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意樂門
同造一業,有情相續的意樂有無量的差別。從發心的動機來看,有求現世安樂、後世人天安樂、小乘聲緣果、菩薩果乃至佛果的差別;從所緣的對象來看,有為自己發心與為他人發心的不同,在為人發心方面,又有為一人、一家、一國、全人類、六道眾生乃至整個法界的差別;從發心的力度來看,有猛厲與鬆緩、恆常與短暫等的差別。而意樂愈深愈廣愈強,則由其所引發的業感果之力也愈大。
如是比量可知,在一切發心之中,以為利一切眾生志求成佛的菩提心為極殊勝。《寶蘊經》說:如果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有情各各都興建大如須彌山的佛塔,對於諸塔,復經微塵數的大劫,用一切可供養之物承事供養,但比起一位菩薩不離一切智心(菩提心)散一朵花,後者所得福德遠勝過前者。
因為凡夫與菩薩造業的意樂差異極大,單就此點,二者所造業的感果力相差懸殊,所以凡夫修法一劫不如菩薩修法一日。
昔日,舍利弗以一缽飯供養佛,佛即將飯回施給狗,並問舍利弗:“你以飯供養我,我以飯施狗,二者誰得福多?”舍利弗說:“佛的心意,依我所解,應是佛得福德多。”
雖然佛是福田第一,但供佛不如施狗,這其中的差異是由造業的意樂不同而造成的。因舍利弗的發心千萬億倍不及佛心。因此大福從心,不在福田。因為心是內在的主因,而田為外境。
昔年,有某女子到寺院去,想要供養又苦於無財,身上僅有二文錢,就將錢全部捐給廟裡。住持當時親來為她懺悔祈福,後來這女子入宮成了貴人。一次又帶了數千金到廟裡來舍財。住持只是叫徒弟出面為她回向而已,貴人不解,就問:“我昔日只施錢兩文,您親為懺悔。今日施數千金,為何只讓徒弟為我回向?”住持回答說:“前次施物雖然微薄,但布施的心非常虔誠,非老僧親來懺悔,不足以回報你的恩德,今日施物雖然豐厚,但施心已不如以前那麼真切,令人代為懺悔已經足矣。”
漢鍾離授丹法與呂洞賓,其法能點鐵成金,可以濟世。洞賓隨問:“所煉金最終會變化嗎?”鍾離答道:“五百年後,會恢復原質。”洞賓說:“如此會害五百年後的人,非我所願。”鍾離嘆道:“修仙要集三千功德,你此一念心,三千功行已圓滿矣。”
又造作惡業時,如果煩惱心猛厲持久,那麼造業力就很大。在諸多煩惱中,尤以嗔心的業力為強。《入行論》說:“千劫以來所修積的布施、供養佛陀等,這一切善行的功德,一次嗔恚就可將它完全摧壞。”對同梵行者生嗔,比對常人為重,而對菩薩生嗔又比對同梵行者為重。《三昧王經》云:“若一於一作害心,持戒聞法不能救,靜慮及住阿蘭若,施與供佛不能救。”《入行論》云:“如此勝子施主所,設若有發暴噁心,能仁說如噁心數,當住地獄經爾劫。”
四 事物門
《金剛經》說:“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在布施有情之中,正法布施超勝於財物布施,而對佛的供養之中,正行修法的供養超勝於財物供養。餘事之中造作何事其業力為大,可以此類推。
在《金光明經》中,對法施與財施在五個方面進行了比較:一者,法施能讓自他都得利益,財施不然;二者,法施能令眾生超出三界,財施則不出欲界;三者,法施利益法身,財施能長養色身;四者,法施增長無窮,財施必有竭盡;五者,法施能斷無明,財施只能伏貪心。如是二者在利生方面有深與廣、暫時與究竟等的差別,所以法施要勝過財施。而同樣是法施,傳講的法有人天善法、小乘四諦法、大乘菩提心法、般若無相法,以及密乘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頂乘大圓滿法等等的差別,由於諸法利生的功效、速度相差迥異,所以法布施的功德力也隨之而有大小不同。對根機相應的眾生傳講愈深的法,其功德力也愈大,因為法愈深,對眾生的利益也愈直接、究竟。
《成實論》將法施分為三品。下品法施說布施法,不說智悲,中品法施傳講持戒,上品法施說智悲。因為說智悲教人能夠斷除二障,出離生死,速成菩提樂果,即使只能宣說小乘,教化一人會作觀,生空性解,依之行持,即便暫時沒有得道,也勝過教化整個閻浮提中的所有眾生令其行持十善,因為此信解之人,能解能修聖道,已種下解脫的勝因,將來必定會得到涅槃的果位。
智圓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