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講記 卷二十一
送交者: pifu01 2020年08月06日08:37:54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講記 卷二十一

  【143】我們臨終時的往生力量,它的關鍵在哪裡?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從唯識的角度來觀察人生,我們知道唯識的整個生命的因緣,是建立在阿賴耶識的緣起。唯識認為說阿賴耶識它蘊藏着很強大的一種力量,那麼這個力量當它成熟的時候,它就會變現果報,讓我們來受用。那麼這種力量,在經論裡面解釋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它說這阿賴耶識的力量,它不是今生造成的,它是無始劫來,你每一生都會儲存一種力量。那麼這個力量它有兩種可能:第一個它是一種生死的力量,它可能會由此有諸趣,這種力量可能會推動你到六道輪迴去,這種力量也可能會把你推動到涅槃的因緣去。所以阿賴耶識,如果說把它比喻作一個機器的話,它有兩種開關:第一種開關,是打開來是通往生死的力量;另外一個開關,是通往涅槃的力量。

  那麼現在的關鍵來了,我們怎麼樣能夠在臨終的時候,讓阿賴耶識現前的時候,它是一種往生的力量,它的關鍵在哪裡?

  在《楞嚴經》裡面說,它說第八識本身,它沒有決定權。它雖然是一個強大的力量,但是它不能夠決定說:哦,我要到生死輪迴去、我要到涅槃去、我要到淨土去,第八識的力量,它本身沒有決定權,關鍵在你第六意識,也就是說:你用什麼心態來面對你的人生的相狀。

  在《楞嚴經》裡面說,假設我們今天面對人生的時候,是一種背覺合塵,我們對人生的態度是一種攀緣性的、主宰性的,我們想要去受用人生的快樂,那麼這樣子當然你就把阿賴耶識的力量,就往生死輪迴那邊跑過去了。如果我們的心態是一種,我剛剛是講背覺合塵,現在我們相反就是背塵合覺。假設你的心態是把人生的因緣放下而開始內觀,你遇到事情的時候,你是用道理來解釋這件事情,你開始起觀照了,而不是動感情了,那麼這個時候你是把第八識產生一種涅槃的力量。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阿賴耶識一定會現前,但是它會產生不同的力量,它可能會產生生死的力量,把你的佛號帶往娑婆世界得果報;它也可能你在臨終念佛的時候,阿賴耶識現前,它把你的佛號力量把你帶到淨土去。所以諸位,你最好檢討一下,你阿賴耶識現在它到底是累積了一個什麼力量?

  原則上,如果你對今生看得很重要,你對娑婆世界的攀緣很重,你阿賴耶識的力量,一定是一個強大的生死業力,你臨終你很難返轉的;如果你現在對娑婆世界的心態是完全放下,你遇到事情是用內觀的,用理智來觀照因緣法,那麼這個時候,阿賴耶識,你現在儲存的力量是往淨土的力量。所以佛法的角度,佛法對人生的價值,它不再看待你生命是變現什麼相狀,你這個相狀是快樂的相狀、或者痛苦的相狀,在佛教裡面看這是沒有價值的。因為它是生滅法,這個東西很快就過去了,就像你做一場夢,你今生活得快樂,也是一場夢;你今生很痛苦,也是一場夢,它很快會過去的。佛法很重視你將往哪裡而去!佛教不重視你的過去,但是它非常重視你的未來,它也不再重視現在,因為現在是一時的。所以你的心態就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了,到底我們就對娑婆世界,是用攀緣的心還是觀照的心,就決定你未來的來去了。

  【144】我們遇境逢緣,第一件事情是先修空觀!

  那麼智慧的觀照應該怎麼觀照呢?就是我們遇境逢緣應該怎麼去用這個智慧來觀察人生呢?我們這次的唯識學課程,講出了三種觀照第一個是空性的觀照;第二個是菩提的觀照;第三個是淨土的觀照。這三種觀照你都具足了,你就可以成功的把阿賴耶識的業力,轉成往生的力量了。

  好,我們今天先來談一談空性的觀照。那麼這裡面有幾個問題,我們空性的研討,我們先談一種通途的問題,再來談個別的問題。我們先來談通途的問題,很多人對修空觀,還是有疑惑的,我們先解釋一下,就是我們遇境逢緣,第一件事情是修空觀,這是很重要的。

  在唯識的角度,先否定自己,你不能馬上肯定自己說:哎,我要發菩提心,這不對的,你要先放下,你才有資格談提起。所以唯識它的態度,當你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先否定自己,先告訴你自己這一切都不是真的。所以它空觀有三種觀法,大小乘有三種觀法:

  第一個從無常切入。你觀察它是一時的、無常的—無常故苦,苦即無我,無我所以空。

  那麼無常觀,它的特點就是它這個藥力道很強,尤其是你對財色名食睡這一塊煩惱特別重的人,用無常觀它是藥到病除,它藥效很快。當然它也有缺點,這一帖藥不能常用,因為它這個在修空觀的時候,它夾帶了苦諦的思考,它不是運用一種中道的平常心來修空觀,它是夾帶苦諦的思惟來修空觀。因為它無常故苦,苦即無我,所以它這種空觀,天台宗智者大師給它一句話叫做“滅色取空”,它是把相狀毀滅了,然後再進入空性。

  所以這個地方對整個大乘來說,你要修菩提心,你這個時候要借相。佛法認為相狀沒有好壞,它只是讓你假借的,你用相狀來修空觀,叫從假入空;你用相狀來修菩提心,叫從空出假。所以相狀是可以借的,但是無常觀把相狀給破壞了。你這個藥如果經常用的話,對你以後修菩提心會有困難。所以無常觀修得太厲害,古德說有兩個過失第一個忘失大悲;第二個不樂修善。你對積集資糧沒有興趣,反正它都是無常的嗎!所以無常觀的這個空觀,它的好就好在藥效猛利,但它的缺點就是說要適可而止,這個法門適可而止,操作適可而止就好,這是一個空觀的方法。

  第二個就是唯識學說的,從因緣來修空觀觀察這一切法都是緣生緣滅,都是自變自緣,你自己的阿賴耶識變現,第六意識去攀緣它,其實沒有一個真實的實體,所以因緣性空。

  那麼這個唯識學的空觀,它主要是破你心中的遍計執,就是你不能分別,人生只能受用,你不能夠去解讀它,最好的人生就是不解讀,你不解讀就是最好的解讀,就人生毫無意義,所有的意義都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

  所以人生只就是一個“如”的境界,就是“那樣就是那樣”,沒有對錯、沒有好壞,只是因果的顯現,如此而已。所以這個無分別智,佛陀的意思,他不讓你的心去住在這個外境,他要把你的心往菩提心、往淨土方向去引導,你不能把你的心力,往娑婆世界去分散。所以這無分別智就是說,它等於是把你對娑婆世界的整個攀緣的心,整個門關掉,把門關掉了。

  因為你沒有辦法分別,你就不能得到任何的資訊,你就沒有辦法去解讀人生,你沒辦法解讀,你就不能執著。

  所以唯識學有一個很重要的話,叫“唯識無義”。人生的概念,都是你自己編出來的,人生本來就沒有意義的,人生的成敗得失,它只是因果的顯現,成敗得失這四個字,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這種概念是你捏造出來。所以它那個破名言,就是說你要告訴你自己:人生所有的概念,都是你捏造出來的,而且是毫無意義,這個時候你對它的執著攀緣就斷了。我們不可能去攀緣一個沒有意義的東西吧,因為它不值得你攀緣,它毫無意義。

  所以這個唯識學的空觀,它不破壞相狀。諸位,它不壞相,就是相狀還是存在,但是你的心不迷、不取、不動,它是破壞你的名言,你不要去亂解釋人生,因為你一解釋,你就想要去執著,你就想要去主宰,你就把生死業力給帶動起來了。所以人生只能夠輕輕地走過去,你不能夠動任何名言的,你要把所有的精神體力放在來生,唯識的意思就是這樣,用在實踐你的理想。我們以後會講到菩提心,人生只有一個意義,就是實踐你的願望而已—歷事練心,積集資糧。所以唯識學就是說,它從無分別智裡面切斷了你任何的攀緣心跟執著的心,因為我們不可能去執著一個毫無意義的東西。這個唯識學厲害,它不壞外在的相狀,它把你的分別心停下來,這個是唯識的空觀,比無常觀更高明,而且力道也不差,這是從因緣切入空性。

  第三個是從真如,本來清淨。是你本來什麼都沒有嘛,本來什麼就沒有,你今生來這裡,你也沒有得到什麼,你也沒有失去什麼,人生本來就不增不減嘛,沒有得也沒有失,也沒有好也沒有壞,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嘛。你來的時候什麼都沒有,走的時候也是什麼都沒有,只有過程,就是本來清淨,當然這個觀法是比較微細了

  這三種空觀都可以,但是我們今天強調是第二種:修無分別智。破壞你對人生的概念,因為這種概念是生死的根本。好,我們先把無分別智解釋完了,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你至少要知道怎麼操作,可能你還很生疏,至少這個操作方法你要懂。無分別智就是唯識的空觀,就是斷除你的分別心,消除你的名言分別,把人生恢復它的本來面目,你不要對人生加油添醋,就是還它個本來面目,它該是怎麼樣就怎麼樣,不要把你的概念,加到因緣的假相上去。

  【145】淨土的緣起跟這個無分別智如何結合起來?

  學員:請問師父,那個淨土本身也是緣起的,那我們怎麼把它跟這個空觀統一起來,跟這個無分別智……按說它也是一種名言。

  師父:淨土的緣起是清淨的緣起我們今天要破壞的是雜染緣起。就是說雜染緣起你不能碰它,你一碰它就惡性循環。因為雜染緣起你一碰它,你就會產生攀緣。但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我們去接觸它的時候,我們不會動攀緣心,它是怎麼樣呢?

  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這個是清淨的法界緣起,這段話我們再說明一下:

  這緣起不同,這是彌陀本願變現出來的,它不是業力所招感的,因為業力所招感的東西你太熟悉了,你不能碰,因為你自己業力變現的東西,你太熟了,你一碰你就沒完沒了了,那生死大夢你就一直做下去了。娑婆世界的業,為什麼不能碰呢?因為它是業力所變現,就很容易牽動你的煩惱。比方說你在走馬路的時候,你看到黃金,你很想把它撿回去,對不對?到極樂世界你看到黃金,你不會想把它撿回去,因為它不是業感緣起,你會欣賞它、讚美它,但是你不會有一種攀緣想要取着的心,這兩個緣起不一樣。因為娑婆世界的緣起有雜毒,它有過失的緣起。它這個是一個蘋果很漂亮、很甜,但是裡面有毒藥,所以你碰不得。娑婆世界的快樂,每一種快樂你都要付出代價,沒有例外。任何的一個蘋果你吃了,你就準備生死輪迴了。娑婆世界的水果通通不能摘,全部只能夠走過去,不能摘,因為這個水果你吃的越多,你的生死業力就越重。

  學員:所以說空觀並不是破一切名言,而是只是針對娑婆世界的名言?

  師父:娑婆世界名言。對對對。好的名言,我們讚美極樂世界、讚美菩提心,這種名言還是要保留。等到後面會講到,後來又重新建立一個新的名言,但是這個名言是佛菩薩的教授,就是所謂的法的教授。好,請坐。

  【146】你管不住第六意識,你就不可能有臨終正念!

  學員:師父慈悲,弟子想問,就是說我們不要對外境起分別嘛,那我們就是說,不要在外境分別的時候,那我們是看我們自己的內心,那我們內心起的那個念頭,也不一定是對,對嗎?

  師父:我沒叫你看內心的念頭!我要你看你安住內心的道理呀。念頭,當然你不能觀你的念頭,念頭也是情緒化的。你要安住你的空性的道理、菩提心的道理,你要安住那種道理的那種正思惟,安住在道上,一種真理。

  學員:那我們平時歷緣對境的時候,我們要如何來做事情?應該是有一個……就是有一個軌道,來依止來做嗎?

  師父:做事情你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但是不要去分別它就好了,你不要在結果上去分別它。

  學員:那是聽自己內心的道理去做?

  師父:對,因為你聽聞佛法一定總結一些道理,比方說無常、因緣觀、本來真如,對不對?你要憶念這個道理:哦,這是無常的、這是緣起性空的,你要去從這個道理上來調伏自己的分別。

  學員:上堂課師父說過,就是差即無差無差成差,那可以請師父再解釋多一點,怎麼樣來操作?

  師父:因為你向外攀緣呢,就是無差成差了,人生就用得很複雜了,你要是向外攀緣就是這樣。本來人生是一個如的境界,它是一個一真法界,你就把它切成一小塊:這是我喜歡、這是我不喜歡的、這是成功、這是失敗……你就產生對立的思考了。對立了以後,你一定會產生執著,你不可以說:欸,我先去分別,我最後再來不執著,不可能!你分別後你就控制不了自己了。所以大智慧的佛陀告訴你不能分別,你一分別以後,後面就完了。執著不是你可以控制的,你現在唯一能夠下手的就是無分別。你一分別完你就完了,你控制不了自己了,你一定會執著了。所以很多人講說看破放下,你要放下,你一定要無分別,你一直分別,你不可能放下的,關鍵在這裡。

  學員:師父慈悲,弟子有個問題問一下,因為我看網路上提到說無分別智,它有分根本無分別智跟那個唯識心觀無分別智,跟後得無分別智,也就是說你如果入禪定以後,你的根塵識都不產生分別,那個才真的是無分別智,那因為我們是修淨土也沒有禪定力,對不對?那是不是其實……

  師父:不要把標準講的那麼高了,我們現在叫做聞思,就是隨順無分別智,隨順嘛,對不對?哦,我們至少也是在調伏狀態嘛。那你講說完全遇境都一念不生,不可能。我們第一念一定會生,就修第二念,第二念的無分別智

  學員:那我的意思就是說用我們的那種般若的那個觀照來近似於那個無分別智?其實我們沒辦法達到,因為我們根本不可能,我們是凡夫,就算我走路,我看到馬路綠燈,我停下等綠燈,我不能說我無分別,紅燈就闖過去,所以說我這個時候就說近似今找我名言上我可以用的,比如說計度分別,應該是近似這樣子操作就可以是不是?

  師父:對對對,你說對了,計度分別,正常的分別是可以的,但是有些分別是計度分別,然後多事。

  學員:然後再將有執著部分儘量把它,就是師父提到的,我喝咖啡……

  師父:你不要管執著,你不分別它就不會執著了。

  學員:好,謝謝師父。

  學員:師父剛剛提到那個滅色取空……

  師父:滅色取空,毀滅的滅,滅色取空。

  學員:我想請教師父一下,那個如果說我們的相狀是有遍計所執產生……

  師父:遍計所執性

  學員:那如果說這個事情過了,或者是說這個所攀緣的已經消失了,

  這個相狀它也就不會再存在了,但是如果這個相狀是依他起,它產生了的相狀,如果說要把它是不是很難甩掉?

  師父:你講大聲一點,你把麥克風靠近一點。

  學員:就像是說我們身邊有那個眼耳鼻舌都是我自己的,天天看着它,天天用着它,怎麼樣去把它觀空呢?就像《心經》說的“照見五蘊皆空。”

  師父:就是你少去分別它呢,你一定要面對它嘛!但是你少去分別它嘛,你要減少分別,你一分別你就一定會執著,一執著就產生對立:不是愛就是恨……所以你少分別,就這樣子,就是少去分別它,否則你會惹很多塵埃。就是說它到底是不是一個業力,它不一定,你也可能安全閃過去但是你一分別它,你就糟了,它就是一個業力了。

  學員:因為照依他起之說……

  師父:依他起它只是現出一個相狀,它又沒叫你去分別,對不對?是你自己要去分別的了。依他起身為第八識,它只是把你的業力變現出來,是你第六意識要去分別,最後驚動了第七意識去執著,是吧?第八識沒錯嘛,關鍵就在第六意識,管好第六意識這很關鍵。

  你要臨終無障礙,你一定要把第六意識管好,它一定要在你的管控當中。第六意識一旦不聽招呼你就完了,你不可能往生了。如果第六意識不歸你管,你就完了,你佛號念得再怎麼樣都沒有用了。因為你第六意識失控,你亂分別,你就招感了無量的業力,你就跑不掉了。所以管好第六意識很關鍵,第八識它不歸你管的,因緣果報這是一個天然的軌則,它該出現就會出現,不該出現就不會出現,是吧?你看釋迦牟尼佛他的家族被滅,佛陀也知道,佛陀也沒有採取任何行動,採取行動也沒有用,是吧?所以第八識是你不能管它,你要管好第六意識。

  學員:是,我會往這個方向……

  師父:對對對,這很重要。你第六意識你一旦失控,你第六意識只要不歸你管,你就完了,你今生就完了,你全部都毀了。你管不住第六意識,你就不可能有臨終正念,不可能!就是說,我們不可能一念不生,但是至少你有本事斷相續心,就是念頭起來的時候,你馬上覺察,斷相續。我再講一次,我們不可能一念不生,你不可能連第一念的分別都不起,不可能,但是就算你不是先知先覺,至少後知後覺吧,是吧?至少你覺照的功夫要生起來,然後你什麼時候生起,把相續心給斷了,這個就有辦法了,就是第六意識在調伏狀態,你開始在調伏它了,它本來是一個猴子到處攀緣,慢慢慢慢……它慢慢慢慢,這個攀緣心靜下來了,這個是好現象,它調順了,調柔善順了,這個時候你生死業力就轉了。

  學員:師父慈悲,我想問一下就是說,就比如說我們人生下來之後,就要有成人的教導,就是說這個是對的、那個是錯的。那麼就是從小我們就要有分辨心?

  師父:分辨智慧,對對對。

  學員:再比方說孩子們長到一定的程度,他學習的好上大學,你會恭喜,有這個歡喜心;這個孩子假設要是走了偏路,吸毒、參加幫派,那你會一路跟着他,就是阻止他說這個是錯的,那這個也是分別?

  師父:這個是分別,但這個是正確的分別,這個是可以保留下來的。

  學員:這個可以保留。

  師父:這個是可以保留下來的。就像剛剛你說的,看到綠燈再走過去,對不對?你不能看紅燈走過去,我不分別,不能這樣講對不對?正確的分別是要保留下來的,這種分別是屬於正確的、如理的。但是有些分別是虛妄的,尤其是會創造對立的,我相、人相對立的,好壞對立的。

  學員:謝謝師父。

  【147】圓成實性到底是生滅法還是不生滅法?

  -好,我們這裡有幾個有關空觀的問題,我們解釋一下:

  網絡學員:師父在課堂中說明圓成實性的真如是後修所得,與《楞嚴經》的真如有異,又提到凡夫對依他起的時候,或起遍計執、或起依他起觀,而成圓成實,是否代表圓成實性為生滅法,要修才有?那麼講義中又說,圓成實性即二空所顯圓滿的實性,那麼圓成實性到底是生滅法還是不生滅法?

  師父:這個無分別智,它在成就圓成實性,無分別智是生滅法,因為你修的時候你會慢慢進步吧,但是它成就以後變成不生滅法,它是開顯不生滅的空性。因為真如的空本來就是空的,一切法本來就是“如”的境界,它的存在不需要假名的,不需要名言的,是我們自己把它安立下去的:哦,這個是叫做成功、這叫失敗。那麼真如的空性,一切法離言說相,本來是一種實相,所以我們恢復了它原來的相貌。

  所以無分別智在修的時候是生滅法,但是它成就以後是不生滅法。這樣講好了,月亮本來就存在嘛,對不對?但是我們陰天的時候我們看不到月亮,看到的是烏雲嘛,對不對?那怎麼辦呢?我現在用風把烏雲給吹走了,這個風在吹的時候是不是有動作?是生滅法吧。但是烏雲吹走以後,月亮出來,你不能說月亮是生滅法,它本來就存在嘛!它以前是被烏雲遮蓋住嘛。月亮是什麼樣?它是不生滅法,它也沒有生也沒有滅,所以你把遍計執破了,你只是恢復它本來面目,不是說,哦,這個面目是你創造出來的,不是這樣子,你只是恢復它本來的樣子。所以過程是生滅,結果是不生滅。因為一切法本來就離言說相嘛,是我們人太聰明了,就是自作聰明,安立很多名言,創造很多的對立,就產生愛憎取捨,然後就啟動了生死業力了。

  【148】如何對治第六意識的這種粗重的分別?

  好,第二個問題:

  網絡學員:在第六意識分別當中是否也有輕重的不同?對有些事情我們的分別是特別的重、也特別的快,弟子請問師父,面對這種粗重的分別,已非單純的自我說服就能夠解決,應該用什麼方法來對治?

  師父:一般我們修無分別智的空觀,要兼修事修。所以你無分別智以後,後續要提起佛號,趕緊提佛號。空觀的智慧,它相應的快,但是它有一個問題,它很難相續,相續也太難,所以我們遇到事情,第一件事情不是馬上提佛號,不是哦!你要先修無分別智,再提佛號,為什麼?有些人他完全不修空觀,他就提佛號,他有什麼問題呢?

  就是你的執著是用佛號把它壓下去的,凡是壓下去的東西它一定會反彈,總有一天你壓不住它的但是你用空觀來照它呢,是一種對治,會破壞它的結構。所以如果你一輩子都不修空觀,你遇到事情,你的不分別只是轉移目標,把對這件事情的執著轉到佛號去,那麼換句話說你的遍計所執性、你的攀緣性一點都沒有破壞,你只是轉移而已,或者說壓抑而已,這種壓抑式的念佛,總有一天你會壓不住的,總有一天,因為它是無始劫的習氣,你念佛是短時間的幾年的時間。所以你不用佛法的空觀的藥,你只是一路的用事修來跟它壓着,你總有一天壓不住的。但是你只是修空觀,你把它暫時調伏了,你不提起佛號,也不行。所以無分別智修完以後,趕緊提佛號,這個合乎大乘的中道——無住生心!這個是合乎中道思想的。我們把問題都回答完再來看看大家有沒有問題,我們看第三個問題:

  網路學員:師父在課堂中提到面對業力,今生能夠改變有限,應該放棄而寄託於來生。然則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念念在行為上的選擇,也能夠引發後續不同因緣的發生,比方說我們會產生對阿賴耶識變現的果報可以掌控的錯覺,那么弟子請師父在道理上應該如何去理解?

  師父:其實我們今生的一些修行,你比方你今生起了菩提心,斷惡修善,你今生也會有一些美好快樂的因緣出現,這個是花報。但是為什麼佛法要我們今生要全盤的放下呢?它要你不要把精神放在今生,你把精神體力放在今生,你今生已經是有漏了,它的本質是有漏,就算上面多一朵花、多一個水果,又怎麼樣呢?它的本質是輪迴的果報,就是說雖然我們今生好好念佛、好好持戒,你今生人生也會產生命運的改變,但是你都不能去執著,所以今生要徹底的放下。

  所以佛法叫你放下今生的意思就是:你的精神體力要完全放在創造來生上。也就是說你今生只有一個意義,你人生只有一個意義:為了創造來生而活!這是佛法的思考。當然這個是針對一定要往生的人來說了。諸位,為什麼它要你放下今生?是這樣子,韓信的軍隊只有三萬的軍隊,項羽有十萬大軍,憑什麼韓信能夠打敗項羽?最後那個時候,在垓下的時候,最後一戰,韓信能夠用三萬的軍隊,打敗項羽的十萬軍隊,憑什麼?因為他背水一戰!他過河以後把船都燒掉了。

  諸位,你憑什麼用短短的幾年的時間,去了生死,憑什麼?你憑什麼用短短的幾十年的時間,去解決無量劫來留下的問題,憑什麼?憑的就是你放下今生的那個決心——我一定要成功嘛。

  所以你如果又分心在對今生的果報的一種攀緣,你的精神體力就分散了。本來你的精神體力就有限了,你面對又是一個強大的敵人,你要沒有背水一戰的決心,你就完了。所以你要知道佛陀很多的規劃,他是有道理的。今生跟來生你只能夠選擇一個,就像蕅益大師說的:你不可能“腰纏十萬貫”,又要“騎鶴上揚州”。你要選擇,你又要享受今生榮華富貴,你來生又想求生淨土?不可能,不可能的,因為你沒有足夠的決心。

  一個會往生的人只有一種可能,就是背水一戰!因為你面對的敵人是一個無始劫的業力。往生與否只有一個字,就是你的決心夠不夠而已了。其實不是佛號念多少,諸位,你沒有決心你佛號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也沒有得生之理”,你要是決心夠,一句佛號乃至十念就夠了。所以一個人,如果你現在是我很想要往生,你大概不會往生了,你只是很想要往生嘛,是吧?可有可無。

  所以我們在學唯識,你會發覺,你不能對今生有任何的縫隙,它無分別智就是所有的縫隙,把全部攀緣娑婆世界的門全部關住,把所有的精神體力放到來生去,你才可能成功的。

  網路學員:師父慈悲,請問師父,打坐兩個小時後覺得腿疼痛難忍,這能不能用空觀來對治呢?

  師父:你疼痛難忍應該把腳放下來了,不是修空觀,它是依他起性,佛陀要你去對治遍計所執性。這個疼痛的感覺是一個因緣所生法,不是你分不分別,你不分別它也是會痛,是吧?所以你無分別智不要隨便操作,它是對治你心中的執取,不對治外境的。

  【149】為什麼無分別智要跟淨土宗結合?

  好,我們再看第二個,空觀的第二個主題。

  前面是講如何修空觀,第二個是講空觀的智慧跟淨土的結合。

  為什麼無分別智要跟淨土宗結合?

  其實我剛剛也講過了,因為無分別智就是關住生死業力的大門。諸位,如果你平常就放縱第六意識到處攀緣,你招惹了很多生死業力,你到臨終的時候你這個門關不起來了,問題在這裡。你平常都不收心,你臨終的時候心就收不回來。所以一個人,正常修行人越晚年的心,越要慢慢的往內收,慢慢收,真的要收心。因為你攀緣的越廣,你的生死業力就越重,這個道理就這麼回事。

  所以淨土宗跟無分別智,這兩個是相輔相成的。當然有些人說:欸,我不要修無分別智,我人生的經驗……有些人人生經驗當中吃了很多痛苦,對不對?他就用這種痛苦的感受,來激發自己往生。這樣子可不可以?這樣子會有問題,因為你人生的痛苦是局面的,你不可能在所有因緣裡面都痛苦,你可能是某一方面有痛苦,某一方面沒有痛苦。所以你不能從事相的體會,來激發你的往生,不可以。一定要從道理上的理解,因為道理是放諸四海皆準的,而且你的體會也僅限於欲界的娑婆世界。如果你是用人生的經驗的痛苦來激發你的往生,那對不起,諸天的感受你沒有感受過,至少你今生沒有感受過,你這個就是一個空隙了,就是一個漏洞了,你厭離的娑婆就不全面了。你厭離的是痛苦的這一塊,娑婆世界快樂的這一塊,你就沒辦法厭離了。

  所以不能用人生經驗來厭離娑婆,諸位,因為它不全面,一定要用道理的理解才可以,因為道理是涵蓋整個三界的。 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好,我們的空觀的智慧怎麼修?如何跟淨土宗結合,到這裡有沒有問題?欸,請說。

  學員:師父,弟子請教一下,剛才師父回答最後一個問題,就是說禪坐的時候腿疼那個問題,就是說臨終的時候,我們有時候,可能也會遭遇一些身體不如意的狀況,可能這邊疼痛,那邊疼痛,那平常如果腿疼的話馬上就放下,然後佛號就念不起來,這個是不是……

  師父:其實臨終的時候痛苦……請坐,唯識的意思它是這樣,臨終的時候,他諸根會先敗壞的,在死亡之前他六根一定要先破壞,他的阿賴耶識才會離開。它這個離開是前六識先破壞,當然六識要破壞他六根一定要先破壞,六識破壞以後他第八識才能離開。那麼你的六識一旦破壞了,你的感覺、疼痛的感覺,就幾乎沒有感覺了,所以臨終的痛苦是心苦多於身苦。我們常常用生龜脫殼來比喻臨終,其實臨終的痛苦,因為他的根已經敗壞了,他那個感官功能幾乎都破壞了,你外面看,你看他很痛苦,其實他沒什麼感覺了。他那個識,因為你真正了別的是那個識,他那個明了的識已經都喪失了,所以他就是一個血肉的那個器官在而已了。他耳根也聽不到聲音了、身體也感覺不出疼痛的感覺了,但這個時候最大的痛苦是什麼呢?

  是心的痛苦。他茫茫然,尤其有些人對死亡完全沒有規劃的,沒有宗教信仰的,這糟了。他把死亡當做毀滅,人死如燈滅,所以他恐懼,而且他不甘心啊。你看哪一個人死的時候是心甘情願走的?說:欸,我真的該走了,很多人說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完,怎麼可以走呢?對不對?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對不對?所以他臨終的時候痛苦,都是心苦多於身苦,是心裡的掛礙多於這種痛苦最多了。

  我們一個人很奇怪,我們看到別人在死都沒有想到自己,所以到自己死亡的時候:哦,原來我也會死!那麼他本身沒有做好來生規劃的人,他就會恐懼,這個痛苦就在這裡,他沒有做好來生的規劃。因為我們一般人的規劃,都規劃到今生嘛,是吧?小時候讀書,立志讀書、慢慢長大、找個好工作、然後退休生活,你大概就規劃到這樣子。但是你的生活規劃只到今生,到死亡後半段是一片黑暗,這個就是你的問題點。你的規劃沒有規劃到來生去,所以死亡會給你很大的恐怖、不安,這種痛苦在這裡。當然淨土宗的人他臨終的時候,他是充滿期待,因為我早就做這樣的布局了,對不對?淨土宗的人本來就是:“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他把娑婆世界當客人,你想一個人一天到晚在外面流浪,他要回家,他什麼心情?你想,是吧?

  學員:師父慈悲,師父剛剛說求生淨土不能用人生的經驗來發願求生淨土,可是弟子經常都覺得周圍的朋友,很多都是因為人生的經驗太痛苦了,令到他們慢慢就放下了,可以一心念佛,都是這樣子就可以……

  師父:他可能只能夠放下一部分。你的痛苦的資訊來自於人生的體會,你能夠放下一部分,你不可能放下全部。因為諸天你放不下,因為你沒有體驗過嘛!沒有體驗過你怎麼放下呢?

  學員:那對諸天放不下的理解,是不是說如果他臨終的時候有天人……

  師父:因為你不能靠事修來建立你的知見,你要用道理來建立你的知見,用道!不能用人生體會,人生體會只能夠當做一時的激勵。

  學員:這兩個是不是有互相的……

  師父:當然不一樣,你道理是全面的,你說無常那是全盤性的,放諸四海皆準的,你道理的理解是全盤性的,是不是?什麼都是無常,什麼都是無分別,對不對?但是你人生的體會只是其中你的一個小黑點,一個局部,你不能用人生經驗來當做你厭離娑婆的一個全部,它只能夠當做你一時的激勵。你沒有看透,你不可能放下,我不相信一個人沒有把道理參透,他能夠放得下,我不相信,我絕對不相信。他為什麼來娑婆世界呢?他就是生生世世攀緣,他有這種習慣嘛!那麼你有這個病你也不吃藥,你怎麼會好呢?

  學員:我的意思就是說他人生的經驗令他看透了,放下了,有沒有這個可能呢?

  師父:那他一定要結合道理,他一定有聽到什麼無常的道理。他可能一開始是人生的經歷,但是他後來聽到無常的道理,他的人生的痛苦跟無常道理結合,這樣子可以,他一定要跟道理結合。

  學員:師父慈悲,弟子有一個問題,就是有關我們淨土宗的有一個十六觀,觀境嘛,我想請問師父我們淨土宗那個概念,觀這個十六觀,跟那個唯識有沒有關係?不是唯識所變的……

  師父:你說十六觀也是唯識所變?

  學員:我問的意思是是還不是?因為我們每天都在觀,觀這十六觀。

  師父:那觀他是用第六意識來修觀嘛,他是薰習一個……比方說蓮花觀,薰習一個蓮花的種子,是不是?那蓮花的種子這個是跟淨土有關係,他臨終就容易感應道交,對往生有幫助吧。

  學員:那是唯識跟這個我們的淨土宗,有點關係對不對?

  師父:有關係,有關係。

  學員:阿彌陀佛。

  師父:當然我們主要是持名,持名。總而言之它這個無分別智,其實它不能夠說是修行的全部,但是是修行的一半。就是說,大乘佛法是這樣子,它是先把娑婆世界的攀緣,這個門先關掉。但是你也不能把第六意識毀滅掉,不像二乘人是灰身泯智嘛,所以它把第六意識的能量,把它引導到就剛剛你說的修觀,觀照菩提心、觀照淨土的功德,它是這樣子。它是背水一戰,把攀緣的這方面的門關掉,它要你這塊無住,但是後面還有生心,生起菩提心、生起往生的心。你必須把你的分別的功能,用在這一塊,它是這個意思,並沒有要你毀滅它的分別功能。就是說該你分別的,你好好分別,不該你分別的,你就不能分別。

  好,我們休息十分鐘。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0%(0)
0%(0)
    邵雍說,體無定用惟變是用,用無定體惟化是體。  /無內容 - 道還 08/08/20 (110)
      注意:沒說取消文字,而是說不執着於文字,這是對應當時的讀書人  /無內容 - 仙遊野人 08/07/20 (99)
        你想要聽到什麼樣的答案呢?你本來有答案,是來當考官的?  /無內容 - pifu01 08/08/20 (94)
          沒有,只是看怎麼把這兩者看似不同或不相關聯繫起來,接點在哪 - 仙遊野人 08/08/20 (115)
            你要是讀了我貼的這些唯識,而且研究一下中觀,你就知道根本是一 - pifu01 08/08/20 (129)
            沒有接點. 我過去說過. 只是選擇! - 綠野仙人 08/08/20 (140)
              我可能還沒說的更直接了當. - 綠野仙人 08/08/20 (99)
                真是不需要過多思考,當思維停不下來,用解數學物理題做緩衝,但 - 仙遊野人 08/08/20 (152)
                  相信當時佛陀周圍的弟子中有不少學者哲學家,對他們開示唯識學。  /無內容 - 仙遊野人 08/08/20 (177)
                    佛陀以一音聲而說法,眾生依根基不同各自得法 - pifu01 08/08/20 (135)
    你們說的東西我都摸過.他們一點都不矛盾. - 綠野仙人 08/07/20 (114)
      是的,不矛盾。  /無內容 - 仙遊野人 08/07/20 (135)
    這個問題不錯. 她聽的懂嗎? 哈哈哈哈哈 - 綠野仙人 08/07/20 (196)
      她答非所問。  /無內容 - 仙遊野人 08/08/20 (136)
        她的回答也沒錯. 你們沒在一條線上  /無內容 - 綠野仙人 08/08/20 (125)
    俺一頭霧水 以後再說吧  /無內容 - gooddday 08/06/20 (114)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9: 被宣布為匯率操縱國的前景後果會是什麼
2019: 各位川粉,美國派遣航母進入中共宣稱主
2018: 西方國家的民主自由確實是很虛偽的。看
2018: 中國現正墜入中等收入線井,美國正考慮
2017: 國內的教師如此德性
2017: 苏珊米勒2017年8月星座运&
2016: 高玉寶:新車、二手車與車主的身份
2016: 你們注意到了我注意到的地方了麼?呵呵
2015: 紫荊棘鳥:修車記(灌水)
2015: 今日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