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胡同串子憶胡同-2  
送交者: 老禿筆 2007年01月29日10:04:16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文化大革命搞得如火如荼。山河破碎,冤魂遍地。一般北京市民的生活很窮困緊張。一切食物都要靠配給。即便有貴的食物,能有錢買的人家也不多。儘管平日節衣縮食度日子,到了春節這種民族風俗節日,還是要盡力張羅一下。這樣,春節的喜慶氣氛還是維持着。稀里糊塗折騰一年,到了一年之盡頭,總得讓人們過節休息寬心幾天吧?

小時過春節,印象里最深的就幾件事兒:穿新衣,串門,吃喝和放鞭炮。

循老例,過節時候,大人小孩子都穿新衣服。新衣服過節前還不能穿。必須等到正月初一才能上身,取新年新衣新開始的吉祥意思。雖然每次我都知道第二天穿什麼衣服,不過那種等待盼望,那種穿上新衣的感覺還是非常強烈。聞着新衣服帶來的衛生球味兒,看着新衣服上的新折線,小心眼裡高興異常 人在童年那個歲數,童心童趣,一點小事兒都能讓兒童覺得很有趣味兒。大年初一,出門找胡同里的小朋友玩兒,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穿新衣。尤其女孩子,總算還有紅色,碎花等顏色可以穿。男孩子就只能隨大人穿些藍色軍綠色。

串門子非常有趣。小孩子到大人家總會有糖果,瓜子,花生,各種零食塞過來。連吃帶拿,可以撐過春節還有吃的。說起花生瓜子,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只有在過春節時,北京百姓才有地方買。一戶按副食配給2斤花生,一斤瓜子。連這種東西當年都算是個稀罕物品,只能逢年過節才能買到。

以前有習慣,老人家過春節時,小孩子要給老人叩頭,老人給小孩子壓歲錢。那個時候,我雖然年歲上不大,可真想象不出來我會給人跪下磕頭。文革正鬧得歡,破四舊之類的,誰還敢讓孩子磕頭?印象里我沒有從祖輩大人手裡拿到錢,也沒有磕過頭。

不過,我曾經見到過家裡來訪客給爺奶磕頭的情形。有天我在院子裡玩,大門開處,有個三十多歲的男人進來。他笑模悠悠地問我什麼。我奶奶從屋裡走出來。男人看到後,突然往前走幾步一個大“馬趴“就全身跪趴在地上了。口裡叫着“給大嬸子您請安“ 磕了幾個頭。奶奶眉開眼笑地說,大侄子那誰誰,你快起來,進屋喝茶。這滿族大禮倒把我嚇了一跳。這是我記憶里唯一的一次見人行大禮。可惜,我至今也沒知道當年這位男人是誰,哪杆子打來的親戚貴客。我小時候,爺奶的親戚很多。家裡來人時,讓我叫這叫那,我倒是一概照叫不誤,落個嘴甜的好名聲。不過,他們是誰,我無論如何記不住。現在,當年被我叫叔嬸姑舅姨的那些長輩們,早就垂垂老矣。有些早就過世了。

其實,北京春節串門子的老習慣是初一不出門,全家團圓吃餃子。取其吉祥。你想想,全家團圓,吃餃子代表銀錠元寶,長輩們有兒孫圍繞,還有什麼比這些更幸福?不論你貴如天子,不論你坐擁金山,也不論你一貧如洗,能在春節這天吃點餃子,所帶來的喜慶感覺還是一樣的。紅色故事《白毛女》裡的貧農楊白勞和喜兒窮得叮噹響,也要扎個紅頭繩兒,弄斤白麵包餃子歡歡喜喜過個年。民俗,是老百姓的習慣風俗,不是官府號召能形成的。

初二開始,親戚家開始走動串門。大部分來串門的親戚都拎個點心匣子。點心匣子,是老北京胡同人民對於北方精細甜面點的稱呼。這得從副食店買來, 裝在個紙盒裡。北京那年頭還是有不少有名的老字號點心鋪子。紙盒子包紮的紅紅綠綠,裡面是平時吃不到的精美點心。那個時候,送禮也不過是拎個點心匣子上門,還不興送錢送金條之類的。

老朋友老鄰居間走動也開始在初二。我隨父母去他們的朋友圈子裡拜訪是最高興的。要坐車汽車到很遠的地方,這比在胡同里串來串去要有趣多了。北美的著名畫家黑風的太太是我從小一起長大的總角之交。早年兩家父母常常走動團聚。去年回去見到一位小時的小姐姐。她當年是個很漂亮的小姑娘。一晃四十年過去了。 她現在是個導演,有部警察連續劇是她的作品。她記得我當年隨父母去她家拜訪的情節。那天,她細心地替我掏耳朵,那溫暖的場景,歷歷在目。說笑感嘆間,歲月如梭,她過了天命之年。我也離此不遠了。

新年正月初一,爺奶禁止我掃地。不許把地上的垃圾倒出去。據說,這是怕把福氣掃地出門。這一天,也不許說任何不吉利的話。不能說“沒有了,少了,不夠了”這些常說的短語,怕把霉氣帶進來。想想也是,剛開始新年,你就“不夠了,沒有了,“ 那以後還怎麼過啊?

春節的食品早在半個月前就開始準備了。春節的饅頭上要點紅點兒,象徵吉利。那個時候,民間沒有什麼太講究的食品。不外是紅繞肉,紅燒帶魚黃花魚,豬皮凍,餃子,豆皮兒,還有比較少見的蔬菜,比如韭黃,蒜苗,芹菜,青蒜。七十年代末,北京商業部門曾從上海那邊運來茭白供應市場。不料,北京老贛們不認得這種東西,也不知道怎麼吃法。賣的價錢也很貴。最後,不知是如何處理的。這些都是商業部門提前半年早就準備好的。那個時候,老百姓吃東西也得政府機關費心費力。沒別的原因,就是生產力太低下,百姓太窮了。

等幾年後。我上中學的時候,我就得騎車到處跑採買年貨了。  

放鞭炮是孩童時代過春節的最激動的事兒。北京平常買不到鞭炮。只有過節前才能買到湖南江西那邊運過來的鞭炮。所以,拿着大人給的鞭炮錢,去到山貨店買鞭炮。聞着炮香味兒和硫磺味兒,回家就等着年三十晚上午夜開始放。小學前後那幾年,常常熬不到午夜就睡着了。後來也熬不到午夜就急着開始放炮仗。

印象最深的,在寒冷的北京年三十晚上,從十點開始,鞭炮就稀稀拉拉響上了。一過午夜12點鐘,鞭炮聲就像成了一鍋粥。連綿不絕。那氣氛,激動人心。中國人平常不哼不哈的,過節時用鞭炮狂歡表達心情也是一絕。 那個時候,鞭炮的花樣不多。基本上就是小鞭和二踢腳。還有幾樣花色炮。小鞭要放的話,論掛。一掛一百響。聽着脆響的小鞭響個不停,滿地的紅綠紙屑,那真叫過癮。二踢腳講究用手拿着。第一響在手裡向下炸響。 第二響在天上炸。大號的二踢腳要戴手套才敢放。要是在手裡炸開,那滋味可不好受。北京市每年在年三十晚上總有十幾個被炸傷,輕得嘣傷臉,手指,重的把眼睛炸壞,要摘除。嘿嘿,樂極生悲也就是如此了。這才叫,年年歡樂年年樂,歲歲挨炸歲歲炸。反正年年總有倒霉鬼賠上些血肉代價。願打願挨,誰也沒辦法嘛。 後來,六四血腥屠殺首惡之一陳希同當市長時北京禁止放鞭炮。北京人只好跑到河北,天津去放。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6: 對2006年春節聯歡晚會的意見
2006: 給五味的朋友們拜年!!
2005: 相親記(下集,十一)
2005: 往事-同學乙
2004: 美國生活的三個階段
2004: 那些遊手好閒的日子
2003: 網上真好
2003: 有一種感覺是心動
2002: 當我20歲的時候—寫給當代的大學生(外
2002: 美國人評金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