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童道明: 分享痛苦
送交者: 童道明 2005年04月25日15:42:51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俄國詩人西蒙諾夫寫過一首詩,詩題為《沒有別人的痛苦》。意思是說,如果我們把別人的痛苦也看作自己的痛苦,便沒有僅僅屬於別人的痛苦。

人類的崇高的悲劇意識和人道精神,可能也是從人願意與別人分享痛苦開始積澱下來的。

《波斯人》是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唯一一部取材現實歷史生活的悲劇,它寫了波斯人公元前480年進攻希臘戰敗後的痛苦,它讓勝利了的希臘人分享失敗了的波斯人的痛苦。

屈原《離騷》裡最閃耀光芒的兩句詩: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詩人感同身受地哀憐着人民的苦難,唉聲嘆氣地禁不住要揮灑眼淚。

所謂“人心不古”,可能也是從人不願意與別人分享痛苦開始的。契訶夫和魯迅是了不起的,他們在各自的小說《苦惱》和《祝福》裡,揭示了這種意義上的人性失落。

《苦惱》寫馬車夫姚納多多次想向別人訴說自己的喪子之痛均告失敗的過程,最後,可憐的老車夫不得不把自己的痛苦講給了小母馬聽。

《祝福》裡的祥林嫂“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經大家咀嚼賞鑒了許多天,早已成為渣滓,只值得煩厭和唾棄;但從人們的笑影上,也仿佛覺得這又冷又尖,自己再沒有開口的必要了。”

魯迅對於人與人的隔膜的思考是具有歷史的穿透力的:

“古代傳來而當今還在的許多差別,使人們各各分離,遂不能再感到別人的痛苦……”(《墳·燈下漫筆》)

“造化生人,已經非常巧妙,使一個人不會感到肉體上的痛苦了,我們的聖人和聖人之徒卻又補了造化之缺,並且使人們不再感到別人的精神上的痛苦。”(《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

魯迅先生真是個極有人性的人,否則他為什麼如此地會為“人們各各分離,遂不能再感到別人的痛苦”而痛苦呢?

3月25日,剛剛拍完電影《魯迅》歸來的濮存昕,把兩本劇照放在我面前。除了合家吃年夜飯時露出了笑臉之外,他扮演的魯迅的面容,大都是凝重的、嚴峻的。

——你們的《魯迅》主要講什麼?

——講魯迅如何面對三個死亡:面對楊杏佛之死,面對瞿秋白之死,和面對他自己的死亡。

——你們抓住了魯迅的痛苦的靈魂了。

——在魯迅看來,知識分子永遠是痛苦的,因為知識分子永遠不滿於現實。

我就想再補充一句:魯迅永遠是痛苦的,還因為他永遠要和別人,和普天下的蒼生,分享痛苦。

()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混子系列之七 栽了
2003: 法國麵包亂彈
2002: 李碧華自白 (zt)
2002: 我所知道的中國五大名校的“精氣神”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