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大伽們討論“平”(屬性),結果大家各自定義了“平面”。新野還堅持自己的定義是正確的,老明的也正確。俺之前沒有好好看新野的定義,現在回去翻了翻舊貼。新野和果子狸童鞋一起定義的,發現也是“平面”的定義,而不是“平”。他們這樣定義的:“在一個2維空間裡選3個不在一條直線上的點ABC, 並且以最短距離畫出連接AB,BC與AC的3個線段,你得到的是一個封閉的三角形。如果此三角形的三角之和不等於180度,你的這個2維空間就是一個曲面。如果三角之和等於180度,你的2維空間就是一個平面。”新野把果子狸的定義還“彎曲”了一下:“正確!但俺的表述更簡單易懂。連接空間兩點最短距離的連線叫直線”。這個是定義直線,不是定義“平”,更不是“平面”。直線是一維的,平面是二維的。直線是“平”的嗎?不見得!直線可以是豎直的一條線(豎線),或者斜的(斜線),不一定是“平”的。
精準定義在佛教因明裡面是必須的。昨天開車的時候,我們買完午飯俺接着開上高速。老公說,大家坐好了,湘西土匪(Hunan Bandit)開車可不是蓋的,拐彎又快又急。我無語啊,這為人民服務,被人民嘲笑。後來快到了,俺處在半冥想狀態,在超車道開了一段時間,前後左右都沒車嘛,俺愛開哪裡開哪裡不是?老公提醒:你打算就霸着超車道嗎?這個是超車用的,可不是讓你霸着的。俺大笑:你都定義我湘西土匪了,土匪可不就可以霸道嗎?--可見,隨便定義,是會搬石頭砸腳的。
精準定義才可能精準推理。俺今天就從平的概念來推理一下佛教最重要的無我概念。
平(屬性)不是“平面”也不是“直線”。這個大家可以認同吧。英語的平,可以是even, leveled, flat, tied(比賽的平),等等。平面英語是plane. 當然語言本身就不是很精確的,很難真正以語言來描述事物,只能近似。這個就是我們這個物理世界的局限性之一。人類情感以及其他深層覺知都不是語言能夠描述的乃至新野後來說事物變成了抽象概念的近似。新野自己也定義了平是一個抽象概念。平面呢,在幾何裡面有精確定義。幾何學本身,其實也是抽象的。沒有人認為數學和幾何不是抽象的吧?但這些抽象的概念確實可以解決我們生活里的實際問題。這就是抽象概念的作用—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數學是很重要的工具。僅僅只是工具而已。抽象工具。在現實的物理世界裡,它存在嗎?不存在。
以佛教二諦的觀點來看,抽象概念屬於無實法。如同龜毛兔角。烏龜無毛,兔子沒角。但我們腦袋裡可以創造出來這些概念,他們在現實生活里不存在。平,平面,在現實生活里都不存在。你可以拿筆在紙上畫一個三角形或者正方形,說這個就是平面。那是平面的代表,可以畫出來,但不是真的“平面”。平面如同“平”,都是腦子裡抽象概念,只存在於腦袋裡面,跟龜毛兔角一樣。你可以畫一隻兔子並且畫上兩隻角,說,看看,這就是兔角。那不是兔角,現實世界裡,你找不到兔角,正如你在現實中找不到平面。哪只兔子的頭上都沒有角。以下我們用平面來代替好一點,因為它畢竟屬於不存在的“主體”,不是一個屬性(平只是要給屬性)。現實生活里並不存在,但我們腦袋中創造出來的概念,就叫“無實法”。現實生活里存在的,廚房裡的桌子椅子等等,那些叫做有實法。有所謂的實體。以嚴格的因明邏輯推理,無實法不存在,只是腦袋裡的增益分別念而已(記得我說的增益損減,增益就是本來沒有的說成有,損減就是本來有的說成無),是不可靠的,也是空性的。這個容易理解吧。腦袋裡創造出來得虛假概念。這些概念在現實中不存在,本體不存在,也就是自性不存在,是空性的。這就是自性本空的一種形式。
但是自性本空不限於無實法。有實法也是自性本空的。假如我們完全依靠嚴格的定義來看。什麼是自性?本性,有時候也叫本體,這些概念在因明里有嚴格定義,但在一般佛教經典中就沒有那麼嚴格了。既然是本體,那就應該是恆常不變的了,是吧?假如這個本體是時刻變化着的,我們管哪個時刻的事物叫做本體呢?一朵花,在它沒有開放的時候,不應該叫做花的本體,因為還不具有花的屬性。記得屬性和本體這兩個概念吧,俺之前說了,屬性和本體互相定義,不僅僅是屬性定義本體,本體也定義屬性。在中觀裡面,這個叫做互相觀待,二者必同時存在。例如左右。若無左,也就不必定義一個右。反之亦然。若無本體(法),即無屬性(法相)。若無法相(屬性),我們沒有辦法指明一個本體(法)。我們談論任何一個本體的時候,都會有它的屬性自然相隨。我們談論屬相的時候,如果不跟隨本體,那就是抽象概念,是自性空(推理如上)。如果跟隨一個本體,那麼我們就要看這個本體是不是自相本空的。如果本體空性,那麼屬性就不必另說了,一定是空性的。
所以現在我們需要論證的是本體是否空性的。上面講了,既然是本體就必須符合恆常不變這個法則,因為假如變了,就不是本體了,也就無法確定這個本體是變化之前的那個,還是變化之後的那個。所以本體的定義,必須符合恆常不變這個屬性。拿我們的身體來講,我們一般指我的時候,絕大部分時候指的是身體(新野就認為心識只是身體的附加作用,也是依靠身體產生的)。佛教經典認為身體只是色法(色受想行使五蘊中,色法是身體,其他四法是心識)。五蘊非我在中觀里有非常詳盡的邏輯推理。這裡我們先跳過去。簡單就認為身體和心識算是我。分開看,身體其實是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的,新陳代謝啊。時間稍微長一點我們肉眼都能看出來那些變化,10年不見的老朋友,一見面肯定是感慨“老啦”,發白面皺,差不多吧。這10年的變化是每時每刻的變化累計起來的,而不是一下子變的。我們不管不顧,就認為身體有個本體。按照屬性定義本體,身體其實根本就沒有本體的屬性,絕對不是恆常的。長時間和極細微的時間跨度里,身體都不是恆常的。這就是本性空—沒有本性,沒有自性,不會恆常不變。
同理可以知道,我們的心識也是剎那剎那變化的。你剛剛捉住一個想法的時候,你的那個被捉住的想法就被你現在捉住它的想法給替換掉了。只是我們不去觀察,以為自己那個想法還在,其實早就變掉了。人們一起生活很多年突然翻天覆地的吵離婚,全都是因為心識變了。不然當初怎麼會結婚呢?所以,心識也是沒有本體的,也是自性空。正是因為自性本空,我們才會有各種各樣的創造力。設想我們的思維有一個本體,恆常不變,我們的創造力將從何而來?絕無可能的。自性本空,給我們提供了無窮的想象空間與活動空間。此即所謂緣起則可以顯現。說深一點就是緣起性空。因為性空,緣起才可以顯現。假如性不空,恆常不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改變從而顯現。
除了心識與身體,我們不會去執著其他的東西為我了。心識與身體本性皆空,從來沒有一個可以依賴的自性/本體,可是我們習慣了把現在這個50-60歲的老心身“假設”成當時5-6歲的小身心一樣的“我”。什麼都變掉了,但我們習慣性的覺得這個“我”是存在的。這個“我”,事實上在物理層面是不存在的,只是我們腦袋裡抽象概念的“我”。對不對?
就為了這麼一個自性本空的抽象概念,我們可是在輪迴里受盡了磨難並且還打算接着去迎接更多的磨難。。。值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