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把《繁華》追完了,YouTube就這點好,也不管是不是盜版,反正跟國內同步的,記得幾年前看金庸的武打片也是如此。感覺金庸的三部曲是不是也改重新翻拍了吧。
看了一大堆評論,都說《繁華》不忠於原著,原來大家都看過,原來大家都是讀書人,感覺我也應該改變一下讀書的範疇了,除了艷情小說也該讀些大眾化。上網查了一下,確實如此,電視劇繁華跟小說繁華差距很大,只是借用了一下書名,小說人物,以及十分之一的情節。又查了一下,電視劇繁華還借用了其他三部小說的內容。所以大家都說,電視劇和小說差距很大,小說我開了個頭,慢慢看吧。寫的很有趣,居然是上海話寫的。
追了三四天,塗鴉些個人體會吧。整部電視劇基本說的是上海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的故事。汪小姐估計是八六八七年上外畢業,八八年轉到外貿公司的。玲子是屬馬的,應該是五四年的,八八年初上海甲肝,她在八八年中在日本偶遇寶總的,最後出場的強總那個時候是留日的學生。然後又說了說阿寶的初戀,應該是七十年代的故事,十三路電車。游本昌演的老法師,應該是解放前洋行里幹活的,讀過洋書吃過洋米飯。一本集郵冊在九十年代就值十幾萬人民幣,沒有幾張黑便士和清朝的大龍票是壓不住的。那個金科長按照閱歷來看,感覺就是文革前畢業的,文革後重新快速復位的那種。至於阿寶的背景,應該也是五十年代中期出生的人。這些人組成了電視劇的主線。一條是夜東京的玲子為主的,一條是黃河路至真園的李李,一條是外灘二十七號的汪小姐,由阿寶穿針引線,游本昌作老法師。也基本是九十年代上海灘的人文組合。畢竟我也親身經歷過那個地方那個年代。
那個時候大學生剛剛畢業,工廠里到處都說范志毅之類工段長,有力氣有能力不講理沒文化的流氓,社會上開餐館的很多都是金美琳的老闆娘,作風潑辣的很,要不然如何在黃河路上站得住腳啊。陶陶之類的混混小商販到處都是,上海小男人的特色。企業里很多都是金科長之類的人占據着重要崗位,有文化有原則很古板,黨性還特別強。至於汪小姐這個人的設定,好像有點太脫離生活,畢竟我就是那個年代畢業的,沒這麼傻白甜的,二十集後面的轉變也太玄乎,畢竟是藝術。九二九三年我也有大學同學中學同學開公司搞三產的,下海前早就搭好自己的草台板子了。傳說中的馬雲也是這個時候開始折騰的吧。那個時候外資還沒進來,或下海或巴拉巴拉東渡日本,都說很流行的。
九十年代炒股也是上海的一大特色。記得讀書中學的時候很多的周末都去思南路肇嘉浜路集郵市場,所以能感覺到這本價值十萬的集郵冊裡面是啥。等到了九十年代初,很多的周末都在萬國申銀證券所門口度過的。當時流行的二本股票聖經:股票操作學,技術分析。感覺是那個時候股民必讀教材。我來加拿大的時候,還特地複印了幾頁技術分析圖標。現在還在電腦裡面。儘管不知道股票發行和券商的之間的驚心動魄的戰鬥,至少後來也聽說過申銀證券和萬國證券,兩個死對頭居然合併了,說白了就是一個被另一個打爆了。也看過紀實文學索羅斯香港伏擊戰的故事。電視劇後面幾集的股票戰,我們是看不懂,但相信都說真的。記得我隔壁有個石英玻璃廠,就是一個上市公司,那天莫名其妙從七塊漲到十二塊,然後十八塊,全廠職工都排隊到吳涇證券所拋股票。這種哭爹叫娘的場面,我是見過很多次,那個時候,我們公司很大,車間和辦公室分別在馬路的兩側,證券所騎車也就五分鐘到了,於是大家總找機會從龍吳路兩側竄來竄去,當然主要是竄到證券交易所買賣股票。本以為是悄悄地來悄悄地去,到了證券所,才發現都是穿着同樣工作服的人。慕然回首,燈火闌珊。股市收盤,騎車回公司,洗澡打卡回家,明天繼續。
我就是九十年代末出來的,九十年代的繁華都經歷過也都看到過。二零二四年了,又一輪繁華落幕了。繁華也許就是拍給我們這年齡看的。年輕的看不懂,繁華里人已經落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