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鐵獅子胡同1號院號西鄰有一處小院,它就是夾在鐵一號和鐵三號院之間的2號院兒。用夾這個字是因為它和那兩個大院兒比太小了,但是和一般的三進四合院兒比,所占地面積只大不小。它就是歐陽玉倩故居,也是曹禺故居。
院內建築為中西合壁式。我估計這小院兒和鐵一號是同期建造的,但是它前面那部分據說是民國時期的建築。
跨進小院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棟灰色小洋樓,小樓造型很別致,外牆為六棱形,屋頂尖尖,像個小教堂。房屋基座挺高,主層至少在地面1.5米以上。高門高窗,皆為綠色。前院東西兩側平房環繞,平房的前廊是西式的,綠色的柱子,綠色的下垂屋檐。小樓西邊院兒內有中式建築,正經的南房,高台階寬前廊,裡面是老式瓷磚地面。房前原來有片空地,早年間可能是花園。小樓東側和後面還有兩排平房,是西式還是中式建築我已記不得了。
1949年,歐陽予倩從香港回到北京,同年11月全家遷入鐵獅子胡同2號。住在院內最後一排幾間平房內。在此期間,郭沫若、田漢、老舍、曹禺等戲劇文化名人經常在那裡聚會,國際友人也常來常往。
歐陽予倩(1889— 1962),原名歐陽立袁,號南傑,藝名連笙。為戲劇藝術家,戲劇教育家,中國話劇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國戲劇學院院長。他15歲留學日本。1911年回國組織戲劇團體,積極倡導話劇,並寫作大量劇本。他自學青衣十年,1915年登台演出,成為上世紀20年代著名的京劇演員。與梅蘭芳齊名,有“南歐北梅”之譽。他一生創作改編話劇40餘部,導演話劇50餘出,創作、改編、修改戲曲劇本近50部,編、導影片13部。著有回憶錄《自我演劇以來》、《電影半路出家記》,出版論文集《一得余抄》,以及《歐陽予倩劇作選》等。
曹禺也住在此院兒,那是因為這裡解放後是北京人藝的宿舍。曹禺在回憶文革時寫道:“在鐵獅子胡同2號,我住着三間房子,有一間書房,抄了,封了。在我們大院門口張貼着“反動學術權威曹禺在此”的對聯。我多少年不抽煙了,是斯大林逝世那年,我一下子就把煙戒掉了。這次又抽起煙來了。抽的是九分錢一盒的白牌煙,抽着抽着就放炮,是很次的煙。我抽得很兇很兇呀!…”
曹禺(1910年~1996年)劇作家、戲劇教育家。本名萬家寶,字小石。其父曾是黎元洪的秘書。繁體漢字“萬”可以拆為“草”和“禺”,草換為曹,“萬”就成了“曹禺”。1928年,曹禺入南開大學政治系,翌年轉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在1933年畢業前夕,年僅23歲的曹禺即完成了處女作《雷雨》。繼而又發表了《日出》(1936)、《原野》(1937)。他的三部曲,猶如一道道的豐碑,矗立在中國的劇壇上,從而確定了曹禺在中國話劇發展史上,特別是話劇文學上的奠基地位。解放後曹禺曾經擔任過中央戲劇學院院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等職務。
說到曹禺,不能不提一下他的大女兒萬方。她是小說《空鏡子》的作者,也是電視劇《空鏡子》的編劇。當然她自小住在鐵獅子胡同2號。文革時她上初中,後來參軍,現在是中央歌劇院編劇。
著名曲作家光未然也曾在此院兒居住過,具體年代不詳。
現在這個院兒和北京大多數四合院兒的命運一樣,已被見縫插針私搭濫建的小房擠得滿滿的,且破爛不堪,成了一個地道的大雜院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