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散記四 食在紐約 |
送交者: 南來客 2022年12月05日07:27:26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
紐約散記四 食在紐約 以前上紐約,下館子一般都上中餐館,比如兒子舊居附近的四川館、唐人街的金馬、鹿鳴、什麼粥城之類的,去的最多次的還數百老匯大道上離朱莉婭音樂學院不遠的那家Olli(?)-前幾年一把火給燒了。上一次2018年到紐約,沒上唐人街,改入韓國城,吃海鮮火鍋。也不是沒上過西方餐館,都是披薩店之類,沒一家正經的。 這次來紐約,媽媽說兒子常年在外吃飯,想給兒子做家常菜煲老火湯;兒子說你們來紐約自然要品嘗紐約美食,恨不得馬上帶父母吃遍紐約大小餐館。 抵達紐約次日,晚睡晚起的南二世一反常態,一大早就起床了。 “帶你們去吃bagel,” 兒子說。 “Bagel 有什麼好吃的?” “不一樣的,去了就知道了。” 兒子已經叫了車。 車行駛在阿姆斯特丹大道上。適逢周末,街上行人不多,那種大城市喧囂前的清淨一下子把南來客帶回久違的氛圍中。 沿途都是些樓下開店樓上住人的老房子。 車在九十幾街一棟舊樓前停了下來。 樓下有兩家店鋪,一家是猶太人開的雜貨店;另一家是Tal Bagels,玻璃櫥窗里陳列着各式各樣的bagels(百吉餅)。 門面不大,裡面是一長方形的廳堂,中間靠左是玻璃櫃檯,櫃中擺滿了bagels和其他糕點。櫃檯外已經有十個八個人在排隊。有晨運完過來的、有拖家帶小的,有結伴而來的學生,也有獨自來的老人,多數都是買了bagels和咖啡就走的。也有堂吃。小店沒怎麼裝修,右邊靠牆放着幾張桌椅。整個布局散發着一種古樸的氣息。鄰桌的老太太,桌上一杯咖啡,一個bagel,手裡拿着一份報紙,正在讀報。南來客不禁想到,曾幾何時,南來客一早從家門外取回報紙,邊吃早餐邊讀報。八版的報紙讀完,早餐也吃好了,接着廢物利用,鋪開報紙練起毛筆字來,直到八版都寫滿。然而,眼前這種當年屢見不鮮的情景,如今卻難得一見,南來客上次看到是三四年前在日本東京某旅館用早餐時,不過讀報的是一位老年男士。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手機電腦取代了報紙,那份讀報的閒情逸緻,也一去不復返了。 這裡的Bagels果然別有風味,更為難得的是小店的氛圍給人帶來的親切感。 林肯中心對面百老匯大道邊上的意大利糕點店Rosetta 又是另一番景象。大玻璃窗外就能看到裡面裝潢比較新潮,跟星巴克咖啡館有點相似。這裡的西點琳琅滿目,都是剛出爐的。南來客三人人手一杯咖啡,兒子還拿着一盒西點,想找個座坐下。沙發太矮,吧桌吧凳又太高,環顧四周,都是邊吃邊撥弄手機的。 媽媽拗不過兒子,結果在紐約一周,天天下館子。 先是上了家日本餐廳。那天中午從中央公園出,來到哥倫布圈,兒子二話不說就領着二老直奔Blue Ribbon Sushi Bar and Grill日本餐廳用餐。兒子在紐約十多年,時常在外用餐,對曼哈頓的好餐廳瞭如指掌。這家日本餐廳設在大樓中,外表看不出裡面有餐廳。南來客想起當年在日本京都街頭找蟹道樂,遍尋不見,驀然回首,餐館竟在,辦公大樓中。 餐廳布置優雅,燈光暗淡,使人聯想到情趣二字。這環境,說是為商業人士用餐設計的,更像是情侶談情說愛的場所:燭光下一邊品嘗美食,一邊低聲卿卿我我。 還真沒看見有幾個老的進來。 兒子盡好的點,還教父母如何食用日本餐。“這裡有個什麼鳥(鵪鶉)蛋,要加好佐料,這樣整塊放進嘴裡,一口吞下…” 也光顧過食街。 上High Line公園(過去是倉庫區)走完那段鐵道改造而成的風景路,少不了要去雀兒喜市場嘗嘗各地美食。市場有三層,幾乎不見天日,裡面有不少大排檔。見到兩家提供中餐的,一家賣麵食、另一家賣包子。買了三份包子,店家說要現做現蒸,稍候15分鐘。三人十來分鐘後帶着從隔壁水果店買來的水果盒和飲料回來,包子也蒸好了。賣相還湊合,味道也就一般。其後又試了一家印度店,南來客不懂印度飲食,吃完只能說別有風味。正宗與否不敢亂評。好不好吃?剩了一半。 還上過兩次法國餐廳。 南二世的朋友請南來客一家上Radio City 看夜場節目。朋友在樂隊工作,下午場和夜場之間有個把小時休息,大家約好在附近找家餐館吃個便飯。沒想到周末餐館爆滿,只有路口一家高檔餐廳Avera有座。三人剛坐下,朋友如約而至。趕時間,急急點菜,匆匆吃罷,朋友告辭而去。南二世結賬,萱把賬單拿過來一看,收費一百七十多美元。 四盤色拉,外加兩份前點,四杯涼白開…南來客覺得有點“飛起來咬。” 南二世卻不以為然。“這裡是紐約。” 禮尚往來,人家請你看表演,你不得還請人家吃飯不是。 預約的是La Grande Boucherie,又是一家法國餐廳。 餐廳在一棟大樓底層大廳的一邊,有點像設在過道上,餐廳里食客大快朵頤,過道上行人來來往往。 前點兒子點了松露香螺,然後各取所需,點了三份牛排、一份扒鴨(1/4)。 南二世問老爹知不知道truffle 是什麼。 南來客說當然知道,中文叫松露,並反問一句,“誰能找到松露?” 確認大家說的是不是一回事。 “豬八戒,”兒子想也不想,答道。 “牛排要怎麼做?” 侍應生問。 “Medium”,兒子說。 老爹堅持自己那份要“well done” - 這事不能讓兒子做主。 老媽說扒鴨也要“well done”。 “喝點什麼不?有上好的白酒,原價一瓶300,今晚優惠價220,” 侍應生又問 兒子說不了,要紅酒。 酒喝到一半,上菜了。 南來客是第一次品嘗松露香螺,覺得也就那麼回事,不知為何吹成珍饈。 想起二十多年前信息產業部一位司長率隊訪問本地一家大公司,南來客當口譯,叨陪末座,在一家法國餐廳嘗過一道小菜,一人一小碟,嘗後沒啥感覺,過後才知道是鵝肝。 鵝肝是西方的美食,可這玩意兒當年廣州燒鵝檔上隨處可見。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 (法諺,poison不是毒,是魚),不知是東西方飲食文化不同造成的還是南來客“牛嚼牡丹”。 主菜上來了,沒有什麼驚艷。色味香都談不上。 兒子問吃得怎麼樣。兩個老的異口同聲-用粵語說,嘛嘛地。 兒子說誰叫你要well done。 南來客答,“你要的是medium,也好不到哪去。” 兒子曾切了塊medium的給老爹嘗嘗。 酒足飯飽,一結賬,四百四十美刀。 花錢不要緊,最怕錢花了,吃得還不滿意。 粵語叫被人“搵老趁”。 更窩火的是被搵了老趁還得口是心非,連聲說不錯。 餐廳是是客人挑的。 |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21: | 台灣是中國領土嗎?是何時正式地成為中 | |
2021: | 鄧小平沒明白一個簡單道理,只要體制不 | |
2020: | 目前直播收視對比: | |
2020: | GA川總rally,現場直播: | |
2019: | 中國商務部露了慫,說關稅要降一些才行 | |
2019: | 美國消費者負擔Trump增加的中國產品關 | |
2018: | 紐時給包子的七個忠告寫得非常溫和理性 | |
2018: | 俺從未建議過封任何人,但是俺建議版主 | |
2017: | 終於動手了,川總威武!!! | |
2017: | 猜猜這是誰說的?誰又在重複這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