與價值。

1. “過度治療死”:孝道,還是逃避死亡的偽裝?

中國文化中有“死者為大”的傳統觀念,又有“孝道文化”壓在頭上。在許多中國家庭中,面對至親的臨終階段,放棄治療似乎總帶着一種揮之不去的“‘不孝’之罪感”。然而,這種執念背後,常常掩蓋着對死亡的恐懼與無奈。也因此,對於身患絕症的患者,往往傾盡家財進行治療,哪怕只剩“維持生命”的假象。

有統計表明,癌症患者中,許多人是因恐懼死亡而“嚇死”,另一些人則是在過度治療中逐漸失去了生命與尊嚴。最終,生命與尊嚴俱失,只留下醫藥賬單和疲憊不堪的親人。

2. “安樂死”:尋找一絲“有尊嚴的結束”?

與過度治療相對的,是個人主義的西方現代社會悄然興起的“安樂死”理念,倡導患者在生命不可逆轉時有權選擇“尊嚴地離開”。瓊瑤也是這一觀點的實踐者之一,她不希望自己成為家人的負擔,或在過度治療中失去生命的意義。但一個重大話題是:這種“尊嚴”,究竟是出於信仰的盼望,還是對痛苦的絕望呢?

安樂死的理念表面上是為了捍衛個體選擇的自由,但實際上,它可能模糊了社會對生命本身神聖性與不可侵犯性的認知。倘若個人或社會因經濟壓力、資源分配而默認這一選擇,“尊嚴死”可能淪為一種“沉默的剝奪”——在經濟、社會和醫療體系中,患者的選擇可能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不是真正獨立的意志表達。因此,這種“剝奪”令人警惕,因為它削弱了對生命本質的尊重,將複雜的生死問題簡化為一種“選擇的自由”,卻在實踐中埋下了剝奪自由的種子。

3. “酷死論”:荒誕哲學的死亡邏輯

法國哲學家加繆曾說,自殺是人掌控自己生命的唯一方式,給人一種“很酷”的自殺理由,也為自我了結找到人性的邏輯。瓊瑤的選擇似乎也是這一理論的註腳。但諷刺的是,加繆的哲學是基於生命的“荒誕”提出的,若生命本身毫無意義,如何證明自殺具有意義?

“用荒誕解決荒誕”的思路,本身就是無解的荒誕。如果生命的意義僅僅是荒誕的掙扎,那加繆的“酷死論”不過是將人生荒誕推向荒謬的極點。基督教卻指出,生命因造物主的賦予而有價值,死亡亦因復活的應許而被點亮。

二、死亡的幾種觀點

死亡,這個永恆的主題,引發了不同文化與哲學的思考,但各自的答案並不一致。

1. 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這是中國哲學中一種經典的迴避態度:無法回答死亡的問題,便選擇擱置不論。孔子的這一態度在歷史中潛移默化地塑造了中國人的死亡觀——對死亡本身避而不談,卻在喪禮與祭祀中賦予死亡極高的文化儀式感。這種矛盾的處理方式,既體現了對死亡的尊重,也暴露出對死亡本質認識的局限性。孔子的“擱置論”折射了人類面對死亡真相的無知與困惑,而這一困惑,唯有透過基督教真理才能獲得解答。

2. 西方的“安樂死”嘗試

安樂死作為一種現代倫理選擇,試圖用醫療手段介入生命終點的掌控,理由是給人以死的尊嚴。但是否真的能實現“尊嚴”?如果生命的真正價值無法超越此世的短暫,那麼人為選擇的“死的尊嚴”,很可能仍是一種偽裝。

3. 基督教的答案:死亡是永恆的入口

基督教不同於孔子的“擱置論”,也不同於西方的“安樂死主義”,更不是加繆的“酷死論”。基督教告訴我們,死亡既不是終結,也不是逃避,而是神為祂的兒女設立的永恆入口。

三、基督教的答案:生死的真正尊嚴

基督教對死亡的看法,是以永恆為基礎的。這不僅僅是哲學上的高度,更是一個充滿實際盼望的信仰表達。

1. 生死交託:在上帝主權中的安然信靠

基督教認為,生命是神所賜的,從起點到終點,無論長短與形式,都在祂的主權之下。但這並非使人消極面對生死,而是呼召我們以信心交託,坦然接受神的掌管。

正如聖經所說:“你們的生命是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裡面的。”(歌羅西書3:3)基督徒的尊嚴不在於掌控生死,而在於信靠神的恩典,安然走完祂所命定的旅程。

死亡不是生命尊嚴的結束,而是生命尊嚴的升華。唯有將生死交託給神的人,才能以瀟灑與淡定面對人生的終點,因為他們知道,死亡不過是進入永恆的門檻。

2. 死乃在神懷抱中的安息

基督徒的死,是進入永恆安息的祝福。聖經啟示錄說:“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啟示錄14:13)對於基督徒來說,死亡的痛苦不過是暫時的,真正的意義在於與神永遠同在。

死亡不是被動的結束,而是主動邁向神懷抱的起點。這種安息不僅意味着世間勞苦的徹底終止,更是進入神同在的永恆享受——一種沒有眼淚、沒有憂傷、充滿喜樂與平安的永恆福樂。


3. 復活的盼望:從死亡到永生

復活是基督徒信仰的核心,也是生命意義的終極答案。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翰福音11:25)死亡不是黑暗的深淵,而是進入榮耀的門檻,復活才是終局。

四、未盡的話語:生死的真正盼望:真理的答案在哪裡?

瓊瑤問:“人究竟有沒有靈魂?”這一深刻的問題,唯有聖經以清晰而權威的真理作出了回答:“不要懼怕那些殺身體卻不能殺靈魂的;惟有能把靈魂和身體都滅在地獄裡的,正要懼怕他。”(馬太福音10:28)

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真理盼望的死;更可怕的是,人早在年輕時便失去了生命的意義,卻拖到80歲才被埋葬;最可怕的,是靈魂的永死,最終墮入地獄的永火。

“神將永生安置在人的心裡。”(傳道書3:11)願我們仰望星空,直面生死的真相,並在基督里尋得這唯一的真理答案——那就是生命的意義與永恆的盼望。如此,我們便能在神的懷抱中活出真正的尊嚴,並在離世時帶着信心安然歸去,進入祂永恆的榮耀。

死亡的答案,不是哲學的推理,也不是科學的假說,而是來自真理的呼召。基督以復活勝過死亡,向世人展現了永恆的盼望。你是否願意回應這呼召,歸向那賜生命與復活的主?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3: 請教習近平主席一個嚴肅的問題
2023: 回頭看看,才知妖妖有多厲害。
2022: 關於真理的檢驗標準,中共和鄧小平已有
2022: 空手套白狼就是“無本生意”和“朝三暮
2021: 芬蘭系列第二十七篇: 獻給世界的禮物
2021: 台灣歷史上曾經有過獨立的台灣共和國。
2020: 為什麼拜登在其他所有州的得票數遠低於
2020: 任何時候都不要打內戰。內戰付出代價太
2019: 從一照片思索:不能反思的民族恐怕只能
2019: 華春瑩浪言911威脅美國,她自認是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