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真的有揚州炒飯 |
送交者: garrypoint 2002年07月25日18:42:33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
原來真的有揚州炒飯 文:沈宏非 頂着全中國同行的壓力成功註冊了“揚州炒飯”的商標之後,揚州烹飪界緊接着便推出了揚州炒飯的“統一技術標準”,甚至還公布了“建議市場售價”(每份25元),煞有介事,真的一樣。 雖然這道炒飯的名字就叫做“揚州炒飯”,但是,這並不表示揚州人就有足夠的理由通過“註冊商標”將其據為己有。否則的話,潮州人可以申請註冊潮州人的“潮州打冷”商標,台灣人可以把台灣人的“台灣香腸”專營化,北京人就有理由不准你丫再烤“北京烤鴨”,你丫一烤,北京人立馬就打你丫的假。與此同時,福建人豈不是明天一早就能堂而皇之地向全世界公布“福建炒飯”的“統一技術標準”和“建議市場售價”了嗎? 好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在接受了揚州炒飯的註冊之後,馬上就對媒體澄清道:作為一個註冊商標,揚州炒飯並不屬於通用名詞,餐飲菜譜名稱一般只註冊商標名稱,而不能註冊商品名稱。所以,其它餐飲商家同樣可以經營揚州炒飯。即使拋開這些不論,要把揚州炒飯註冊成一個具有排他性的商標,至少也得像“北京烤鴨”或者“香港腳”那樣有點確切的來歷吧。下面便是有關方面對“揚州炒飯”之歷史沿革所做的考據成果:“揚州炒飯又名揚州蛋炒飯,原流傳於民間,相傳源自隋朝越國公楊素愛吃的碎金飯,即蛋炒飯。隋煬帝巡視江都(今揚州)時,隨之也將蛋炒飯傳入揚州,後經歷代廚壇高手逐步創新,柔合進淮揚菜餚的‘選料嚴謹,製作精細,加工講究,注重配色,原汁原味’的特色,終於發展成為淮揚風味有名的主食之一。歐美、日本、香港地區等地的揚州風味菜館,也紛紛掛牌售此美食,頗受歡迎。” 餘生也晚,且孤陋寡聞,所知者除了謝諷在《食經》中曾有“越國食碎金飯”(注:即蛋炒飯)之記載之外,剩下的還是“相傳”以及“相傳的相傳”。再不嚴肅的說,至少在像《隋唐演義》、《揚州畫舫錄》甚至《鹿鼎記》這樣不嚴肅的書籍裡面,我至今還不曾聞到過這碗蛋炒飯傳說中的甘香。 除了大話西遊式的歷史考據,揚州人把“揚州炒飯”商標化的另一個理由,是“學習西方快餐的標準化,制定產品的統一標準以推動中式快餐業的進步”,玩的是“接軌”。統一標準,結束揚州炒飯長期所處之所謂“魚龍混雜”的局面,說不定真的有助於推動中式快餐業的發展,但是,標準化大工業炒出來的揚州炒飯會不會比“魚龍混雜”時代的更可口,更好吃,更富於變化,就是另一回事了。 在揚州炒飯於香港及海外的中國餐館迎客的漫長歲月里,揚州市大小飯館的菜譜上,是見不到“揚州炒飯”這四個字的。因此,揚州人今天所言之“在歐美、日本、香港地區等地的揚州風味菜館,也紛紛掛牌售此美食,頗受歡迎”。這話其實只對了一半。至少在1990年之前,香港人凡到過揚州的,回來之後大都會向別人宣布他們的一大發現:“原來在揚州是吃不到‘揚州炒飯’的。” 事實上,不僅在揚州吃不到揚州炒飯,作為酒席上最常見的“單尾”,香港餐館裡通常和“揚州炒飯”並列的“福建炒飯”,在福建省內的任何一個地方也都是吃不到的。對於香港人開的中餐館來說,所謂“揚州炒飯”和“福建炒飯”指的乃是炒飯的兩種不同方式而已,前者是干的,後者是濕的,近似於燴飯或上海人的蓋澆飯,如此而已,與揚州在地理上的內陸和福建的沿海毫無干係。與此同時,除了炒飯方式上的“干”和“濕”執行着洗衣店那樣的嚴格規定之外,每一家餐館裡的“揚州炒飯”和“福建炒飯”在配料上也是各師各法,並無定規。香港名廚楊貫一先生認為:“其實香港的揚州炒飯並無規定以什麼材料配搭,一般會使用叉燒、青豆及蔥,較特別的,還會加入蝦仁、海參等材料。”也就是說,如果揚州炒飯是一個源代碼完全開放、可以供任何人隨意發揮的平台,那麼針對揚州炒飯所做的“標準化”努力,看起來就是非把Linux變成Windwos不可了。難怪有香港報紙在報道“揚州炒飯”被註冊商標的消息時用了這樣的導語:“原來揚州真的有揚州炒飯。”作為一個維揚菜的忠實擁躉,我當然期望着有一天能到揚州去嘗嘗“標準化”的揚州炒飯,不過在此之前,我擔心的是香港人會不會一高興就把“香港腳”拿去注了冊,商了標。當然,從此以後任何非香港永久居民要得“香港腳”還是合法的,只是欲生產出售一切治療“香港腳”的藥物,大概就得參照港人頒布的“標準配方”以及“建議售價”了。 |
|
|
|
實用資訊 | |