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是托爾斯泰的著作。
情節:30多歲的貴婦人Anna Karenina丈夫估計有60歲,還有個6歲的孩子。
舞會上碰到一位40多歲的軍官 倭思(全名忘了)
這倭思就鍥而不捨地去追Anna, Anna也就成了他的情人(年輕就是有優勢啊)。
且懷了倭思的孩子。
Anna在倭思的要求下向丈夫全盤托出,要求離婚。
他丈夫不同樣。
Anna流產差點死掉
某日倭思去她家抱起Anna,帶她出走德國。這是2人最快樂的一段時光
可是Anna想孩子,於是2人回到俄國,要求Anna丈夫離婚,她丈夫還是不同意。
倭思因為Anna還不是自己的正式夫人,所以出席正式場合不願意帶Anna,
而是陪着母親和一位公主。Anna認為這位公主是倭思的母親為倭思選中的未來的夫人。
(可能真是如此),所以此時Anna認為他丈夫不同意離婚也無所謂,只要倭思和他到鄉下去
過2人生活就行。倭思猶豫,二人口角衝突。
Anna 認為倭思變了,不再愛她了(我覺得變了是真的,愛可能還有些),
或者說不能理解她所處的苦境:
跟着情人出走,丈夫不同意離婚,情人又不能乾脆和自己出奔,又不能得到孩子。
而所有這些處境都是這個倭思當初主動要求才導致的(看到這我也為Anna的處境感到憤慨)
最後Anna不再等待倭思跟她一塊去鄉下,而是自己去坐火車,在車站沒有等到倭思,
Anna臥軌自殺。
倭思心灰意冷後上了前線。
鷹評:1,Anna太過天真,以為倭思會為了她而不顧一切。
倭思確實在得不到Anna時曾試圖開槍自殺一次,沒成功;可是後來竟然因為母親的緣故而不能和她出走。與其說倭思前後矛盾,本鷹只能解讀為Anna在倭思心中的重要性變輕了,到手的東西不再那麼珍貴,正是俗話說的:偷不如偷不着)
2,任何事情都是隨時間環境變化的,不可刻舟求劍。
倭思追Anna時應該是不顧一切的,可是追到後內心起了微妙的變化。
Anna此時的處境確實有四面楚歌之感,覺得自己為了倭思才陷入這種困境。
於是臥軌自殺。 可是她糊塗的是:此時的倭思已經不是當初的倭思了,值得自己為他自殺?應該自己離開倭思,另尋一種生活。
3,倭思最後沒有自殺,更印證了他對Anna的感情變淺了,一個有始無終的令人不齒的懦夫。Anna在天之靈肯定會後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