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以前的假期一定去幾個最嚮往的地方,印度、非洲和拉美,而且要去好幾趟。今年就要邁出第一步,東渡印度。跟幾個朋友說了,回答是:印度?印度有什麼好玩的?為什麼不去歐洲?說句好聽的,歐洲玩兒膩了,想換換口味;說句不好聽的,歐洲冬天太冷,受不了。印度很大,去哪裡?可以去北面,去西面,去東面,也可以去南面。北面很寬大,恐怕去也只能去個西北。南面狹長,可以從東到西,這樣西東南一塊兒都去了。
朋友的指點很重要。去之前先問了印度朋友塑泥兒和小啞巴裝啞,都說去南面沒有北面的文化、貧困和熱鬧,但是生活節奏極慢,極--極--極--慢,自然風光不錯。正合我意,文化是個損失,特別是那個達姬陵,不去有些可惜。
又問了以色列朋友大味的。他去過印度很多次,能講一口流利的印度味兒英語,還是印度古典樂的歌手。雖然我覺得老外唱京戲總不大可能出人頭地,但是老兄不懈努力,居然成了師傅的最愛。他說:文化?說着從口袋裡面掏出一張名片,上面印着俗麗的美女和生殖器符號。他說:這是我在巴黎學唱時碰到的一個印度朋友,回印度前的名片清淡素雅,一回去就變成這樣了,說只有這樣才能被人接受。說着他就把這個名片上諸神的故事講給我們聽,簡直就是黃色故事,不但黃,而且還透着殘忍。他說,去印度抱着了解文化的心態很好,但是也要有思想準備,總是在你最不經意的時候,讓印度的“文化”給你一個響亮的耳光,讓你對印度文化到底是什麼有個清醒的不認識。
一個同事說她媽媽剛剛從印度和中國旅行回來,覺得印度和中國最大的不同是,中國人讓你看他們最好的一面,高樓大廈;印度人則不然。去印度旅行有兩條路線:高樓大廈和貧民窟。高樓大廈是給本國人準備的,貧民窟和妓院專門讓外國人看。不過,她看到最後覺得實在是太壓抑,搭上了給印度人的旅行團,調劑一下口味。
我們以前的房東是兩個英國人,愛上了印度,決定在那裡安家落戶,頤養天年。他們說:來了印度一定要告訴人家你結婚了,這裡的人熱情和主觀得很。見了你就問:結婚了嗎?你如果說:沒有。對方就會問:沒結婚?沒結婚那你算他的什麼?她算你的什麼?你說:我們同居,不想結婚。對方會不由分說告訴你:應該結婚,趕快結婚。一次他們坐出租車,司機聽說他們沒結婚,一路上不吭聲。下車的時候說:對了,我的英語實在不好,我終於想起來了,如果不結婚的話,你們將來的孩子就是“雜種”(bastard),還是趕緊結婚吧。
另一個印度朋友垃圾夫跟我說,印度人可能不太講政治正確性。我明白他的意思,是說可能有人有種族歧視。他說,你可能會碰到有人用各種方式稱呼你。不過,你不用太計較。他們往往不是有意的,而且也不就是針對中國人。他說:我從英國回家,我媽媽見面第一句話就說,你怎麼在英國呆了這麼多年,回來還這麼黑?他回答說:你們不也還這麼黑嗎?他爸爸說:但去了英國的人怎麼也應該白一些呀。
今天電視新聞裡面竟然講到印度,說一對丹麥遊客在印度赤身裸體地行走,還有一對以色列遊客在參觀婚禮時當眾接吻,引起當地人的不滿。原來,當眾接吻、裸體還有當眾做愛是一樣有傷風化的。當然,即使對於已經結了婚的人也是如此。
聽了和看了這些,覺得印度實在是個招人喜歡的地方,12月11號就是出發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