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順治十八年)八月,李定國,白文選仍在緬甸境內要求緬方交出永曆君臣。得到緬甸當局殺害朱由榔的扈從人員的消息後,深感情況緊急,立即分路進至洞烏,用十六條船裝載兵馬渡江,向緬軍發起攻擊。由於緬方已有準備,作戰失利,有五條船在江中傾覆。十八日,明軍退回到洞烏。
在前途暗淡的形勢下,白文選的部將張國用,趙德勝產生動搖,情緒悲觀,當時士兵們長期轉戰於中緬邊境一帶,生活和作戰條件極為艱苦,高級將領的悲觀情緒嚴重影響着士兵們,使得隊伍的軍心更加動搖。張,趙二人命令軍士趁夜間準備好行裝,直入白文選的臥帳,請他立即脫離李定國部,退還雲南。白文選見軍心已變,大為吃驚。問張,趙二人想將軍隊帶往何處?張國用回答說:“以此人馬出雲南,何向不重?”示意憑藉部下兵馬眾多主動降清,必然會受到重用。白文選問:“若皇上何?”張國用斷然回稱:“心力已盡,可見天意。”當即挾持白文選上馬起行,連夜行軍七十里。第二天凌晨,李定國得到報告說白文選部去向不明,頓覺事態嚴重,滿腹狐疑地說:“鞏殿下欲何往耶?”派兒子李嗣興領兵尾隨,觀察白文選部動向。李定國告誡兒子李嗣興不得動武,自己也帶領部隊在後面緩緩跟進。張國用,趙德勝唯恐主帥白文選留戀舊情,同李定國重歸於好,故意讓白文選走在前面,二人領兵斷後。五天之後,兵馬行至黑門坎,張國用,趙德勝見李嗣興兵尾追不舍,決定扼據山險阻擊李嗣興。他們矢炮齊發,轟擊李嗣興部,李嗣興大怒,命令部下士兵強行登山反擊。正在此時,李定國趕到,叫李嗣興立刻停止戰鬥。他不勝感慨唏噓地說道:“吾昔同事者數十人,今皆盡矣,存者吾與文選耳。何忍更相殘?且彼既背主他出,欲自為計,念已絕矣!吾所以使爾隨之者,冀其生悔心,或為併力;今大義已乖,任彼所之,吾自盡吾事耳。”途中收留文選部掉隊的士卒四十餘人,也全部放還。李定國父子帶領本部兵馬返回洞烏。
白文選軍繼續走了三天,路上遇到從孟定來的吳三省部。吳軍營中的馬匹已經全部倒斃,兵將仍然不顧艱苦,步行入緬尋求和李定國會合。白文選良心不昧,流着眼淚說:“我負皇上與晉殿下矣!將軍能率兵至此,使我有泰山之助乎。”吳三省從白文選部行軍方向判斷出他們是打算去投降清朝,就故意揚言說:“雲南降者皆怨恨,不得所,人心思明,故我輩咸願步來到此。”白文選部官兵聽了都很受感動。張國用,趙德勝也從自己前途考慮,擔心降清後得不到妥善安置,不再堅持前往昆明投降。這時,恰巧有徽州人汪公福不遠數千裡帶來鄭成功的約請會師表,白文選決定屯駐於錫薄,派蘇總兵去木邦同李定國聯絡。過了一個多月還沒有接到李定國的回信。清平西王吳三桂得到消息,派部將馬寧和南明降將馬寶,馬惟興,祁三升等領兵追趕白文選,兩軍在孟養相遇。白文選部兵馬就山立營,保持戒備。白文選同馬寶,馬惟興等人長期保持着較深厚的友誼,不願兵刃相見。馬寶帶着吳三桂的書信單騎進入白文選營中,勸他投降。白文選終於決定投降清朝,跟隨投降的有官員四百九十九名,兵丁三千八百餘名,馬三千二百六十匹,象十二頭。這年十二月十八日由孟密到達昆明。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清廷封白文選為承恩公。白文選降清時還有幾千名精銳將士,如果能同李定國攜手合作,雲南抗清鬥爭應該可以再堅持一段時間,他的降清加速了雲南邊境抗清運動的瓦解。
清軍進入緬甸脅迫交出永曆帝時,李定國統帥的兵馬還有五六千人,駐於九龍江。他仍然希望號召土司和其他抗清勢力恢復雲南。1662年(康熙元年)永曆帝和太子被清軍俘獲的噩耗傳來,李定國傷心欲絕,捶胸大哭。他感到擁明抗清的旗幟既倒,再也沒有回天之力了,部下兵馬由於駐紮在人煙稀少地區,糧食醫藥不足,病死了差不多一半。李定國自知復興無望,憂憤不已,五月十五日撰寫表文焚告上天:“自陳一生素行暨反正輔明皆本至誠,何皇穹不佑至有今日。若明祚未絕,乞賜軍馬無災,俾各努力出滇救主。如果大數已盡,乞賜定國一人早死,無害此軍民”。六月十一日是李定國的生日,他從這天起發病,到六月二十七日病死於景線。
李定國臨終前,託孤於部將平陽侯靳統武,命世子李嗣興拜靳統武為養父,叮嚀道:“寧死荒繳,無降也!”李定國的英名和業績是不朽的。對於他的一生,歷來史籍都給予讚許之詞,不過多數所讚許的是李定國後半生的“改邪歸正”。而南明史專家顧城認為,李定國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壓迫的英雄;清初是抗擊滿洲貴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統治的傑出統帥。顧城評價李定國:如果不以成敗論英雄,在明清之際各方面的人物當中,李定國是光彩奪目的一顆巨星,其他任何人都無從望其項背。
李定國去世後,部下將領失去了歸依的核心。他的表弟馬思良不服靳統武的節制,走上了降清之路。不久,靳統武也病死(也有說被毒死),蜀王世子劉震(劉文秀子)等領兵歸附清朝。李嗣興也未能恪守李定國遺言,在康熙元年九月投降清朝。清廷授與李嗣興都統品級,後來曾任清朝陝西寧夏總兵等職。
大致可以說,李定國之死標誌着原大西軍餘部抗清鬥爭的結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