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美國的田園牧歌
送交者: 木愉 2005年06月22日10:26:27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美國的田園牧歌

木愉

知道阿米什人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他們起源於瑞士,由於反對統一的教會,又反對對幼兒洗禮,所以在歐洲慘遭迫害,最後輾轉來到北美,如今在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印第安那州、威斯康星州、俄亥俄州等州都可以找到他們的蹤跡。他們以土地為本,兼營手工藝、木工、建築等等,以其獨特的簡單樸素的生活方式而著稱於世。幾年前的冬天,我們在美國朋友的帶領下,曾經到過印第安那州南部一個阿米什人的定居點,企圖從那裡探知一點他們生活的點滴。但那既是冬天,阿米什人也與其他農業社會的氏族一樣告別了曾經揮汗如雨的莊稼地蟄居在家裡。所以,那次除了看到北美冬日裡一派蕭瑟的景象以及兩個正在追逐野兔的阿米什男童,就沒有其他什麼印象。

幾年過去了,我們依舊對阿米什人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們在物質生活的層面上不斷花樣翻新,電視、電腦、汽車普及率正在以幾何級數的速度增長着,刀耕火種已經成為了遙遠的記憶,牛耕馬馱也遠遁到偏僻的角落,曾經氣勢磅礴地推動工業文明的蒸汽機早已喘着粗氣成為了老掉牙的象徵,人類正豪邁地在網絡空間裡日行萬里。然而阿米什人在這種走馬燈似的飛躍面前,並不張惶失措,依舊泰然自若、怡然自得、舒展自如地過着不變的日子。他們拒絕着人類其他成員孜孜以求的物質進步,而又歡快地活着。他們的定力何在?他們真的象傳說中的那樣,拒斥着電,因而也就拒斥着所有靠電驅動的人類文明成果嗎?他們真的幸福地活着嗎?幾年過去了,我們終於帶着這些問題又有了機會重新到以前的那個阿米什人的村莊舊地重遊,尋找答案,這次是艷陽高照、薰風拂面的初夏時節,我們總該可以與阿米什人打個照面了吧。

從大學城布魯明頓西行約莫五十公里,就進入了阿米什人的地界。那裡的路面不再是柏油的,而變成了略微粗礪簡單的碎石。空氣中瀰漫着濃烈沖鼻的馬糞味。這一切提醒着我們,我們的雙腳正踏上一個道道地地的農業社會。我們開始看到三三兩兩的阿米什人黑色的馬車悠閒地行駛。一旦馬車迎面駛過,車上的大人小孩便和我們招招手,我們也就還以更加熱情的招手。妻子拿着照相機,早已按捺不住,幾番拿起,又幾番放下,顧忌的就是怕驚擾了他們。據說,阿米什人反感外人為他們拍照,因為他們並不想引起世界的注目,他們生活的一個準則就是和平和安靜,所以,凡是可能會帶來顯達的一切行為都會為他們所毫不猶豫地拒絕。但阿米什人並不願太掃遊人的興,所以,如果遊人們要拍照他們的生活場景,只要沒有他們在其中,他們也會一任外人拍去。萬般無奈,我們就只好學着特工的勾當,偷偷地在車裡從一些很困難的角度對着他們迎面而來的馬車迅速按下快門。明知這樣的拍法,效果肯定低劣,但也只有抱着有勝於無的心情而聊以自慰了。

不一會兒,見前面有一群青年男女從我們的前方走來,我們馬上不約而同地認為何不乘這個機會跟他們會會。我們把車泊了後,大着膽子向他們迎去,我們一邊走,一邊把手抬起跟他們很熱情地招手,他們也都抬手還禮。我們走到一起後,妻子忍不住問可不可以為他們拍照,他們馬上說:不行。我們便馬上為自己下台階,改口道,那可不可以拍一下他們的馬車呢。他們中一個英俊的小伙子立即爽快地答道,當然可以,並立即讓我們跟他到附近他家。走了不遠,來到他家屋外的車庫前,他把車庫門打開,從裡面把一輛馬車拉了出來,讓我們仔細端詳。那馬車一身漆黑,但又光可鑑人,結構做工更是考究精緻。馬車雖然好看,但它只是一個由頭,我們是想乘這個機會跟他攀談一番,以期通過他的口,了解一點他們的生活。於是,我們便按事前定好的問題向他連珠炮似地發問。小伙子似乎很樂於告訴我們他們的生活。這樣我們就了解到了下面的這些事實。

他們的確不用電,因此也就不用電視等等以電為能源的電器。我們似乎不太相信,便問他知道不知道籃球巨星喬丹長得什麼模樣,他說,他曾經在外面看到過他 的招貼畫,但卻從來沒有看到過他動起來是什麼樣子。於是,我們始信他家裡的確沒有電視。阿米什人之所以不用電,乃是因為他們相信電是連接物質世界的媒介,用了電,就會沉溺於物質的舒適,從而違背聖經“不要耽迷物質世界”的教義。早在1900年,阿米什人就作出了不用電的決定。因為不用電,阿米什人就等於拒絕了人類近代以來的許多重大發明。不過這似乎並未給阿米什人的生活帶來什麼不方便。阿米什人崇尚簡單的自足的生活。他們生活的中心是上帝、家庭,而他們的生活原則是簡單和平等。

當我們與小伙子正談到興頭上,旁邊的一匹矯健的棗紅馬不知是生氣呢,還是高興,用蹄子使勁踢着地面,弄出巨大的聲響,小伙子趕緊厲聲叱喝。這馬居然挺有靈性,立即嘎然而止。的確,動物與阿米什人有着親密的聯繫,正象所有農業社會裡的人類群落與動物之間那樣。我們又問他,他們是否到學校讀書。他平靜地回答道:“去,但只是讀到八年級。”我們很感詫異,問他何以如此,他只說,不必要。至於為何不必要,他卻沒有細講,我們當時也沒有細問。回到家後,帶着這個懸念,去查了有關資料,這才對他們的教育理念有了比較明細的了解。阿米什人既然崇尚簡單,後代也都為了維繫家庭的穩定和遵循聖經的教義,不會到外面的世界去尋找什麼精彩。而呆在祖輩生息的土地上過同樣簡單的生活,所需要的技能就只能是與他們的簡單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的,這就是那些耕種、養殖、木匠、工藝等等技能,這些技能阿米什人從童年時代就開始接受教育了。至於書本知識,從實用的角度講,八年級(初中二年級)以上的的確就是奢侈了。阿米什人的這種教育理念與美國的義務教育法當然勢不兩立。因而,在1971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此曾經展開過一次法庭辯論,結果指責阿米什人違背義務教育法的一方敗訴。法官經過調查,認為第一,宗教的自由應該是種種自由中最重要的,甚至可以凌駕於憲法之上。第二,阿米什人由於強調技能的訓練和教育,所以他們的八年教育等於事實上的十年教育。基於此,阿米什人讀書不越八年級不是違憲行為。

在現代社會要想保持獨特的生活方式,就必須與外界相對封閉。阿米什人就是這樣去做的。他們的穿戴、語言、婚姻、居住地、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等無不與外界涇渭分明。他們的這些生成方式與其說是為了滿足他們的怡悅和需要,還不如說是為了區別於外人。這個定居點一共就只有將近六百戶人,在如此狹小閉塞的人群里年輕人是如何尋偶的呢?正當我們把話題轉到這上面時,旁邊房門一開,一個姑娘召喚起他來。他走過去與那姑娘交談了幾句,便走回來,說他馬上要回去準備一下,要去打棒球。我們問道,我們可以去看看嗎,他說可以的,並給我們講了具體的方位。

我們又上車繼續在那裡四處轉着,希望能夠再碰上其他人。雖然阿米什人在其他方面都刻意與其他美國人區別開來,但他們的房子與美國其他地方的房子並沒有什麼兩樣。所不同的是,他們的屋外有四處走着的正安閒覓食的雞,還有在拴馬樁上靜立着的馬匹,間或,還可以循着強烈的豬糞味掩鼻過去,滿欄的嗷嗷叫着的肥豬就會呈現眼前。在這個當今世界第一發達國家中,居然會有這樣一群人不在眼花繚亂的物質文明下失去方寸,而按部就班地過着純粹農業社會的自給自足的日子,簡直匪夷所思。他們難道沒有對其他人擁有而自己也一樣可以容易擁有的汽車、電視、電腦、空調、冰箱的艷羨嗎?他們難道因沒能享受到現代人的舒適生活方式而生出一絲失落嗎?

這樣想着的時候,我們就來到了一個開闊而簡易的棒球場。許多阿米什小伙子和姑娘正在那裡興高采烈地進行棒球比賽,他們一會兒當觀眾,一會兒又當運動員。其中一個粗壯憨厚的小伙子友好地走過來和我們攀談。他告訴我們,每個星期天下午,他們都到這裡來打棒球,晚上則到家庭教堂里唱聖歌。交談了一會兒,他下到了場地里當運動員去了。於是,我們就在旁邊靜靜地觀看他們的比賽。他們玩得很認真,似乎那是一場關乎國家名譽的比賽。妻子忍不住將鏡頭對準他們咔嚓咔嚓一連照了好幾張像。這時四個阿米什姑娘從遠處的草坪赤腳並排向這邊走來,她們都穿着阿米什女人傳統的天藍色連衣裙,頭上都戴着白色的小帽,臉上的表情自足而安祥,背景則是飄着朵朵白雲的碧藍的天空和一片廣闊青郁的田野,妻子趕快將鏡頭對着她們速按快門,但卻發現膠捲已經告罄,遺憾得恨不得把相機扔了。

我們繼續開車在阿米什人的領地里漫遊,不久來到了一個幽靜的小湖,湖中有野鴨正在暢遊覓食,不遠處有一棟白色的房舍,旁邊有很多人,似乎有什麼活動。小孩在打鞦韆,大人則在聊天。我們以一副採訪的心情向他們走去。他們中一個中年男人向我們迎了過來,我們趕快向他問了好,然後就說我們來自中國,對他們的生活方式很感興趣,希望可以跟他交談一下。他於是笑着說道:“好!”。我們對他說外面很多人都欽羨他們的生活方式,如果他們想成為阿米什人的一分子,阿米什人會接受嗎?他聳聳肩道:“如果他們認為這種生活方式很好,他們可以在任何地方開始實踐,而不必要跑到阿米什人的定居點來。”我們又問他們是否參加國家和政府的選舉,他不容置疑地答道,不。我們最後帶着好奇的口氣問他,為什麼他們不接受現代文明給予人類的種種方便和舒適,比如電、電視、電話等等。他說,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相信聖經里的一段話:

“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天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象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都不是從天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

而且,他接着說道,如果用了電,有了電視、半導體,就肯定會受外界的影響,從而他們既有的生活方式也就會土崩瓦解。

回來的路上,我們都為我們所看到的和聽到的阿米什人的生活感嘆不已。現代人在變本加厲地壓榨着地球,享受着種種文明的最新成果的時候,他們在精神上是不是也在提升着境界,這是很值得疑問的。反過來看,人類過着最簡單的日子,消耗着最小的能源,卻也可以在精神上充實富足。阿米什人給我們提供了後者的一個樣板。

盧梭認為人類的理想社會應該是增長為零的農業社會,他的這種觀念一直被人們所恥笑,也被讓人眼花繚亂的人類進化史所嘲諷。工業化社會的出現,後工業化社會的興起更是讓田園牧歌式的生活離我們愈益遙遠。其實,暫且不論人類的精神世界是否隨着人類在聲光色電上的窮奢極欲沉淪或上升,僅僅就人與自然相處的關係上看,盧梭的眼光也是犀利的。也許,只有在未來的某個日子,石油枯竭了,南極北極的臭氧層破洞越捅越大,原子彈的蘑菇雲遮掩了人類頭頂上那片藍天,人們才會領悟盧梭的高瞻遠矚。只是那種末日的領悟已經不能成為行動的指南,而只是淤泥沒頂前的哀鳴罷了。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在酒吧觀戰歐洲杯,英國對克羅地亞
2004: 活在世界上的50件大開心事zt
2002: 冰激凌&咖啡zt
2002: 後來的那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