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筒里的交易很有意思,在祖國西北的畜貿市場上隨處可見。買主相中了自己想買的牲口後,買、賣雙方互打招呼,各自的手就伸進對方的袖筒里,如果袖筒太小、伸不進手,就在雙方手外再套一個大袖筒,或在手上面蓋一塊布,或把衣服脫下來蓋在手上。雙方討價還價的技術就在抓捏對方手的指頭中體現。最後價錢談成、買賣成交,雙方滿意,各自把自己的手從袖筒里抽出來,言笑再見,買方牽着牲口離去。
這種袖筒交易起源於中亞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買賣就是牲口交易(似乎除了牲口,也沒別的買賣可做?),牽涉的錢數比較多,討價還價時被旁人聽見不方便。再者,他們認為買賣交易是兩個人的事,與旁人無關,所以旁人無需聽到他們談論的價錢。
由袖筒牲口交易衍生出來的一個現象是大筆的買賣也在袖筒里完成,這樣,買賣雙方無需受到旁人的壓力。大家不都知道旁人的買賣價錢,自己有本事,就去袖筒里抓捏指頭。抓捏指頭的技術外人是打聽不到的,不知青澀小伙子到了自己做生意的年齡時,這技術是怎麼學的?父子相傳或是與朋友切磋?
其實現代非畜牧市場上也有“袖筒交易”,那就是買賣大型的電器、金銀珠寶,或非常昂貴、可用來作為參賽滿人杯的照相機等等。買賣雙方採用取代了袖筒的計算器,抓捏手指頭被計算器上的啞語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