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背上的青春(39):牧馬拾碎
賀長文
放馬的日子我每天總要夾着一根馬杆子。冬天手暴露在外很冷,但我從來沒有戴過手套,為什麼呢?因為戴手套手就抓不緊馬杆。手與木質的馬杆子接觸還沒什麼,要是與鐵器直接接觸,在那麼低的溫度下非得粘掉一層皮不可。為了保護手,牧民們習慣戴個馬蹄袖,我來馬群前也請人做了一副馬蹄袖。馬蹄袖是羊皮做的,形狀像個喇叭筒,不過袖口是個斜面,手平時就藏在皮套袖的羊毛里,套袖稍微能起到一點保溫的作用。即使如此,整個冬天我的手指還是凍得粗粗的攥不緊拳頭,倒是沒有生過凍瘡。一般來說,全身唯一暖和的地方是頭頂。我們戴的是兔皮帽子,頂部是棉的,其他地方除棉花外還有一層毛皮護着後脖子和耳朵。天氣太冷,有時帶着皮帽子耳朵還凍得受不了,可頭頂卻熱得難受,也許是年輕火力壯吧,所以大冬天我也剃過光頭。北京那會兒冬天時興戴毛線織的脖套,護着脖子。我們隊的老馬倌登都布不知找哪位知青要的毛線脖套,冬天就把它套在耳朵上。毛線織物一抻開成篩狀,哪裡能擋得住寒風啊!根本就不保暖。他竟毫不在意。也可能他鐵青色的皮膚本身就是一個保溫層。當地人比我禁凍,一樣的氣候條件下,耐寒能力真是差別很大。當然體質也不一樣,他們一次能吃掉一個羊尾巴,我卻連羊肉都很少吃。不爭氣的胃,讓我始終無法完全融入當地的生活。體內脂肪層天生薄,抗寒能力自然弱。光靠鍛煉或意志恐怕也難達到牧民們抗寒的水平。好在我在額爾敦高畢放馬的這個冬天天氣一直不錯,除了臨走那天以外,從沒刮過白毛風。
我在草原馴化過五匹生馬。其中一匹棕色馬個子高高的,額頭正中有一塊白斑,十分好看。從身高、身段看肯定是個雜種,它是怎麼到我們馬群的不得而知。因為喜歡它,所以我先去馴服它。此馬腿長個頭高,我上馬時便有些吃力;它跑起來好看,但騎上去才知道,它跑動時身體上下波動較大,不平穩跑得也不是很快,騎着並不舒服。看來我僅會“以貌取馬”,對良馬的識別能力還不行。我自以為搶了先,其實沒占到“便宜”。我馴化的馬中還有小青馬、棗紅馬,它們都長得很苗條,屬於快馬型,雖起跑快但耐力不夠,也許是它們年齡尚小的緣故吧。幾個人騎馬一起走時,我的小馬總要搶在其他幾匹馬前面。我只要稍微松松馬嚼子,它便會衝出去,有時我索性隨它去跑。可跑了不長一段路後,它的體力就會明顯不支,速度也逐漸慢下來,其他人往往這時就會超過我。我的馬精神可嘉,但力量不足。
和人一樣,馬的性格、能力也是各色各樣。我曾分配來一匹放馬用的老馬,一騎上去它就跑,嚼口還特別硬,任憑我怎樣用力拉馬嚼子,它仍是死命跑,我腳蹬手拉的力量不算小,覺得似乎能把馬的嘴角拉豁了口,它怎麼不怕呢?原來它是咬着馬嚼子的銜鐵在跑,我死命拉馬嚼子根本勒不着它的嘴角。其實完全鬆開馬嚼子它跑得也不是很快,但特有耐力。了解它的牧民告訴過我,這是一匹有名的馬,如果讓它不間斷地跑,一天能跑出二三百里地。這大概就像馬拉松運動員與短跑運動員的差別一樣,馬也各有所長吧。
生馬馴化得不好,會養成不良習慣,終生難改。比如有的馬在人要坐上時愛動,不知道的人在邁腿上馬速度慢時,可能會出現臀部未落在馬鞍子上而坐在了馬屁股上;或上馬時,馬習慣性突然轉身,人沒有防備,邁腿上馬馬一轉沒上去,再用力試一次,人也許一下子從馬身上翻到另一邊去了;甚至有的馬有咬人的壞習慣,你在專心系馬肚帶,如馬覺得不舒服,可能回頭就給你屁股一口。這些壞習慣都是最初馴馬時留下的,一個好習慣的養成必須從小從最開始訓練時培養起。
放馬的技能不只限於在馬群。牧馬人用的馬籠頭、馬絆消耗快,往往要多準備幾套,這就需要大量的皮條。皮條比較貴,為了放馬有充足的備用品,我離隊前買了張牛皮,請蘇和巴特爾幫我制熟。誰知開春我回隊將它挖出來時,部分皮子已經腐爛。我人不在生產隊裡,不知是蘇和巴特爾不懂熟皮子的工藝流程,還是他忘記了此事。牛皮貴,在農場工作不需要那麼多皮條,沒準此前他就沒熟過皮子,所以我求助他時他只是勉勉強強同意。整張牛皮由於腐爛了一部分,割不出較長的皮條,短皮條用處就有限了。也是自己不經心,花了錢還沒得到皮條,熟皮子的流程與手藝也沒掌握。按現在時髦的說法,算是交學費了,這也是年輕要付出的代價吧。熟皮子做馬絆我都不會,不掌握這些手藝就成不了好馬倌。
在所有與放馬有關的技能之中,我馴馬、摔馬是最“牛”的了,不過那只是和自己的其他放馬技能相比罷了,與牧民不可比。
阿拉布英和我一起放馬,又承擔做飯之事。我只提供了隊裡分配的肉(?沒有印象)和基本口糧,茶、奶製品等都是他帶來的。馬倌一般都是走到哪,吃到哪,睡到哪,自己什麼也不準備,一年四季如此。這是生活工作環境造就並流傳下來的一種習俗。我不是有意遵照這個習俗,一些事想不到,一些事一時辦不到,我過意不去,閒着的時候便拾些干牛糞回來,阿拉布英也很高興。1970年春節前,我們帶來的糧食快要吃完了,他準備去旗里買糧順便辦點事,這一趟來去起碼要一個星期。他問我除了糧食還買些什麼?我想了想說買兩條煙吧,我抽煙的歷史由此開始。
阿拉布英不在的那個星期我一個人放馬和做飯,現在記不太清是怎樣熬過來的了。只記得那些日子我從來沒燒好過火,因為撿回來的糞外表風幹了,裡面還是凍着的,點着後只冒煙難起火苗,我沒能吃上一頓熟麵條,這讓我更加想念他,盼望他儘快回來。周圍的蒙古包離我們都很遠,附近又沒有北京知青,我不會蒙語,便沒有造訪其他蒙古包的願望。幾天之中僅有一次闖進過一個當地牧民家,還與這位牧民下了一盤國際象棋,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國際象棋。進到包里,氈子上擺着一副國際象棋,主人正在自己擺棋。寒暄兩句後,他指着國際象棋示意要跟我下一盤,我搖搖頭表示不會,他拿起棋子示意了走法,我並沒有完全明白走法,以為和中國象棋的馬走日、象走田等規則差不多,就與他走了一盤,下棋總比干坐着強吧。棋當然是下輸了,語言不通更讓我覺得尷尬。儘管在這個蒙古包里留宿能吃碗熱麵條,我也沒久留,喝了點熱茶就出來往家趕。我怕變天找不到家。
阿拉布英從阿巴嘎旗買糧回來給我帶來了兩條牡丹牌香煙,這個牌子的香煙五角一分一盒、群英牌煙五角一盒,是阿巴嘎旗當時最好的兩種煙。從此以後,我淨買這兩種相對高檔的煙抽。最初我還特別喜歡給人家遞煙,好像這是與人交往所必需的。確實我多了一種與人搭話的方式和話題後,交往就不顯得那麼尷尬了。每天把馬群圈回來,換完坐騎,我與阿拉布英便習慣性坐在雪地上嘮嘮,遞支煙過去也是對他的尊敬與感激。我也點上一支,我們邊抽邊聊,很隨便也很自然,從中我還能獲得一些生產生活方面的知識與信息。抽煙也給我的業餘生活多了樂趣,下午回到蒙古包到晚上睡覺,這期間有很多空閒時間,往常我們只有干坐着,現在煩了就抽根煙,調劑一下氣氛。俗話說“飯後一支煙,賽過活神仙”,我的飯後可不止一根煙。我的煙癮越來越大,煙抽得越來越多,煙屁股也捨不得丟,將其夾在食指與中指之間接着抽,久而久之,這兩指的指尖,甚至指甲蓋都熏成了黃色。抽煙促進了我與牧民的交往,心態放鬆,愉快的感覺不知不覺就來到了身旁。
抽煙也有不便之處。那時候的香煙都是軟包裝,我與牧民一樣,開始把煙與火柴盒都放在懷裡,我的皮袍子裡面還有外衣,我把香煙放在上衣兜里,牧民直接就放在懷裡。即使這樣,在馬上顛簸久了,香煙在懷裡揉來揉去,一盒煙尚未抽完也會被揉散,留下一身煙末。我後來曾從家帶來一個帶打火機的金屬煙盒,很漂亮也很重,裡面正好放下20根香煙,我用了一段時間。誰知它太重了,尤其是到了夏天穿單衣騎馬時它在兜里上下“跳動”令我感到不舒服,所以很快就棄用了。看來現代化的東西並不一定適合草原,草原有草原的規則與生活方式。當然隨着煙癮越來越大,每日抽的煙越來越多,所抽的煙價格也越來越便宜。抽得時間較長的煙是黃金葉牌,價格是0.25元一盒。黃金葉的煙絲黃、煙梗少、煙灰白,我很喜歡。那時有專門用於捲菸的紙,我也買過卷着煙絲抽,最差到撕條報紙裹着煙絲抽。慢慢的我對煙的包裝沒有那麼上心了,專注於煙要足夠“硬”。據說煙硬,痰就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