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率:
不少人認為,飲食口味偏重(麻辣、油膩)易誘發大腸癌,醫生也勸告人們儘量不吃或少吃辣椒,以遠離大腸癌。然而,湘川地區居民口味很重,好吃麻辣, 但兩地卻不是大腸癌高發區。相反,蘇浙滬粵港澳地區居民飲食清淡,基本不吃辣,卻成為大腸癌頻發地。更讓人不解的是,吃辣的湘川地區在中國癌症分布地圖上 榜上無名,而不吃辣的蘇滬地區是胃癌高發區,同樣不吃辣的粵閩地區則是肝癌高發區。莫非辣椒與癌症發生存在某種相關性?
美國聖迭戈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臨床調查雜誌》(JCI)發表研究論文稱,辣椒所含的辣椒素(也稱辣椒鹼)可以顯著降低小鼠患大腸癌的風險。
腸 道上皮細胞膜離子通道TPRV1是一個鈣離子通道,它能感受熱、酸和辣等刺激信號,由此引導細胞作出防禦性響應。它最早是在感覺神經元表面被發現的,曾被 稱為疼痛受體。某些致癌因素(如慢性炎症)可激活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導致TPRV1及蛋白質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相繼活化,後者反 過來再抑制EGFR活性。辣椒素通過TPRV1啟動該信號轉導通路後,便以一種負反饋調節方式阻斷EGFR的腸道腫瘤生長及發育促進作用。
TPRV1 是一個腫瘤抑制基因,它的缺失或突變所引起的功能障礙會導致大腸癌的發生。當小鼠腸道的TPRV1基因被敲除後,其大腸癌發生率顯著提高。在人大腸癌標本 中,可檢測到大量的TPRV1基因突變。用辣椒素治療小鼠大腸癌,可以使腫瘤大大縮小,並延長生存期達30%。
南京市中醫院結直腸癌腫瘤中心金黑鷹主任醫師認為,飲食和大腸癌的發病有一定關係,但是某種特殊的飲食,如辣椒,僅是從南方北方的飲食特徵來考慮,沒有經過統計學嚴格的暴露人群和非暴露人群的發病率統計,所以不能輕易得出這一結論。
“作 為一種食物,能不能抗癌,這個在動物實驗也許有用,但在人群裡面,我們還要考慮一個劑量依賴性和時間依賴性。”金黑鷹主任說,所謂劑量依賴性,就是說這個 成分在食物中含量有多高,吃到多少劑量才能抗癌?時間依賴性意為,這個食物在時間上要吃多長時間,才能抗癌,都需要有流行病學統計,才能確定其在人群中的 價值。
20世紀70年代我國的死因回顧調查數據顯示,結直腸癌多分布於東南沿海,特別是江浙一帶。結直腸癌無論發病率或死亡率,城市高於農村,男性高於女性。
國內20多年來的研究認為,結直腸癌是由環境、飲食以及生活方式與遺傳因素協同作用的結果,致癌物的作用結合細胞遺傳因素,導致細胞遺傳基因突變,逐漸發展為腫瘤。
結直腸癌患病的危險因素包括飲食因素(高動物脂肪、高動物蛋白、高能量和低纖維素)、遺傳因素(家族性腺瘤性患肉病和遺傳性非患肉病性結直腸癌)和疾病因素(結直腸腺瘤、潰瘍性結腸炎和息肉病)。
近 年來,生活方式、超重和肥胖與結直腸癌的關係備受關注。根據亞太地區超重和肥胖的診斷標準(BMI 18.5—22.9 l,g/m2為正常,23.0— 24.9 kg/m2為超重,25.0—29.9 kg/m2為肥胖,≥30 kg/m2為嚴重肥胖),結腸癌患者中超重和肥胖者所占比例明顯高於健康對 照組。
久坐及高強度體力工作者結直腸癌的發病率與其他人群有顯著差別。體育活動有利於降低結腸癌的發病率。金黑鷹說,在經濟發達地區,有很多過着“速食生活”的人,經常食用油炸、醃製食物,以及缺乏體育鍛煉,都可能增加大腸癌的發病。與吃不吃辣椒沒有特別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