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女性導演和她們的片子
送交者: 江上飛 2002年04月22日18:35:33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德國]瑪格雷特.馮.特洛塔:《諾言》

生於柏林、曾在慕尼黑和巴黎攻讀德國文學和拉丁文學的馮.特洛塔(Margarethe Von
Trotta),從1968開始接觸電影,起初她是個演員,10年後開始擔任劇作和副導。作為
德國新電影的中堅,她的作品探討了女性、政治、電影三者之間的可能性。1981年,表現
極權主義下一對姐妹掙扎的影片《德國姐妹》獲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那是一部
呈現其德國不穩定政權下的世界觀的影片。其後從《羅莎.盧森堡》到《朋友與丈夫》等
作品更是趨向於女性文本主義的表達。她說:"歷史背景往往只是電影的開端,而不是我
的焦點,在大環境下女性如何去生活才是我的興趣所在。《諾言》(Das Versprechen)
拍攝於1994年,是她近年的代表作。1961年的秋天,一對戀人--索菲和康拉德,企圖越過
柏林牆逃往西柏林,卻只有索菲成功。兩人從此相隔兩地,但任憑歲月流逝,他們的想戀
之情卻絲毫未變。1989年冬天,柏林牆倒塌,這對戀人終於在史普累河橋上團聚。


[新西蘭]簡.坎皮恩:《鋼琴課》

在《小甜心》、《貴婦人的肖像》、《我的同桌天使》、《聖煙》這一系列的作品中,
《鋼琴課》(The Piano)無疑是簡.坎皮恩(Jane Campion)這位澳洲女導演最聞名
的電影。簡.坎皮恩出生在一個演藝家庭,父母均為舞台演員。曾在威靈頓大學主修人類
學。1984年從澳洲影視學院畢業後開始拍攝電視片。1989年的處女作長片《小甜心》充分
表現了她對女性感觸描寫得細膩圓潤,獲得澳洲影協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女主角獎
等大獎。僅4年後,39歲的簡.坎皮恩憑藉《鋼琴課》中展呈出來的獨特女性電影美學,
在戛納捧起了金棕櫚獎盃。有人說此片是以"女性覺醒"為出發點的佳作,簡.坎皮恩自
稱拍電影最重要的是自己透過創作,能開啟一條與自我溝通的渠道。而《鋼琴課》不僅讓
簡.坎皮恩成為揚名國際的大導演,她的摯友吉利恩.阿姆斯特朗(Gillian Armstrong)
由此分別得以進入好萊塢體制,拍攝《小婦人》;妹妹安娜.坎皮恩(Anna Campion)也
得到執導《Loaded》的機會。

[英國] 薩莉.波特:《奧蘭多》

在眾多女性導演中,薩莉.波特(Sally Potter)不可或缺又極為獨特的一位,她不僅
關心女性身份,而且是真正的女性主義者。在她最出色的作品《奧蘭多》(Orlando)中
,她對傳統價值觀所建構的女性形象作出了強烈批判,並且嘗試解構性別與階級等等的權
利構架。這部根據同樣身為女性的著名文學家吳爾芙作品改編的影片,有着濃厚的魔幻色
彩,主人翁奧蘭多是英國貴族,年輕時深受女王伊莉莎白寵幸,擁有"不凋萎,不老去"
的賜福。以後四百年間,他/她經歷了各種重生與洗禮,最後從性別的錯亂中覺醒過來,
成為一個二十世紀的獨立女性。此後薩莉.波特沉寂多年,1997年舞蹈演員出身的她親自
出演了《探戈課》,進一部探討兩性中的女性地位問題。2000她又推出了最新作品《哭泣
的男人》。

[法國]阿涅斯.瓦爾達:《天涯淪落女》

孤獨、流浪是阿涅斯.瓦爾達(Agnes Varda)永恆的主題。瓦爾達生於比利時布魯塞
爾,父親是希臘人,母親是法國人,主修過文學與攝影。1954年,她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
《La Pointe Courte》。1964年,推出代表作《幸福》,深刻描寫了人生的殘酷與孤獨,
她善於運用靜態手法營造出浪漫氣氛,1962年1月9日與比她年輕4歲的法國名導演傑克.
德米結婚。《天涯淪落女》(Vagabond)描寫神秘、反叛的女子莫納如何在寒冬流浪,最
後凍死田溝的傷感故事,獲得了威尼斯影展的金獅大獎,達到了瓦爾達藝術生涯的顛峰。
著名的《攝影棚》寫到瓦爾達"象一個真正的藝術家般桀驁、機敏,善於捕捉時代氣息,
通過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不斷前進與實踐,她終於成功"。

[波蘭] 安吉妮斯卡.荷蘭:《心之全蝕》

阿蘭尼斯佳.荷蘭(Agnieszka Holland)1948年出生于波蘭華沙,她是著名導演奇耶
斯洛夫斯基的好友,還曾出演過其作品《生命的烙印》。她和奇耶斯洛夫斯基一樣長期在
法國等西歐國家拍攝自己的電影,代表作有《歐洲,歐洲》、《神秘花園》、《情感的禁
區》,擅長改編文學名著。《心之全蝕》(Total Eclipse)拍攝於1995年,英國、法國、
比利時三國合拍,講述了魏爾倫與蘭波這兩位大詩人的同性戀故事。新婚不久的魏爾倫被
蘭波的驚人才華大所吸引,難以自拔。甚至當蘭波偷竊珍寶將逃走時,魏爾倫竟拋下即將
臨產的妻子隨他一起漂泊。兩年後,蘭波厭倦了這種生活,欲離開魏爾倫,被魏爾倫開槍
擊傷。為此,魏爾倫被叛入獄兩年……

[印度] 米拉.奈爾:《男人最疼》

2001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印度女導演米拉.奈爾(Mira Nair)開始為世界影壇關注,
她的《季風婚宴》獲得了金獅大獎。米拉.奈爾早年以《早安孟買》成名,並拍攝了我們
熟悉的《愛經》等作品。《男人最疼》(The Perez Family)是她1995年一部通過古巴
流亡移民的題材,描寫自由、家庭與愛情的影片。男主人公浩安.帕萊茲從古巴來到美國
,想在"自由國土"上找到自己原有的家庭。但為了對付移民局的檢查,他又不得不"組
成"另一個"臨時家庭",先是風騷、熱情的女郎杜蒂做妻子,又找來也姓帕萊茲的瘋癲
老人做父親,以及"失散多年"的"兒子"。影像中仿佛透出奈爾柔軟的目光,故事在溫
暖的情調中結束……

[意大利] 麗娜.維爾特米勒:《七美女》

《七美女》(Seven Beauties),描寫主人公帕斯夸利諾因有七個姐妹,他也被人稱為
"小白臉",為維護家庭聲譽,他失手打死了妓院老闆,但以精神病為由躲避了法律的裁
決。二戰中,帕斯夸利諾應徵入伍,被派往德國前線。結果作為逃兵關在集中營里,為了
免於酷刑,他決定以肉體與情感向德國女軍官獻媚……麗娜.維爾特米勒(Lina wertmiiller)
早年從事舞台劇與木偶劇編導,是意大利戰後最重要的兩位女導演之一,另一位是莉莉安
娜.卡瓦尼(Liliana Cavani)。本片與後者的作品《午夜守門人》(The Night Porter)
同是"意大利七十年代側面反思戰爭的佳作"。維爾特米勒維爾特米勒七十年代起,她同
演員季阿尼尼合作拍攝了《咪咪的誘惑》、《愛與亂世》、《踩過界》、《七美女》等多
部喜劇風格影片。

[香港]許鞍華:《客途秋恨》

香港出過張婉婷、羅卓瑤等女導演,但地位最高的自然是許鞍華。原籍遼寧鞍山的許鞍華
曾在香港大學進修英國文學及比較文學,後在倫敦攻讀電影。回港後擔任著名導演胡金銓
的助手。1979年導演首部影片《瘋劫》,之後的《投奔怒海》獲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
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成為香港新潮導演的中堅力量。由吳念真編劇、陸小芬與張曼玉主
演的《客途秋恨》是許鞍華中期的優秀作品。影片可看作許鞍華的半自傳故事,講述了一
對母女之間複雜微妙的關係,在許鞍華的鏡頭下被鋪陳得細膩動人,某些片段甚至令人落
淚。

[中國] 黃蜀芹:《人鬼情》

1964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黃蜀芹,早年曾在《啊!搖籃》、《天雲山傳奇》等
影片中任執行副導演。1984年她以一部《青春萬歲》獲得廣泛認可。《人鬼情》是她最具
風格的作品。此後她還執導了《畫魂》等電影作品,以及大受歡迎的電視劇《圍城》。拍
攝與1987年的《人鬼情》,描述河北梆子女武生秋芸在國家劇院演出《鍾馗嫁妹》大獲成
功之後,想起了她在30年來面對自我和鍾馗的兩個世界,全片採用"生活/現實/人界與舞
台/心理/鬼界"兩條平行線索作為構架,並且以女性視角帶給觀者於歷史性的反思。影片
獲得了包括法國第11屆婦女導演電影節公眾大獎在內的國內外各類獎項。


[英國]安東尼婭.伯德:《神父》

很難想象一位女性導演能拍攝出這樣一部極具爭議性的宗教電影。蓋瑞是一位充滿困惑感
的神父,他帶着理想出任新職。但不久他發現同事的馬修神父竟然與一黑人女性同居,兩
人發生衝突;而少女瑪麗亞向他告解時坦承遭到父親強暴,他礙於宗教規範無法竟然報警
。而蓋瑞自己則是一位同性戀者,在與同性戀夥伴葛瑞漢在車中親吻時被民眾發現,震驚
了整個小鎮。--安東尼亞.伯德(Antonia Bird)用她最大的勇氣和真誠去探討西方社會
中宗教,傳統規範與現代道德之間嚴重的衝突發人深省。在此之前,安東尼亞有八年舞台
劇導演經驗,當《神父》(Priest)一片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引起轟動之後,她相繼拍攝
了《瘋狂的愛》以及《軍官》等片。

[美國]諾拉.伊弗蓉:《西雅圖夜未眠》

諾拉.伊弗蓉(Nora Ephron)在這群同時代著名女性導演中,算是最能令大眾接受的,
她的浪漫文藝片通俗感人,且散發出男性導演作品中沒有溫馨氣息。伊弗蓉出生於紐約的
文藝家庭,雙親都是劇作家。1975年出版隨筆文集《Crazy Salad》一舉成名,此後開始
影視劇編寫。1989年因《當哈瑞碰見莎莉》獲得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獎。1992年編導了處
女作《這是我的一生》,翌年編導了《西雅圖夜未眠》(Sleepless in Seattle)受到
空前歡迎。在這部愛情名片裡,主角湯姆.漢克斯和梅格.瑞恩竟然在最後一刻才見面,
創意十足,還賺取了無數青年男女喜悅的眼淚。以後她又編導了《瘋狂熱線》、《電子情
書》、《幸運數字》等影片。

[法國]嘉芙蓮.貝爾勒:《羅曼史》

1999年的法國影壇,完全被《羅曼史》(Romance)這部帶着強烈禁忌色彩的女性主義影
片所震驚,而顯得有些手足無措。《羅曼史》敘述語調極其冷靜,從心理深度層面上描繪
了年輕女子瑪麗藉助性與身體如何獲得掌控生活權力的經歷。今年40歲的嘉芙蓮.貝爾勒(Catherine
Breillat)在17歲時出版的處女作,就曾被嚴禁售予18歲以下人士。此後,她與人合作編
寫了14部劇本。1976年貝爾勒執導首部作品《Und Vrai Jeune Fille》,此後推出的代
表作品有《與船同行》、《警察》,《羅曼史》是她第6部影片。貝爾勒本人認為本片會
讓男性了解女性的欲望和觀點,並且視這次觀影經驗為一次"進入女性思想的漫遊"。

[加拿大] 瑪麗.哈倫:《射殺安迪.霍爾》

瑪麗.哈倫(Mary Harron)在女性導演中算是較為另類的,她最新的作品就是倍受爭議
的《美國精神病》了。《射殺安迪.霍爾》(I Shot Andy Warhol)與前者一樣,也改
編自真人真事。安迪.霍爾是美國波普藝術大師,他繪製的夢露畫像成為"招貼派"的時
代性標誌,甚至在實驗電影、先鋒音樂方面他也有所建樹。而影片的女主角維米莉.蘇蓮
娜則是個激進女性主義者和同性戀者,擁有高學歷卻寧願在街頭行乞。維米莉對安迪.霍
爾極為推崇,久而久之她認定對方控制了自己的思想。終於,維米莉闖入安迪.霍爾的辦
公室,開槍將他射傷……透過影像,我們可以看見導演瑪麗.哈倫本人的意識與思考。

[香港] 羅卓瑤:《誘僧》

羅卓瑤這位女導演的地理身份極為複雜,她生於澳門,其後在香港學習、拍片,現移居澳
大利亞。1982羅卓瑤拍攝的處女作《外國的月亮圓些?》一鳴驚人,獲得芝加哥影展中獲
銀獎。此後她一直拍攝有強烈個人色彩和女性視角的影片,如《我愛航天員》、,潘金蓮
之前世今生》、《秋月》等。成名之後,她應邀參與了《情色地圖》的拍攝,這是一部由
四個不同地區女性導演合作的女性主義影片。2000年,她在澳大利亞拍攝了新作《女神1967》
。《誘僧》是羅卓瑤最具野心的影片,採用現代電影手法包裝了古裝故事,色彩鮮艷,映
象感強烈,夢幻段落氣氛十足。曾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中獲九項提名,並在法國CRETEIL電影
節獲最佳電影大獎。

[法國] 黛安娜.科依斯:《我們之間》

1948年出生於法國里昂的黛安娜.科依斯(Diane Kurys),原是位出色的演員,曾出演
過費里尼知道的《卡薩諾瓦》,1977年自編自導了第一部長片《Diabolo menthe》,是一
部半自傳式作品。此後最著名的影片算是《我們之間》和《羅馬別戀》了。《我們之間》
(Entre Nous)由伊莎貝爾.於佩爾和米歐.米歐兩位傑出的女演員主演,她們在影片中
代表中不同的女性典型。故事取材於黛安娜.科依斯兒時不幸的家庭遭遇,但筆調冷靜客
觀,"使這部電影得以跳脫格局窄小的個人回憶,而成為女性意識覺醒時代的見證"。故
事中的兩位女性相識後覺得彼此很談得來,但漸漸的伊莎對米歐產生仰慕和依賴,最後導
致自己的家庭破裂。

[澳大利亞] 吉利恩.阿姆斯特朗:《奧斯卡與露辛達》

拉爾夫.法因斯與凱特.布蘭切特主演的本片根據風靡英澳兩國的同名小說改編,據說導
演為此付出了10年艱辛。《奧斯卡與露辛達》(Oscar And Lucinda)的主人公奧斯卡
是傳教士的兒子,長大後進入牛津大學,他開始陷入孤獨和壓抑,畢業後決定遠赴澳大利
亞當一名傳教士,在船上他對開辦玻璃廠的露辛達一見鍾情。但到了澳洲,奧斯卡發現傳
教士哈塞特已經和露辛達相愛,並因故被發配到了荒涼的新南威爾士。他於是作出了驚人
的舉動--用玻璃建造一座教堂!吉利恩.阿姆斯特朗(Gillian Armstrong)生於澳大利
亞墨爾本。1979年導演的《我的璀璨生涯》得澳大利亞影藝學院11項大獎。1994年赴好萊
塢拍攝了薇諾拉.瑞德等人主演的《新小婦人》。

[美國] 咪咪.李德:《讓愛傳出去》

雖然咪咪.李德(Mimi Leder)從1997年才開始執導電影,但她在美國影視圈中早已聲
名顯赫,從70年代起的20多年間,她導演兼製片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電視系列片,如《洛城
法網》、《中國海灘》、《急診室的春天》等等。大導演斯皮爾伯格對她大為看好,力邀
她進軍好萊塢,災難片《天地大衝撞》便是出自她手,不但極為賣座,而且影片中傳遞出
女性獨有的感情色彩。《讓愛傳出去》(Pay It Forward)是咪咪.李德最新作品,集
結了凱文.史派西、海倫.亨特、海利.喬.奧斯蒙等大批演技明星,講述了一個關於愛
與倫理的故事,具有人文色彩及社會意義。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