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整理一下書桌抽屜,發現一張梵蒂岡博物館的門票(信用卡大小)。這是我多年前去羅馬開會期間,去參觀梵蒂岡博物館時購的門票。當時門票費10歐元。
記得那是會議結束後的第一天(星期五)。我返程的飛機是在第二天,所以我有一天多的時間在羅馬自由活動。會議期間,大會組織者也安排了一些活動,參觀了一些地方。所以我要參觀的首要地方就是梵蒂岡。羅馬除了梵蒂岡以外,最有名的地方當然是那角斗場。但會議地點就在角斗場附近一個工程學院,走到那角斗場只需十來分鐘,所以在會議期間,就已去了那角斗場好幾次,但每次都沒有機會進角斗場,因為遊客隊伍排得太長。
那天我大概早晨8點左右離開旅館(就在火車站附近),乘地鐵10幾分到了梵蒂岡,根據地圖找到了博物館,發現還沒有開門,但隊伍已排有5、6百米長。在排隊期間,碰到了幾個乞丐,都是躺在或坐在圍牆腳下,面前放個碗啊什麼的。大多數排隊遊客經過他們時,都只是面無表情的看他們一眼,有的則乾脆迴避他們,只當沒有看見。但偶爾也有人在他們碗裡投入幾個錢。有次我實在忍不住了,在我前面一個小伙子去給一個乞丐投了個歐元後回到隊伍時,我開玩笑地講,playing the God here?引得周圍能聽懂英語的人大笑起來。
博物館裡的展品確是非常。。。(想不出合適的詞來形容)。裡面可以隨便照相。有些東西我也早在各種出版物中看到過,在博物館裡看到實物,心裡格外比較激動。我不信教,但看到各種宗教藝術品,總是敬意徒生。儘管宗教人物總是要讓它們披上各種神秘的色彩,但我總把它們視為人類創造的財富。當然對我來講,上帝(神)也是人類的一大創造。是人造了上帝,而不是上帝造了人。我大概在博物館裡待了兩個小時左右,在博物館裡的餐廳吃了中飯(披薩)後,離開了博物館。出了博物館,當然就去聖彼得大教堂。對聖彼得大教堂,我想大家應該都有些了解,我就不在這贅述了。總的說來,梵蒂岡博物館和聖彼得大教堂給我的印象是相當震撼的。我幾次由朋友陪着去無錫靈山大佛,在參觀梵宮時,我這朋友總要吹噓這梵宮和梵蒂岡博物館有得一比。呵呵,我嘴上敷衍着(不想打擊他的自尊心;靈山大佛是在他部門的管轄範圍內),但心中想,幸虧梵蒂岡博物館我去過,知道兩者的“檔次”,相差何止幾個數量級。
離開了梵蒂岡後,就根據我一開始的計劃,步行回旅館,一路上參觀幾個有名的旅遊景點。一個地方是萬神殿(Pantheon)。見下面照片(網上下載)。萬神殿是保存得最好的古羅馬帝國建築,其圓形水泥拱頂將近2千年來,居然沒有什麼受損。
另一個地方是特雷維噴泉(Trevi Fountain)。下面照片也是從網上下載的。據說如一遊客希望有機會再來參觀此地,就應該背向噴泉,向池子裡拋一個硬幣,然後願望就會實現。遊客扔進池子的硬幣,平均每天有2、3千歐元。根據法律,扔進池子的錢,屬於羅馬的某個救濟窮人的慈善機構,其他人從池子中撈錢屬於偷竊行為。我記不得我是否在那池子拋了硬幣,但當時我是希望哪天再回羅馬好好玩玩的。儘管羅馬到處可以看到廢墟,但給人的感覺真是非常好。
還有一個地方是個類似於上世紀上海城隍廟的地方。在一條街上,我看到有6、7個中國男女小年輕(大概20多歲,個別的有30出頭),在街邊小凳子(自帶)上坐着,用英文花鳥字母為遊客寫名字,像下面那種(網上下載),但沒有那麼精緻。我在國內看到類似的中文花鳥藝術字。一個名字大概不到10分鐘就可完成,收費3歐元。我看了好奇,就在那看了他們大概有半個多小時。那時是旅遊旺季,看他們生意還不錯,半個多小時,平均每人有3、4個顧客。我也順便與一人聊起了家常。此人來自江西什麼地方(具體城市記不起來了),老婆也在邊上畫字,家裡有個3、4歲的小孩。他原是國內某單位的一個科級幹部,幾年前移民到了意大利(以什麼途徑忘了)。剛到意大利時,到處打打雜工。後來看到有人幹這種畫名字的活,看看收入還可以,就特意回國去拜師學了這畫字手藝,開始他的藝術生涯。後來則又把畫字手藝傳授給了老婆,讓老婆也加入了那藝術大軍(他老婆比較靦碘,在邊上從沒插個嘴)。我問他移民意大利後有沒有後悔,他說一點都沒有。我說你如在國內,現在可能是處級甚至局級了。他說有可能,但也可能在牢裡了。就是現在當了處長、局長了,今後命運也難說。看來他也確是看破紅塵了。那幾個人中,我看他畫得最好。因為我們談得比較投機,我臨走時,他為我畫了個名字(英文拼寫)送我。可惜那畫在我回到旅館之前,給我不小心損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