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20年代已經到來,中國發展面對的最大外部變量仍將是美國。而準確認識美國是中國應對來自這個超級大國挑戰的基礎。
首先美國是個強大的國家,它的綜合實力以及經濟、科技、軍事、外交等關鍵實力都在中國之上,這是我們必須坦然承認的。我們與美國打交道需要從這一基本現實出發,我們的所有對策都不能建立在自己的力量將很快超越美國這個假設之上。
2017年底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首次將中國定義為“戰略競爭對手”,隨後美國對華政策發生了一系列深刻變化。美作為世界第一大力量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和科技戰等,開闢烽火連天的對華“人權戰場”,無疑增大了中國發展的外部阻力。中國的綜合實力弱於美國,決定了我們在對美關係中的整體防禦態勢。
另外我們需要面對的是,這種對中國不利的戰略態勢還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中國最有可能早於其他領域達到或超過美國的是經濟總規模,中國的市場消費總量有可能最快今年超過美國,GDP如果順利的話或在未來十幾年達到美國的水平。但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的質量,我們在全球產業鏈中所處的位置仍需要更長的時間不斷改善。
中國科技實力與美國的差距要比GDP的差距大得多,軍力的差距大體是科技實力差距的折射。中國在5G網絡、量子科學等一些具體科研領域實現了突破,走到了前沿,但我們科技實力的整體提升是需要用幾十年不斷完成的艱巨使命。在軍事領域,我們有了兩艘中型航母,但美國現役的大型航母編隊多達11個,這種差距不是短時間就能縮小的,兩國的核力量規模同樣不成比例。美國的軍事基地遍布全球、海外駐軍20多萬,中國人民解放軍只在吉布提有了第一個海外保障基地。
然而中美實力的上述差距不意味着中國的國家利益是可以被美國一推就倒的。從貿易戰到南海,再到新疆香港,美國去年不斷直接施加壓力,或者鼓動各種力量製造事端,但中國的整體戰略防線表現得非常穩定。中國是世界第二大力量,它不是好欺負的,這也是當代鐵的事實。
這是因為美國力量雖大,但這些力量遠遠不夠支持它以帝國的方式統治整個世界。莫說針對中國,它在世界任何地方不講理,搞強權,都會遭到抵制,它都要面臨鬥爭,而任何鬥爭都意味着不同程度的成本和代價。美國無法做到以它希望的方式搞定朝鮮和伊朗問題,在盟國中也經常碰各種各樣的釘子,就是這個道理。美國要計算鬥爭的成本和收益,當成本大於收益時,它就可能選擇妥協。
中國沒有力量、也沒有意願挑戰美國的全球利益,我們做不到在對美關係中走攻勢路線,但在捍衛自己的核心利益方面,中國的實力正在變得越來越寬裕。我們可以動員起來守護核心利益的資源,以及我們為了核心利益敢於付出犧牲的決心,還有我們可以在鬥爭中讓美方付出代價的能力,都是讓美方不得不考量顧忌的。
中國的絕大部分核心利益都與美方的核心利益不重疊,這為中美避開尖銳衝突、管控大部分摩擦提供了可能性。當一項爭端離中美的核心利益都很近時,比如經貿衝突,就需要雙方開展認真的談判。中美解決各種問題的實際情形會與該問題與兩國各自核心利益的遠近、雙方的實力、兩國各自願意為守護該項利益而付出多大代價都有關係。
綜上所述,中國希望與美國和平相處,而且事實上我們有與其和平相處的資本,它包括我們的能力和智慧。我們無需對美國的對華政策過多進行價值評價的審視,美國有美國的利益,中國最重要的是促進美國與我共同尋找共存共贏的方式。在這方面我們將擁有越來越多的主動性和塑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