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近代的導演受張愛玲的影響頗深。象<霸王別姬>(及陳凱歌的其他大部分作品)、<阮玲玉>、<重慶森林>、<阿飛正傳>、<胭脂扣>、〈花樣年華〉等電影中:總有一種鬱郁的、揮之不去的絕望和悲哀,繁華與落魄、喧譁和寂寞,都如同張的小說一般,被誇張到極致,卻有一種詭異的艷美。
張大春看過<妻妾成群>後評價蘇童,說他是“張愛玲之後最具有敘述魅力的一支筆”。我感到不是一般的驚訝,難道說我錯過了蘇童的什麼,以至於對這支僅次於張的筆竟然毫無敬意?也曾細細地讀過他的一些作品,印象中他的文字顯得有些造作和怯弱,語句之間的銜接也不甚流暢,真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打動了張大春,以至於作出此等溢美之詞。也許大家就是大家,獨具常人沒有的慧眼吧。不由得要唱: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蘇童看個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清清楚楚。。。。。
很久沒有聽人提起白先勇,但我還清楚地記得他的<謫仙記>。書中敘述了四個別致不同的女子的故事。其中最讓人難以忘卻的一位,我的腦中總晃悠着她出席晚會時出位的打扮,腰間大大的蝴蝶,以及美麗張揚的面容。可惜拍成電影<最後的貴族>時,會讓潘虹來扮演她。在我心目中,也許梅艷芳、張曼玉才是最佳人選。
張愛玲在書中對她的後母的“描寫”,使人一直誤認為這是個“母夜叉”一樣的人物(而實際上一直辛苦持家,主張家大不可不和,並與她父親白頭到老、相攜與終的,正是這位繼母)。不約而同的:三毛也在書中對她的父母頗多抱怨。事實上這兩個女人在年幼成長的過程中,由於個性的孤僻和行為上的任性,一直給自己的家庭和父母造成頗深的困擾(例如三毛的自閉和逃學)。所以僅憑書中一面之詞來評判他們的父母,絕對是偏頗而不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